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建立稳定高效分离SD大鼠肝细胞与Kupffer细胞的实验流程,研究SD大鼠Kupffer细胞与肝实质细胞共同培养Kupffer细胞对肝实质细胞生长、形态功能的影响,为体外原代培养肝细胞的应用及进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1)原位2步Ⅳ型胶原灌注法消化SD大鼠的肝脏;(2)低速离心法分离肝实质细胞;(3)Percoll液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肝Kupffer细胞;(4)单独培养肝实质细胞;以61比例贴壁共培养肝实质细胞与Kupffer细胞;(5)光镜分别观察单独培养与共同培养情况下肝实质细胞的生存和形态;(6)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单独与共同培养情况下培养上清白蛋白和糖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每只大鼠可分离的肝细胞产量平均为(2.03±0.26)×108,细胞活力为88%~95%,平均(91.7±2.11)%.Kupffer细胞产量平均为(3.19±0.20)×107,纯度为85%~92%.平均(88.5±1.83)%.192 h原代贴壁培养观察,单独培养组肝细胞的生长、增殖迅速,并向正常肝细胞的形态演变.2周后细胞开始死亡,培养至21 d时细胞全部死亡.结论 (1)通过本实验研究成功地建立了以肝下腔静脉为流人道的Ⅳ型胶原酶二步灌流法分离肝实质细胞以及联合Pereoll液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Kupffer细胞的实验室操作程序.该操作程序稳定高效实用.(2)按61的比例在体外进行肝实质细胞与Kupffer细胞192 h贴壁共同培养实验,实验结果提示,肝实质细胞和Kuffer细胞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可进行共培养;这两种细胞简单的同步贴壁共同培养,肝细胞的生长、白蛋白合成功能和糖代谢会受到影响,提示在共培养体系中,要实现肝实质细胞租Kupffer细胞良好生长和两者功能的协调发挥,尚需进一步建立更适宜的共同培养系统.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SD大鼠Kupffer细胞与肝实质细胞体外共同培养时肝实质细胞生长、形态及功能状况.方法原位二步IV型胶原灌注法联合Percoll液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肝实质细胞与Kupffer细胞;体外进行两种细胞单独培养、肝细胞与Kupffer细胞按6∶1比例共同培养,观察不同情况下肝细胞生存时间和形态,检测培养上清中白蛋白和糖的水平.结果单独培养组肝细胞的生长、增殖迅速,并向正常肝细胞的形态演变,肝细胞可培养存活至21 d;共同培养组肝细胞于48 h即开始出现少量的死亡细胞,细胞生长增值缓慢,细胞可培养存活至10 d.单独培养组上清白蛋白水平在48、96、120、144、168 h比混合培养组高(P<0.05);单独培养组上清糖水平在96、144、168 h高于混合培养组(P<0.05).结论肝实质细胞和Kupffer细胞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可进行共培养;但共培养时肝细胞的生长、白蛋白合成功能和糖代谢会受到影响,肝细胞存活时间缩短,提示在共培养体系要实现肝实质细胞和Kupffer细胞两者良好生长和功能的协调,体外共培养条件需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大鼠肝实质细胞与Kupffer细胞体外共同培养时对两者生长、形态及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原位二步Ⅳ型胶原灌注法、Percoll液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Wistar大鼠肝实质细胞与Kupffer细胞;体外将肝实质细胞与Kupffer细胞按6∶1比例共同培养。观察不同情况下肝细胞生存时间和形态,每隔24 h检测培养上清液中清蛋白和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的水平,并在培养36 h用放免法检测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结果单独培养组肝细胞的生长、增殖迅速,并向正常肝细胞的形态演变,肝细胞可培养存活至15 d;共同培养组肝细胞生长增殖缓慢,细胞可培养存活至10 d。共同培养组上清液中清蛋白水平在24、36、48、60 h比单独培养组低(t=2.551~3.139,P<0.05);ALT、AST水平在24、36、48、60 h比单独培养组高(t=2.446~3.108,P<0.05);共同培养组Kupffer细胞保持IL-1I、L-6、TNF-α分泌功能,而单独培养组未检测到IL-1I、L-6、TNF-α。结论大鼠Kupffer细胞和肝实质细胞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可进行共同培养,二者可以保持良好的分泌功能,可用于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一种改良的大鼠肝细胞原代培养方法.方法取6到7周龄SD 大鼠(约200g),3%戊巴比妥钠麻醉,采用Seglen两步胶原酶灌流法分离肝细胞,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纯化肝细胞,种植在预先用gelatin处理的培养皿内.结果 分离所得肝细胞成活率达95%以上.24h后用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贴壁良好,细胞形态规则;48h后细胞开始伸展.结论 使用改良的方法获得的细胞成活率高,贴壁牵,适合常见的药理毒理实验.  相似文献   

5.
大鼠肝Kupffer细胞分离培养及鉴定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参照 Smedsrod等方法加以适当的修正 ,建立简便、有效和稳定的大鼠肝 Kupffer细胞分离、纯化和培养方法。 方法 :1联合酶原位循环灌注消化 ;2 Nycodenz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 ;3选择性贴壁纯化 ;经大鼠单核 -巨噬细胞单克隆抗体 ED1( MΦ-Mc Ab ED1)鉴定。 结果 :最终获得大鼠肝 Kupffer细胞产量 ( 2 8.68± 4)× 10 6/鼠肝 ,细胞纯度 96% ,细胞活性大于 95 %。 结论 :本文建立的大鼠肝 Kupffer细胞分离方法 ,操作简便易行、效果稳定 ,同时获得的细胞保持良好的生物学性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 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肝细胞共培养上清液中的细胞因子,探讨细胞因子的作用,为生物人工肝及临床治疗肝功能衰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离 SD大鼠BMSC及原代肝细胞,将生长良好的第3代 BMSC与肝细胞按1∶10比例体外共培养(实验组),以单独肝细胞(对照组)和单独 BMSC(BMSC组)作为对照。观察不同情况下肝细胞生存时间和形态,培养48 h后用 RayBiotech抗体芯片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细胞因子。结果实验组的肝细胞生长增殖迅速,肝细胞可存活14 d;对照组的肝细胞生长增殖缓慢,细胞培养可存活9 d。实验组上清液中的细胞因子表达谱发生了明显改变:IL-1、IL-6、IL-10均较对照组及BMSC组升高2倍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BMSC-肝细胞共培养,BMSC可能通过分泌 IL-1、IL-6和 IL-10促进肝细胞生长,延长肝细胞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7.
大鼠肝细胞原代培养技术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影响大鼠肝细胞原代培养的技术因素。方法:以Seglen原位两步灌流法分离培养大鼠肝细胞为基础,分离培养大鼠肝细胞。结果:活细胞分离存活率>85%,12~16小时肝细胞贴壁生长良好。结论:为进一步开展肝细胞培养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8.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体外分离、培养的适宜条件。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分离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MSCs,观察其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记,MTT法观察不同浓度的胎牛血清(FBS)对MSCs生长曲线的影响及不同代MSCs的生长曲线和细胞贴壁率。结果:大鼠MSCs呈梭形或纺锤形,CD34、CD45表达阴性,CD44表达71.5%、CD166表达83.2%;MSCs用10%的FBS培养,其增殖明显高于用无血清、5%及20%的FBS培养;第1、3、5、10代MSCs的生长曲线及细胞贴壁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分离法适于大鼠MSCs的分离;10%的FBS适合MSCs的培养;早期传代对MSCs的增殖无影响。  相似文献   

9.
改良法大鼠肝星状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目的:改良大鼠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的分离培养及鉴定方法,使之简便易行,高效可靠.方法:采用肝离体胶原酶灌注消化,低速离心去除肝细胞,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HSC,采用台盼蓝染色排斥法鉴定细胞活率,desmin加GFAP免疫细胞化学双染色法鉴定HSC纯度.结果:采用改良法,每只大鼠的HSC得率为(2.54±0.13)×107个,细胞活率为(98.8±0.7)%,高于旧方法的HSC得率[(2.18±0.18)×107个,P<0.01]和活率(94.3±0.6)%,P<0.01].用desmin加GFAP免疫细胞化学双染色法鉴定,HSC纯度为(96.8±1.0)%,高于单用desmin鉴定的纯度(91.8±2.2)%(P<0.01).结论:改良的大鼠HSC分离培养方法简便易行又经济,在保证纯度的同时,提高了得率和活率.采用desmin加GFAP免疫细胞化学双染色法鉴定细胞纯度,提高了鉴定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0.
两种培养方法在猪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应用单纯直接贴壁法和密度梯度离心结合直接贴壁法两种方法分离、纯化、扩增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培养效率,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方法.方法 取滇南小型猪的骨髓液用单纯直接贴壁法和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法两种方法分离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扩增,绘制其生长曲线,通过显微镜观察培养细胞的生物学形状.结果 直接贴壁法收集到的细胞扩增速度较慢,密度梯度离心法收集到的细胞扩增速度较快,细胞培养后成梭形.结论 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法较单纯的直接贴壁法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效率更高.体外培养的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稳定,增殖力较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分离及原代培养大鼠肝细胞的实验技术方法。方法 先后用无Ca2 灌流液及 0 .0 5 %Ⅳ型胶原酶灌注大鼠肝脏 ,分离肝细胞 ,进行原代培养。结果 用台盼蓝排除试验测肝细胞活率大于 90 % ,产率大于 3 .0× 10 8个活细胞。结论 灌注分离大鼠肝脏可获得大量肝细胞 ,而且存活率高 ,原代培养 2 4h后肝细胞完全贴壁 ,形成单层  相似文献   

12.
剑尾鱼肝细胞原代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剑尾鱼肝细胞原代培养的方法。方法分别用机械分散法、酶消化法对肝细胞进行分离,并比较在William’s E(Williams’Medium E)、DMEM、DMEM/F12无血清培养基中肝细胞的生长效果。结果⑴组织块培养法(机械分散法)的肝细胞在William’s E、DMEM、DMEM/F12无血清培养基中,温度25℃~28℃,pH 7.3左右时都可以短期正常生长,而生长效果好依次是William’s E、DMEM、DMEM/F12无血清培养基。⑵酶消化法分离的肝细胞的产量为(6.4±1.7)×106 cell/g肝组织,即时存活率为(85±6)%。24 h贴壁率不足20%。结论酶消化法培养肝细胞产量、即时存活率及贴壁率偏低。组织块培养法肝细胞生长良好,而不需要苛刻的条件,可以满足毒理学实验要求。培养肝细胞首选William’s E培养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枯否细胞(Kupffer cells,KC)是肝内巨噬细胞群,活化的KC参与多种生物、病理学反应过程。然而,KC分离、培养技术进展缓慢。为研究KC致炎、抗炎活化机制,旨在建立经济、简便、有效、稳定分离培养SD大鼠肝KC的方法。方法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采用0.05%IV型胶原酶灌注肝,经25%和50%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提取肝KC。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自发荧光情况,锥虫蓝拒染实验鉴定细胞活力,倒置显微镜下观察KC培养过程中细胞形态变化,吞噬墨水、latex珠实验以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鉴定细胞纯度。结果大鼠肝KC得率为(3.22±0.31)×107(n=24),细胞活力为(92.35±0.13)%,细胞纯度均在(94.62±0.24)%。结论该方法简单、可行,为进一步研究KC功能和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一种简单分离、传代培养成年小鼠肝细胞的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杰安  唐国都  丁虹  曹歌 《医学文选》2001,20(4):417-418
目的 寻找肝细胞分离、传代培养更简单方便的方法。方法 应用不同胰酶浓度、不同消化时间消化成年小鼠肝组织后进行组织块培养 ,观察细胞的贴壁率、产量及活力。结果 胰蛋白酶分离成年小鼠肝细胞 ,于 MEM(含 2 0 %小牛血清 )培养液中 ,37℃密闭培养 ,生长情况良好 ,12小时左右即可完全贴壁 ,并已传至第二代。胰酶浓度为 0 .15 % ,消化时间15 m in,细胞产量及活率较高 ,每 10 g体重细胞产量为 0 .84± 0 .0 8× 10 7,细胞活力为 (90 .6 6± 5 .71) % ,贴壁生长 48小时细胞倍增 PD值为 0 .86± 0 .0 5。结论 胰蛋白酶消化、组织块贴壁法是成年小鼠肝细胞分离、培养传代的简便方法 ,不需要特殊装置 ,酶耗费少 ,细胞采集可满足一般实验要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大鼠脾脏内皮祖细胞(EPC)的体外分离、定向培养及鉴定方法.方法 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大鼠脾脏中单个核细胞,用含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DMEM培养液培养,每4天更换培养基去除非贴壁细胞,观察经过不同时间培养后的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变化.结果 培养4 d可发现梭形贴壁细胞,7 d后细胞呈集落状,14 d左右可观察到条索状、网状血管样结构,原代细胞培养21 d左右接近融合并呈典型的鹅卵石样排列.细胞免疫组化显示,培养7 d细胞CD31表达阳性,细胞DiI-LDL摄取和FITC-Lectin结合双阳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CD133及VEGFR2的阳性率分别为(53.2±3.5)%和(64.5±5.1)%.结论 密度梯度离心法联合贴壁筛选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诱导分化可以获得大鼠脾脏EPC.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微载体黏附培养SD大鼠肝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方法:对胶原酶消化法分离获取的SD大鼠肝细胞行微载体黏附培养,在倒置显微镜及扫描电镜下观察肝细胞形态变化,采用CL-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不同时间培养上清中白蛋白、乳酸脱氢酶(LDH)和尿素的含量. 结果:微载体黏附培养肝细胞的正常形态及白蛋白、尿素合成功能可维持1 wk以上,LDH漏出量、白蛋白及尿素水平1 wk内呈波动性变化,在培养第3日白蛋白及尿素水平最高、LDH漏出量最低. 结论:微载体培养可提供高活性、高密度生长的肝细胞,可望为肝细胞移植、生物型人工肝提供较理想的细胞材料;微载体培养肝细胞在培养第3日功能最佳,可能为应用于肝细胞移植、生物型人工肝的最佳时间.  相似文献   

17.
黄杰安  唐国都  丁虹  曹歌 《微创医学》2001,20(4):417-418
目的寻找肝细胞分离、传代培养更简单方便的方法。方法应用不同胰酶浓度、不同消化时间消化成年小鼠肝组织后进行组织块培养,观察细胞的贴壁率、产量及活力。结果胰蛋白酶分离成年小鼠肝细胞,于MEM(含20%小牛血清)培养液中,37℃密闭培养,生长情况良好,12小时左右即可完全贴壁,并已传至第二代。胰酶浓度为0.15%,消化时间15min,细胞产量及活率较高,每10g体重细胞产量为0.84±0.08×107,细胞活力为(90.66±5.71)%,贴壁生长48小时细胞倍增PD值为0.86±0.05。结论胰蛋白酶消化、组织块贴壁法是成年小鼠肝细胞分离、培养传代的简便方法,不需要特殊装置,酶耗费少,细胞采集可满足一般实验要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睾丸支持细胞对于体外培养大鼠海马细胞的促进生存作用.方法 新生SD大鼠海马细胞常规酶解分离培养,12~16 d SD大鼠支持细胞采用二步酶消化和低渗分离培养,海马细胞培养分为DMEM组、支持细胞培养液(SCM)组、与支持细胞共培养组.结果 SCM组和支持细胞共培养组生存贴壁神经元数量均高于单纯DMEM组,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3组神经元数量均逐渐减少,但神经元的平均突起数量均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多,且同一时间SCM组和支持细胞共培养组生存神经元数量及平均突起数量均显著高于DMEM组,支持细胞共培养组神经元树突数量较SCM组明显增加.结论 支持细胞及其产生的可溶性因子可促进培养的海马神经元的生存和促进突起生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大鼠肝细胞分离的方法及正常大鼠肝细胞来源的BRL细胞培养上清对原代大鼠肝细胞贴壁和增殖的影响。方法 :采用体外胶原酶 2步灌注法分离大鼠肝细胞 ,台盼兰染色法计算细胞数及细胞活率。以四甲基偶氮唑蓝 (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BRL细胞培养上清及含体积分数 15 %胎牛血清的普通培养液对肝细胞贴壁和增殖的影响。结果 :平均每只大鼠可获 2× 10 8个肝细胞 ,平均活力 94 .3%。用普通培养液培养肝细胞 ,肝细胞贴壁率低 ;BRL细胞培养上清能明显促进肝细胞的贴壁和生长 ,且有量效关系 (P <0 .0 5 )。结论 :用本法分离的大鼠肝细胞有较高的获取率和活力 ,BRL细胞培养上清能促进正常大鼠肝细胞的贴壁及增殖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良好的SD乳鼠神经细胞原代培养及缺血再灌注模型。方法:选用SD乳鼠大脑皮质进行细胞培养,采用机械研磨、过滤、胰酶消化、percoll(硅石胶态悬浮液)、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大脑皮质细胞后,选择含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进行原代培养。利用分离纯化的幼鼠大脑皮质,制作细胞爬片,利用免疫组化进行鉴定。结果:大脑皮质细胞贴壁生长,4~7d基本达到融合,结合形态学及免疫细胞化学鉴定,原代细胞培养97%为神经细胞。而后采用国际上公认的氧糖剥夺发制作缺血再灌注模型。结论:采用机械研磨、过滤、胰酶消化结合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的大脑皮层神经细胞数量多,均一性生长佳,采用国际上公认的氧糖剥夺发制作缺血再灌注模型。为以后实验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