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大面积或深度烧伤伤员康复期,皮肤瘢痕的修复是其主要问题。随着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体外构建的永久性皮肤替代物已广泛用于烧伤创面封闭和瘢痕修复。2003年1月~2005年12月,我们在体外条件下将异体成纤维细胞种植于异体脱细胞真皮(acellular dermal matrix ADM)表面,对其进行仿生修饰后修复烧伤瘢痕2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湿润疗法在大面积烧伤皮肤再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总结和阐述湿润疗法(MEBT/MEBO)在大面积烧伤,尤其是在深度烧伤创面皮肤再生修复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对我院近几年来治疗的46例大面积烧伤病人全程采用规范MEBT/MEBO治疗对深度创面进行早期耕耘减张处理。结果:46例病人全部治愈,创面愈合时间最短21天,最长58天,平均38天,无一例植皮,创面均达到生理性愈合,无畸形、无功能障碍。结论:湿润疗法对大面积烧伤疗效显著,深度烧伤创面能实现生理性愈合。达到了烧伤皮肤原位再生修复之目的。  相似文献   

3.
皮肤软组织损伤创面的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皮肤软组织损伤创面的修复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对于皮肤软组织损伤所造成的创面或溃疡,有手术条件者应实行撕脱皮肤原位缝合,或回植;裸露创面和移植皮肤采用湿润烧伤膏(MEBO)治疗,一般采用湿润暴露疗法,受压部位采用湿润包扎疗法.结果:挫擦伤创面8d~25d愈合,无瘢痕增生;骨及肌腱外露创面的肉芽组织生长迅速,创面愈合时间缩短,愈合创面皮肤弹性良好.结论:湿润烧伤膏对损伤皮肤有保护作用,可促进裸露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4.
烧伤皮肤再生医疗技术经过20余年的发展,已成为一项广泛应用于临床的较成熟的烧伤治疗技术体系。近年来,随着糖尿病皮肤溃疡创面修复治疗中"干燥愈合"观念被"湿润愈合"观念所取代,烧伤皮肤再生医疗技术在治疗糖尿病皮肤溃疡创面上的良好疗效也得到了临床认可,然而,对其治疗机理研究甚少,在分子生物学层面的治疗机理研究几乎是空白的。因此,探析中医药外用治疗糖尿病皮肤溃疡创面的基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MEBO +胰岛素治疗顽固性糖尿病患者皮肤溃疡体会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观察美宝湿润烧伤膏(MEBO) 胰岛素外涂对糖尿病皮肤溃疡创面的疗效。方法:借鉴烧伤湿性疗法技术对58例顽固性糖尿病皮肤溃疡创面全程采用MEBO 胰岛素外用治疗。结果:创面逐渐愈合,皮肤光滑柔软,无瘢痕,肤色正常,无功能障碍,未见皮肤过敏现象。疗程2周~2月。结论:湿润烧伤膏 胰岛素外用治疗糖尿病皮肤溃疡,能促进坏死创面上皮生长修复,抑制细菌生长繁殖,加速溃疡面愈合,方法简便,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自体微粒皮培植修复皮肤慢性溃疡创面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自体微粒皮培植表皮化在皮肤慢性溃疡创面修复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先利用皮肤外科技术清除创面坏死组织后,利用湿润烧伤膏培养肉芽,然后按溃疡创面:取皮面积=20~30∶1的比例取韧厚皮剪成微粒皮粒后种植于肉芽中,再用湿润烧伤膏培植微粒皮直至表皮化修复创面.结果:2005年9月~2007年9月我们用微粒皮种植术治疗31例皮肤慢性溃疡患者获得满意效果.结论:微粒皮种植术结合湿润烧伤膏治疗皮肤慢性溃疡, 手术操作简单,术后供皮区愈合好,溃疡区修复后皮肤柔软、瘢痕少、功能影响小;由于手术取皮面积远远小于创面,微粒皮直接种植于创面肉芽内,术后对创面关节活动要求相对低,所以患者依从性好.本法缺点是部分病例种植的微粒皮成活率较低,须多次种植,修复时间可能较长.  相似文献   

7.
永久性皮肤替代物的现行模式和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肤是一个复杂的器官。它主要由具有特殊功能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表皮层和真皮层构成,在表皮基底层与真皮乳头层之间为表皮下基底膜带,将表皮与真皮连接在一起,表皮层和真皮层在功能上互相影响,尤其是真皮层对表皮的发生和分化具有重要作用。创伤或烧伤后导致的大面积皮肤缺损患者缺乏可移植的自体皮肤,寻求一种理想的永久性皮肤替代物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总结我院应用烧伤湿性医疗技术(MEBT/MEBO)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皮肤烧伤45例的临床疗效。方法:对MEBT/MEBO综合治疗的烧伤患者的疗效进行总结分析,外伤皮肤创面经清创后,创面暴露,并用MEBO外涂于创面。结果:湿润烧伤膏具有较好的止痛作用,抗感染力较强,促进创面皮肤再生修复,深度创面无瘢痕愈合,小面积深度创面不需植皮,亦可自行愈合。结论:MEBT/MEBO治疗皮肤烧伤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从再生医学角度探讨深度烧伤界定与坏死组织层处理方法   总被引:31,自引:18,他引:13  
目的:加深对再生医学的理解,探讨皮肤再生医学对“深度烧伤”的界定与相应的治疗方法。方法:通过查阅传统疗法关于“深度烧伤”概念的认识和针对焦痂所采取的处理方法文献复习.结合“皮肤再生医学”的现代理论与实践.从病理组织学与临床特点方面对黎荣祥提出的三度六分法中六个烧伤深度界面综合分析,“深度烧伤”以传统方法治疗是否瘢痕愈合为基准,施加于创面上的一切疗法是否利于创面愈合为原则。结果:①传统疗法对“深度烧伤”概念的认识并不一致,对焦痂采用的处理方法有碍于皮肤再生修复;②从“皮肤再生医学”角度拟定,三度六分法中的深Ⅱ度深型是“深度烧伤”的最低界定深度;③“澈活潜能再生细胞疗法”是治疗一切烧伤剖面的核心技术,Ⅲ度烧伤辅以“皮肤耕耘减张术”或“坏死层薄化技术”处理.能充分发挥“激活潜能再生细胞疗法”的作用。结论:探Ⅱ度深型和浅Ⅲ腰与深Ⅲ度合称为“深度烧伤”.“激活潜能再生细胞疗法”是皮肤再生的核心技术,“皮肤耕耘减张术”的最佳适应证为浅Ⅲ度创面,“坏死层薄化技术”有利于评Ⅲ度创面再生修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烧伤湿性医疗技术(MEBT/MEBO)对面颈部烧伤皮肤再生修复的疗效。方法:在146例面颈部烧伤病人中,114例采用MEBT/MEBO治疗(治疗组),32例采用烫伤膏治疗(对照组),比较创面愈合时间、治愈率和瘢痕形成等。结果:MEBT/MEBO治疗组除Ⅲ度烧伤形成瘢痕和实行植皮各1例外,上述各项指标均优于烫伤膏组。结论:MEBT/MEBO治疗面颈部烧伤创面皮肤再生修复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1.
探讨混合表皮细胞与脱细胞真皮体外构建的复合皮作创面移植后的转归。将BALB/c小鼠的表皮细胞和人表皮细胞按一定比例混合,种植于脱细胞真皮基质表面,经体外培养后形成复合皮,然后移植于BALB/c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观察人表皮细胞的转归。结果显示,复合皮移植后可封闭创面,人表皮细胞多位于新生表皮上层,随时间延长,数量逐渐减少并最终被小鼠自体表皮细胞替代。提示两种不同的表皮细胞按一定比例混合培养构建复合皮可封闭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可望节省自体皮源,缩短体外培养时间。  相似文献   

12.
为改善人工复合皮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 ,构建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16 5 (hVEGF165)基因重组载体pcDNA3,并转染成纤维细胞。检测转基因细胞培养上清液VEGF浓度 ;用转基因细胞培养上清液刺激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 ,观察内皮细胞增殖速度 ;通过Miles实验检测VEGF的生物学活性。结果显示 ,转基因成纤维细胞能够表达一定浓度的VEGF,且具有加速体外培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 (HUVEC)生长和增强血管通透性的生物学活性。提示转hVEGF165基因成纤维细胞可修饰人工皮的真皮面。  相似文献   

13.
体外构建表皮细胞-无细胞真皮活性复合皮,移植于裸鼠背部创面,并与单纯移植表皮细胞膜片相对照。术后观察创面愈合情况,行光镜、电镜及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示复合皮移植后创面覆盖率高,外观情况良好,收缩程度低。组织学检测提示复合皮移植后上皮分化充分,胶原增生有序,表皮-真皮连接结构重建明显,提示无细胞真皮复合皮移植可改善创面愈合质量。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p-ERK1/2)、Ras和C-fos在不同发育阶段皮肤中的表达特征及其可能的生物学意义,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这3种蛋白在8例胎儿皮肤和8例成人皮肤中的表达变化规律。结果发现,在胎儿发育初期,p-ERK1/2、Ras和C-fos蛋白表达较低,随着胎儿生长发育,这3种蛋白的阳性细胞率逐渐增大,在妊娠后期胎儿和成人皮肤组织中,3种蛋白的阳性细胞率明显高于妊娠早期胎儿皮肤(P<0.01)。p-ERK1/2、Ras和C-fos蛋白在不同发育阶段皮肤组织内都有表达,显示它们可能对皮肤的发生、结构和功能的维持以及损伤后修复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5.
MEBO治疗新生儿先天性皮肤缺损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新生儿先天性皮肤缺损是一种不甚多见的先天性疾病,以往均采用手术植皮治疗。自1990年5月至1996年12月,我们应用MEBO治疗8例,取得了较好疗效,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提出延期植皮的概念,并综述其近年来的研究进展。方法:采用献回顾与综合分析方法。结果:创伤性皮肤缺损延期植皮在临床应用上已取得明显进展。延期植皮基础研究的进展促进了临床治疗的进步。结论:目前对延期植皮血运重建规律的认识尚局限在临床病例观察阶段,国内未见对这一问题的基础研究报告。亦未见严格的临床应用报告。  相似文献   

17.
胎儿和少儿皮肤内EGF、c-fos和c-myc基因表达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EGF)及其受体(EGFR)、原癌基因c-fos和c-myc在不同胎龄的胎儿和少儿皮肤中的基因表达变化特征及其可能的生物学意义。方法用病理学技术检测不同发育阶段皮肤的结构特征后,提取18例不同胎龄(13~32周)的胎儿皮肤和6例少儿皮肤的总RNA,用RT-PCR方法检测这4种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规律。结果在早期妊娠胎儿的皮肤中,EGF、EGFR、c-fos和c-myc基因表达较弱,随着胎儿的生长和发育,皮肤内这4种基因表达逐渐增强,在少儿皮肤中,EGF、EGFR、c-fos和c-myc基因表达进一步升高,基因表达量分别为晚期妊娠胎儿皮肤的1.2、1.1、1.3和1.6倍。结论EGF与其受体结合后引起的信号通路可能对皮肤的发生、结构功能的维持以及伤后修复具有重要意义;EGF、EGFR、c-fos和c-myc基因在早期妊娠胎儿皮肤中低表达可能与创面无瘢痕修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不同发育阶段胎儿皮肤的基因差异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胎龄的胎儿皮肤基因表达变化的特征及其可能的生物学意义。方法:收集10(H1)、15(H2)、24(H3)、32(H4)周共4组不同胎龄正常胎儿皮肤,用病理学技术检测不同发育阶段胎儿皮肤的结构特征,提取各标本总RNA,用RT-PCR方法和基因芯片技术检测胎儿皮肤不同发育阶段的基因表达变化规律。结果:基因芯片高通量地揭示了胎儿皮肤不同发育阶段的遗传信息,H2与H1样本相比(H2/H1),差异表达基因有113个,其中下调的基因有45个,上调的基因有68个;H3与H2样本相比(H3/H2),差异表达基因有91个,其中下调的基因有66个,上调的基因有25个;H4与H3样本相比(H4/H3),差异表达基因有128个,其中下调的基因有63个,上调的基因有65个。不同差异表达的基因与皮肤发育进程密切相关。结论:基因芯片运用于胎儿皮肤发生机制的研究,可以较全面地反映其发育及成熟过程中不同基因表达变化的规律,为进一步寻找特异性发育调控基因,实现基因水平调控皮肤的发育、结构功能的维持、创伤修复和组织再生及多种皮肤病理现象寻找到直接的预防和干预手段。  相似文献   

19.
中医药防治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放射性皮肤损伤是指放射线对皮肤照射所引起的急慢性皮肤损伤。核灾难、放射性事故、放射性治疗、职业暴露等都有可能造成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发生。大约95%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最终会在治疗过程中或治疗过程后发展为辐射诱发性皮炎,因此如何正确防治放射性皮肤损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医认为,放射性皮肤损伤属于火热毒邪,阻滞气血,损伤肌表...  相似文献   

20.
Purpose:?Solar energy has a number of short- and long-term detrimental effects on skin that can result in several skin disorders. The aim of this review is to summarise current knowledge on endogenous systems within the skin for protection from solar radiation and present research findings to date, on the exogenous options for such skin photoprotection.

Results:?Endogenous systems for protection from solar radiation include melanin synthesis, epidermal thickening and an antioxidant network. Existing lesions are eliminated via repair mechanisms. Cells with irreparable damage undergo apoptosis. Excessive and chronic sun exposure however can overwhelm these mechanisms leading to photoag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utaneous malignancies. Therefore exogenous means are a necessity. Exogenous protection includes sun avoidance, use of photoprotective clothing and sufficient application of broad-spectrum sunscreens as presently the best way to protect the skin. However other strategies that may enhance currently used means of protection are being investigated. These are often based on the endogenous protective response to solar light such as compounds that stimulate pigmentation, antioxidant enzymes, DNA repair enzymes, non-enzymatic antioxidants.

Conclusion:?More research is needed to confirm the effectiveness of new alternatives to photoprotection such as use of DNA repair and antioxidant enzymes and plant polyphenols and to find an efficient way for their delivery to the skin. New approaches to the prevention of skin damage are important especially for specific groups of people such as (young) children, photosensitive people and patients on 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 Changes in public awareness on the subject too must be mad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