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气至病所”的激发方法与现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至病所”是一个古老的经络问题,是指在针刺后经气从刺激点开始到达病所的一种针刺手法,古今医家都很重视。《内经》明确提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强调了在针刺治疗中,“气至病所”关系到临床治疗效果,本文结合文献及近年来的研究,对“气至病所”这一经络现象加以论述。1“气至病所”探源古代医学在针刺过程中,很注重调气,《灵枢·刺节真邪》篇:“用针之类,在于调气。”又如《灵枢·终始》篇:“凡刺之道,气调而上。”均指出调气的重要性,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结合临床经验,提出了针刺感应趋向病痛局部的“气至病所”法,…  相似文献   

2.
在针灸临床工作中,存在着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针刺治疗时很难掌握一个依据,即何时用补法,何时用泻法,操作到什么程度为止。因而,针刺“补泻”往往犯“虚虚实实”之戒。其实,早在《内经》中对此就有了明确的说明,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下面,笔者从“得气”、“补泻”与“气至”三者关系,就这一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载“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得气是针灸取得疗效的关键所在,本文根据《灵枢·行针》和《灵枢·通天》所述内容,分析阴阳“五态人”的特点及其对针刺得气的影响.提出了因质施针,并对“五态人”的发病特点及疗效预后进行了分析推测,为针灸在临床中因人制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巨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巨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探讨解放军第四医院王掌乾,苏爱萍巨刺是针灸临床一种取穴方法。《灵枢·官针》曰:“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素问·缪刺论》曰:“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如此者必巨刺之。”我们用巨刺法治疗面神经麻痹78例,另用常规...  相似文献   

5.
<正>“气至病所”的针刺方法可以明显地提高针灸临床疗效,已为古今医家所重视。《灵枢·九针十二原》载:“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明确地指出针刺时必须“得气”,认为针刺“得气”是针刺治疗取得效果的重要环节,也是针法的技术关键。“得气”就是针刺入体腧穴时,术者感到手下汽重、紧涩。同时患者也有酸、胀、麻、重等相应感觉。《金针赋》:“龙虎升腾之法,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运气走至疼痛之所。”《针灸大成》:“其病道远者,必先使其气直到病所。”都提出针刺治病不仅要使气至,而且要施行一定技法,激发经气,促进感传,使针按一定的方向,沿一定的经脉循行线路传导,直至病所。即从局部气至向远端发生感传,“走至疼痛之所”。近来有关资料都证明感传直达病所后的针刺疗效确能取得颇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试论针刺“得气”与“气至病所”李世忠甘肃省陇西县中医医院(748100)一、得气与气至病所同疗效的关系针灸治病,须要候到针的感应,根据感应再使用手法,方能达到应有的效果,所以毫针治病的关键在于得气与否。《标幽赋》认为:“气至速而效速,气至迟而效迟”。...  相似文献   

7.
“宛陈则除之”在针灸临床上的应用福建中医学院针推系(福州350003)黄碧玉"宛陈则除之"语出《灵枢·九针十二原》。张介宾《类经·针刺·七》:"宛,郁同;陈,积也。"宛陈在此当指瘀血阻滞。《灵枢·小针解》:"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张志聪在《灵枢集...  相似文献   

8.
“独取一穴”(即每次只取一个穴位)进行针刺治疗,古已有之。《灵枢·九针十二原》已有“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疾高而内者,取之阴之陵泉;疾高而外者,取之阳之陵泉也”的记载;仲景《伤寒论·142条》中也有“太阳与少阳并病,……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的记载;明·杨继洲在《针灸大成·标幽赋》中亦有“胸满腹痛刺内关,胁疼肋痛针飞虎(支沟)”的记载。这些都是“独取一穴”针刺治病之古鉴。针灸传至今日, 能以“独取一穴”两见  相似文献   

9.
针灸的实质在于疏通经络、平衡阴阳、防治疾病。而经络自身的生命活动 ,名为经络之气 ,简称经气。针刺过程中“得气”的“气” ,就指经气而言。《素问·离合真邪论》为之解释道 :“真气者 ,经气也” ,明确地指出真气即经气。真气的组成 ,在《灵枢·刺节真邪论》中曰 :“真气者 ,所受于天 ,与谷气并而充身也。”“天”即指先天之元气 ;“谷气”即指后天饮食水谷所化生的精微之气。此处所说的真气包含了中焦的谷气和下焦的元气。笔者根据《内经》旨意和读书体会 ,认为真气(经气 )还应包括上焦之宗气 ,用简式示之 :经气上焦之宗气—贯通心脉 ,…  相似文献   

10.
通过针刺胆囊炎、胆石症患者的阳陵泉穴,观察激发感传前后B超下胆道系统的运动变化,证明循经感传越显著,胆囊收缩率越高,即使针刺未出现感传,其胆囊收缩率也极显著大于不加针刺者,说明《灵枢·九针十二原》所云“刺之要,气至而有效”中的“气至”应包括气至针下和气至病所两种含义,但有“若风之吹云”之良效当指气至病所而言。  相似文献   

11.
针刺中患者自我行气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认为,针刺法之核心即“气至病所”,唯其如此,才能起到有效的治疗作用,《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又说:‘伪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吹云,明呼若见苍天。”只有这样,方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但是选穴和行针是医生所为,而“气至病所”乃患者所感受。从这个意义上讲,针刺治疗中,患者和医生的配合就成为针刺治疗的重要因素,纵观古代数百余种外法,其都是通过各种单式或复式方法力求气至病所,但患者的感受毕竟是最直接最容易判明是否气至病所的一种客观依据。鉴于此,…  相似文献   

12.
针刺疗法历来强调针感,即所谓“得气”感应。我国第一部针灸医书《灵枢》中就曾这样指出:“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后代有关针灸专著中也有类似的记载:“用针之法,候气为先”“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都突出说明了针刺“得气”和疗效的关系。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新针疗法有了迅速的发展,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和科学实  相似文献   

13.
谈“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曹大明(河南中医学院,郑州450003)主题词《灵枢》,中医名词《灵枢·本神》篇说:“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素问·保命全形论》载:“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在《内经》的其它篇章如《灵枢·官能》篇亦说:“用针之要,无忘其神”...  相似文献   

14.
<正> 《灵枢·逆顺篇》云:“刺法曰: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漉漉之汗,无刺浑浑之脉,无刺病与脉相逆者……方其盛也,勿敢毁伤,刺其已衰,事必大昌。”《针灸甲乙经》“卷之五针灸禁忌”又重复了此条“无刺”经文。后世有名注家如杨上善、马莳、张介宾、张志聪等均依此作了说明。现代医书有的又重申了经典著作中的“无刺”原则,均未提出质疑。 熇熇之热可否针剌呢?答复是肯定的,临床业已证明针刺能抗灸、发汗、退高热,有的针治猩红热高热不退60例,85%以上于去针后半小时体温  相似文献   

15.
“巨刺”、“缪刺”见于《灵枢·官针》,属九刺之一,临床中屡屡应用,教学中也常强调,因其为易混淆的刺法。现结合自己多年学习和临证应用体会,谈谈我对这二种刺法之管见。 “巨刺”和“缪刺”都是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交叉刺法。《灵枢,官针》篇说:“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为什么将这种刺法称作“巨”呢?“巨”可能是“互”字的传误;互,才有交互,交叉的意思。《灵枢·终始》篇又载:“形肉未脱,少气而脱又躁,躁厥者,必为缪刺之。”何谓缪刺,篇中未作解释。至《素问·缪刺论》才提出:“愿闻缪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并进一步说明:“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故络病者,其病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意指偏侧的病痛,  相似文献   

16.
刺络疗法,是指针刺络脉出血,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后世称为放血疗法。此种疗法《内经》中有不少记载。除《灵枢·血络论》外,还见于《灵枢》之《九针十二原》、 《经脉篇》、《脉度篇》等二十一篇见,于《素问》之《三部九候论》、《调经论》等十篇中。有完整意思者共百余条。现选释有关使用原则和运用规律部分条文供参考。 使用原则 1.“宛陈则除之”(《灵枢·九针十二原》 宛,与郁同,宛陈指气血的瘀浊。除作去除解。《灵枢·小针解》指出“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清·张隐庵阐明其意曰:“宛陈则除  相似文献   

17.
针刺的关键在于“得气”与“谷气至”。“谷气至”亦叫“气至”。一般都认为“得气”就是“谷气至”。对此说,笔者不敢苟同。故不揣谫陋,试谈看法。根据《灵枢》旨意及临床体会,余认为“得气”与“气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行针过程中前后两个不同阶段患者与医者的不同感觉,最终体现在疾病的转归上。下就从三个方面来论述,谬误之处,望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18.
《内经》“器”“气”互借两例宋子云(中医系1991年级250014)关键词内经;气;器;假借《内经》中音同音近之字相借者颇多,其中有两处“器”与“气”互借。一处在《灵枢·经脉》中:“筋者,聚于阴气而脉络于舌本也”。“气”读为“器”。盖“阴气”于句中难...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针前诊察与辨证,针刺过程中的得气、候气、守气、调气、守神,针刺的治疗原则与补泻方法等方面对《灵枢·小针解》针法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刺络放血疗法治病由来已久 ,它是用三棱针或粗而尖锐的针具 ,在患者身上一定穴位或浅表血络 ,施以针刺放出适量的血液 ,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古人对刺络放血非常重视 ,应用较广。早在《内经》一书中就有详细的记载。《灵枢·九针论》谈到锋针 (即三棱针 )有“泻热出血”的作用 ,《灵枢·官针》篇指出 :“病在经络痼痹者…… ,病在五脏固居者 ,取以锋针。”因此 ,不论内伤外感 ,新病宿疾 ,皆可取锋针刺出血以治之。笔者就刺络放血之法的运用 ,谈谈个人的体会。1 施用原则刺络放血疗法的施用原则 ,《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明确指出 :“锋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