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虚者补其母,实则泻其子”(《难经·第六十九难》)、“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难经·第七十九难》)、“火者木之子也,水者木之母也……”(《难经·第七十五难》)等子、母穴不同特性及子母配穴理论,在经络学说及针灸临床中占有相当位置。我们曾以人体体表超弱冷光信息为指  相似文献   

2.
《景岳全书》总结前人从火论治三消的理论及经验,提出三消之病,三焦受之,并从壮火、相火以论之,认为壮火上灼肺阴,中伤脾胃,下燥肾阴,发为三消;同时张氏认为三消之火亦有本于肾者,使三消从火论治的理论渐趋完善。治疗方面,上消从实热、虚热治之,中消从实火、虚火治之,下消之热多从虚热治之,并创玉女煎、秘元煎以为用,对后世消渴辨治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疒尔(chèn趁、或疹),《说文·疒部》:“疒尔,热病也。”《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症》首篇:“千般疒尔难,不越三条”指病患或灾患。缩阳属(亦称缩阴)热者,可见伤寒、温病。《素问·奇病论》:“帝曰:人有尺脉数甚,筋急而见,此为何病?岐伯曰:此所谓...  相似文献   

4.
腹诊,最早散见于内经、难经,《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脉则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素问·调经论》云:“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难经·十六难》云:“假令得肝脉,其外证:  相似文献   

5.
甘温除热法是金元时期医家李东垣秉《黄帝内经》及《伤寒论》等经典著作所创立的。它是针对该年代某些发热病证过用寒凉治法的时弊而设立的,遵《内经》“劳者温之”“损者温之”之训,以“补中益气场”为代表的一类方剂,治疗中气不足或气虚血亏而导致的内伤热证及虚人外感发热。1中医对炎症的认识:《素问·五行大论》曰:“其变炎烁。”《索问·金匮真言论》曰:“其类火”。王冰注:性炎上而燔灼,引申指火。概括炎症为火热症候群。《内经》病机十九条中皆属于热、皆属于火的七个条文,也反映了临床常见的内科炎症。从辨证的角度来看,…  相似文献   

6.
浅谈风池穴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风池属足少阳胆经穴,位于项后发际边缘凹陷处,平耳垂,为风邪流注之处,是搜风之要穴,故曰风池。该穴为手足少阳、阳维、阳跷脉之会穴。《灵枢·经脉》曰:“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下耳后。”《难经·二十八难》:“阳跷脉,起于跟中……入风池。”《奇经八脉考...  相似文献   

7.
气血是人体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主濡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因而“血主濡之”(《难经·二十二难》)、“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素问·八正神明论》)。而女子由于其生理原因易致血虚体质。  相似文献   

8.
虚热证治     
<正> 一、祖国医学对虚热的认识对虚热一征的认识和探讨,在《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素问·调经论》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素问·逆调论》说:“人身非常温也,非常热也为之热而烦满者何也?岐伯对曰:阴气少而阳气盛,故热而烦满也。”《素问·调经论》说;“阴虚生内热奈何?妓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薰胸中,故内热。”以上所说的内热、烦热均为虚热。后世医家并陆续有所阐发:张仲景创制小建中汤治疗“虚劳  相似文献   

9.
解 一词首见于《内经》中,《素问》五则、《灵枢》二篇录之如次,意当纲审。 一、《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曰:“尺脉缓涩,谓之解协。”(王冰注:尺为阴部,腹肾主之,缓为热中,涩为无血;热而无血,故解 ,并不可名之。然寒不寒,热不热,弱不弱,壮不壮,伫(守)不可名,谓之解协也。《脉要精微论》日:“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则腹肾主尺之义也。) 二、《素问·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谓:“冬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日:太过则令人解 ,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其不及则令人心悬若饥,耻不清,脊中痛,少腹满,小…  相似文献   

10.
《难经)、(伤寒杂病论》均被列为四部经典著作,在祖国医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历代医家对(难经)褒贬不一,多数医家奉之为“医经之心髓,救疾之枢机”;贬之者则认为“今之(难经》,盖由好事医生冒(八十一难)之名,杂放(灵)。(素),益以荒谬之语而成,此不通之怪书耳”。因此认为《伤寒杂病论)所云“撰用《素问)、《九卷)。《/叶一难)”中的(八十一难)并非今之(难经),否定了(难经)与(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源流关系,故对于两书之间的关系少有探讨。仔细研读《难经),发现它既有对(内经)理论的阐释,亦有独树一…  相似文献   

11.
在清代《金针梅花诗钞》一书中,周树冬谈到“母子生克”的临床应用,他说:“天地五行之制约生成,内应脏腑之阴阳消长,故可在相制相克或相生相成两经之中,各取其要穴以收生克制约之效。如土气不足是由于木气之有余,则既须以泻肝为主为本,又须以补脾为客为标。如泻肝时取其荥穴行间(五行属火,实泻其子,则补脾时即可取其荥穴大都(五行亦属火,虚补其母)。”  相似文献   

12.
学习《内经》“神”的含义有广狭之分,广义的神是人体各种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狭义的神则是指人的神志。现将《内经》中有关“神”的九种含义分述于后。1代表精神活动,意识思维、聪明智慧:如《索问·上古天真论》“昔在黄帝,生而神灵。”《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又《灵枢·五色篇》“积神在心,以知往今。”等。2代表巧妙、高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按其脉,知其病,命回神。”又说:“知一则为工而知二则为神,知三则神且明矣。”《难经,六十一难》云:“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至…  相似文献   

13.
论《内经》《难经》五行生克配穴法赵京伟杨素琴王中元(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郑州450000;河南省修武县人民医院,河南454350)主题词《内经》《难经》五行生克选穴对针灸处方配穴,前人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纵观历代学者的经验,总不离“盛者泻之,虚者补...  相似文献   

14.
火名论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火是中医学常用概念之一,在中医学里,与火有关的名词术语约有百余条,它们不仅用以说明自然现象和机体的功能活动,而且还用其阐明病因病机、进行辨证论治。故在中医学里,火的内涵十分繁杂,实有辨析之必要。1五行之火五行之论,首见于《尚书·洪范》,其言火云:“火曰炎上。”以温热、向上、升腾等为其特征,位南方,主夏季,与《周易》八卦中的离卦相配。五行之火已不再是一种元素的专指,而是代表着一种属性、特性。汉、唐时期,五运六气学说盛行,五运与六气相配属,六气中火又分君火与相火,《素问·天元纪大论》最早论之说:“天…  相似文献   

15.
伤寒与流感浅识王建全,金翠兰(日照市东港区人民医院276800)关键词伤寒,流感,伤寒论伤寒在祖国医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素问·热论》指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此伤寒显然包括所有外感热性病,是广义伤寒。《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  相似文献   

16.
1.“五输穴”应用 五输穴是指十二经在肘膝以下各有五个重要经穴,分别命名为井、荥、输、经、合,合称五输穴。五输穴是针灸临床常用的有效穴,早在《灵枢·针灸十二原》中就系统地说明了五输穴的具体内容,即“所出为井,所留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灵枢·本输》篇又详细地说明了除手少阴心经五输穴的名称和具体位置,《难经》又进一步解释了五输穴的使用方法,其后《针灸甲乙经》又作了补充。历代针灸学家成功地运用五输穴,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现将五输穴的临床应用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 《灵枢·经脉篇》主要论述了十二经脉在人体的分布和循行的具体部位与走向,从而说明了营气的循行规律。并在所述每经循行径路之后,分别叙述了每经病候及其治法。对论中(以下所引《灵枢·经脉篇》之内容,皆称论中)“是动则病,是主×所生病”一句,自《难经·二十二难》提出“然,经  相似文献   

18.
论清热法的多种临床应用附院中医科(046000)李三保附院神经外科李旭光清热法主要是清除邪热或虚热之义。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热者寒之,温者清之”的治疗原则,以寒凉之性的药物治疗热证的总称。由于药物主要性能的差异,又可分为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热...  相似文献   

19.
奔豚之名,最早见于《内经》、《难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肾脉微急,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后”;《难经·五十六难》:“肾上积,名曰奔豚”。本篇所论当与《灵枢》含义相同,而与《难经》“肾积奔豚”有别。杨玄操注《难经》亦云:“又有奔豚之气,非此积病也”。  相似文献   

20.
李东垣一部《脾胃论》统篇包含了天地互为体用的哲理大道。其论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惟水与火耳。火者,阳也,升浮之象也;在天为体,在地为用。水者,阴也,降沉之象也;在地为体,在天为殒杀收藏之用也,其气上下交则以成八卦矣……若天火在上,地水在下,是天地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