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栓抽吸导管联合替罗非班治疗老年急性ST性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2年6月我院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老年(年龄〉65岁)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有血栓负荷,随机分为应用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导管治疗为治疗组(30例),同期应用替罗非班未联合血栓抽吸导管治疗为对照组(30例)。比较两组术后患者的心肌梗死血管血流变化(TIMI分级)、术后心肌灌注分级(TMPG)、术后ST段回落程度、出血性并发症和住院期间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患者即刻(TIMI)血流、术后心肌灌注分级(TMPG)、术后ST段回落程度、住院期间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致命性出血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血栓抽吸导管联合替罗非班在老年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安全和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用于支架辅助动脉瘤栓塞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分析31例采用支架辅助治疗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组(双抗组,n=18)、替罗非班组(n=13)。替罗非班组在支架半释放或完全释放后开始使用替罗非班。术后随访评估患者有无新发梗死、支架通畅情况及动脉瘤栓塞效果。术前1天、术后3天分别检测患者血小板计数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使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患者临床预后,记录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 31例患者共发现动脉瘤34个,处理动脉瘤32个。术后随访动脉瘤栓塞后复发7例,泌尿系统出血1例,未出现腹膜后、胃肠道出血,未出现术后新发脑梗死及血栓栓塞事件。27例GOS评分≥4。两组术前、术后血小板计数及APT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替罗非班应用于支架辅助动脉瘤栓塞安全、有效,紧急情况下可以作为双抗的替代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对小型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21年3月至2023年1月于南方科技大学医院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196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直径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小型组(动脉瘤直径≤5 mm)和对照组(动脉瘤直径﹥5 mm),每组9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发病特征、治疗情况、术中脑动脉痉挛发生情况、术中再出血情况、采用支架辅助栓塞的比例、术后即刻完全栓塞率及术后症状性缺血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发病至就诊时间、发病至介入时间、动脉瘤部位及Hunt-Hess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型组患者术中脑动脉痉挛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患者,术中再出血率、采用支架辅助栓塞的比例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造影检查结果显示,小型组患者的完全栓塞率(RaymondⅠ级的比例)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症状性缺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小型颅内动脉瘤破裂具有较好的疗效与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科在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应用国产替罗非班预防支架内血栓事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血小板活化功能监测指导抗血小板凝集措施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在本院进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4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进行研究。于释放支架后在术中选择替罗非班进行静脉注射,剂量为2.5~3.0μg/kg,之后以2.5~3.0mg·kg~(-1)·h~(-1)作为注射速度进行静脉输注,24小时后停止替罗非班的使用,次日通过口服或胃管给予氯吡格雷75mg/d+阿司匹林100mg/d进行双抗治疗。术后以患者的病情以及血小板被抑制状态对用药的剂量进行调整。结果术中在给予盐酸替罗非班之前有1例(2.27%)患者再次出现颅内动脉瘤,使用替罗非班期间有1例(2.27%)患者出现动脉瘤再破裂出血的情况,经过处理后患者情况均得到恢复。44例患者的激活后CD62p即血小板活化率在盐酸替罗非班的使用期间期间术前、术后1天的平均值分别为(75.6±10.5)%和(71.9±16.1)%,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68,P=0.0349)。44例患者术前与手术后第1天的血小板计数平均值分别为(206.25±55.61)×10~9/L和(188.13±54.5)×10~9/L,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663,P=0.0002)。4例患者的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在术前、与手术后1天的平均值为(32.08±3.87)秒和(32.23±3.89)秒,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798,P=0.8587)。术后在进行双抗治疗的阶段,有1例(2.27%)患者出现动脉瘤再次破裂的情况,术后1天有1例(2.27%)患者出现皮下瘀斑,血小板活化率激活后CD62p=13.5%,结果显示患者出现较强的血小板聚集抑制,通过调整方案对氯吡格雷剂量减半情况得到有效改善。结论血小板活化功能监测血小板的活化状态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术后选择抗血小板凝集措施有临床应用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研究抽吸导管联合非肽类血小板表面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注射液)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应用,评价其疗效。方法 2012年1月至2017年10月,我科收治急性心肌梗塞拟行PCI的患者80例,随机分成2组,每组各40例。A组(抽吸导管联合盐酸替罗非班):通过导丝后直接给予盐酸替罗非班注入,送入抽吸导管行血栓抽吸后再置入支架。B组(常规肝素抗凝):通过导丝后直接给予球囊扩张,再根据病变情况置入支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TIMI血流情况,术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Ⅰ(TnⅠ)水平、ST段下降率,及术后30 d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等。结果 A组35例行导管抽吸后置入支架,5例患者血栓抽吸后同时注入替罗非班血流恢复正常,轻度狭窄,未置入支架;40例患者中只有2例出现TIMI 0~Ⅱ级。B组中有10例病人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后出现TIMI血流0~Ⅱ级(P0.05)。A组病人术后CK-MB、TnⅠ水平低于B组(P0.05),ST段回落幅度大于B组(P0.05);A组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等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低于B组(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塞急诊PCI术中,联合应用抽吸导管和盐酸替罗非班注射液可明显降低无复流发生率,明显减少MACE的发生,提高心肌灌注,并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的临床疗效。方法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39例)和对照组(37例),均于发病12h内行急诊PCI。替罗非班组PCI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入替罗非班,并静脉维持48h,术后应用达肝素钠注射液。对照组PCI术中仅给予普通肝素。两组PCI术前均服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观察PCI术前、术后梗死相关血管心肌梗死时溶栓(TIMI)血流、心肌灌注分级(TMPG)、术后2周内并发症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替罗非班组PCI术后TIMI 3级占94.9%(37/39),高于对照组的78.4%(29/37),替罗非班组TMPG 3级占89.7%(35/39),高于对照组的67.6%(25/3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替罗非班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7.7%(3/39)低于对照组的18.9%(7/37)(P〈0.05),出血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I术中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心肌的再灌注,减少术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支架和球囊辅助技术在颅内宽颈动脉瘤栓塞治疗的应用体会。方法采用支架和球囊辅助瘤颈成形术对87例患者92个颅内宽颈动脉瘤进行栓塞治疗。支架辅助技术为首先选择合适的Neuroform支架跨动脉瘤颈释放,长度超出瘤颈近、远端各5mm,微导管通过支架上的网孔进入动脉瘤,一期或分期完成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球囊辅助技术采用双导管,微导管送入动脉瘤内后,不可脱球囊置于瘤颈,充盈以覆盖瘤颈,再行GDC填塞动脉瘤。结果支架辅助栓塞完全填塞的动脉瘤31个,次全填塞(〉90%)3个,大部填塞(70%~90%)1个,载瘤动脉均保持通畅,无死亡,轻度神经功能障碍3例;球囊辅助栓塞完全填塞50个,次全填塞4个,无死亡,轻度神经功能障碍1例;同时采用支架和球囊辅助栓塞完全填塞的动脉瘤2个,次全填塞1个,无死亡。平均随访5.8个月,其中支架辅助栓塞再通率16.7%,球囊辅助栓塞再通率12.5%。结论支架及球囊辅助技术是处理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采用球囊保护栓塞技术较支架辅助技术具有更大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DSA监视下Forgarty导管取栓术和大腔导管血栓抽吸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26例接受DSA监视下Forgarty导管取栓术(Forgarty导管组),30例接受大腔导管血栓抽吸术(大腔导管抽吸组),术后接受抗凝、溶栓等综合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和综合治疗后患肢踝肱指数(ABI)的变化和两种治疗方法去除栓塞物的效能。结果 56例患者患肢均恢复血流,保肢率98.21%(55/56),围术期无死亡。Forgarty导管组术后即刻ABI大于大腔导管抽吸组(P〈0.001),综合治疗后,二者AB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栓塞物总完全清除率和总部分清除率分别为96.15%(25/26)、3.85%(1/26)和70.00%(21/30)、30.00%(9/30)。结论采用Forgarty导管取栓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优于大腔导管血栓抽吸术;经抗凝、溶栓等综合治疗后,二者临床结果相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经抽吸导管途径冠状动脉内给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PCI)中无复流现象的疗效。方法收集STEAMI接受PPCI治疗且术中发生无复流现象患者48例,均接受血栓抽吸治疗后冠状动脉内注入替罗非班,根据不同给药途径分为抽吸导管组(n=23)和指引导管组(n=25),比较两组PPCI手术结束时心肌梗死溶栓验(TIMI)试血流分级、心肌组织灌注(TMPG)分级、PPCI手术时间、术后2h心电图ST段回落比例、术后7天左心室射血分数等指标的差异。结果抽吸导管组和指引导管组术后TIMI 3级血流百分率、TMPG 3级百分率、心电图ST段回落≥50%百分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PPCI手术时间、术后7天左心室射血分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STEAMI患者PPCI术中出现无复流现象后经抽吸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治疗效果优于传统经指引导管给药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NeuroformⅡ支架植入联合Matrix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技术要点、安全性及并发症防治。方法诊断为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病人11例,其中大脑前动脉瘤2例,后交通动脉瘤4例,眼动脉瘤1例,大脑中动脉瘤2例,椎基底动脉瘤2例。7例先行NeuroformⅡ支架瘤颈成形,将微导管通过支架网眼置入动脉瘤内,填塞弹簧圈;4例先置入微导管于动脉瘤内,再释放支架后栓塞,术后3~6个月随访。结果所有病例栓塞操作均顺利完成,无手术并发症;其中致密填塞8例,部分致密填塞3例,术后病人均恢复良好,4例短期随访无再出血及血栓栓塞症状发生。结论NeuroformⅡ支架联合MatrixⅡ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临床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过程中给予国产血小板膜糖蛋白Ilb/Illa拮抗剂(替罗非班),对于冠状动脉无复流的发生率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6个月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入选临床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并于住院期间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经造影结果明确存在明显血栓负荷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为替罗非班组,该组在行介入治疗前先给予国产血小板膜糖蛋白Ilb/Illa拮抗剂(替罗非班),然后再行介入治疗;另一组定义为常规组,介入治疗前不给予国产血小板膜糖蛋白Ilb/Illa拮抗剂(替罗非班);分别观察两组介入治疗术后无复流现象的发生情况,并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介入治疗术后6个月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替罗非班组观察期内有1例患者发生无复流现象,常规治疗组观察期内有7例患者发生了无复流现象;替罗非班组患者随访6个月期间有2例发生缺血性胸痛,常规治疗组患者随访6个月期间内有10例患者出现缺血性胸痛;替罗非班组随访6个月无再次血运重建患者,常规治疗组有2例患者行再次血运重建治疗.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提前给予静脉替罗非班应用,可减少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无复流发生率及介入治疗术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与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宜兴市人民医院从2009年6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401例接受支架辅助栓塞或者单纯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记录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对比分析并发症的发生率、动脉瘤复发率、预后效果等。结果 277例患者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124例患者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支架辅助栓塞组栓塞后即刻Raymond分级为Ⅰ级、Ⅱ级、Ⅲ级者占比分别为72.6%(90例)、21.8%(27例)、5.6%(7例),而单纯栓塞组为58.1%(161例)、32.9%(91例)、9.0%(25例),支架辅助栓塞组的动脉瘤术后即刻栓塞率较高(P=0.022)。单纯栓塞组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6.5%(18/277),而支架辅助栓塞组为8.1%(10/124),两者比较无明显差异(P=0.569)。单纯栓塞组和支架辅助栓塞组的死亡率比较无明显差异(3.3%vs. 4.0%,P=0.693),但支架辅助栓塞组术后6个月复查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单纯栓塞组(12.6%vs. 22.2%,P=0.042)。结论 与单纯弹簧圈栓塞相...  相似文献   

14.
支架植入术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新型颅内支架植入联合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对26例30个颅内复杂动脉瘤行支架植入术弹簧圈栓塞术,术后6~24个月进行随访。结果术后即刻疗效:24个复杂动脉瘤完全栓塞,4个次全栓塞(栓塞95%以上),2个不完全栓塞;所有支架位置满意,载瘤动脉通畅。随访2例动脉瘤复发,未见支架移位、塌陷、狭窄,载瘤动脉通畅、光滑。结论颅内支架植入联合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安全有效;应根据动脉瘤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具体技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Enterprise支架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 2008年12月~2011年3月应用Enterprise支架(美国Codman公司)治疗颅内动脉瘤21例,其中宽颈动脉瘤19例,梭形动脉瘤2例。在微导丝引导下,将支架输送导管送至动脉瘤颈以远,通过输送导管将支架引至动脉瘤处释放支架覆盖动脉瘤颈,行弹簧圈栓塞术。结果采用单纯支架置入技术2例,支架先释放技术5例,支架后释放技术14例。21例22枚支架置入顺利,全部成功释放,位置良好。术后即刻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致密性栓塞13例,大部栓塞6例,单纯支架置入的2例微小动脉瘤见瘤腔内造影剂滞留。除1例驼背病人术后1周并发肺部感染死亡外,余20例随访1~6个月无临床症状加重,未发生脑再出血或新发梗死;11例术后6~12个月行DSA,2例动脉瘤瘤颈有残留,未见支架移位和支架内狭窄。结论 Enterprise支架操作简便,易通过血管弯曲处并准确释放,为颅内动脉瘤提供了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介入性腔内机械性血栓碎吸和局部溶栓术治疗周围动脉急性血栓栓塞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124例周围动脉急性血栓性阻塞患者接受DSA检查和介入性腔内机械性血栓碎吸联合局部溶栓术治疗。结果全组总的介入治疗成功率97.58%(121/124)。血管完全开通率82.26%(102/124),部分开通率15.32%(19/124),无效率2.42%(3/124)。部分开通的19例辅以PTA联合内支架植入术后血管完全开通。并发症发生率6.45%(8/124)。结论介入腔内机械性血栓碎吸和局部溶栓治疗周围动脉急性血栓闭塞疾病,疗程短、成功率高、疗效显著、并发症少,恰当辅以PTA和内支架植入可显著提高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下肢动脉栓塞forgaty导管取栓术后血栓再形成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急诊行forgaty导管取栓术后血栓再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6例患者就诊较晚,术中均取出血栓,术后患肢仍有疼痛,复查彩超和下肢血管CTA见在原来血管栓塞位置还有血栓栓塞,再次行介入治疗后好转。
结论:下肢急性动脉栓塞患者,尽快急诊手术取栓,术前最好行下肢CTA检查,如果发现有髂血管的动脉硬化闭塞或血管远端流出道的狭窄闭塞,建议在DSA下取栓,以能一次全面彻底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在治疗急诊治疗颅内破裂宽颈微小动脉瘤(最大径≤3mm)中的操作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急诊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7例颅内破裂宽颈微小动脉瘤患者资料,分析治疗方法、疗效、并发症、预后及6~12个月随访结果,评价支架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操作技巧。结果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完全栓塞5例,次全栓塞1例,单纯植入支架1例;未发生破裂出血及血栓栓塞事件。术后3个月改良式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显示,6例恢复正常,1例恢复良好。6~12个月随访未发现动脉瘤再破裂出血。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急诊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宽颈微小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Lvis支架和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比较Lvis或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212例(214个动脉瘤),其中Lvis组88例(90个动脉瘤),Enterprise组124例(124个动脉瘤),比较2组动脉瘤栓塞即刻及随访时栓塞程度Raymond分级、围术期并发症、mRS评分。结果 Lvis组置入支架90个,Enterprise组124个。术后即刻DSA:Lvis组RaymondⅠ级77.3%(68/88),Ⅱ级13.6%(12/88),Ⅲ级9.1%(8/88);Enterprise组RaymondⅠ级75.8%(94/124),Ⅱ级15.3%(19/124),Ⅲ级8.9%(11/124),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Z=-0.214,P=0.830)。术后随访复查DSA:Lvis组RaymondⅠ级90.4%(76/84),Ⅱ级4.8%(4/84),Ⅲ级2.4%(2/84),2例术后6个月复发;Enterprise组RaymondⅠ级72.8%(86/118),Ⅱ级15.3%(18/118),Ⅲ级8.5%(10/118),4例术后6个月复发,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Z=-3.312,P=0.002)。围手术期支架相关并发症发生率Lvis组11.4%(10/88),与Enterprise组5.6%(7/124)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2.282,P=0.131)。2组术后6个月mRS评分0~2分Lvis组85.2%(75/88),Enterprise组78.2%(97/124),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Z=-1.145,P=0.252)。结论 Lvis支架和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全凭静脉麻醉在颅内动脉瘤微创栓塞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择107例ASAI-Ⅱ级在全麻下行颅内动脉瘤微创血管内栓塞术患者,根据全麻药物维持不同分为两组:A组(静脉输注丙泊酚复合吸人异氟醚)54例和B组53例(全凭静脉输注丙泊酚及瑞芬太尼),记录两组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及术后恢复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麻醉诱导、维持和拔管过程中循环稳定.两组间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拔管躁动情况有差异(P〈0.05),余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全麻可安全有效的应用于颅内动脉瘤微创栓塞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