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肠造口旁疝形成原因及开放式原位无张力疝补片修补术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002年8月—2009年10月间共38例肠造口旁疝患者行开放式原位补片无张力疝修补术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38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住院时间10~16d,无切口感染、皮下积液、肠坏死、肠梗阻等并发症,术后远期复发1例。结论腹外斜肌腱膜的破坏是造成造口旁疝形成的原因,利用聚丙烯单丝Prolene网片行开放式肠造口旁疝原位无张力修补术简单、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我院腹部造口旁疝手术病例,评价人工合成补片在腹部造口旁疝修补以及造口术中预防性使用的效果。方法腹部造口旁疝接受无张力修补术患者23例,其中采用网状平片单纯修补9例、防粘连补片和网状平片联合修补14例,直肠癌行M iles手术肠造口预防性使用防粘连疝补片患者10例。对术后有无造口旁疝出现和复发、局部感染、局部症状、造口狭窄、肠梗阻等进行观察随访,预防性使用防粘连疝补片者与常规肠造口发生造口旁疝进行比较。结果9例单纯修补患者中2例复发,14例联合修补患者无造口旁疝出现和复发;肠造口预防性置入补片的病例中未出现造口旁疝,手术后造口旁疝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造口术(P〈0.05)。所有接受修补术患者均无局部感染、造口狭窄以及肠梗阻等发生。结论肠造口旁疝无张力修补安全有效,能降低造口旁疝的复发率;肠造口术时预防性放置补片可防止造口旁疝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腹膜外隧道式结肠造口手术与常规的腹膜内造口术后患者在肠道功能恢复方面及肠造口并发症方面的差异,并探讨护理方法。 方法将205例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患者,按造口手术方式分为两组:治疗组隧道式结肠造口,对照组常规的腹膜内造口。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至术后一年肠道功能恢复情况、结肠造口并发症以及排便情况。 结果围手术期两组患者肠梗阻发生率、结肠造口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腹胀症状明显、排便时间延长,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一年内自我护理造口的能力和肠梗阻的发生率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形成规律排便习惯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16,P=0.010)。术后一年内肠造口凹陷、狭窄的发生率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造口旁疝、肠造口脱垂的发生率: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腹膜外隧道式结肠造口患者术后近期肠道功能恢复时间长于腹膜内造口患者且腹胀症状明显。护士要加强饮食、活动指导,促进肠道功能恢复;术后远期更易形成规律的排便习惯,造口旁疝、造口脱垂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腹膜内造口患者,因此对于腹膜内结肠造口患者的护理指导内容可根据其优势进行优化调整。  相似文献   

4.
造口旁疝是腹部外科领域最具有挑战性的手术之一,良好的围手术期护理可以帮助加速康复,并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本文对造口旁疝术后病人对造口的护理分为几个方面具体论述,以便护士更好的指导患者进行造口护理,从而提高患者对造口的自我管理,实现早日康复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管型吻合器改良腹壁通道法在腹腔镜膀胱全切-回肠膀胱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膀胱全切-回肠膀胱术患者29例,均使用改良腹壁通道法联合管型吻合器,统计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随访,观察造口旁疝的发生情况及其他远期并发症。结果 29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3~9 min,平均4 min。出血量2~8 mL,平均5 mL。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1例肥胖并糖尿病患者出现造口感染。术后随访9~34个月,平均17个月,无造口脱垂,无造口狭窄,2例患者出现造口旁疝,1例为肥胖伴糖尿病并术后感染患者,术后11个月出现造口旁疝,联合普外科进行手术治疗。1例为高龄并长期咳嗽患者,术后14个月CT提示造口旁疝,普外科会诊后建议观察,暂不需手术治疗。结论 腹腔镜膀胱全切-回肠膀胱术中应用管型吻合器改良腹壁通道法效果较好,手术时间短,造口旁疝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6.
赵海艳  向美荣 《山东医药》2006,46(10):83-84
2004年1月-2005年1月.我科共行肠造口术10例,其中乙状结肠造口6例,降结肠造口1例.横结肠造口1例,回肠造口1例。盲肠造口1例。经临床治疗及护理均痊愈出院。无并发症。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肠造口在部分肠道良、恶性疾病的治疗中起重要作用。良好的造口功能有利于患者恢复正常的生活。然而,当发生造口相关并发症时,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社会功能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本文报道了一例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性切除、肝转移瘤切除及预防性末端回肠袢式造口术后早期并发回肠造口旁腹壁伤口裂开,进而出现局段小肠经造口脱出,行二次手术治疗的病例,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探讨此造口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防治原则,以期提高外科医师对此类并发症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分析老年人回肠襻式造口还纳与Hamnann's术后造口还纳的并发症.方法 对1999年~2003年进行的回肠襻式造口还纳术和行Hartmann's术后造口还纳术各40例老年患者进行术后并发症的比较.结果 患者行回肠襻式造口术的病因第1位是直肠癌低位吻合[24例(60%)],其次是结肠多发息肉病C6例(15%)];行Hartmarm's术最常见的病因是结肠癌[22例(55%)]和结肠癌肠梗阻、穿孔[8例(20)].Hartmann's术后造口还纳并发症较回肠襻式造口还纳并发症更为多见.结论 回肠襻式造口还纳和Hartmann's术后造口还纳相比有较多优势,是一种能减少造口还纳并发症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姜国丹  刘慧峰  李晓滨 《山东医药》2011,51(25):108-108
1996年6月-2010年6月,我院对175例中晚期直肠癌患者施行Miles手术,术后发生造瘘13旁疝18例。现对其术后造瘘口旁疝发生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疾病谱的改变,恶性肿瘤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最大危害之一。虽然近几年由于吻合器的应用减少了低位直肠癌造口的发生率,但经腹会阴联合肠造口术及姑息性肠造口术仍然广泛应用,肠造口的形成对病人身心影响仍将存在。因此,对肠造口病人的健康指导就显得尤其重要,现将我们对肠造口病人健康指导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俞一峰  冯强  周方敏 《山东医药》2012,52(16):101-102
患者女,63岁,12 a前因直肠癌行直肠癌根治术(Miles术),术后恢复良好,排便正常。6 a前出现造口旁肿块脱出,后肿块逐渐增大并下垂达腹股沟部,左下肢行走不便,1 a前出现造口旁阵发性胀痛,尚能忍受。查体:腹部及会阴部可见陈旧性手术疤痕,腹部不对称,左下腹隆起伴腹壁浅静脉曲张、色素沉着,覆盖腹腔的仅有萎缩的皮肤,造口位置已  相似文献   

12.
对40例病人作经皮内镜胃造口自饲,无1例死于造口术。主要适应证为无力吞咽(29例)和需要营养支持者(11例)。最常见的并发症是造口周围感染(10例),用抗生素可很快治愈。经皮内镜胃造口自饲可使病人得到充分的营养补充,对病人和护理人员都较方便,优于鼻胃管饲。  相似文献   

13.
背景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是治疗的主要方式,术后肠造口影响患者的躯体结构、生活方式、心理调试、社会适应性.探索提高直肠癌肠造口患者造口适应性和生活质量的方法有助于患者顺利回归家庭与社会.目的探讨出院计划服务对直肠癌肠造口患者造口适应性、生活质量与造口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6-10/2018-03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治疗的直肠癌肠造口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及电话随访,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出院计划模式进行延续性护理,两组病人干预时间均为6 mo.比较两组患者的造口适应性、生活质量、造口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出院3 mo和6 mo,观察组造口适应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36和6.713, P0.05);观察组总体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52和24.87, P0.05); 6 mo内,观察组造口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072, P 0.05).结论出院计划模式应用于直肠癌肠造口患者的延续护理中,能提高患者了造口适应性及生活质量,降低造口并发症发生率,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非比麸颗粒对结直肠癌肠造口术后患者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01/2011-07在我科住院的结直肠癌行肠造口术后患者19例,连续口服非比麸颗粒治疗1wk,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方法观察服药前后大便频率、大便性状、造口周围皮肤及医患双方满意度情况,并进行量化评分比较.结果:非比麸颗粒能明显改善结直肠癌肠造口术后大便频率、大便性状及造口周围皮肤刺激[(1.09±0.78)分vs(2.03±0.63)分,(4.32±0.49)分vs(6.01±0.66)分,(0.44±0.21)分vs(1.57±0.57)分,均P<0.05],服药期间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非比麸颗粒可以改善肠造口术后大便频率、大便性状及造口周围皮肤刺激,安全有效,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回肠双腔造口对中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转流性结肠炎的发生及疾病转归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23例2011年6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铜陵市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接受预防性回肠造口和中低位直肠癌切除术的老年患者病例资料。根据造口方式分为单腔造口组(101例)和双腔造口组(122例),收集分析两组临床资料,分析造口后3~4个月和造口还纳术后6个月结肠镜结果及临床症状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转流性结肠炎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腔造口组肠道恢复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双腔造口组(P<0.05);造口术后3~4个月,单腔造口组转流性结肠炎中、重度及临床症状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双腔造口组(P<0.05);造口还纳术6个月后,单腔造口组转流性结肠炎严重程度、临床症状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双腔造口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造口方式的不同是影响回肠造口术后发生转流性结肠炎及转归的危险因素。结论 回肠双腔造口能够降低中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转流性结肠炎的发生率,并促进转流性结肠炎的转归。  相似文献   

16.
吻合口漏是结直肠术后常见并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预防性回肠及结肠襻式造口被用来应对结直肠术后吻合口漏。每种造口方式都有其优缺点,这篇综述结合当下最新研究结果来探究是否其中一种方式优于另一种。同时对当下预防吻合口漏的策略进行了汇总,主要有经肛肠减压术、盲肠置管造口术、经肛肠腔减压术、管腔内旁路技术、无需回纳预防性造瘘术、带蒂大网膜包裹吻合口术,临床实践中选择何种方式预防吻合口漏需要综合各种情况决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一针法回肠造口方法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手术中的技术优势。 方法前瞻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河南省肿瘤医院普外科连续80例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并预防性回肠造口手术的患者,按随机表法分为一针法回肠造口组(观察组)和传统方法造口组(对照组),对比两组造口手术操作时间、造口皮肤黏膜分离、粪水性皮炎、造口旁疝、造口脱垂、造口回缩等相关造口并发症指标的发生率。 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手术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2.1±0.9)min vs.(15.2±4.6)min](t=-17.510,P<0.05),造口皮肤黏膜分离、粪水性皮炎、造口回缩等发生率与传统方法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造口皮肤黏膜分离患者1例,对照组15例;观察组粪水性皮炎患者3例,对照组32例;观察组造口回缩患者0例,对照组8例)(χ2=15.313,42.717,8.889;P均<0.05),在造口旁疝、造口脱垂两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造口旁疝患者2例,对照组6例;观察组造口脱垂患者2例,对照组3例)(χ2=2.222,0.213;P均>0.05)。 结论一针法回肠造口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中较传统方法更具操作优势,而且可减少相关造口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2种肠造口术在治疗老年梗阻性乙状结肠癌和高位直肠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62例老年梗阻性乙状结肠癌和高位直肠癌患者进行探讨,根据治疗术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回肠袢式造口组(32例)和结肠造口组(30例),并比较两组患者Ⅰ期和Ⅱ期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禁食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Ⅰ期手术,回肠袢式造口组患者术后禁食时间(2.5±0.5)d和(4.6±0.6)d明显短于结肠造口术患者(均t=-14.3644,P=0.0000);Ⅱ期手术中,回肠袢式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禁食时间(2.9±0.6)d和(4.9±0.4)d、(1.4±0.4)d和(2.5±0.3)d、(6.3±1.4)d和(8.8±1.2))均明显短于结肠造口患者(t=-15.2762、-10.9714、-7.6601,P均=0.0000)。结论与结肠造口技术相比,回肠袢式造口对老年梗阻性乙状结肠和高位直肠癌治疗方面具有操作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以及术后恢复快等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永久性肠造口患者术后真实生活体验和感受。方法 2018年6~8月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利用目的抽样法选取延吉市三级甲等医院永久性肠造口术后不同时期的患者12例为研究对象,用深入访谈法收集资料,以Colaizzi的7步法对获得的资料进行编码、分析、整理和归纳。结果肠造口手术后患者生活体验可归纳为5个主题:①自我护理能力低下;②负性情绪的表现;③性生活质量低;④经济压力大;⑤希望创伤后成长。结论永久性肠造口患者术后存在不同程度心理、生理、社会问题,影响术后生活质量,医护人员需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Meta分析来评价早期还纳末端回肠造口的可行性及安全性,为造口还纳的最佳时机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方法检索万方、中国知网、Cochrane Library、PubMed、SpringerLink、EBSCO、MEDLINE等数据库,以"末端回肠造口" "早期还纳" "ileostomy" "early clsure" "stoma" "reversal"为检索词检索从2000年1月至2019年11月所有对比早期还纳及晚期还纳的文献,提取相关临床资料和数据,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并根据Cochrane文献质量评估手册和NOS量表评估文献质量,最后采用RevMan5.3进行Meta分析。 结果最终9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早期还纳组手术时间少于晚期还纳组(P= 0.0005)、造口相关并发症及肠梗阻发生率低于晚期还纳组(P<0.00001),切口感染发生率高于晚期还纳组(P<0.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症(P=0.67)、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P=0.39)基本相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早期还纳末端回肠造口是安全可行的,并不增加手术并发症,且能够减少造口相关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