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影响颅脑损伤后男性患者性功能的因素。方法对126例颅脑损伤后男性患者的勃起功能进行回顾性调查,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男性功能障碍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颅脑损伤男性患者126例,发生勃起功能障碍者18例,发生率为14.3%。颅脑损伤后综合征、GCS、脑损伤部位和应用抗癫痫药物的OR估计值分别为17.020,3.035,11.153和6.141。血清睾酮水平低于正常的8例中,发生勃起功能障碍5例(62.5%);血清睾酮水平正常的118例中,发生勃起功能障碍13例(11.0%),两组相比较,勃起功能障碍发生率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颅脑损伤后综合征、脑损伤的部位、受伤的严重程度、抗癫痫药物的应用和激素水平等因素影响男性颅脑损伤患者的性功能水平,其中以颅脑损伤后综合征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由第四军医大学费舟、章翔教授主编、国内多名知名教授参编的《现代颅脑损伤学》已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该书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颅脑损伤基础与临床的最新进展,共分为五章,重点介绍颅脑损伤应用基础知识、原发性与继发性颅脑损伤、二次脑损伤与重型颅脑损伤预后的相关知识,详实地描述了各型颅脑损伤在解剖、病理、生理、临床征象、影像学与治疗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该书图文并茂,内容新颖,技术先进、实用,是目前国内颅脑损伤方面最具代表性的神经科学专著。  相似文献   

3.
小儿有不同于成人的颅腔解剖、生理病理、生理特点,故其颅脑损伤亦有其独特性.现将1997年至2003年我科收治的小儿颅脑损伤104例,总结经验并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老年人的颅脑损伤也增多.由于老年人大脑解剖生理的特点,慢性损伤性硬膜下血肿(简称XTCΓ)常发生于70岁以上的老年人.作者研究60岁以上的XTCΓ 72例(基本组),  相似文献   

5.
正颅脑损伤伤后发生凝血功能障碍是神经外科急诊中的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在56%~70%[1]。颅脑损伤后的凝血功能障碍主要包括外伤后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系统亢进,使颅脑损伤后再出血和死亡的风险大大提高,严重影响病人预后。本文就颅脑损伤后凝血功能障碍的机制及干预措施进行综述。1发病机制在生理条件下,凝血功能主要通过内源性或外源性途径实现,并使凝血与纤溶系统之间保持一种平衡。颅脑损伤后出现凝血功能障碍,使正常的凝  相似文献   

6.
颅脑损伤与中枢神经元基因表达改变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颅脑损伤后中枢神经元出现多种基因表达的改变。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颅脑损伤后脑内基因表达改变及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探讨其在颅脑损伤病理生理过程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颅脑创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睡眠障碍发病率高,超过一半的TBI患者存在失眠,大约46%的TBI患者存在睡眠中呼吸暂停、睡眠过度、嗜睡和周期性肢体运动等。下丘脑损伤导致的神经递质减少可能参与了过度睡眠的病理生理。依据睡眠障碍治疗指南可以有效治疗部分患者。促醒药物和中枢神经系统刺激疗法对嗜睡、睡眠时间延长和白天过度睡眠的疗效需要进一步研究。加强对睡眠时间延长和昼夜节律紊乱病理生理的多中心研究,对有效治疗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脑动脉瘤手术中穿通支的损伤及其并发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脑动脉瘤夹闭术中载瘤动脉及穿通支损伤对脑动脉瘤预后的影响,探讨减少并发症的方法。方法以施行开颅脑动脉瘤夹闭术治疗的52例病人为研究对象,分析术中载瘤动脉及其穿通支损伤与术后并发症的关系。结果发现脑动脉瘤57个。有载瘤动脉及穿通支损伤9例,其中术中破裂4例。大脑前动脉穿通支损伤4例,引起失语、偏瘫,出现严重的脑水肿、脑疝;大脑中动脉穿通支损伤3例,引起肢体活动不灵;前脉络膜动脉损伤2例,引起下肢为重的偏瘫、失语和意识障碍。结论脑动脉瘤开颅夹闭术中易引起载瘤动脉及其穿通支的损伤,应在显微镜下充分解剖蛛网膜下腔,避免在解剖关系不清的状态下盲目操作。  相似文献   

9.
颅脑损伤是一种严重而复杂的创伤,创伤性颅脑损伤(tramnatic brain injury,TBI)后引起的病理生理变化也较复杂。本研究通过建屯Wistar大鼠TBI动物模型,采用荧光离子成像法,测定TBI后脑神经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变化,研究钙离子在TBI后引起的病理生理改变,探讨钙离子与TBI程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儿童重型颅脑损伤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儿童重型颅脑损伤的发病机理、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儿童重型颅脑损伤131例。结果临床结果根据GOS标准判断:Ⅴ级(良好)91例,Ⅳ级(中残)10例,Ⅲ级(重残)6例,Ⅱ级(植物生存)0例,Ⅰ级(死亡)24例。结论儿童在颅脑解剖、中枢神经系统生理及病理生理方面有其固有的特性,颅脑损伤后耐受性差,病情常突变,而小儿巾枢神经系统修复能力相对较强,如及时解除脑受压,神经功能恢复快,疗效好。早期诊断、正确选择治疗方法及手术方式能明显改善患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长期意识障碍患者磁共振成像(MRI)表现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03年1月至2008年8月收治的66例重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超过2周的患者的头部MRI资料,统计MRI横断位扫描T2WI像中脑干、丘脑、基底前脑、胼胝体、大脑皮层下及大脑皮层等区域的异常信号表现,以颅脑损伤后6个月患者是否清醒分为清醒组与非清醒组,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患者头部MRI中的损伤灶位置与清醒与否的OR值,明确对预后有影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头颅MRI中脑干腹侧及背侧、双侧基底前脑、双侧丘脑、胼胝体、双侧大脑额叶区域损伤和未损伤患者在清醒组与非清醒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干背侧损伤、丘脑右侧损伤、胼胝体损伤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MRI表现可较客观、准确地反映脑损伤程度和预测患者的预后,脑干中上段背侧、胼胝体、丘脑有损伤灶的患者预示着难以清醒.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央丘脑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治疗长期意识障碍的时机、评估标准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采用DBS治疗的长期意识障碍病例资料,其中创伤性颅脑损伤8例,非创伤性颅脑损伤9例。应用临床行为、电生理和PET-CT评估脑干网状结构-丘脑-大脑皮质功能。DBS治疗靶点为中央丘脑。结果病人均临床随访1年。8例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中,有效5例,改善3例;9例非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中,有效3例,改善2例,无效4例;总体有效率为47.1%(8/17)。17例病人DBS治疗1年后,昏迷恢复量表修订版(CRS-R)评分较入院时均有显著提高(P 0.05)。术前PET-CT代谢保留是影响病人预后的重要因素(P 0.05)。结论长期意识障碍病人如果符合临床行为评估、电生理和脑代谢的手术入选标准,DBS可作为治疗意识障碍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中脑网状结构损伤后猫EEG相对功率的动态变化,了解其与损伤程度和意识障碍之间的关系及意义。方法 用三 不同强度的直流电立体定向电解损毁加脑网状结构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动态监测猫意识的EEG相对功率的变化,研究其变化规律与中脑网状结构损伤和意识的关系。结果 中脑网状结构损伤后随着猫意识障碍的恶化与,猫EEG相对功率相应地发生变化,且与损伤程度和意识障碍变化有一致性。结论 中脑网状结构损伤后  相似文献   

14.
重型颅脑损伤后继发脑损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几年,继发性脑损伤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伤后病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开展了广泛的研究。目前认为:脑灌注压不足、颅内高压、脑氧代谢率降低、脑血流量下降以及失控性炎症反应等是严重创伤后发生继发性脑损伤的重要机制。相互之间平衡关系的调节是预防和治疗继发性脑损伤的关键。颅脑损伤后继发性脑损伤病理生理的研究,对预防颅脑损伤病人的继发性脑损伤和提高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微透析技术与颅脑损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透析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生物化学采样技术。在颅脑损伤的动物实验中应用微透析技术已对脑组织间液的许多成分进行了研究 ,发现兴奋性氨基酸、乳酸、丙酮酸等成分成倍增高 ,糖下降。在颅脑损伤病人的脑组织间液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病理生理变化。本文对微透析技术的原理、方法及其在颅脑损伤研究方面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微透析技术可持续测量活体细胞外液中的生化物质浓度,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新的生物化学采样技术,对组织损伤极小且操作方便,比其他方法更接近生理条件,为研究颅脑损伤的病理生理变化提供了新的方法。本文对微透析技术的原理、方法等方面进行介绍,并就其在颅脑损伤的研究成果及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颅脑损伤后的重要病理生理变化之一是脑循环的血液动力学变化.自从1961年Lassen等首创应用放射性同位素定量测定脑血流(CBF)的方法以来,在颅脑损伤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中已较广泛地应用,对颅脑损伤后的脑血液循环的变化有进一步的了解,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细胞因子参与颅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是近年研究的一个新动向。其中IL-1β、TNF-α在颅脑损伤后早期超量表达是造成继发性脑损伤的重要因素[1]。本文通过对颅脑损伤患者IL-1β、TNF-α的动态检测,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初步探讨其规律及与预后的关系。临床资料一般资料:36例颅脑损  相似文献   

19.
小儿重型颅脑损伤6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小儿颅脑解剖、生理、病理生理有其独特性,网状上皮系统发育不完善,故其重型颅脑损伤也有自己的特点。1996年1月至2001年3月间我科收治小儿重型颅脑损伤68例,疗效满意。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所有小儿重型颅脑损伤病例,按颅脑损伤的分级标准确定,本组共68例,男性46例,女性22例,年龄3个月~12岁,平均5.68岁。1.2 致伤原因 摔伤36例,高处坠落伤14例,车祸伤12例,直接暴力伤4例,其它伤2例。1.3 损伤类型 闭合性颅脑损伤62例,开放性颅脑损伤6例。其中硬膜外血肿21例,硬膜下血肿13例,脑挫裂伤11例,脑内血肿16例,其中多发脑内  相似文献   

20.
额、枕部直接冲击导致中脑损伤的力学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额、枕部直接冲击造成中脑应力响应,探讨颅脑直接冲击导致脑干损伤的力学机制。方法构建头颅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计算额、枕部直接冲击损伤,分析中脑上、下交界面节点应力分布,总结中脑应力响应。结果中脑-间脑界面在冲击初始阶段,2ms即出现应力增高,中脑-桥脑界面应力升高开始于冲击后期(10ms),两交界面节点应力在冲击时程中均持续升高,额部冲击比枕部冲击在中-间脑界面造成的应力峰值高。结论中脑在颅脑直接冲击伤的致伤机制中占有突出地位,中脑的应力改变可解释脑震荡的意识障碍及部分原发脑干伤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