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手术患者术前疼痛敏感度与术后慢性疼痛以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测试深圳市光明新区人民医院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186例择期手术患者术前痛阈与耐痛阈,根据耐痛阈水平分为低耐痛阈组(n=88)与高耐痛阈组(n=98),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痛阈、术后2个月时疼痛程度(VAS评分)、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同时探讨术前痛阈、耐痛阈与术后2个月VAS评分、血清IL-6、IL-8、TNF-α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患者的术前痛阈水平分别为(1.42±0.72)mA、(1.44±0.69)m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和2个月时,低耐痛阈组患者的VAS评分分别为(4.88±0.67)分和(2.67±0.34)分,IL-6水平分别为(7.32±0.51)pg/mL和(3.21±0.33)pg/mL,IL-8水平分别为(58.64±6.76)pg/mL和(45.43±5.88)pg/mL,高耐痛阈组患者的VAS评分分别为(3.27±0.70)分和(1.33±0.31)分,IL-6水平分别为(6.63±0.54)pg/mL和(2.04±0.28)pg/mL,IL-8水平分别为(44.78±6.82)pg/mL和(34.64±5.78)pg/mL,低耐痛阈组显著高于高耐痛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TNF-α水平比较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86例患者痛阈与术后2个月VAS评分、IL-6、IL-8、TNF-α等炎性因子水平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耐痛阈水平与术后2个月VAS评分、IL-6、IL-8呈显著负相关(r=-0.18、-0.73、-0.68,P<0.05),术后VAS评分与IL-6、IL-8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724,0.654,P<0.05).结论 术前耐痛阈越高,术后慢性疼痛程度越轻,炎症因子水平越低,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3.
4.
5.
剖宫产术是常见的分娩方式,近十多年来随着世界出生人口的不断增长,不同国家及地区的剖宫产率也呈增长趋势。近年来我国剖宫产率也呈明显增长趋势。随着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普及和推广,良好的术后镇痛作为重要要求之一也受到广泛关注。剖宫产术后疼痛不但影响产妇术后康复,也关系着母婴感情。剖宫产术后疼痛受多种因素影响,虽然目前有多种剖宫产术后镇痛方案,但如何安全有效地解决剖宫产术后疼痛仍是临床研究热点问题。该文将对剖宫产术后疼痛及镇痛相关研究进展做一论述,以期为剖宫产术后镇痛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术前心理干预对术后疼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对疼痛病理生理的深入研究 ,我们已逐步认识到术后疼痛的危害性。虽然目前人们在患者自控镇痛 (PCA)领域已取得了很大进展 ,但在临床实际应用中 ,单纯依靠药物常常不能获得满意的术后镇痛效果[1] 。鉴于疼痛并非简单的感觉而且具有主观特性[2 ] ,因此 ,运用药物—心理综合镇痛法已成为术后镇痛的发展趋势。本研究旨在评价术前心理干预对术后疼痛的影响。1 对象与方法1.1. 病例选择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2 0 0 1年 9月— 2 0 0 3年 12月在我院行胆囊摘除术患者 178例 ,其中符合纳入标准患者 80例 ,其余 98例不符合纳入标准。纳入标… 相似文献
7.
静脉镇痛和硬膜外镇痛用于术后疼痛的效果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静脉镇痛(PCIA)与硬膜外镇痛(PCEA)技术在临床上已日趋成熟,两种方法均能给术后病人提供确切的止痛效果,本文通过这种方法的对比,旨在找出每种方法的优点与缺点以满足不同病人的个性化需求。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疼痛干预在口腔颌面部手术术后镇痛效果,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术后疼痛程度。方法对93例口腔科手术患者按照不同的手术切口类型分组后,进行术后36内疼痛的调查及使用镇痛药物治疗效果的记录。结果口内切口组以中度疼痛为主,颌面颈部切口组以轻度疼痛为主,口内外交通切口组以中度疼痛为主,皮瓣移植多切口组以重度疼痛为主。给予干预后,中度疼痛的患者疼痛基本都能缓解至轻度疼痛,重度疼痛下降至中度疼痛和轻度疼痛。结论不同手术方式术后给予奥尔芬镇痛,镇痛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当前环境下,许多疾病的治疗都渗入了手术治疗,但是因为手术所带来的疼痛却深重地影响着患者的心理,并且对于患者的生理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对患者的术后疼痛进行评估,做出必要的镇痛护理是相当必要的。在本研究中,笔者将以一个学生的身份对患者术后疼痛发生的机制和评估方法做出分析,并简要地谈一谈镇痛护理的进展,希望所得的综述可以引起大家的关注和重视,也希望本综述可以为相关领域提供可行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术后疼痛评估及镇痛护理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术后疼痛是由于疾病或手术造成组织损伤后出现的复杂的生理心理反应,几乎是每个手术患者必须面对的问题。鉴于疼痛的多方面损害,国际上已将疼痛列为第五生命体征。据报道,外科择期手术75.5%的患者担心术后疼痛,92%的患者迫切需要术后镇痛,80%患者反映镇痛不足, 相似文献
11.
布托啡诺硬膜外镇痛与静脉镇痛在术后镇痛中的临床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布托啡诺硬膜外镇痛与静脉镇痛在术后患者镇痛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腰硬联合麻醉术后患者160例,随机分为两组,硬膜外镇痛组(PCEA组)和静脉镇痛组(PCIA组),每组80例,记录各组患者术毕后4、8、12、24、36、48 h后VAS评分、术后48h患者对镇痛的满意度,并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术后硬膜外镇痛组患者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静脉镇痛组(P<0.05),硬膜外镇痛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静脉镇痛组(P<0.05)。结论:术后布托啡诺用于静脉镇痛和硬膜外镇痛均能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能安全有效地用于术后镇痛,治疗剂量下不良反应较少,但硬膜外镇痛效果更好,是值得临床推广的镇痛模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术前肌肉注射小剂量地佐辛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术后病人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卵巢肿瘤切除术的病人60例,ASAⅠ~Ⅱ,随机等分为地佐辛(D)组与生理盐水对照(C)组,每组30例,D组病人于麻醉诱导前10min肌肉注射地佐辛0.1mg/kg,C组病人肌肉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在麻醉诱导及麻醉维持期间两组病人的给药条件均相同。术中持续不断监测两组病人的无创血压(B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ETCO2)、心电图(ECG)及脑电双频谱指数( SI)。观察并记录术后两组病人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PACU 停留时间,手术结束后10min,20min,30min的Ramsay 镇静程度评分,手术后两组病人苏醒时(T0)、苏醒后2h(T1)、4h(T2)、6h(T3)、12h (T4)、24h(T5)、48h(T6)静息时的疼痛(VAS)评分、BCS舒适度评分,术后镇痛时芬太尼的用量,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结果与C组病人相比,D组病人在静息状态下于苏醒时、苏醒后2h,4h,8h,12h的VAS评分明显降低,BCS舒适度评分在苏醒时、苏醒后2h,4h明显升高,术后D组病人自控镇痛所需的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而两组病人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相似。结论术前单次肌肉注射地佐辛0.1 mg/kg可有效减轻妇科腹腔镜手术病人手术后疼痛并明显减少术后病人自控镇痛时所需的芬太尼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布托啡诺、芬太尼、布托啡诺联合芬太尼用于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ASAⅠ~Ⅱ级的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布托啡诺组(B组)、芬太尼组(F组)、布托啡诺联合芬太尼组(BF组),术毕按3种方案实行PCIA.记录并比较术后2、4、8、18、24、48 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Ramsay镇静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 3组患者均达到了良好的镇痛效果,但术后8 h、18 h、24 h,BF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B组术后4、8、18、24 h的Ramsay镇静评分明显高于F组(P<0.05).B组头晕发生率高于F组(P<0.05);BF组呕吐发生率低于F组(P<0.05).结论布托啡诺联合芬太尼用于术后镇痛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是一种较理想的术后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麻醉前预先静脉给予氯胺酮对围术期血浆内血管紧张素Ⅱ(AⅡ)和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56例择期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D)常规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氯胺酮组(K)麻醉诱导前10min静脉推注氯胺酮0.5mg/kg,术中氯胺酮0.25mg/kg/h持续泵入。并于麻醉前即刻(T1),手术缝皮时(T2),术毕24h(T3)分别抽取静脉血5ml测血浆血管紧张素A工工值。同时记录上述三个时间点的MAP和HRo术毕连接PCIA泵,观察术后镇痛情况及不良反应,同时记录PCIA泵首次触发时间,按压有效次数和芬太尼总量。结果:K组AⅡ较D组在T1T2T3均降低,且在T2点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Ⅱ在T2,T3时间点较T1均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三个时间点的MAP和HR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疼痛VAS评分K组较D组降低且在T1、T2、T3三个时间点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不良反应无显著性意义。PCIA泵K组较D组首次触发时间、按压有效进药次数,芬太尼总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氯胺酮预静注能够抑制围术期AⅡ值升高,有效控制围术期应激反应,同时可明显增强术后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6.
奈福泮用于术后静脉镇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目的评价奈福泮用于术后静脉镇痛的效应及安全性。方法60例ASAⅠ~Ⅱ级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为N组(实验组)和T组(对照组)(n=30)。N组镇痛液为奈福泮120mg和格拉司琼3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T组镇痛液为曲马多800mg和格拉司琼3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缝皮前给负荷量(N组奈福泮20mgiv;T组曲马多100mgiv)后接镇痛泵。术后4h、8h、12h、24h和48h观察并记录疼痛评分、镇静评分和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间疼痛和镇静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副作用发生率N组明显低于T组(P<0.05)。结论奈福泮用于术后静脉镇痛安全有效,且副作用少于曲马多。 相似文献
17.
自控镇痛模式术后镇痛治疗的利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术后自控镇痛较传统术后镇痛方法具有镇痛效果确切、安全性高等特点,成为目前术后镇痛的主要模式。近年来随着临床使用的增多,自控镇痛模式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患者自控静脉镇痛和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是两种最常用的模式,具有快速起效、适用范围广、患者满意度高的优点,但需专业人员操作;患者自控局部镇痛、患者自控鼻内镇痛和芬太尼HCI电离子渗入疗法经皮系统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大鼠中缝大核微量注射L-精氨酸对痛阈及电针镇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延髓中缝大核 (NRM )微量注射L -精氨酸 (L -Arg)对痛阈及电针镇痛作用的影响 ,以探讨NRM中一氧化氮 (NO)在痛觉调制和针刺镇痛过程的作用和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大鼠热水刺激甩尾测痛模型 ,以 5 0± 0 .5℃热水刺激大鼠尾部引起甩尾反应的潜伏期为痛阈指标 ,测定大鼠的痛阈。结果NRM微量注射 1mmolL -Arg对大鼠痛阈无明显影响 ;2mmol、4mmol、8mmolL -Arg均能降低痛阈 ,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NRM预先注入 8mmolL -Arg再电针 3 0分钟 ,大鼠痛阈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电针组。结论NRM内NO参与痛和电针镇痛的病理生理过程 ,NRM内NO含量增加明显降低痛阈 ,削弱电针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19.
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规范化疼痛管理在骨科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100例手术患者,依据知情和自愿的原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规范化术后疼痛管理,对照组按传统镇痛方法。采用术后疼痛评分方法对2组术后疼痛情况进行评分,术后行睡眠满意度及镇痛满意度调查及不良反应观察。结论:规范化术后疼痛管理用于骨外科手术,能有效缓解术后疼痛,促进功能康复,提高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