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某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情况及血清中HBV感染模式。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对1294名在校学生进行血清HBV标志物[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检测。结果1294名在校学生的HBsAg总阳性率为6.57%,抗-HBs总阳性率为32.38%,HBeAg总阳性率为4.17%;单项抗-HBs阳性率为27.20%。HBsAg阳性的感染模式共6种,HBsAg阴性的恢复期模式共7种,以“大三阳”[HBsAg(+)、HBeAg(+)、抗-HBc(+)]、“小三阳”[HBsAg(+)、抗-HBe(+)、抗-HBc(+)]、“大二阳”[HB-sAg(+)、HBeAg(+)]、“抗-HBs(+)”、“抗-HBs(+)、抗-HBc(+)”、“抗-HBs(+)、抗-HBe(+)、抗-HBc(+)”模式为主,约占93.29%。结论HBsAg和HBeAg同时阳性的比例较高,易感者多;重视在校学生HBV感染情况及感染模式的检测,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免疫,对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在中等职业学校流行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产妇能否进行母乳喂养。方法选择住院分娩时HBsAg阳性的产妇146例,其中血清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阳性为大三阳组;HBsAg、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抗-HBc阳性为小三阳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乳汁中乙型肝炎标志物及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结果大三阳组乳汁中HBsAg、HBeAg、抗-HBc、HBV—DNA阳性率分别为71.2%(37/52)、75%(39/52)、32.6%(17/52)、90.4%(47/52);小三阳组乳汁中HBsAg、HBeAg、抗-HBc、HBV—DNA阳性率分别为20.2%(19/94)、0.0%、19.1%(18/94)、21.3%(20/94)。结论产妇乳汁中HBV—DNA阳性及产妇血清中大三阳者(HBsAg、HBeAg、抗-HBc阳性)不提倡哺乳;乳汁中单纯HBsAg阳性或单纯抗-HBc阳性,而HBV—DNA阴性的产妇可以哺乳。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乙型肝炎的传染源主要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1]。目前,绝大多数医院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采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5项组合检测筛查。本研究用循证医学模式分析这5项组合检测结果,旨在对HBVM检测项目组合进行经济性能评价。  相似文献   

4.
8176例输血与手术前感染性疾病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某三甲医院术前、输血前检查中感染性疾病标志物的检测结果。方法在需手术或输血的患者进行手术或输血前采集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感染性疾病标志物,包括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抗-HBe)、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HBc)、甲型肝炎病毒IgM抗体(抗-HAV-IgM)、丙型肝炎病毒IgG抗体(抗HCV-IgG)、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2型)抗体[抗-HIV(1+2)型]、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共计9项。结果 HBsAg阳性390例,占4.8%;HBsAg、HBeAg、抗-HBc同时阳性61例,占总数的0.7%;HBsAg、抗-HBe、抗-HBc同时阳性247例,占总数的3%,占HBsAg阳性的63.3%,为HBsAg阳性携带者中的主要模式。抗-HBs阳性1 977例(24.2%)。抗-HIV阳性2例(0.02%)。抗-HCV-IgG阳性37例(0.5%),抗-HAV-IgM阳性18例(0.2%);抗-TP阳性39例(0.5%)。结论对择期手术和/或输血的患者进行感染疾病指标检测,是对患者、医院和供血单位3方同时负责,对减少医疗纠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体(抗-HBs)同时阳性患者的血清学模式、病毒复制情况及肝功能状况,探讨此类模式的产生原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标本的HBV血清标志物,从中筛选出HBsAg和抗-HBs同时阳性的标本,检测此类标本HBV DNA定量值和肝功能结果并分析统计其血清学模式。结果检测25 200例患者的HBV血清标志物,HBsAg和抗-HBs同时阳性者为85例(占0.34%),85例HBsAg和抗-HBs同时阳性的患者根据其HBV血清指标的组合模式不同分成4种类型,以HBsAg、HBeAg、抗-HBc阳性模式和HBsAg、抗-HBe、抗-HBc阳性模式最多见;85例HBsAg和抗-HBs同时阳性的患者中,HBV DNA420 U/mL者占77.4%,肝功能指标的异常率为58.8%。结论乙型肝炎患者出现HB-sAg和抗-HBs同时阳性并不代表乙型肝炎恢复,相反此类患者往往持续存在HBV的复制和突变,更容易造成肝功能的慢性损伤,预后较差,应当引起实验室和临床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慢性乙型肝炎是病毒性肝炎的常见类型,可按乙型肝炎标志物(HBV-M)分为两大类:一类为HBsAg、抗-HBe抗-HBc均阳性("小三阳"),即抗-HBe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另一类为HBsAg、HBeAg和抗-HBc均阳性("大三阳"),即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有关这两类慢性乙肝的病毒标志物(HBV-M)和DNA含量的报道较多[1-3],但对其肝功能的影响研究较少.本文就这两类慢性乙肝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及其AST/ALT比值进行了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2008年大学新生乙肝病毒感染状况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新入学大学生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况,为我校的预防保健提供依据。方法对2008级全体新生进行肝功能及乙肝两对半测定。结果本校2008级新生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感染率为5.5%,低于社会人群的感染率,但男女之间有差异,男性感染率高于女性感染率;HBV感染模式均以小三阳[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BeAb)、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阳性]和大三阳[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HBcAb)居多,HBsAg阳性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者大多存在于小三阳的人群中。结论为了很好地控制传染病的流行,加强乙肝疫苗注射,对大中小学生从入学开始进行加强防病知识的宣传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免疫标志物(HBV M)和HBV DNA含量的相关性及两种指标联合检测的临床应用。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HBV M;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HBV DNA含量。结果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的标本HBV DNA阳性率高,分别为:Ⅰ组[HBsAg、HBeAg和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阳性],HBV DNA阳性率98.9%(181/183);Ⅳ组(HBsAg和HBeAg阳性),HBV DNA阳性率96.3%(26/27);Ⅶ组[HBsAg、HBeAg、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和抗-HBc阳性],HBV DNA阳性率100.0%(2/2);HBsAg阳性、HBeAg阴性,HBV DNA阳性率也较高,为Ⅱ组(HBsAg、抗-HBe、抗-HBc阳性)60.4%(58/96);Ⅲ组(HBsAg、抗-HBc阳性)50%(10/20);HBeAg、HBsAg阴性有一定的HBVDNA阳性率,但阳性率低,分别为:Ⅴ组(抗-HBs、抗-HBe、抗-HBc阳性)13.3%(2/15);Ⅵ组(抗-HBs、抗-HBc阳性)8.3%(1/12);Ⅷ组(抗-HBs阳性)0(0/26);Ⅸ组(HBV M全阴性)6.7%(1/15)。结论血清HBV DNA水平与HBV M表现模式有关,与HBsAg,HBeAg有良好的相关性,而HBV M阴性的患者也可能有HBV DNA阳性,因此HBV M和HBV DNA联合检测,可有效提高乙型肝炎的检出率,为临床提供HBV感染、复制及传染性判断以及指导治疗的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9.
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模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蕾  刘华  章励  高锋 《检验医学》2008,23(5):530-534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同时阳性患者的病毒复制、肝功能状况及临床特点,探讨此类模式的产生原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微粒子酶免疫荧光分析法检测标本的HBV血清标志物,从中筛选出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的标本,检测此类标本HBVDNA定量值和肝功能结果,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检测17759例患者的HBV血清标志物,HBsAg阳性2060例,阳性率为11.6%;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者占4.08%(84/2060)。将84例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的患者根据其HBV血清指标的组合模式不同分成6种类型,以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阳性模式和HBsAg、乙型肝炎e抗体(HBeAb)、HBcAb阳性模式最多见;84例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的患者中,HBVDNA〉l×10^3 IU/mL者占85.7%;肝功能指标的异常率为68.4%;临床分类:慢性乙型肝炎占53%,肝硬化占20%,肝癌占13%。结论乙型肝炎患者出现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并不代表乙型肝炎恢复,相反此类患者往往持续存在HBV的复制和突变,更容易造成肝功能的慢性损伤,预后较差,应当引起实验室和临床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核心IgM抗体(抗-HBc-IgM)检测在乙型肝炎(乙肝)患者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234例乙肝患者血清中的抗-HBc-IgM。结果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e抗原(HBeAg)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阳性患者组抗-HBc-IgM阳性率为31.0%(31/100),HBsAg、乙肝病毒e抗体(抗-HBe)和抗-HBc阳性患者组抗-HBc-IgM阳性率为17.0%(17/100),其他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患者组抗-HBc-IgM阳性率为5.9%(2/34)。结论抗-HBc-IgM检测对于明确乙肝患者的感染病程以及患者的病情、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住院精神病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情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1 236例住院精神病患者进行血清即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抗-HBe)、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HBc)组合模式和前S1抗原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血清HBsAg阳性率为18.45%,抗-HBs阳性率为34.3%,6项全阴性者224例,HBsAg(+)、HBeAg(+)、抗-HBc(+)(大三阳)76例,阳性率为6.15%,HBsAg(+)、抗-HBe(+)、抗-HBc(+)(小三阳)129例,阳性率为10.44%,在大三阳组中,前S1抗原阳性率为90.79%,在小三阳组中,前S1抗原阳性率为74.42%。男性HBsAg阳性148例,阳性率为21.29%;女性HBsAg阳性80例,阳性率为14.78%,男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6,P<0.01)。结论精神病患者HBV总感染率略高于普通人群,对这类患者应采取监测隔离,治疗等措施,防止HBV的传播感染。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检测健康体检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了解近年来乙型肝炎在人群中的感染情况。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体检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乙肝两对半)。结果2546例体检者中,乙型肝炎病毒两对半全部阴性的有1028例,占40.38%;单项抗-HBs阳性有1166例,占45.80%;抗-HBs和抗-HBc阳性有94例,占3.69%;抗-HBs、抗-HBe和抗-HBc阳性有52例,占2.04%;HBsAg、e抗原、抗-HBc阳性有14例,占0.55%;HBsAg、抗-HBe、抗-HBc阳性有146例,占5.73%;HBsAg、抗-HBc阳性有32例,占1.25%;其他14例,占0.55%。结论51.5%的受检人群保护性抗体(抗-HBs)阳性,可以免受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40.38%的受检人群未受HBV感染,且无保护性抗体,需要采取预防措施,提高免疫力;另有7.53%的受检人群呈阳性模式,需根据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定期检查,控制乙肝病情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沈蓉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23):2980-298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前S1蛋白与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及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BV-DNA)之间的相关性和临床价值。方法将520例标本分成4组模式,另外选取35例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法检测前S1蛋白和HBeAg,核酸扩增荧光定量法检测HBV-DNA。结果 A组230例患者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HBeAg、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均阳性,B组208例患者为HBsAg、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抗-HBc均阳性,C组65例患者HBsAg、抗-HBc均阳性,D组17例患者为其他模式。A、B、C、D 4组的HBV-DNA阳性检测率分别为82.6%、57.7%、15.4%和5.9%,321例HBV-DNA阳性患者中前S1蛋白阳性检出率53.6%,HBeAg阳性率45.2%。结论前S1蛋白与HBeAg阳性反应病毒复制,而HBV-DNA阳性更能灵敏地反应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情况,对病情的监测及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确认识和对待乙肝血清标志物大三阳和小三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检测乙肝病毒感染的方法有许多,其中l临床上最常用最普遍的是乙肝五项(亦称“两对半”)检查,即:“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e抗原(HBeAg)、乙肝病毒e抗体(抗-HBe)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我国人群中HBsAg阳性率高达9.09%,其中有大量的“大、小三阳”。“大三阳”即HBsAg、HBeAg、抗-HBc阳性,“小三阳”即HBsAg、抗-HBe、抗-HBc阳性。本文拟就乙肝“大、小三阳”的临床意义及演变作一探讨,以利人们正确认识并提出如何科学对待乙肝“大、小三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学标志物与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定量检测之间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426例乙型肝炎患者的HBV血清学标志物及HBV-DNA拷贝值,依据HBV血清学标志物不同分为小三阳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和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阳性;大三阳组: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和抗-HBc阳性;依据临床类型不同分为慢性肝炎组、重型肝炎组及肝硬变组。比较组间的HBV-DNA定量对数平均值差异,并分析HBV血清学标志物与HBV-DNA定量的相关性。结果小三阳组与大三阳组的HBV-DNA定量对数平均值分别为(4.17±0.68)、(8.05±0.96)U/mL(P<0.05);而慢性肝炎组、重型肝炎组及肝硬变组的HBV-DNA定量对数平均值为分别为(8.98±0.98)、(9.04±1.02)、(8.72±0.94)U/mL(P>0.05)。HBsAg及HBeAg与HBV-DNA定量呈正相关,而抗-HBe、抗-HBc则无相关性。结论 HBV血清学标志物与HBV-DNA定量检测有部分相关性,联合检测能评估传染性,但对临床类型分析无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细胞性肝癌(HCC)合并不同模式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的意义,为HCC的普查、预防和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筛选HCC患者标本840例,使用美国雅培公司提供的ARCHITECT i2000_(SR)化学发光免疫定量分析仪进行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的检测,根据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不同模式分成14组。结果 1)在不同模式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中HCC检出率:A组HBsAg(+)、抗-HBe(+)、抗-HBc(+)"小三阳"模式为59.29%(498/840);B组HBsAg(+)、HBeAg(+)、抗-HBc(+)"大三阳"模式为20.48%(172/840),其他12组中均有HCC检出,与A组和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在HCC患者中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的检出率为抗-HBcHBsAg抗-HBeHBeAg抗-HBs。结论 1)对于既往感染乙型病毒性肝炎或感染后恢复以及亚临床感染的患者均有HCC发生的可能,除了高危人群,以上人群均需重视定期体检。2)HBsAg(+)和抗-HBc(+)与HCC的发生均存在相关性,而抗-HBc比HBsAg等其他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更具敏感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下称乙肝)病毒(HBV)感染者的感染模式与肝功能的关系.方法 收集自愿做乙肝普查的人群标本血清1 710例,用胶体金法先做乙肝表面抗原(HBsAg)测定,对阳性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做乙肝血清标志物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抗-HBe)、乙肝核心抗体(抗-HBc)5项检测和肝功能总胆红素(TBil)、结合胆红素(D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4项指标的测定.结果 1 710份标本共检出乙肝阳性标本460例,阳性率26.9%.其中乙肝大三阳85例,占阳性结果的18.5%,TBil、DBil、ALT、AST阳性率依次为3.9%、0.87%、8.7%、7.2%;乙肝小三阳217例,占阳性结果的47.2%,TBil、DBil、ALT、AST阳性率依次为14.8%、3.9%、16.1%、13.7%;HBsAg和核心抗体组合阳性158例,占阳性结果的34.3%,TBil、DBil、ALT、AST阳性率依次为16.5%、7.4%、21.1%、18.7%.提示在检出的乙肝感染人群中乙肝大三阳的阳性率较小,乙肝小三阳、HBsAg和抗-HBc组合模式的阳性率较高,且肝功能异常的概率较大三阳的人群高.结论 不同组合模式的HBV感染者都应定期做肝功能和其他医学检查,发现异常,及时治疗.对于高危人群及新生儿应及时接种乙肝疫苗,阻断乙肝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减少HBV的感染机会.  相似文献   

18.
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阳性与HBV前S1抗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白洋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15):1250-125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简称乙肝)血清标志物阳性携带者与乙肝病毒(HBV)前S1(PreS1)抗原的关系。方法采用全自动酶联免疫分析仪检测563例HBV携带者乙肝5项血清标志物和PreS1抗原水平。结果在563例HBV携带者中,大三阳[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乙肝核心抗体(抗-HBc)]阳性281例,其中PreS1抗原阳性63例,阳性率为22.4%;小三阳(HBsAg、抗-HBe、抗-HBc)阳性192例,其中PreS1抗原阳性33例,阳性率为17.2%;HBsAg、抗-HBc阳性90例,其中PreS1抗原阳性8例,阳性率为8.9%,各阳性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1,P〈0.05)。结论PreS1抗原是HBV感染和复制的标志,为HBV存在和复制较为直接的一种标志物,对临床上判断HBV复制和疾病的预后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检测模式在人群中的分布并初步探询其流行病学意义。[方法]用酶免法(ELISA)对我院2007年5月~2008年4月间免疫室12,204人份血样进行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测定。[结果]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标本中,出现四种常见模式,以HBsAg、抗-HBe、抗-HBc三者阳性(俗称“小三阳”)所占比例最大(53.9%),尤其在20岁以上年龄组中尤其明显(占所有“小三阳”的92.9%)。而HBsAg阴性标本中出现六种常见模式,以五项全阴性和仅抗-HBs阳性最常见(分别占47.8%和47.9%),其余模式均占较小比率。[结论]“小三阳”是乙肝病毒(HBV)在体内转为慢性感染较为稳定的模式,随年龄的增大这种模式所占的百分比率显著增加;各年龄组仍有相当一部分人群对乙肝病毒缺乏活缺乏有效的抵抗力,急需要接种或加强接种乙肝疫苗,尤其要重视20岁以上的人群,从而有效防止乙肝病毒的传播。  相似文献   

20.
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2004~2006年在本院产前门诊筛选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孕妇89例为研究对象,其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均阳性(简称大三阳)的孕妇47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BeAb)、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均阳性简称小三阳)的孕妇42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