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煤矿井下工人滑囊炎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4790名煤矿井下工人的滑囊炎患病情况调查,结果表明,滑囊炎患病率为9.5%,其中采掘工人患病率达12.5%,地面工人为0.1%。滑囊炎多发生在膝肘肩等长期受压和机械摩擦的部位,且同时发生在膝肘肩的滑囊炎也不少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职业紧张对煤矿井下作业工人肺通气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19年山西某煤矿集团1 539名接触粉尘作业的劳动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获得其职业紧张水平信息,通过肺功能检查测定其肺通气功能水平,二分类logistic回归法分析肺通气功能与职业紧张的关联性。结果井下作业工人中肺通气功能障碍者645名,非肺通气功能障碍者894名,肺通气功能障碍者的高年龄、高工龄、吸烟的构成比均高于非肺通气功能障碍者(P<0.01)。肺通气功能障碍者职业应激任务问卷得分(215.11±19.38)高于非肺通气功能障碍者(211.14±18.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任务过重(39.92±7.41)、工作环境(36.23±7.08)子项得分高于非肺通气功能障碍者(38.11±6.89,34.76±6.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工龄、吸烟、任务过重、工作环境均是肺通气功能的影响因素(均P<0.01)。结论职业紧张可能是煤矿井下作业工人发生肺通气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合理安排生产任务,改善其作业环境...  相似文献   

3.
某港口企业职业伤害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近年来我国港口企业人群职业伤害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企业自身和有关安全部门制定职业伤害的防制对策与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对某港口企业1994~2003年职业伤害状况进行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4.
岳倩  兰亚佳 《现代预防医学》2006,33(12):2363-2363,2366
目的:掌握钢铁厂职业伤害特征,调查分析钢铁厂职业伤害发生规律及影响因素,为控制和减少钢铁厂职业伤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该厂10年间职业伤害发生情况和分布规律进行调查.结果:该厂10年间共发生职业伤害158例,伤害发生率为8.94‰,最高为1997年(17.05‰),最低为2004年(4.29‰),职业伤害发生率呈下降趋势(x^2=32.9638,P<0.05).人为原因是引起职业伤害的主要原因占55.06%(87例).结论:该厂今后的安全生产应以加强对青年进行职工技术培训,安全卫生和纪律教育,增强个人防护意识为主,以减少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开展铬职业暴露现状调查与铬职业暴露人群呼吸系统健康损害检查,有助于详细掌握辖区内铬职业暴露人群的铬暴露量、健康状况和职业危害现状,为开展铬职业暴露人群的健康效应评估、健康监护和基本职业卫生服务提供翔实的基础数据.方法 调查辖区全部五金电镀厂基本情况,对作业场所空气、作业工人血进行采样和检测,同时对铬作业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结果 作业场所空气铬时间加权平均浓度为0.012 mg/m3(浓度范围:0.01 ~0.24 mg/m3),低于国家容许卫生标准(0.15 mg/m3),未发现铬酸盐超标.对372名工人鼻部进行检查,发现鼻中隔黏膜糜烂2例、鼻中隔软骨部穿孔2例,总检出率为1.08%.工人工龄与血铬浓度两者间的相关分析结果无统计学意义(r=-0.04,P=0.445).作业场所空气铬浓度组间铬鼻部位征检出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2.18,P=0.140).结论 地方政府部门需要高度关注辖区五金电镀行业铬作业职业病危害的现状,积极采取综合整治措施,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控制铬职业病危害.  相似文献   

6.
煤矿井下工人常见慢性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煤矿井下工人劳动强度大 ,环境条件差 ,长期接触粉尘、瓦斯、高湿等有害因素 ,除了导致煤工尘肺以外 ,还可直接引发或间接诱发多种疾病或职业病[1 4 ] 。我们对一个煤矿的井下工人常见慢性病进行了调查 ,以了解其流行病学特征。一、对象与方法选择临汾市某煤矿所有一线井下工人为观察组 ,该矿共有井下工人 480名 ,本次受检 456名 ,平均年龄 2 9.30岁 ,平均工龄 7.93年。目前该矿共有尘肺患者 1 7例 ,其中Ⅰ期 1 2例、Ⅱ期 3例、Ⅲ期 2例 ,患病率为 3 .73 %。另选该市某建筑工程队工人 387名为对照组 ,平均年龄 2 8.75岁 ,平均工龄 5 .36年…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某煤矿井下工人对职业安全知识的知晓情况与职业安全行为现状,为制定职业健康教育干预措施,防止职业病提供依据。方法自行设计煤矿井下工人职业安全知识、行为问卷,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徐州某煤矿矿区井下工人567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该矿区井下工人自觉佩戴防护口罩、耳塞比例偏低,职业安全知识知晓率为70.3%,职业危害、法律法规、职业防护知识知晓率依次为70.3%、81.7%、50.4%、76.1%。不同年龄、工龄、文化程度、职业安全行为工人职业安全知识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矿区井下工人职业安全知识水平及职业安全行为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钢铁企业非致死性职业伤害发生特征,为有效防治职业伤害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对某钢铁企业职业伤害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分析非致死性职业伤害的发生特征及工作日损失情况。结果某钢铁企业在1988—2002年,共发生非致死性职业伤害590人次,发生率为1.98×10-2人次/人年;伤害主要累及四肢(71.5%);伤害性质以烧烫伤为主(29.0%);各种伤害导致的休工率为68.6%、住院率为17.8%,有87.3%的病例休工日≥4 d。结论职业伤害已严重影响职业人群的健康和经济的发展,应加强职业伤害的防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影响三氯乙烯(trichloroethylene,TCE)职业伤害的社会因素,为制定正确有效的TCE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以是否出现DNA损伤作为判断TCE潜在伤害发生的依据,以发生DNA损伤的工人为病例组,没有DNA损伤的工人为对照组,按1∶3的方式进行匹配。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例组与对照组在文化程度、接触时间、是否有岗前培训、是否进行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以及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情况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工龄大于1.5年、未进行岗前培训以及偶尔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的职工发生TCE潜在伤害的危险性会增加,调整后的OR值分别为:1.75,4.21,1.95,3.67。结论在实际工作中,应以低文化程度和工龄相对较长的工人为重点防护人群,并加强上岗前体检和培训,同时提高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情况,以控制TCE潜在职业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涉外电子行业职业伤害人群流行病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涉外电子企业职业伤害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伤害类别、伤害程度以及部位等人群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影响职业伤害的有关因素,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深圳市宝安区西乡镇分层随机抽取12家电子行业的工厂共6041名员工作为样本,调查2003年1月1日-12月31日期间职业伤害情况,对其伤害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职业伤害发生率为16.44%,标化伤害发生率为17.18%;死亡率为33.11/10万。其中男职业伤害发生率为23.76%,女为14.83%。职业伤害主要以16-20岁组男性的伤害率最高(35.80%);工龄为0-1a和3-4a组的职业伤害发生率居一、二位,分别为25.87%、19.32%;职业伤害发生率的前3位依次是:搬运工(39.85%)、切割工(23.22%)、啤压工(21.43%);伤害类型前2位是:刺割伤(36.66%)、灼烫(32.62%)。结论涉外电子行业职业伤害发生率较普通人群高,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及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同煤集团井下煤矿工人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整群分层的抽样方法抽取同煤集团井下煤矿工人2 371名,并进行一般情况与职业紧张状况调查.结果 井下煤矿工人职业紧张的重点人群特征为:饮酒、井下一线、重体力劳动、经常倒班、睡眠时间短、文化程度低等(均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井下煤矿工人职业紧张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任务界限、任务不适、责任感、工作环境、社会支持、自我保健、任务过重、任务模糊、睡眠时间、文化程度低等(均有P<0.05).结论 适当减轻职业任务,提高个体应对资源,组织干预与个体调节齐头并进是缓解井下矿工职业紧张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咸崴 《职业与健康》2012,28(6):668-669
目的为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职业病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达到控制或消除职业病危害,预防职业病的发生的目的。方法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采用职业卫生检测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原煤运输生产系统煤尘(总尘、呼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TWA)和短时间接触浓度(STEL)有6个工作地点均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有毒气体的工种及岗位检测的TWA和STEL以及硫化氢的最高容许浓度(MAC)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5个工种接触噪声的8 h等效声级强度、5个工作岗位的噪声强度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结论针对煤尘浓度超标现状,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企业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煤矿接尘工人生存质量与职业紧张、职业倦怠的相互关系。方法调查山西省7个煤矿2 058名煤矿接尘工人,采用中文版SF-36量表评价其生存质量,职业倦怠量表评价倦怠感,职业紧张量表评价职业任务、个体紧张度以及应对情况,运用SPSS 13.0和AMO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earson相关描述各变量间相关程度,路径分析构建职业紧张和职业倦怠对生存质量的影响。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职业任务、个体紧张、倦怠和个体应对均与生存质量有直接作用(P<0.001),随着煤矿工人职业任务的加重,个体紧张增强,倦怠感加重,使得生存质量降低(b=-0.38;b=-1.31;b=-0.68);同时个体应对增强又能够使得生存质量得以提高(b=0.97)。个体紧张、倦怠和个体应对又是职业任务与生存质量的中间调节作用。职业任务的加重,使得个体紧张度增加(b=0.25)、倦怠感增强(b=0.09),从而降低生存质量;个体紧张的增加同时也使得倦怠感增强(b=0.32);而个体应对能力强则可以降低个体紧张度(b=-0.15)与倦怠感(b=-0.28),从而提高生存质量。结论煤矿接尘工人职业任务、个体紧张、个体应对以及职业倦怠均与其生存质量有密切关系。关注煤矿接尘工人,积极改进作业环境,降低工作强度,增加人文关怀,提升应对能力,有助于生存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煤矿开采行业工人下背痛与职业应激的关联性。方法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选择山西省某大型煤矿开采企业某矿区的一线生产工人472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调查其基本信息、下背痛患病信息、职业应激水平,二分类Logistic回归法分析下背痛与职业应激的关系。结果研究对象472人中186人在过去一年内发生过下背痛,下背痛年患病率为39.41%。下背痛组的职业应激任务得分高于非下背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婚姻情况、工龄、职业应激任务、劳动强度、工作中保持同一姿势、倒班可能是下背痛的危险因素(P<0.01),吸烟可能是下背痛的保护因素(P<0.01)。结论职业应激任务可能是煤矿开采工人发生下背痛的危险因素(P<0.01),合理分配工作任务、及时疏解煤矿开采工人的职业应激,可能是预防和控制下背痛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煤矿工人肌肉骨骼疾患的干预措施,为更好地进行肌肉骨骼疾患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开展现场培训、发放宣传资料、张贴海报等活动,对538名煤矿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教育的干预,并调查干预前后煤矿工人对肌肉骨骼疾患认识和态度的变化。结果 干预后,煤矿工人对关于肌肉骨骼疾患知识的知晓率为52.3%,较干预前(33.8%)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煤矿工人对该疾病的防治态度有所改善。结论 实施职业健康教育对于提高煤矿工人对肌肉骨骼疾患的认识水平,改变对该疾病的防治态度有重要作用,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干预措施,适宜在煤矿行业中开展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2015年-2017年山东省部分矿井中氡的活度浓度,对工作人员照射进行初步评价。方法 依据《空气中氡浓度的闪烁瓶测定方法》(GB/T 16147-1995)进行测量,依据《地下建筑氡及其子体控制标准》(GBZ 116-2002)和《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 18871-2002)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 2015年-2017年共检测煤矿氡样品1002件,算术平均值为21 Bq·m-3,活度浓度最大值为377 Bq·m-3;检测金矿氡样品36件,算术平均值为65 Bq·m-3,活度浓度最大值为228 Bq·m-3;检测铁矿氡样品7件,算术平均值为21 Bq·m-3,活度浓度最大值为40 Bq·m-3结论 2015年-2017年所检测的山东省261家次煤矿、36家次金矿和7家次铁矿的井下氡的活度浓度水平均低于《地下建筑氡及其子体控制标准》(GBZ 116-2002)已用地下建筑的行动水平,均符合《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 18871-2002)对工作人员剂量限值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识别、评价某新建小型煤矿开采项目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探讨其预防与控制对策。方法依据国家相关标准,采用类比法、职业卫生学调查等方法进行定性、定量评价。结果该项目在正常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粉尘类(煤尘、矽尘、水泥尘)、化学物质类(甲烷、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氢、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和物理因素(噪声、振动、高温及热辐射、不良气象条件、工频电场)等;除部分噪声、粉尘作业岗位可能存在超标外,其他危害因素基本符合国家卫生标准要求。结论该项目属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其选址与总体布局、生产设备布局等基本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在各项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落实到位的情况下,从职业卫生角度分析该项目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煤矿工人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425名煤矿工人,进行问卷调查。同时行胃镜检查,采取胃黏膜标本用于菌培养和病理诊断;Hp感染的检测方法采用细菌培养法和ELISA法;全部调查资料采用X~2分析和分层分析。结果 煤矿工人Hp总的感染率为69.9%,井下工人的Hp感染率比井上工人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04);大兴矿、鲍店矿、唐山矿工人Hp的感染率差别无显著性(P>0.05)。影响煤矿工人Hp感染的主要因素有年龄、未成年时月人均经济收入、未成年时住房形式、现家庭人口数等社会经济因素,个人嗜好中的饮酒状况。影响井下工人Hp感染还有家庭进餐形式。结论 井下工人Hp感染率比井上工人的高;影响因素有社会经济因素、个人嗜好、家庭进餐形式。  相似文献   

19.
Using injury information from the 1986 Mine Safety and Health Administration data-base, and demographic information from a 1986 sample survey of the miner population, acute traumatic injury rates for male workers in underground bituminous coal mines were computed by age, current job experience, and total mine work experience. Three groups of workers assessed in this study showed the highest injury rates: workers aged 15–30 years; workers with between 2 and 3 years of experience; and workers with 10 or more years of experience in the current job. Injury rates decline with age in each time-interval of current job category and each total mine working experience category. Experience per se does not appear to be related to lower injury rates independent of age, which is paradoxical. The interaction of worker age with length of current or total mining experience is complex. The potential for catastrophic multiple fatalities and severe injuries suggests that additional work is needed to study, simultaneously, factors such as training and job task, and those that describe specific work exposures and mining hazards. © 1993 Wiley-Liss, Inc.  相似文献   

20.
煤矿工人慢性胃炎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煤矿井下工人慢性胃炎的患病现状及患病的危险性因素。方法对617名男性煤矿井下矿工采用单纯随机抽样问卷方法进行慢性胃炎相关症状调查,根据症状决定进行胃镜检查。结果肥城矿区井下作业工人慢性胃炎患病率为30.79%,矿区附近一般人群患病率为16.37%。两组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井下作业环境、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心理障碍、不良生活习惯是患病的危险性因素。结论慢性胃炎已成为矿井下煤矿工人常见的疾病,应积极改善工作环境以及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