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究左氧氟沙星临床不良反应状况,促进左氧氟沙星临床合理应用。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月该院临床应用左氧氟沙星出现不良反应患者113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其基本临床资料和临床用药合理性等方面的关联。结果 113例应用左氧氟沙星发生不良反应患者中,性别比例无差别;年龄以青年所占比例较大;使用剂量以0.4g为多(47.8%);给药方式以静脉给药居多(72.6%)。不良反应表现全身性损害(40.7%)、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31.9%)、心血管及血液系统损害、肌肉及骨骼肌系统损害(10.6%)。结论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发生受多因素影响且临床表现多样,医护人员应用熟知药注意事项并加强监测,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临床用药合理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对148例使用左氧氟沙星患者的不良反应报告进行汇总和统计分析。结果左氧氟沙星的不良反应主要有变态反应、神经系统损害、关节软组织损害、循环系统损害以及低血糖等,并且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年龄、用药方法、给药时间有一定的关系。结论为减少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的发生,应合理使用,严格掌握左氧氟沙星的临床适应症,尽量使用口服途径给药,必须采用静脉给药时,静滴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滴速和滴注浓度,并密切观察。  相似文献   

3.
张立春  冯卉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2):243-244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的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应用左氧氟沙星进行抗感染治疗并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6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左氧氟沙星的不良反应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加;静脉给药的患者更易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可以累及患者的多个器官,其中最主要的为皮肤黏膜、胃肠道反应以及全身性损害。结论左氧氟沙星在用药过程中可能造成患者多种不良反应的发生,通过密切观察和合理用药,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及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于2013年1月~2015年12月,选取该阶段内550份应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治疗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对病例资料中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治疗后是否出现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对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进行分析,观察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的每天用药剂量、每天给药次数、是否联合用药情况,并计算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系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对不良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550例应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治疗的病例中,共有50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应用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中,60岁以上老年患者占比最高,所占比例为46%;不良反应症状的分布比例从高至低依次为消化系统、皮肤、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年龄、每天用药剂量、每天给药次数、联合用药是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给药后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患者的年龄、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的用药剂量、给药次数、联合用药率均与不良反应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往往发生于老年人群,其发生与患者的年龄、用药剂量、给药次数以及联合用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左氧氟沙星近10年的药物不良反应。方法从CNKI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中检索近10年关于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的个案报道,并根据患者国籍、性别、年龄、用药原因、给药途径、给药剂量、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及表现等,进行筛选和分析。结果 175例患者中,左氧氟沙星药物不良反应主要集中在日剂量0.2~0.5 g占86.29%。不良反应发生最早为用药1 min;主要发生在用药3天内,占全部不良反应的74.86%。不良反应以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全身性损害、肌肉骨骼肌系统损害、代谢和营养障碍及神经紊乱为主,占全部不良反应的68.57%。结论左氧氟沙星在临床上使用时要密切注意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等不良反应表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用药不良反应与药物因素关系.方法:选取感染科、呼吸科和骨科接诊的行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治疗的住院患者1 256例,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表现,总结与药物因素的关系.结果:104例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28%;49例皮肤及附件损害,38例消化系统相关损害,17例其他不良反应症状.给药频次、是否合并用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发生主要表现为皮肤损害与消化系统损害,且与给药频次、合并用药表现出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282例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发生原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四川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中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评价。结果282例不良反应涉及8个系统-器官,主要导致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消化系统损害及全身性损害等。结论临床应重视左氧氟沙星的合理使用,警惕可能因药物不合理使用诱发严重不良反应的潜在危害性。  相似文献   

8.
左氧氟沙星296例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致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医院知识仓库(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检索到1999~2010年有关左氧氟沙星致不良反应的有效文献322篇,并按患者性别、年龄、原患疾病与过敏史、给药途径、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收集左氧氟沙星所致不良反应296例,其中,248例(83.78%)通过静脉途径给药;不良反应以神经系统及全身性损害最多,有79例(26.35%);其发生时间最早的在用药1min内,最迟的在用药2个月后。结论:左氧氟沙星引起的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最严重的可能引起死亡,值得临床医师关注。  相似文献   

9.
122例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左氧氟沙星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2004年5月—2008年12月间122例左氧氟沙星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既往ADR史、给药途径、临床表现、处理方法及结果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122例ADR中既往有药物ADR史的17.21%(21/122),通过静脉给药的97.54%(119/122),用药过程中出现ADR的78.69%(96/122)。ADR主要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消化系统损害最常见,所有病例均治愈或好转。结论:应用左氧氟沙星时应重视患者ADR的既往史,并尽量采用口服给药,静脉给药时宜加强监护。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注射左氧氟沙星的药物不良反应(ADR)特点.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101例注射左氧氟沙星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作为研究对象,展开回顾性分析,总结引起不良反应的因素、临床表现以及预后.结果:女性出现左氧氟沙星的药物不良反应率高于男性;左氧氟沙星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发生在20~60岁;给药途径方面,静脉给药发生不良反应率高于口服给药;当药剂量达到400mg时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联合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单独用药;皮肤瘙痒、皮疹是主要的临床症状;所有患者及时停药,不良反应得到有效控制,治愈好转.结论:临床注射左氧氟沙星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临床使用应注意分析影响因素,加强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科学使用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不良反应(ADR),促进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方法对2012—2013年在本院静脉滴注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出现的46例ADR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结果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ADR主要与年龄、联合用药有关,临床表现以皮肤变态反应或静脉炎症状、消化系统损害最常见,偶见过敏性休克、肝损害等严重ADR。结论应加强该药品ADR监测,加大合理用药宣传,最大限度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一般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漳州市医院收集的410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10例ADR中,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最多,为317例,占77.3%;以皮肤及其附件的不良反应最多,为207例次,占总计698例次数的29.6%;ADR多发于60岁以上人群。结论:应重视ADR的监测和上报工作,规范临床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3.
我院2010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15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湛苗  刘芳 《药品评价》2011,8(22):40-43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ADR报告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累及器官或系统、 临床表现、ADR严重程度分级,报告ADR的部门及报告人所属医务人员类型等.结果:2010年我院共收集ADR报告152例,其中抗感染药物和心血管药物第1位和第2位;口服药物、静脉滴注药物引发的ADR分别占48.2%和47.4%;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占 42.1%新的及严重的ADR分别占7.9%和5.9%;皮肤科、药剂科和肿瘤治疗中心报告的ADR分别占24.3%、13.8%、10.5%;医师报告的ADR占71.7%.结论:开展ADR监测工作是医疗机构的重要任务,应重视与加强ADR监测与报告工作,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山东省新的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现状及特点,为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调取2019年10月-2020年3月上报至山东省ADR监测中心自发呈报系统新的ADR报告的相关数据,对报告类型、上报机构、报告人职业和患者性别、年龄、药物类型、累及器官/系统、临床表现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结论:共筛选出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注射用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不良反应(ADR)的一般规律及特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收集2011~2017年6年内在本院发生的242个病例和检索"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收集的30篇有关注射用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药物不良反应病例一起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注射用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不良反应与性别无关,多与患者个体差异、临床使用情况、合并用药情况相关.主要的不良反应类型有皮肤及附件损害和胃肠道反应,占80%,严重的不良反应为过敏性休克、肝损害等,多发生在用药初期,临床应用应加强监测.结论 与注射用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联合用药存在配伍禁忌的药物种类繁多,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所以应加强药品安全性监测,严格提高合理用药水平,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149例喹诺酮类抗菌药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我院喹诺酮类抗菌药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引发ADR的相关因素,为该类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我院2004年6月~2009年9月共收集到934例ADR,将其中149例喹诺酮类抗菌药ADR进行分类汇总,统计分析。结果:149例喹诺酮类抗菌药ADR中,静脉滴注给药者最多,占总例数的59.60%;注射用左氧氟沙星引起的ADR居首位;皮肤及附件损害是ADR的最主要表现,占总例数的43.75%(70例),严重的ADR8例。结论:喹诺酮类药物ADR多见,应加强对该类药物的监管,减少ADR的发生,促进其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7.
李璇  刘红建  旷南岳 《安徽医药》2018,22(2):285-285
目的 分析某三甲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的临床特点、规律和相关因素,提高ADR的监测和临床合理用药的水平.方法 回顾性统计和分析某院2012年—2016年807例ADR报告.结果 807份ADR报告中,男性患者352例,女性患者455例;60岁以上老年患者ADR构成比较高,占52.8%;静脉滴注为主要给药途径,占74.29%;引起ADR频次较高的药物分别为抗感染药物(占比25.77%)、中成药(占比15.69%);引起ADR前10位药品的剂型大部分为注射剂,ADR报告中最多的药品是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其次是全身性损害.结论 临床应加强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应注意老年患者用药安全性,尽可能减少静脉用药,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慎用中成药制剂,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8.
我院13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我院2010年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报告,为促进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按照国家ADR监测中心制定的标准,对我院2010年1-12月临床各科室上报的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结果:我院ADR以61~80岁年龄段多发,静脉给药导致ADR占绝大多数,抗微生物药,尤其是头孢菌素类,是引起ADR的高危药物,ADR临床表现以累及皮肤和消化系统最为常见。结论: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重视ADR的监测与报告,减少或避免ADR的重复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抗肿瘤药物相关的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安全使用抗肿瘤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3–2018年抗肿瘤药物致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共计346例,对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分布、ADR累及系统/器官和临床表现、给药途径与发生时间、ADR分级与转归情况、关联性评价、报告主体等进行分析。结果:346例ADR报告中,女性患者占61.27%,男性患者占38.73%;年龄以45~59岁组占比最高(43.64%);药物种类占比最高的依次为抗代谢类(21.21%)、铂类(20.98%)和植物来源类(20.51%);累及系统/器官最常见的为血液系统(36.86%)、消化系统(16.80%);引发ADR最多的给药途径为静脉给药(85.08%);发生时间主要为用药后2 h(37.06%);严重ADR为64例(18.50%),新的ADR为6例(1.73%)。结论:抗肿瘤药物致ADR较多且严重,应加强监测高危品种、长期用药、严重ADR、新的ADR;药师应从多方面发挥作用,注重对特殊人群的药学监护,促进抗肿瘤药物在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用药与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关系,促进乙型肝炎患者的合理用药。方法:对2011年7月至2012年12月出院的336例乙型肝炎患者病历,从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用药种数、ADR报告例数等,分析药物使用情况与ADR发生的关系。结果:336例患者中有55例ADR报告;静脉用药平均为8.8种,口服用药平均为3.1种,发生ADR的例数分别为49例、7例;使用5种以下药物的患者有28例,使用5~9种药物的有207例,使用10种以上药物的有101例,发生ADR的例数分别为2例、15例、39例;发生ADR患者的年龄段,35岁以下的有8例,35~50岁的有13例,50岁以上的有22例。结论:静脉给药、使用药物种数过多、高龄均是造成乙肝患者ADR的高危因素。临床应本着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原则对患者实施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