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异氟醚和安氟醚对海马神经元作用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异氟醚和安氟醚吸入麻醉时海马神经元对一氧化氮合酶、脑啡呔和自发放电的影响,为综合评价海马在产生全身麻醉效应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标记法和膜片钳技术。结果:安氟醚和异氟醚能明显引起海马CA1区c-fos基因阳性神经元(FPN)和脑啡呔阳性神经元(EPN)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lt;0.01),并有一定数量FPN/NPN双标阳性神经元(P&;lt;0.01),还能明显抑制一氧化氮阳性神经元(NPN)的表达(P&;lt;0.01)。同时安氟醚和异氟醚都能含量依赖性的抑制海马CA1区神经元自发放电频率。与给药前比较P&;lt;0.05或P&;lt;0.01。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异氟醚诱导大鼠中枢神经系统各核团Fos蛋白与脑啡肽的表达及共存情况。方法:SD大鼠1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异氟醚组,每组6只。异氟醚组吸入20mL/L异氟醚2h,对照组吸入氧气。取脑和脊髓,冰冻切片,进行Fos蛋白与脑啡肽的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结果:对照组中,脑啡肽免疫反应阳性(ELI)神经元较多,Fos免疫反应阳性(FLI)神经元少量、散在无规律地分布,Fos,脑啡肽双标记(FLI/ELI)神经元极少见。异氟醚组中可明显观察到ELI,FLI,FLI/ELI 3种神经元,主要分布在大脑额顶皮质、外侧隔阂、杏仁核、海马CAI区、丘脑室旁核、丘脑腹外侧核、僵核、下丘脑腹内侧核、视上核、视交叉上核、脚间核、中脑中央灰质及脊髓背角等神经核团,这些核团内FLI和ELI神经元数量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多(P&;lt;0.05或P&;lt;0.01),在其他核团内无显著变化;Fos与脑啡肽神经元彼此靠近,分布区域非常一致,FLI/ELI神经元占FLI神经元的15%-42%。结论:异氟醚可诱导Fos蛋白在某些神经核团内表达并使其内脑啡肽增多;异氟醚可激活部分脑啡肽神经元,麻醉诱导的Fos蛋白可能作为脑啡肽基因的转录调控因子,进而引起脑啡肽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氟马西尼对异氟醚残余麻醉作用的拮抗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氟马西尼是否可以拮抗异氟醚的麻醉残余作用,加速麻醉苏醒。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方法,选择择期手术、年龄18~60岁、ASA分级Ⅰ~Ⅱ级且无术前用药患者60例,芬太尼3μg/kg、丙泊酚2mg/kg、维库溴胺0.1mg/kg诱导,异氟醚、芬太尼、维库溴胺维持麻醉。手术结束停止异氟醚的吸入,继续机械通气,当呼气末异氟醚浓度降至0.45%~0.5%时,分为3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对照组)、氟马西尼0.5mg(0.5mg组)和氟马西尼1.0mg(1.0mg组)。每间隔1分钟进行1次意识评价,至患者定向力恢复。记录呼之睁眼、指令运动、正确回答问题、定向力恢复的时间,以及血压、脉搏、脑电双频指数(BIS)值、体温、呼气末异氟醚浓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值。并在手术诱导前,定向力恢复时,定向力恢复后15、30、60、120min分别给患者出示一张不同的图片,术后24h随访患者对图片的记忆情况。结果:患者的一般情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0.5mg组和1.0mg组患者从停止吸入异氟醚至指令运动恢复时间分别为(19.58±6.91)min、(22.05±9.19)min和(20.32±6.44)min(P...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异氟醚诱导大鼠中枢神经系统各核团Fos蛋白与脑啡肽的表达及共存情况。方法:SD大鼠1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异氟醚组,每组6只。异氟醚组吸入20mL/L异氟醚2h,对照组吸入氧气。取脑和脊髓,冰冻切片,进行Fos蛋白与脑啡肽的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结果:对照组中,脑啡肽免疫反应阳性(ELI)神经元较多,Fos免疫反应阳性(FLI)神经元少量、散在无规律地分布,Fos,脑啡肽双标记(FLI/ELI)神经元极少见。异氟醚组中可明显观察到ELI,FLI,FLI/ELI3种神经元,主要分布在大脑额顶皮质、外侧隔阂、杏仁核、海马CA1区、丘脑室旁核、丘脑腹外侧核、僵核、下丘脑腹内侧核、视上核、视交叉上核、脚间核、中脑中央灰质及脊髓背角等神经核团,这些核团内FLI和ELI神经元数量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多(P<0.05或P<0.01),在其他核团内无显著变化;Fos与脑啡肽神经元彼此靠近,分布区域非常一致,FLI/ELI神经元占FLI神经元的15%~42%。结论:异氟醚可诱导Fos蛋白在某些神经核团内表达并使其内脑啡肽增多;异氟醚可激活部分脑啡肽神经元,麻醉诱导的Fos蛋白可能作为脑啡肽基因的转录调控因子,进而引起脑啡肽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6.
目的研究不同的吸入麻醉药在不同的MAC下,手术前、切皮时、手术中AEPI的变化。方法ASA1-2级择期腹部手术患者40例,分为安氟醚组(R)、异氟醚组(Iso),每组20例。诱导后于切皮前顺序吸入0.5MAC、1.0MAC、1.5MAC,切皮时吸入1.0MAC或1.5MAC,切皮后顺序吸入1.5MAC、1.0MAC、0.5MAC达到后平衡10min,术毕停止吸入麻醉药。监测不同MAC时及苏醒时AEPI值。结果组内比较:En组:切皮前吸入0.5MAC时AEPI高于吸入1.0MAC、1.5MAC,P〈0.05。切皮时吸入1.0MAC时AEPI高于1.5MAC,P〈0.05。吸入0.5MAC时,切皮前AEPI值高于切皮后,P〈0.05。组间比较:切皮前吸入0.5MAC En组AEPI值高于Iso组,P〈0.05。结论安氟醚、异氟醚吸入麻醉药浓度为1.0MAC或1.5MAC时AEPI组内与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并且此时AEPI值显示患者处于无意识状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异氟醚预处理延迟相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30只健康新西兰雄性大白兔随机分成三组:1组:缺血再灌注组,行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阻断40 min,再灌注120 min;2组:1.0%异氟醚预处理组,予以1.0%异氟醚 100%氧气持续吸入2 h后停止吸入异氟醚,于24 h后同1组处理;3组:2.0%异氟醚预处理组,予以2.0%异氟醚 100%氧气持续吸入2 h后停止吸入异氟醚,于24 h后同2组处理。各组分别于左冠前降支阻断前20 min(T1)、左冠前降支阻断20 min(T2)、左冠前降支阻断40 min(T3)、心肌再灌注1 h(T4)心肌再灌注2 h(T5)五个时点取颈内动脉血测定肌钙蛋白(cTnI)浓度。再灌注结束后观察心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及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用伊文思蓝和TTC染色法测心梗面积,同时观察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①2组和3组肌钙蛋白增高程度低于1组(P<0.05)。②心肌梗死面积:2组(24.2%±2.1%)和3组(19.7%±2.8%)低于1组(37.8%±1.7%)(P<0.05)。③心肌细胞电镜观察显示预处理组心肌细胞损伤轻于对照组。④2组和3组MDA较1组降低(P<0.05),SOD较1组增高(P<0.05)。结论异氟醚预处理延迟相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异氟醚对缺氧心肌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异氟醚对心肌细胞缺氧损伤的影响。方法:将原代培养后48h的大鼠乳鼠心肌细胞分为3组:A组为对照组(氰化钠造成心肌细胞内缺氧模型),B组为Isol组(缺氧+0.28mmol/L异氟醚),C组为Iso2组(缺氧+2.8mmol/L异氟醚)。比较3组心肌细胞细胞形态学(倒置相差显微镜、透射电镜观察)的变化及A值的改变。结果:缺氧12h 后,对照组细胞搏动功能变化明显,呈散在细胞膊动,而实验组搏动频率减慢。随着时间的延长,细胞形态学变化逐渐明显,对照组较实验组变化显著。结论:异氰醚对培养心肌细胞缺氧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观察异氟醚和安氟醚吸入麻醉时海马神经元对一氧化氮合酶、脑啡呔和自发放电的影响,为综合评价海马在产生全身麻醉效应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标记法和膜片钳技术。结果:安氟醚和异氟醚能明显引起海马CA1区c-fos基因阳性神经元(FPN)和脑啡呔阳性神经元(EPN)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并有一定数量FPN/NPN双标阳性神经元(P<0.01),还能明显抑制一氧化氮阳性神经元(NPN)的表达(P<0.01)。同时安氟醚和异氟醚都能含量依赖性的抑制海马CA1区神经元自发放电频率,与给药前比较P<0.05或P<0.01。结论:海马CA1区是吸入麻醉剂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重要作用部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离体神经干细胞(NSCs)氧糖剥夺(OGD)模型,并观察缺氧、缺糖等不同培养条件对NSCs存活和增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小鼠NSCs,制备OGD模型。将NSCs分为OGD组和正常组,每组分别干预2、4、6、8、10 h。采用MTT法检测OGD干预不同时间对NSCs活性的影响。通过MTT法观察正常培养、单独缺氧、单独缺糖、缺氧缺糖、高糖各组干预8 h对NSCs活性的影响。结果:OGD组干预8、10 h的NSCs OD值低于相应时点的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独缺氧、单独缺糖、缺氧缺糖、高糖培养组的NSCs OD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单独缺糖、高糖培养组与氧糖剥夺组的NSCs OD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OGD≥8 h对NSCs造成明显的损伤。缺糖是OGD模型造成NSCs损伤的主要因素。葡萄糖浓度是影响NSCs存活和增殖的关键培养条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抑制剂Roscovitine(Ros)对糖氧剥夺(OGD)诱导的鼠大脑皮质神经元凋亡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大鼠皮质神经元,随机分为对照组、OGD1h后恢复糖氧供给(OGD/R)3h、6h、12h、24h组及Ros(100μM)组。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神经元磷酸化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p-Rb)和E2F1的表达情况;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观察OGD/R12h组及Ros组神经元p-Rb表达;TUNEL法检测OGD/R12h组及Ros组神经元凋亡情况。结果:OGD/R各组神经元p-Rb及E2F1的表达均较对照组增高(P<0.05),12h达最高;Ros组p-Rb及E2F1的表达减少,少于OGD/R12h组(P<0.05);Ros组p-Rb和TUNEL阳性细胞率均低于OGD/R 12h组(P<0.01),两组中大部分TUNEL阳性细胞与p-Rb表达共定位。结论:Ros可能通过抑制Rb磷酸化及E2F1介导的凋亡机制来减少缺血缺氧后的神经元凋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暂时性氧糖剥夺致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以小鼠大脑皮层原代神经元氧糖剥夺4 h"再灌注"20 h 模型为对照.白藜芦醇浓度分别为10、25、50、100 p.mol/L,治疗时间从缺氧开始,直至试验结束.台盼蓝染色法和LDH漏出率评估细胞活力.采用免疫印迹法分析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蛋白表达,采用RT-PCR检测MMP-9 mRNA水平.结果:台盼蓝染色和 LDH漏出率结果显示,50μmol/L白藜芦醇即可对离体神经元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良好保护作用,浓度高达100μmol/L亦没有发现明显的副作用.免疫印迹和半定量RT-PCR结果显示,与损伤组比较.50和100μmoL/L两种浓度的白藜芦醇可降低MMP-9蛋白的表达及MMP-9mRNA的水平(P<0.01).结论:白藜芦醇可抑制神经元MMP-9的表达,从而发挥其对暂时性氧糖剥夺致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罗格列酮对高糖作用下人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高糖作用下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HK-2)增殖情况及罗格列酮(RGZ)干预对其的影响.[方法]分别检测高糖作用下和RGZ 干预后24 h、48 h、72 h HK-2细胞增殖情况.[结果]①24 h时间点,高糖组(HG,25 mmol/L D-葡萄糖)与低糖组(NG,5.5 mmol/L D-葡萄糖)比较细胞增殖减少,但无显著性差异.48 h和72 h时间点,HG组较NG组细胞增殖显著增加(P<0.01);②24 h时间点,HG R10组(HG 10 μmol/L RGZ)和HG R5组与NG组比较,细胞增殖受抑,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与HG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48 h和72 h时间点,HG R10组和HG R5组与NG组比较,细胞增殖均显著增加(P<0.01),且细胞增殖程度与RGZ剂量相关;HG R10组和HG R5组与HG组比较,细胞增殖加快,其中72 h时间点,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①高糖对HK-2细胞产生双重效应,可能是先促使细胞凋亡,然后又诱导细胞增殖;②在观察时间范围内,RGZ对于高糖刺激下的HK-2细胞以促进增殖为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丙泊酚对缺氧无糖(OGD)损伤脑片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缺氧无糖的人工脑脊液灌流离体大鼠海马脑片模拟缺血损伤,根据给药方式不同分为:OGD前给药组和OGD给药组,均给予1、10和20μmol·L-1的丙泊酚和脂肪乳(溶剂对照)。记录海马脑片顺向群峰电位(OPS)和缺氧损伤电位(HIP)的变化。结果OGD给药组应用10μmol·L-1的丙泊酚,与应用脂肪乳相比OPS消失时间推迟(P<0.05),OPS恢复率升高(P<0.05),HIP出现时间推迟(P<0.01),HIP出现率降低(P<0.05)。结论在缺氧过程中应用10μmol·L-1的丙泊酚对缺氧无糖损伤海马脑片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吡咯喹啉醌(PQQ)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利用不同浓度PQQ预处理Neuro2A细胞后建立氧糖剥夺模型。复氧后6h,观察Neuro2A细胞的细胞形态、存活率、凋亡率以及活性氧(ROS)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浓度。结果 Neuro2A细胞形态出现严重损伤;经0.4、0.8、1.6、3.2、6.4、12.8、25.6μmol/L的PQQ预处理,细胞损伤减轻;细胞存活率随PQQ浓度升高呈逐渐增高趋势;经6.4μmol/L和12.8μmol/L的PQQ预处理,细胞凋亡减少,细胞内ROS生成减少,GSH水平增高(P<0.05)。结论 PQQ对氧糖剥夺神经细胞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减轻氧化应激反应,降低细胞凋亡率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线粒体分裂蛋白抑制剂Mdivi-1对糖氧剥夺(OGD)后神经元凋亡蛋白Bax活化、嵌入及细胞色素C(Cyt C)释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原代皮质神经元并制备OGD模型,采用不同浓度的Mdivi-1干预细胞,MTT测定神经元存活率。之后采用10μmol/L Mdivi-1干预细胞,免疫共沉淀或细胞碱处理后测定细胞凋亡蛋白Bax的活化和嵌入情况。抽提线粒体和细胞浆蛋白,Western Blot测定线粒体内Cyt C释放情况。结果:Mdivi-1可以剂量依赖地改善OGD后神经细胞的存活,10μmol/L Mdivi-1干预可以减少凋亡蛋白Bax的激活和嵌入,并且减少Cyt C的释放。结论:线粒体分裂蛋白抑制剂Mdivi-1在OGD后具有明确的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和其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8.
Judith E. Flores Leanne M. McFarland Alexander Vanderbilt Annie K. Ogasawara Simon-Peter Williams 《Molecular imaging and biology》2008,10(4):192-200
PURPOSE: We sought to identify an anesthetic regime that, unlike isoflurane in air, would maintain glucose homeostasis in mice undergoing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 imaging with 2-deoxy-2-[18F]fluoro-D: -glucose (FDG). MATERIALS AND METHODS: FDG uptake was also measured in normal and tumor tissues. Athymic and Balb/c nude mice were studied. Blood glucose levels were measured before and after 30 min of FDG PET imaging under isoflurane or sevoflurane carried in air or oxygen. FDG uptake was quantified as a percentage of the injected dose and using Patlak analysis yielding Ki values. RESULTS: Blood glucose levels were more stable under sevoflurane than under isoflurane, especially in the athymic nude mice. Under isoflurane, FDG uptake into myocardium was higher than under sevoflurane and was strongly correlated with the intrascan change in blood glucose. CONCLUSION: Sevoflurane should be preferred for physiologic imaging in mice, minimizing changes in glucose and, for FDG PET, reducing signal spillover from the myocardium.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建市体外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元氧糖剥夺(OGD)/复氧实验模型,并尝试确定该模型最合适的缺氧缺糖时间点.方法 新生SD乳鼠海马神经元原代培养7 d后,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OGD组和对照组.OCD组根据氧糖剥夺时间的不同又分为1 h,2 h,4 h,6 h,8 h,10 h亚组.OGD组细胞置于含0.5%氧气的三气培养箱,同时将培养液换成无糖Earle氏液,模拟体内脑缺血损伤.复氧复糖24 h后观察对照组和OCD各组的神经元形态,测定MTT细胞光密度值(OD)和培养液LDH含量,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所得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行单因素方差分析(Dunnett-t检验)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 随着缺氧缺糖时间的延长,OGD各组神经元形态学损伤逐步加重,细胞OD值和存活率逐渐下降(rs=-0.961和rs=-0.966,P<0.01),LDH值逐渐升高(rs=0.990,P<0.01),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GD6 h时,细胞的凋亡率接近50%.结论 成功建立了大鼠海马神经元体外氧糖剥夺/复氧模型,结合形态学改变和细胞凋亡率,建议将6 h作为该模型合适的缺氧缺糖损伤时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