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蜱携带的病原体给人类健康、家养及野生动物和畜牧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威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分子检测技术的进步,新发蜱传疾病的不断出现,使得人们对蜱传病原体及其引起的疾病更加关注。本文针对近年来较为流行的几种蜱传立克次体疾病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蜱传立克次体疾病的系统研究和综合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蜱传疾病可能对福建某些地区的人群造成危害,当林区人群被蜱叮咬较为普遍,蜱类密度及人群被蟀叮咬频率都较高时,易引发蜱传疾病局部流行甚至暴发流行,蜱传疾病已成为一项亟须引起重视的公共卫生问题.作者根据多年课题调研资料,对福建省蟀类分布及蟀传疾病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中国蜱传脑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蜱传脑炎(tick-borne encephalitis)是经蜱传播的由蜱传脑炎病毒(TBEV)引起的急性重症神经系统疾病.我国于1943年发现该病,1952年从患者及蜱中分离到蜱传脑炎病毒[1],并于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陆续发现多个自然疫源地[2].该病临床症状重,多伴有后遗症,病死率高,曾为我国法定职业传染病之一[3].近年来,由于地球气候变暖,使该病疫源地传播媒介活动季节延长、活动区域扩大,进而使蜱传脑炎有扩大流行的趋势[4].本文是对我国近年来开展蜱传脑炎相关工作的综述.  相似文献   

4.
蜱传脑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蜱传脑炎又名森林脑炎是由蜱传脑炎病毒引起,经蜱传播的以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性疾病,病死率高达10%~20%,是近年来病毒学专家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从流行病学特点、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转归、诊断、治疗等对蜱传脑炎进行综合性论述,为该病的预防和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蜱传疾病是一种常见传染病,此病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特点,潜伏期1~2周,大多急性起病,持续高热可达>40℃,如不及时救治,可因呼  相似文献   

6.
贵州的蜱类及其与疾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蜱类与疾病的关系。方法:根据多年收集的蜱类标本鉴定结果,结合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探讨两者关系。结果:贵州省有蜱类2科5属12种,属东洋界印度亚界种类。结论:一些种类能传各某些人畜共患疾病。  相似文献   

7.
北亚蜱传斑点热(North Asia Tick-Borne Spotted Fever,简称北亚热,North Asia)( Fever)是由西伯利亚立克次体(Rickettsiasibirica)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人因被感染的蜱叮咬而发病。临床以虫咬溃疡(初发病灶-焦痂)、局部淋巴结肿、发热、皮疹和剧烈头痛等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8.
蜱是一种吸血的节肢动物,它不仅能叮咬人和畜,而且能在吸血液时释放毒素,对人畜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此外,它还具有从宿主获得病原体的能力,能贮存和传播病原微生物,是许多重大传染病的重要传播媒介。因此,对蜱媒传染病及其传播媒介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对就目前世界上重要蜱媒传染病的研究进展予以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是一种经蜱传播的病原体,可侵染人和动物的中性粒细胞而引起无形体病。开展精准、快速的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检测,对无形体病的早诊断、早预防、早控制等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的诊断方法主要有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等,其中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具有特异性高、操作方法简单、快速等特点,是对该病原体检测的重要方法。我们综述了近年来常见的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分子检测技术的应用进展,如巢式PCR法,荧光定量PCR法、多重PCR法、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以及单细胞测序技术等,为后续的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研究和发展方向提供参考依据,也为无形体病的诊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为防止蜱传疾病通过口岸边境贸易、出入境交通运输工具传播和蔓延,保护国际旅行者和口岸地区人员身体健康,集安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结合《东北4省(区)口岸蜱及蜱传疾病监测实施方案》,于2006年5月开始,在辖区口岸开展为期3年的蜱的本底调查、季节消长及动态监测工作。目的是掌握蜱及蜱传疾病在集安口岸地区的分布情况、流行规律及特征,以便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蜱传疾病在国境口岸传人、传出和蔓延,为国境口岸自然疫源性疾病风险预警提供科学依据。集安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党组织高度重视此次医学媒介生物监测工作,选派4名同志参加了东北4省(区)检验检疫系统蜱、蠓采集及鉴定技术培训班,同时成立了口岸蜱及蜱传疾病监测小组,由主管局长亲自带领监测小组参加实地监测。截止目前为止,监测小组共捕获蜱497只,经专家鉴定的有森林革蜱,其他种类待鉴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新疆北部夏尔希里地区蜱传脑炎(TBE)疫源地特征,分离鉴定蜱传脑炎病毒(TBEV)。方法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2011年春夏季出现的2例疑似病毒性脑炎患者及当地健康人群检测TBEV特异性IgG抗体。调查当地蜱种群特征;通过蜱研磨液接种实验小鼠与细胞分离培养TBEV;利用RT-PCR扩增检测病毒NSl基因片段,通过序列分析明确新分离毒株的系统进化特征。结果在夏尔希里自然保护区TBE疫源地采集全沟硬蜱和森林革蜱共1760只,全沟硬蜱为优势蜱种(87.5%)。2例疑似病毒性脑炎患者确诊为TBEV感染。当地健康人群中病毒IgG血清阳性率为35.4%(23/65)。BALB/c小鼠接种蜱研磨液后,发病与死亡发生率分别为72.9%(70/96)和55.7%(44/79)。从病死小鼠脑组织中扩增获得TBEV特异性条带。基于病毒NSl基因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表明,TBEV新分离株属于远东亚型,与中国东北地区分离株、俄罗斯分离株的同源性分别为99%和98%。结论首次发现新疆夏尔希里自然保护区存在TBE疫源地,病毒流行株属于远东亚型,全沟硬蜱和森林革蜱是病毒传播的重要媒介。  相似文献   

12.
蜱传病原体(Tickborne agents)是指由蜱传播的某些种类的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我国分布的主要蜱传病毒有蜱传脑炎病毒(Tick-borne encephalitis virus,TBEV;我国称森林脑炎病毒)[1]、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fever viruses,CCHFV;我国称新疆出血热病毒)[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SFTSV)[2];蜱传细菌有立克次体[3-4]、伯氏疏螺旋体[5-6];蜱传寄生虫有巴贝西原虫。由于我国的疾病防控主要以行政区为单位,因此,结合行政区域图对上述蜱传病原体进行分类标注。蜱传病  相似文献   

13.
《口岸卫生控制》2007,12(4):46-46
2007年8月9日消息:据俄罗斯媒体9日报道,最近20天中,蜱传脑炎疫情在新西伯利亚州等地已造成8人死亡,其中包括1名儿童。  相似文献   

14.
蜱是重要的病媒生物,可传播森林脑炎、莱姆病、斑点热、巴尔通体病、Q热、巴贝西原虫病等多种疾病。中国东北地区蜱虫分布广泛,共有2科8属22种,存在蜱传疾病发生和流行的风险。本文简述了东北地区蜱虫种类与分布,以及重要蜱传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以期为做好蜱虫监测和控制工作提供参考,防止蜱传疾病的发生与流行。  相似文献   

15.
詹希美 《家庭医生》2010,(21):61-61
最近爆出河南等地蜱虫咬人致死的新闻,“无形体病”这一奇怪的病名也进入了公众的视野连医务人员也知之甚少,何况平常百姓。  相似文献   

16.
蜱类及蜱媒疾病的公共卫生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蜱类是指蜱总科的有害节肢动物,属于蛛型纲蜱螨目,包括硬蜱科(Ixodidae)、软蜱科(Argrasidae)和仅存于南部非洲的纳蜱科(Nutalielidae)〔1〕。其危害主要有两方面,一方主面它是人类和动物疾病的传播媒介和病原体的贮存宿主,引起...  相似文献   

17.
蜱传回归热     
蜱传回归热是由包柔螺旋体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 在反复发热的病人中,及时确定是否患有蜱传回归热非常重要。因为该病可能并发心脏、神经病变,可能长期或终生伴有后遗症。可导致发热的疾病非常多,排除其他病因时,有助于诊断蜱传回归热(见表1)。误诊为莱姆病和疟疾等,将使这些疾病在统计时出现高患病率以及高病死  相似文献   

18.
19.
蜱是常见的体外吸血寄生虫,又是人及动物等多种重要疾病的传播媒介.2010年在我国河南省发现的新型布尼亚病毒疾病,与蜱类关系密切.该文对蜱的生物学特性、分类、地理分布、携带病原体与蜱媒疾病和防治方法等做了简要阐述,旨在为蜱及蜱媒疾病的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病毒性出血热是一种临床症状表现为急性发热和出血的疾病.病原体为人兽共患及节肢动物携带传播的RNA病毒,包括丝状病毒科(如埃博拉出血热、马尔堡出血热)、沙粒病毒科(拉沙热)、黄病毒科(如登革出血热、黄热病)和布尼亚病毒科(如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