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比较深低温停循环(deep hypothermic circulatory arrest,DHCA)与选择性顺行性脑灌注(selective antegrade cere-bral perfusion,SACP)在小儿主动脉弓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3月60例在体外循环下行主动脉缩窄或主动脉弓中断合并心内畸形矫治术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脑保护方法分为DHCA组(n=23)和SACP组(n=37),对其术中体外循环转流情况和术后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与DHCA组比较,SACP组转流中最低鼻咽温和最低直肠温显著升高(P<0.05);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比较,显著降低(P<0.05)。2组死亡率、神经系统并发症、急性肾功能衰竭和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小儿主动脉弓手术中DHCA与SACP的脑保护效果相似。SACP有利于术后呼吸功能的恢复,减少术后出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分析选择性单侧与双侧脑灌注在急性Stanford A型夹层矫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60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前行256排螺旋CT确诊,均急诊手术治疗,行顺行性脑灌注,其中32例行选择性单侧脑灌注,28例行双侧脑灌注。术后观察两组临床效果和术后恢复情况。结果:双侧脑灌注组深低温停循环(DHCA)时间及体外循环(CPB)时间均较单侧脑灌注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双侧脑灌注组的术后清醒时间、住ICU时间和总住院时间均较单侧脑灌注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选择性单侧脑灌注,选择性双侧脑灌注应用于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矫治术能够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术后患者恢复清醒较快。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单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手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时神经系统保护的经验和方法。方法对26例患者以新型单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重建主动脉弓部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在体外循环下完成各种以单分支覆膜支架重建主动脉弓部手术,并采用改良心肌保护液灌注,手术均在深低温停循环+顺行性脑灌注下进行,根据术前脑动脉、主动脉CTA检查结果,选择单侧顺行脑灌注(UACP)或双侧顺行脑灌注联合灌注(BACP)的方法对脑和脊髓组织行持续灌注。结果 26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术中神经系统灌注采用BACP+腋动脉灌注6例,右侧UACP+腋动脉灌注20例。体外循环平均时间(126.66±11.65)min,主动脉阻断平均时间(56.29±6.26)min。深低温停循环平均时间(26.90±6.02)min,选择性脑灌注平均时间(23.4±11.5)min,停循环最低鼻咽温度平均(16.8±3.8)℃,术后呼吸机辅助平均时间(17.52±5.18)h,术后1例患者出现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患者放弃治疗,5例出现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5例出现一过性肾功能障碍,无手术中死亡,无术后严重低心排和多脏器功能衰竭,25例患者痊愈出院,术后随访1~25个月,所有患者无新发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术后3个月复查主动脉CTA显示人工血管通畅,6~12个月后恢复正常。结论新型单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重建主动脉弓部手术治疗DeBakey I型主动脉夹层时,手术中采用深低温停循环及选择性脑灌注的体外循环方法,保证了术中脑和脊髓的持续灌注,降低了患者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良好的神经系统保护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主动脉弓部手术脑保护效果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主动脉弓部手术大脑保护的临床效果。方法2000年1月至2007年6月间共行主动脉弓部动脉瘤手术118例。全组患者均采用深低温停循环(DHCA)的体外循环方法,大脑保护方法采用逆行灌注(RCP)以及选择性大脑灌注(SCP)。手术种类包括升主动脉和半弓置换76例;升主动脉和全弓置换42例。结果采用单纯上腔静脉逆行灌注(SVC-RCP)技术57例,采用上、下腔静脉同时灌注(SIVC-RCP)技术11例,采用全身逆行灌注(TBRP)技术9例。采用SCP技术45例,SCP的插管选择为无名动脉14例,左颈总动脉12例,单侧腋动脉灌注24例。体外循环时间81-284min,DHCA时间为9-120(42.3)min,逆行灌注时间为9-110min,顺行灌注时间31-62min。术后发生短暂精神症状9例,肾功能不全9例,呼吸功能不全15例,多脏器功能不全9例。全组早期死亡7例,死亡率为5.9%。结论DHCA+RCP及DHCA+SCP技术均是主动脉弓部手术的有效方法,但后者更适用于复杂的弓部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在主动脉全弓置换术中应用单侧脑顺行灌注保护的效果。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连续53例主动脉全弓置换术患者资料,按术中脑保护方法分为单纯深低温停循环组(DHCA)和经右锁骨下动脉插管于停循环中行单侧脑顺行灌注组(UACP),比较两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停循环时间、停循环温度、变温时间、术后气管插管时间、监护室滞留时间、住院时间、死亡及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较DHCA组比,UACP组停循环时间较长(P=0.007),停循环时鼻咽温度、直肠温度均较高(P=0.000),体外循环时间(P=0.011)、降温时间(P=0.000)、升温时间(P=0.000)则缩短,术后气管插管时间(P=0.011)、监护室滞留时间(P=0.015)明显缩短,住院时间无差异(P=0.146)。术后DHCA组死亡2例,UACP组无死亡,死亡率无差异(P=0.495)。术后DHCA组偏瘫1例,UACP组截瘫1例,比较无差异(P=0.705)。结论主动脉全弓置换术中,经右锁骨下动脉插管于停循环中行UACP保护简便、安全、有效,能缩短体外循环时间、减少体外循环本身和过度低温损伤,在需要停循环时间较长的手术中,其优势可能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选择性顺行脑灌注技术在主动脉全弓替换术中的临床应用体会。方法 :3例行主动脉全弓替换术的患者应用经无名动脉和左颈总动脉插管的方式进行选择性顺行脑灌注 ,脑灌注流量为 2 0ml/(kg·min)。结果 :选择性顺行脑灌注时间 63~ 92min(平均 80min) ,停循环时间 3 0~ 65min(平均 4 6min) ,术后恢复顺利 ,6~ 8h清醒 ,1 2~ 4 8h拔除气管插管 ,未见脑及脊髓并发症。结论 :在主动脉全弓替换术中应用选择性顺行脑灌注技术可以更加安全地延长深低温停循环时间 ,并提高脑保护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氧化亚氮(NO)前体L-精氨酸(L-arg)和经右锁骨下动脉选择性脑灌注(SCP)在深低温停循环(DHCA)中对脑组织的保护效果.方法: 实验兔随机分成DHCA组、SCP组和SCP L-arg组,分别予深低温停循环、停循环下顺行脑灌注及L-精氨酸静脉滴注,复温后开颅取脑组织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caspase-3蛋白表达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SCP组和SCP L-arg组和DHCA组相比,SOD活性明显增强,MDA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均明显下降(P<0.05,P<0.01);SCP组和SCP L-精氨酸组间的MDA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后者的SOD活性显著增加,caspase-3蛋白的表达明显下降(P<0.05).结论: 选择性顺行脑灌注和L-精氨酸联合选择性顺行脑灌注在深低温停循环过程中对脑均有保护作用,L-精氨酸联合选择性顺行脑灌注对脑的保护作用更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深低温停循环(DHCA)经右腋、锁骨下动脉选择性顺行脑灌注技术在主动脉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主动脉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在DHCA经右腋、锁骨下动脉选择性顺行脑灌注技术下进行.结果 本组13例患者体外循环时间为199.8 42.5min,心肌血运阻断时间为92.3±23.5min:DHCA经右腋、锁骨下动脉下动脉选择性顺行脑灌注时间为42.4±12.5min:在升主动脉开放后,心脏自动复跳9例,4例电击除颤复跳,自动复跳率为69.2%.术后6~10h内神志清醒,其中2例出现一过性的精神症状,3d后恢复正常.结论 DHCA经右腋、锁骨下动脉选择性顺行脑灌注技术为主动脉瘤手术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并可获得满意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深低温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技术在主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为以后的临床治疗提供经验。方法分析20例主动脉瘤患者行主动脉弓部手术资料,术中采用深低温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技术。结果手术中体外循环时间(220.87±83.70)min;心肌阻断时间(125.26±72.30)min;最长停循环时间66min,平均(32.89±12.80)min;最低鼻咽温16.2℃。术后清醒时间(6.12±1.85)h,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24.30±15.38)h。术后死亡3例。结论深低温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技术在主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提供有效的脑保护,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婴幼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和主动脉弓重建术后发生的脑损伤仍是对机体的一个严重威胁。区域性脑灌注(regional cerebral perfusion,RCP)是婴幼儿深低温停循环(deep hypothermic circulatory arrest,DHCA)中的一种有效脑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11.
Wang D  Wu X  Zhou Y  Shan G  Hu X  Li J  Liu Y  Qin X  Wang G  Xia Z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1998,111(10):885-890
Retrogradecerebralperfusion(RCP)viathesuperiorvenacavaisanewtechniqueforcerebralprotectionduringaorticarchoperations.1Itisac...  相似文献   

12.
犬脑适应性再灌注的脑保护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崭新的改善灌注的方法—适应性再灌注的脑保护作用。方法 21只犬被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常规再灌注组、适应性再灌注组,各7只。对犬的基本生命体征变化、血气指标、血清离子浓度进行实时同步监测分析,并对缺血脑组织学变化及神经功能进行评价。结果脑适应性再灌注对血气指标、电解质等的影响小,能明显改善再灌注区的损伤神经元的功能及病理。结论脑适应性再灌注是一种有效的脑保护作用的灌注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崭新的改善灌注的方法—适应性再灌注的脑保护作用.方法 21只犬被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常规再灌注组、适应性再灌注组,各7只.对犬的基本生命体征变化、血气指标、血清离子浓度进行实时同步监测分析,并对缺血脑组织学变化及神经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脑适应性再灌注对血气指标、电解质等的影响小,能明显改善再灌注区的损伤神经元的功能及病理.结论 脑适应性再灌注是一种有效的脑保护作用的灌注方式.  相似文献   

14.
猪体外循环模型用于脑保护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将小猪体外循环模型用于脑保护的研究。 方法 :16头出生后 6~ 8周、体重 15~ 16kg的约克猪 ,以胸骨正中切口常规建立体外循环 ,流量 6 0~ 10 0ml (kg·min) ,灌注压 8 0~ 13 3kPa(6 0~ 10 0mmHg) ,降温至鼻咽温度 18~ 2 0℃ ,阻断升主动脉起始部、降主动脉、奇静脉、下腔静脉、左右锁骨下动静脉。随机分为顺灌组和逆灌组。顺灌组升主动脉灌注 ,流量 2 0ml (10 0g·min) ,鼻咽温度 18~ 2 0℃ ,持续 12 0min ,复温至鼻咽温度 37℃ ,10 .7~ 16 .0kPa(80~ 12 0mmHg)压力主动脉内灌注 4℃ 10 %甲醛溶液 10 0 0ml固定大脑 ,检查脑超微结构和病理学改变。逆灌组除上腔静脉 2 .7kPa(2 0mmHg)压力逆行脑灌注 ,并记录逆行灌注时脑血流量外 ,其余处理同顺灌组。 结果 :深低温停循环期间 ,与逆灌组相比 ,顺灌组脑灌注流量显著高为 (2 0± 1.6 )ml (10 0g·min)与 (1.2± 0 .9)ml (10 0g·min)(P <0 .0 1) ,除脑桥外 ,海马、扣带回、尾状核、壳核、丘脑、新皮质、中脑灰质和浦肯野细胞等各区病理损害轻。 结论 :经上腔静脉逆行脑灌注对深低温停循环 12 0min小猪的脑保护作用小 ;猪深低温停循环模型是研究脑保护方法的一种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15.
左旋精氨酸对犬深低温停循环脑组织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利用犬深低温停循环(DHCA)动物模型,观察左旋精氨酸(L-arg)预处理对深低温停循环中犬脑组织代谢的影响.方法 健康成年杂种犬15只,随机分为3组(n=5).对照组:生理盐水假处理;L-arg预处理组:停循环前60 min给予L-arg 100 mg/kg预处理;联合处理组:停循环前60 min给予L-arg 100 mg/kg、7-Ni 25 mg/kg联合处理.按临床方法建立体外循环转流降温至鼻咽部温18 ℃停循环,90 min后恢复循环复温.分别于停循环前30 min、停循环时(0 min)、停循环45 min、停循环90 min、复温再灌注60 min抽取颈静脉、颈动脉血测乳酸含量,取脑顶叶皮质测ATP酶活性.实验犬处死后立刻取脑测干湿重.结果 L-arg预处理和联合处理脑乳酸净生成及ATP消耗均小于对照组(P<0.05),二处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处理组DHCA后脑组织含水量最低,L-arg处理次之,对照组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HCA前给予L-arg预处理能降低脑组织代谢水平,有助于脑保护.  相似文献   

16.
刘庆文  刘西平  李萱  高励  张仲 《西部医学》2012,24(9):1694-1696
目的探讨脑保护装置(EPD)在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4月~2010年10月采用脑保护装置对42位颈动脉狭窄患者47支靶血管施行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分析和总结手术成功率,术中、术后并发症,以及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等。结果手术成功率100%,狭窄改善程度由(76.14±12.86)%下降到(16.45±8.37)%,术前术后对比有显著差异(P≤0.01)。并发症发生率7.14%,其中术中1例出现同侧大脑前动脉闭塞,2例出现微栓子脱落导致轻度脑梗塞,对症治疗后恢复,6例(12.8%)脑保护装置中可见斑块碎片。结论颈动脉支架+脑保护装置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手段,能明显降低术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早期脑保护对急性缺血缺氧性脑病的疗效。方法:41例急性缺氧性脑病患者,分发病2 h内和2 h后入院两组,并立即给予早期综合脑保护治疗,记录入院时、入院24 h后、48 h后的Glasgow昏迷评分(GCS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评分无差异(P>0.05),24 h后评分有差异(P<0.05),48 h后有显著差异(P<0.01),入院后24及48 h的GCS评分上升幅度在两组间有差异(P<0.05)。结论:急性缺血缺氧性脑病患者早期脑保护治疗时间的提前,可明显改善患者意识状态,减少脑部功能的受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脑保护装置下的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2例患者在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中联合使用了脑保护装置,首先将脑保护装置(过滤伞)小心通过狭窄部位放置于颈动脉狭窄的远端并释放,然后再行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观察手术期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及其他并发症。结果22例脑保护装置及支架均成功实施,支架释放前颈动脉的平均狭窄率为(84±9)%,支架成形术后的平均狭窄率降为(21±8)%(P〈0.01),手术期无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发生。结论脑保护装置能有效提高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曲古抑素A(trichostatin-A,TSA)对大鼠短暂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Transie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tMCAO)模型进行缺血后处理的脑保护作用.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I/R组、TSA组、溶剂对照组(DMSO)和假手术组(Sham).TSA组分为3个亚组,分别在大脑中动脉栓塞成功后立即尾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TSA:TSA1组——注射TSA 0.03mg/kg; TSA2组——注射TSA 0.1 mg/kg;TSA3组——注射TSA 0.3 mg/kg.分别于再灌注后6h和24 h进行神经功能缺陷评分,之后处死取材,行TTC染色测量脑梗死容积.结果 与sham组相比较,TSA组和I/R组均出现程度不同的神经生物学缺陷,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在2~5分之间,sham组无神经功能缺陷.与I/R组相比较,TSA 0.3 mg/kg组无明显改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I/R组差异无显著性.TSA 0.03 mg/kg和0.1mg/kg组均可以降低神经功能缺陷评分,显著减少脑梗死容积,TSA 0.03 mg/kg和0.1 mg/kg组较I/R组分别减少脑梗死容积43.5%和42.8%.TSA 0.03 mg/kg组和0.1 mg/kg组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对tMCAO大鼠缺血后单次静脉注射0.03 mg/kg和0.1 mg/kg的去乙酰化酶抑制剂TSA可以减少脑梗死容积,改善神经生物学功能.而注射0.3 mg/kg的TSA却无显著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阳纲要  武衡  谢明  林百喜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8):1260-1261,1267
目的 总结在使用脑保护装置下进行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37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病人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支架置入前全部通过狭窄释放脑保护装置,37例病人随访2-23个月。结果37例病人支架置入成功,脑保护装置全部收回,5倒病人出现术中心动过缓,3例病人血压下降,1例术中TIA发作、2min后症状消失,1例术中血管轻度痉挛、经罂粟碱治疗后恢复,无死亡病例。全部病人随访无复发。结论 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颈动脉狭窄疗效肯定,使用脑保护装置能提高支架置入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