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运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门静脉高压症脾亢脾和正常脾巨噬细胞中基因表达的差异,探讨其在门静脉高压症脾亢发生中的意义。方法提取门静脉高压症脾亢脾巨噬细胞和正常脾巨噬细胞的总RNA,分别用标有荧光素的dCTP反转录制备cDNA探针,将探针与含有14112点cDNA的Biostar-H140scDNA表达谱芯片杂交后扫描荧光强度。上述方法重复3次,从而筛选出恒定的差异表达基因。结果3张芯片分别检测到896、1330和898个差异表达基因,恒定的差异表达基因共有121个,占总基因数的0.86%。其中表达上调的已知基因有21个,表达下调的已知基因有73个。差异表达基因涉及离子通道和运输蛋白、细胞周期蛋白类、细胞骨架和运动、细胞受体、细胞信号和传递蛋白、代谢、免疫相关等多个方面。这些基因可能与门静脉高压症脾亢的发病机制有关。结论采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门静脉高压症脾亢脾和正常脾巨噬细胞中差异表达的基因,可能为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脾巨噬细胞(Mac)吞噬功能变化及其与外周血细胞计数变化的关系,为阐明ITP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证据.方法 收集脾脏标本18例,其中ITP组10例,正常对照组8例.检测脾脏Mac吞噬鸡红细胞的能力,计算ITP患者及正常人脾脏Mac吞噬率、吞噬指数,分析乔噬率以及存噬指数与术前外周...  相似文献   

3.
应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ITP患者脾动脉栓塞前后不同时期血小板的变化。结果栓塞后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和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的变化呈负相关,但PLT恢复正常后,MPV仍高于正常。提示脾动脉栓塞后血小板计数增高的机理不同于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Th亚群细胞因子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30例ITP患儿IL-4、TNF-α水平,并与20例正常儿童进行对照.结果:ITP患儿IL-4、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ITP患儿T细胞细胞因子比例失衡,IL-4、TNF-α水平升高,使机体体液免疫亢进,血浆中的血小板抗体大量增加,导致IPT患儿血小板破坏增加口.  相似文献   

5.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强的松治疗难治性ITP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脾切除是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常规治疗方法,但也有少数患者对这些治疗方法无效。过低的血小板往往引起各脏器出血(内脏、颅内及皮肤黏膜出血),也是引起ITP死亡的主要原因。自1998年以来我们采用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联合强的松治疗这类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12例,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2例中,男3例,女9例,中位年龄31岁(5~48)岁。病程最短3月,最长84月,中位患病时间32个月。其中5例为急性ITP,7例为慢性ITP。全部病例均符合1986年首届中华血液学会全…  相似文献   

6.
应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ITP患者脾动脉栓塞前后不同时期血小板的变化。结果栓塞后患者血小板计数和平均血小板体积的变化呈负相关,但PLT恢复正常后,MPV仍高于正常,提示脾动脉栓塞后血小板计数增高的机理不同于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腹腔镜脾切除术(Ls)治疗的手术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对14例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或依赖后行LS治疗的ITP患者的手术方法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围术期注意事项。结果14例ITP患者Ls术均获成功,无一例中转开腹,手术时间90~300min,平均176min,术中失血量30~150ml,平均80ml。术后完全显效11例,2例部分显效,1例无效。结论激素治疗无效或依赖的ITP患者行Ls术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三种不同方案治疗重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取50例重症ITP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B组、C组,A组患者接受地塞米松(DXM)的治疗,B组患者接受注射用重组人白介素-11(rh IL-11)联合DXM的治疗,C组患者接受DXM联合促血小板生成素(TPO)的治疗,比较三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C组患者血小板上升至正常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显著低于A组、B组患者,治疗成本显著高于A组、B组患者,以上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A组、B组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XM联合TPO联合治疗ITP临床效果显著,提升血小板计数最迅速、价格最昂贵。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紫癜汤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模型小鼠脾脏巨噬细胞(MΦ)凋亡及微观结构的影响,探讨该方临床使用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48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泼尼松组、紫癜汤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采用免疫法腹腔注射豚鼠抗小鼠血小板血清(GP-APS)建立ITP小鼠模型,观察小鼠外周血小板、脾中巨噬细胞的微观结构及其凋亡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药物组均能提高ITP小鼠血小板计数,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紫癜汤组酝椎的凋亡率提高,与模型组比较,疗效优于醋酸泼尼松(P<0.05);两药均能改善酝椎的微观结构,紫癜汤优于醋酸泼尼松.[结论] 紫癜汤通过改善ITP模型小鼠脾中巨噬细胞的微观结构及促进巨噬细胞的凋亡起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免疫状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初次发病时免疫指标变化,评价儿童ITP免疫状态,为临床预后判断及免疫靶向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研究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病中心2005年1月-10月收治的初次发病的儿童ITP病人109例,记录前驱史、免疫指标(细胞免疫、体液免疫)、近期治疗效果、远期疾病状况并分析之间关系。结果共收集病例109例,细胞免疫改变以CD3^-/CD19^+%、CD3^+/CD8^+%上升,CD4+:CD8+比值下降为主;体液免疫以PAIgG上升为主。①初期治疗显效病例104例,未显效5例,比较两组免疫指标均P〉0.05,无差异;近期治疗显效组24例,未显效组2例转为慢性ITP,P〉0.05,两组无差异;近期治疗效果尚不能提示疾病免疫状态。②有前驱史病人80例,无前驱史29例,比较两组免疫指标:CD4^+:CD8^+比值下降、PAIgM,P〈0.05,余均P〉0.05;有前驱史组15例转为慢性ITP,无前驱史组11例,P〈0.05,有明显差异;说明是否有前驱史可能区分了两类疾病免疫状态;经〉6月病程,有26例转变为慢性ITP,比较两组病人病初免疫学指标除CD3^+/CD8^+%上升、CD4/CD8比值下降P〈0.05,有明显差异,余P〉0.05,无差异。说明CD3^+/CD8^+%上升、CD4^+:CD8^+比值下降对持续性疾病免疫状态有提示。结论①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起病有一过性、暂时性(急性ITP)和慢性持续性(慢性ITP)免疫异常两类状态,早期的临床表现及免疫治疗效果不能对此做出判断;②前驱史可能提示了疾病免疫异常的一过性,没有前驱病史及细胞免疫指标中CD3^+/CD8^+%上升,CD4/CD8比值下降可能预示了持续的免疫异常及疾病慢性持续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ITP时脾脏的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应用光镜观察36例ITP脾脏的形态特征;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3、CD4、CD8、CD20、CD41、CIM3、CD45Ro、CD68、P53和PCNA在ITP脾脏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本组男女之比为0.19:1,男性平均年龄24.5岁,女性平均年龄32.6岁.脾脏呈轻度肿大.主要组织学改变是白髓滤泡反应性增生,生发中心扩大,滤泡周边带增宽,中央动脉壁增厚、纤维化,微血管增生.CD8 细胞多于CD4 T淋巴细胞;含血小板抗原的CD41 和CD43 淋巴细胞主要分布于生发中心PCNA( )淋巴细胞在红、白髓中均呈弥漫而密集分布;CD68 组织细胞数量较正常增多.T、B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呈增生现象.结论 ITP脾CD8 淋巴细胞明显高于CD4 淋巴细胞和T、B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增生现象提示辅助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失调和功能异常.DEX治疗ITP能有效缓解病情.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行腹腔镜脾切除术后的免疫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间于昆明市延安医院普外科血液科诊断为ITP并行腹腔镜脾切除术的患者,检测时间距离手术时间>6个月;检测指标包括免疫功能检测:细胞免疫(检测T细胞亚群)、体液免疫(检测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及补体C3、C4)及血常规,并进行术前与术后比较.结果 ITP患者脾切除术后与术前相比:IgG、IgA、C3、淋巴细胞、CD3、CD4及CD8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M、C4及CD4/CD8比值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对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LS术后免疫功能并未下降,反而有所改善,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时,应积极考虑行腹腔镜脾切除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妊娠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以来妊娠合并ITP患者32例(A组),并随机抽取同期住院女性患者80例(包括B组:正常分娩者40例;C组:非妊娠但有ITP 40例)作一比较。结果与B组相比,A组其剖宫产率、产后出血量、产后住院时间等均相应提高,而母婴病死率、新生儿窒息率无差异。与C组比,A组其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分布宽度、凝血功能及出血倾向等差异显著。结论 ITP会影响妊娠者的凝血功能。加重妊娠的出血倾向,而妊娠不影响ITP的病情,但却可能减轻ITP患者的临床征象。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检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小板抗体,并探讨其对血小板数量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单克隆抗体俘获血小板抗原技术(MAIPA)检测ITP患者、非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患者及健康人血小板抗体,并在健康人富血小板血浆中加入ITP患者血清,观察其对健康人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结果 MAIPA法对ITP患者主要血小板自身抗体的检出率为65.4%,ITP患者中抗血小板抗体阳性者血小板数量明显低于抗体阴性者,且血小板数量与抗体水平呈负相关,其中GPⅡb/Ⅲa抗体阳性患者的血小板数量与GPⅡb/Ⅲa抗体水平呈负相关(r=-0.724);GPⅠb/Ⅸ抗体阳性患者的血小板数量与GPⅠb/Ⅸ抗体水平呈负相关(r=-0.571),26例患者中10例血清抑制了健康人血小板聚集功能,其中9例为抗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仅1例为抗体阴性患者.结论 ITP患者血小板抗体不仅影响血小板数量,还对血小板功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根治后血小板恢复情况。方法30例患者在治疗前后测血常规及幽门螺旋杆菌(HP),后者用13-C尿素呼吸实验测定。用质子泵抑制剂及两种抗生素根治HP。结果30例(ITP)患者中有21例HP阳性,阳性率为70%,HP根治率为85.7%(18/21)。1例患者因4d时出现皮疹停止治疗。10例患者(55.6%)患者血小板得到恢复。2例复治,HP根除后,血小板恢复。3例无HP感染者,给予同样治疗,血小板无显著增加。此外,根治治疗不影响胃溃疡患者血小板计数。结论ITP合并HP感染患者,HP根治可作为一线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单独抗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血小板恢复情况.方法 选择35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伴Hp感染,并且血小板大于30×109/L的患者;单独抗Hp感染,以根除Hp感染,观察治疗前后血小板变化,考察Hp根除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血小板变化情况.结果 35例患者Hp根治率达到82.9%(30/35),需要1~2个疗程达到Hp阴性,治疗前血小板中位数37×109/L;Hp转阴后血小板中位数62×109/L; 30例Hp根治后,其中4例(13.3%)达到良好反应,17例(56.7%)达到部分反应.结论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Hp感染,Hp根除后,血小板减少有不同程度改善,甚至部分达到良好反应,这种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淋巴细胞亚群在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治疗前后及正常对照人群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3例ITP患者治疗前、后及23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水平,包括CD 3+、CD 3+CD 4+、CD 3+CD 8+、CD 19+淋巴细胞百分比及CD 3+CD4+/CD 3+CD 8+比值。结果 ITP患者治疗前CD 3+T淋巴细胞百分比、CD 3+CD 4+T淋巴细胞百分比及CD 3+CD4+/CD 3+CD 8+比值均较正常对照组及ITP治疗后组减低(P〈0.05),CD 3+CD 8+T淋巴细胞百分比及CD 19+B淋巴细胞百分比较正常对照组及ITP治疗后组升高(P〈0.05),正常对照组与治疗后ITP组四项指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T、B淋巴细胞亚群异常参与了ITP的发病,对其检测可能对ITP的诊断及治疗有帮助。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and possible mechanism of Shengxueling(升血灵,SXL),a Chinese medical preparation mainly consisting of ginseng saponins,in treating refractory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Methods:The selected 69 patients with ITP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wo groups,the 37 patients in the treated group were treated orally by SXL with the dose for adult as 60 mg twice a day for two weeks.Then when no marked rise of platelet count after that,the dose would be doubled and administered for another two weeks.Then the dose could be gradually reduced to the initiative level in patients who responded to the treatment,and if they did not,the treatment was regarded as ineffective and be terminated.The 32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ampeptide elemente instead of SXL,0.4 g each time three times a day in the first two weeks,and,if that was ineffective,0.2 g would be added each time and 1.8 g would be administered a day for two more weeks.Four weeks' treatment was regarded as one therapeutic course for both groups and the observation lasted for two successive courses in patients showing positive response.Results:In the 37 patients in the treated group,markedly effective was obtained in 7(19.0%),favorably effective in 15(40.5%),improved in 5(13.5%) and ineffective in 10(27.0%),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being 59.5%.The corresponding number in the 32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4(12.5%),6(18.8%),3(9.4%),19(59.4%)and 31.3% respectively.Comparison showed the difference in therapeutic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SXL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preparation for treatment of ITP,showing an immediate effect which is obviously superior to that of ampeptide elemente with less adverse effect.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与幽门螺杆菌(HP)的关系及抗HP治疗在ITP患者中的意义。方法选取71例确诊为ITP的初治总者,采用14碳尿素呼气试验(14C—UBT)分为HP阳性者48例和HP阴性者23例。HP阳性者随机分为联合用药组24例,泼尼松组24例,HP阴性者23例为对照组,联合用药组予抗HP治疗及泼尼松治疗,泼尼松组、对照组仅用泼尼松治疗。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2周、4周、3个月血小板计数均呈递增趋势,联合用药组增加最明显,同时与泼尼松组、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但泼尼松组和对照组血小板计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联合用药组、泼尼松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67%、62.50%、56.52%,联合用药组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泼尼松组(P〈0.05)、对照组(P〈0.01);泼尼松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HP感染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有一定的相关性,对HP阳性的ITP患者行抗HP治疗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