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穴位刺激联合穴位注射疗法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关节骨科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穴位刺激联合穴位注射组(S组),穴位刺激组(T组)和对照组(D组)各30例。对照组(D组)于术后常规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DVT;穴位刺激组(T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穴位刺激干预;穴位刺激联合穴位注射组(S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穴位刺激及穴位注射高乌甲素联合干预。对比三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于术前及术后1 d、3 d、7 d,采集三组患者静脉血样本检测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imer),于入室后麻醉手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4 h采集患者静脉血样本检测血浆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结果:三组间患者术前PT、APTT、FIB、Ddimer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3、7 d,S组PT、APTT较T组及D组明显延长(P <0.05),且T组PT、APTT较D组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尿激酶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8年7月至2022年7月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L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单药组(单纯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和联合组(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各39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7 d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水平、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患肢(大腿周径、小腿周径)肿胀指标、患肢静脉血流速度以及治疗期间出血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7 d后,联合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单药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单药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TT、PT、APTT均长于单药组患者,FIB、D-D水平均低于单药组患者,大腿周径、小腿周径均小于单药组患者,髂外静脉、股总静脉、股深静脉、腘静脉的血流速度均快于单药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的出血性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于马鞍山十七冶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68例下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后发生下肢DVT的56例患者作为DVT组,根据DVT组患者1:2的性别比例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将112例术后未发生DVT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下肢骨折患者术后DVT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术中出血量多、术后D-二聚体(D-D)水平偏高、术后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偏高、术后卧床时间较长均是下肢骨折患者术后DVT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术后血红蛋白水平偏高是下肢骨折患者术后DVT形成的保护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术中出血量≥241.145 ml、术后D-D水平≥495.370μg/L、术后FIB水平≥4.580 g/L、术后卧床时间≥3.175 d、术后血红蛋白水平≤135.495 g/L的下肢骨折术后患者DVT形成的风险较高(P﹤0.05)。结论 高血压、术中出血量多、术后D-D水平偏高、术后FIB水平偏高、术后卧床时间较长均与下肢骨折患者术后DVT形...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2例疑似DVT患者进行血浆DD和FIB检测,并计算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比值(D/F值),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明确诊断,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DVT组血浆DD、FIB及D/F值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VT组与非DVT组比较,DVT组DD、FIB和D/F值明显高于非DVT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D/F值、DD、FIB对诊断DVT的敏感度分别为98%、94%、85%,D/F值在诊断DVT中较单独应用DD或FIB有较高的敏感度。结论检测血浆DD、FIB及D/F比值可提高DVT临床诊断的特异性,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9年3月至202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96例老年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下肢DVT将患者分为血栓组(n=21)和对照组(n=75)。分析老年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合并下肢DVT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血栓组患者的年龄、合并恶性肿瘤的比例、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的比例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80岁、未服用阿司匹林、合并恶性肿瘤、D二聚体水平﹥1000μg/L均是老年急性消化道出血合并下肢DVT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年龄≥80岁、未服用阿司匹林、合并恶性肿瘤、D二聚体水平﹥1000μg/L均会增加老年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合并下肢DVT的风险,临床中应注意对此类患者进行密切筛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脑出血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脑出血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70例,随机分为低分子肝素钠组(治疗组)和普通治疗组(对照组)各35例.两组分别进行下肢血管彩超、头颅CT检查、D-二聚体水平、凝血指标和血液流变学检测,对高度怀疑有肺栓塞的患者行肺部CTA检查,观察出血事件(颅内出血、皮下出血、眼底出血、消化道出血、鼻腔及口腔黏膜出血)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上述指标的差异性.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PT、APTT均长于对照组,FIB和D-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7.14%,对照组为7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颅内出血及其他部位出血.治疗组未出现肺栓塞,对照组中有3例出现肺栓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合并下肢DVT的患者在基础治疗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钠抗凝,临床应用安全、有效,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且未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7.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lower limb,DVT)是恶性肿瘤常见并发症之一,尸体解剖发现至少50%的癌症患者合并有DVT。由于恶性肿瘤凝血功能紊乱的特殊性,在治疗恶性肿瘤合并DVT过程中,除发生肺梗塞等常见的并发症外,也会发生特殊的并发症,如原发性纤溶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皮人工血栓抽吸联合利伐沙班对深静脉血栓(DVT)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凝血酶调节蛋白(TM)、P-选择素(P-selectin)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保定市第四中心医院收治的110例DVT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水平、血清学指标[凝血酶调节蛋白(TM)、P-选择素、血栓前体蛋白(TpP)]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T、TT、APTT均长于本组治疗前,FIB水平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PT、TT、APTT均长于对照组患者,FIB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LT、PDW、MPV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上述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双动态曲线变化在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DVT)预防中的临床意义。方法自2007-06—2012-07,共诊治下肢骨折356例,入院后连续3 d每天检测FIB、DD,以后每2 d检测1次,取得FBI与DD双动态变化曲线。根据入院3 d后所测得的曲线变化将患者分为4组,A组(95例)为FIB、DD同时升高者,B组(93例)为FIB降低、DD升高者,C组(86例)为FIB升高、DD降低者,D组(82例)为FIB、DD同时降低者。结果A组8例出现DVT(8.42%),B组5例出现DVT(5.38%),C组1例出现DVT(1.16%),D组未出现DVT。结论观察FIB及DD双动态曲线变化有利于早期预防、发现血栓,指导抗凝治疗,在下肢骨折DVT预防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在骨折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中的预防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8年4月至2021年4月于阜阳市第五人民医院接受骨折置换术治疗的148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4例。对照组予以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组予以利伐沙班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DVT发生情况,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低切黏度、中切黏度及高切黏度)、凝血功能指标[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凝血酶原时间(PT)]、血管内皮功能指标[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率为4.05%(3/74),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6.22%(12/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全血低切黏度、中切黏度、高切黏度、D-D、t-PA、ET-1均低于对照组患者,FIB、PT、NO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76%(5/74),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0.27%(15/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对骨折置换术后下肢DVT的预防效果优于低分子肝素,能有效控制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调节凝血功能指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是否存在血栓前状态.方法检测51例慢性乙型肝炎及29例肝硬化患者血浆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含量、D-二聚体含量及血清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水平,并对肝组织进行vWF的免疫过氧化物酶染色观察. 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浆vWF含量、D-二聚体含量及血清FDP水平均较正常对照升高,但差异无显著性.而肝硬化患者血浆vWF含量、D-二聚体含量及血清FDP水平与正常对照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肝硬化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及血清FDP水平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51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中33例沿肝窦壁有vWF的阳性表达,阳性率为64.71%,随病变加重,阳性率增加.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凝血、纤溶系统已发生紊乱.当患者病情进展到肝硬化阶段,凝血、纤溶系统即已出现显著紊乱,存在一定程度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相似文献   

12.
创伤患者凝血及血栓前状态实验诊断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血栓形成前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凝血、抗凝、纤溶系统等多种因素改变的综合作用,寻找特异、敏感的指标识别血栓前状态。方法 将创伤骨折患者40例,DVT患者10例及40例正常人血浆标本按对照、创伤手术后、DVT及同一组患者手术前后进行分组,用放免、酶免及ACL血凝仪分别测定血浆α-颗粒膜蛋白(GMP-140)、血栓烷(TXB_2)、6-酮-前列腺素_(1α)、凝血酶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元时间(APTT)、纤维蛋白元(FIB)、D-二聚体(D-D)等指标。结果 创伤组、DVT组与对照组比较GMP-140、TXB_2、FIB、D-二聚体有显著增高,6-Keto-PGF_(1α)有显著下降;APTT、PT的变化不明显。创伤后同一组患者手术前后比较,GMP-140、TXB_2、D-二聚体三项指标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它几项指标手术前后无显著性差异。GMP-140、TXB_2、D-二聚体三项指标对不同骨折患者检测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创伤会造成血小板活化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监测GMP-140、TXB_2、6-酮-前列腺素_(1α)等指标可以对血栓前状态(高凝状态)生理性防御反映阶段进行早期预防。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aprini评分、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在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病人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骨折后DVT病人60例(DVT组),骨折后未发生DVT的病人120例(对照组),对比两组病人的Caprini评分、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分析Caprini评分与DVT组病人的血浆D-D、FIB的关系。结果 DVT组病人的Caprini评分(7.26±1.88)分、D-D(3.31±1.52)mg/L、FIB(4.48±0.72)g/L,对照组分别为(3.39±0.80)分、(0.46±0.11)mg/L、(3.60±0.68)g/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病人的Caprini评分与D-D、FIB水平均呈正相关(r=0.748、r=0.662,P0.05);Wells评分与D-D、FIB水平三者联合应用鉴别诊断骨折病人发生DVT的灵敏度为97.83%、特异度为92.00%、漏诊率为2.17%、误诊率为8.00,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47(P0.05)。结论下肢骨折病人的Caprini评分、D-D、FIB水平对于诊断DVT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阿加曲班合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我科2006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160例下肢DVT患者,随机分为阿加曲班组和对照组,各组80例。阿加曲班组患者给予阿加曲班注射液和尿激酶治疗,对照组患者予低分子肝素钙合尿激酶治疗,共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 阿加曲班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凝血指标(PT、TT和APTT) 及PLT变化均处于正常范围。结论 阿加曲班合尿激酶治疗下肢DVT疗效肯定,副作用小,安全性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前、术后血浆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含量变化,探讨其对诊断及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选择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133例,根据术后有无DVT将其分为DVT组和Control组,分别于入院后1d、术后1d、7d、14d检测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B)、D-二聚体(D-dimer),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血浆FIB含量在手术前后Control组和DVT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均有一过性升高趋势,但术后14d降至正常;FDB手术前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ntrol组术前含量较低,术后同样有一过性升高趋势,术后14d逐渐降低,术后各个时间点同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术前FDP含量较高,术后1d达峰值,之后逐渐下降,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dimer术后两组含量逐渐增高,术后7d、14d同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14d DVT组含量显著高于Contro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和D-二聚体的检测在低分子肝素预处理后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早期预防及治疗上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尤其是D-二聚体是诊断深静脉血栓的实验室无创伤检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的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指导临床预判DVT发生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8月—2021年9月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共384例患者临床资料。按是否发生血栓,分为DVT组和非DVT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得出下肢DVT的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对模型效能进行评定。[结果] 384例患者中,围术期共发生下肢DVT 67例(17.5%)。单项因素比较,两组年龄、性别构成、骨折类型、骨折侧别、ASA分级、受伤至入院时间、是否口服抗凝、抗栓药物、合并内科疾病、手术方式、麻醉方式以及入院时Hb、HCT、WBC、PLT、Alb、纤维蛋白原、D-D、PT、PO2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DVT组相比,DVT组患者术前等待时间更长、合并症数量≥3种、输血比例及合并骨折占比更高、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出血量更多、APTT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二元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围术期输血(OR=2.565,P<0.001)、合并症数量≥3种(OR=1.88...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对下肢创伤患者术后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方法 收集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于沧州市人民医院住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02例下肢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住院期间是否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分为治疗组(n=49)和对照组(n=53)。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麻醉方式、术中出血量。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D-二聚体水平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全身麻醉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治疗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D-二聚体水平升高(﹥0.5 mg/L)比例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其他明显出血事件。结论 低分子肝素可有效降低下肢创伤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股骨干骨折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以制定防治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1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67例股骨干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5例,女22例;年龄18 ~55岁.以静脉造影阳性结果为诊断DVT的“金标准”,其中血栓组18例(26.9%),非血栓组49例(73.1%).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骨折分型、内科合并症、血管神经损伤、D-二聚体水平、下肢深静脉超声、造影检查的结果、麻醉方法、手术方式、手术时间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股骨干骨折后并发下肢DVT的危险因素. 结果 复杂骨折(OR=3.773,P=0.038)、合并血管神经损伤(OR=2.603,P=0.002)、D-二聚体水平升高(OR=1.697,P=0.002)、下肢深静脉超声阳性(OR=3.068,P<0.001)是导致股骨干骨折后新发下肢DVT风险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骨折类型复杂和合并血管神经损伤是股骨干骨折后并发下肢DVT的主要危险因素,D-二聚体水平检测和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是主要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下肢长骨骨折患者术前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自2011-06—2014-01诊治的下肢长骨骨折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静脉造影术(MSCTV)进行下肢DVT筛查。根据筛查结果,将患者分为DVT组和非DVT组。对2组年龄、性别、是否存在合并伤、是否骨牵引、是否合并内科系统疾病、术前是否采取血栓预防措施、血清D-二聚体水平等进行单因素分析,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下肢长骨骨折术前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35例中47例发生DVT,发生率为34.8%。47例DVT中,1例为混合型DVT,3例为中央型DVT,其余均为周围型DVT。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存在合并伤、合并系统性疾病、未采取血栓预防措施是下肢创伤骨折患者术前发生DVT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存在合并伤[OR=3.644,95%CI(1.616,8.216),P=0.002]、合并内科系统疾病[OR=2.819,95%CI(1.062,7.487),P=0.038]、未采取血栓预防措施[OR=0.382,95%CI(0.175,0.836),P=0.016]是影响下肢长骨骨折患者术前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下肢骨折患者术前存在合并伤、合并内科系统疾病、未采取血栓预防措施易发生DVT,创伤患者术前需密切监测血栓形成,同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踝泵运动对重症肺炎患者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作用。方法 收集2019年3月至2022年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接受诊治的112例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住院期间是否进行踝泵运动将其分为运动组(n=59)与对照组(n=53)。对照组进行常规干预,运动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踝泵运动,比较两组患者下肢DVT发生率、D-二聚体水平、大腿周径差、小腿周径差。结果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呼吸机、深静脉置管、血管活性药物、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运动组患者下肢DVT发生率、D-二聚体水平、D-二聚体水平升高率(﹥0.5 mg/L)、大腿周径差、小腿周径差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踝泵运动可以有效降低重症肺炎患者住院期间下肢DVT的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