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采用动态心电图分析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1.5s)、逸搏及逸搏心律患者是否存在病理性房室阻滞。方法用动态心电图仪24h记录患者的心电图,根据患者生活记录,把长RR间期、逸搏及逸搏心律出现时间是否与睡眠相关,分为与睡眠相关组(A组)及非睡眠相关组(B组)。结果共106例患者.A组75例(70.8%),B组31(29.2%)。A组和B组发生长RR间期1.5~2.0s、>2.0s及逸搏及逸搏心律人平均数分别为25.17±9.57、7.21±0.93、6.79±1.23和203.14±39.86、34.79±7.56、27.39±6.13,B组明显多于A组(P<0.01)。结论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逸搏及逸搏心律与睡眠相关时比率高,为非病理性房室阻滞;而与睡眠无关时应视为病理性房室阻滞。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动态心电图分析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1.5s)、逸搏及逸搏心律患者是否存在病理性房室阻滞.方法 用动态心电图仪24h记录患者的心电图,根据患者生活记录,把长RR间期、逸搏及逸搏心律出现时间是否与睡眠相关,分为与睡眠相关组(A组)及非睡眠相关组(B组).结果 共106例患者,A组75例(70.8%),B组31(29.2%).A组和B组发生长RR间期1.5~2.0s、>2.0s及逸搏及逸搏心律人平均数分别为25.17±9.57、7.21±0.93、6.79±1.23和203.14±39.86、34.79±7.56、27.39±6.13,B组明显多于A组(P<0.01).结论 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逸搏及逸搏心律与睡眠相关时比率高,为非病理性房室阻滞;而与睡眠无关时应视为病理性房室阻滞.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探讨动态心电图在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的临床研究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0年8月‐2014年8月24 h动态心电图显示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1.5 s)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长RR间期发生时间、频次和症状的规律。结果男性患者房颤长RR间期发生率要高于女性患者,长RR间期发生频次夜间要明显多于白天,大多数房颤长RR间期患者心室率在60次/min以下,且心室率越低,长间期发生频率越多;房颤合并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出现长RR间期次数更多,持续时间更长。结论对于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患者采用动态心电图诊断,能够直观地看到长RR间期发生的时间、长度和频次,结合心室率与长RR间期的关系和临床病史有助于诊断患者是否有房颤合并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可能,尽早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采用动态心电图分析阵发性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RR间期>1.5秒)患者是否存在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方法 对动态心电图记录到的54例阵发性房颤合并长RR间期患者,依据患者当天的生活日志进行分析,把长RR间期出现时间是否与睡眠相关分为睡眠相关组(Ⅰ组)和非睡眠相关组(Ⅱ组).结果 分析54例患者相关资料,Ⅰ组38人,Ⅱ组16人,Ⅱ组发生长RR间期>0.20秒人数明显高Ⅰ组(P<0.01),且Ⅱ组人均出现长RR间期>1.5秒次数明显高于Ⅰ组(P<0.01).结论 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与睡眠无关时,应考虑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动态心电图中长RR间期〉2 000ms进行分析,并探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以提高诊断的正确性。方法回顾分析2 690例中长RR间期〉2 000ms者,统计导致长间期的各类病因和心电图改变。结果长RR间期的总发生率为11.71%(315/2690),40岁以上的患者占87.4%,病因以冠心病、高血压、心肌梗死多见,导致长间期的心电图改变主要为窦性停搏20.63%(65/315),房颤伴长RR间期16.51%(52/315),房早未下传15.87%(50/315),窦性心动过缓伴不齐15.87%(50/315),二度房室传导阻滞11.11%(35/315),逸搏及逸搏心律10.79%(34/315),二度窦房阻滞6.35%(20/315),高度房室传导阻滞1.27%(4/315),三度房室传导阻滞0.63%(2/315),短暂全心停搏0.95%(3/315)。结论动态心电图是长RR间期有效且安全的检测方法,熟悉导致长RR间期的各类心电图及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对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2例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9例长RR间期发生于夜间或睡眠时,患者无明显症状;3例伴有头晕、一过性黑朦、晕厥的患者均发生在白天活动后。电复律后食管电生理检查,19例房室结功能正常,1例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例诊断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患者安装永久起搏器。结论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的机制较复杂,动态心电图和症状结合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病理性房室侍导阻滞或病态窭库结综合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48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心房颤动48例合并长RR间期的患者检测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结果以及发生时间和症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房颤病例中伴长R-R间期发生率男性患者略高于女性患者.发生频率夜间明显高于白天,心室率越快,长间期越少,心室率越慢,长间期越多.房颤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出现长间期持续时间长,且出现时间比较频繁.室性逸搏或交界性逸搏多出现于房颤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后.结论:房颤时凡心室率较慢,有长的R-R间期>2.5 s,且长R-R间期出现次数明显增加并与睡眠不相关,又出现头晕或晕厥病史者,应考虑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频发的持续性较长的长R-R间距,同时伴有脑缺血的症状,以及减慢心室率药物引起的症状性心动过缓,而该药物又不能停用则都是起搏器治疗的指征.  相似文献   

8.
林田 《海南医学》2004,15(2):40-40
我院近十年来对98例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病人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分析发现,心房颤动病人出现大于1.5秒的长RR间期,多出现在夜间23点到次日7点,而从白天7点到23点较少,最长的RR间期均发生于夜间(凌晨1~5时),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98例患者中,男性58例,女性40例。年龄41~82岁,平均61岁。风湿性心脏病21例,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35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3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8例,心肌病9例,甲状腺功能亢  相似文献   

9.
张昆 《中外医疗》2014,(12):181-182
目的:对动态心电图中长RR间期≥2000 ms进行临床分析,并对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其鉴别和诊断的方法,以此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对该院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并显示长RR间期14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导致长RR间期的病因和心电图变化。结果长RR间期的总发生率为7.05%(141/2000)。其中病因为高血压65例,冠心病43例,心肌梗死13例,糖尿病10例,心肌疾病4例,慢性肺源性疾病6例。导致患者发生长RR间期变化的相关原因为:窦性心动过缓伴心率不齐、房性早搏未下传、高度房室阻滞等。其中房性早搏未下传、二度 I 型房室阻滞、二度I伴II型窦房阻滞、窦性心动过缓伴不齐等的发生率均在10%以上。交界性早搏、窦性停搏和三度房室阻滞等的发生率低于10%。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动态心电图监测可以及时探查长RR间期的相关病因,并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有效减少临床意外的发生。对于长RR间期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监测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检测手段,可以帮助临床鉴别和诊断长间期的病因等,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动态心电图中长RR间期〉2500ms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280例中长RR间期〉2500ms者,统计导致长RR间期的各种病因和不同类型长RR间期的心电图改变。结果长RR间期的总发生率为12.89%(294/2280),45岁以上的患者占84.3%,病因以冠心病、高血压、心肌梗死多见,导致长RR间期的心电图改变主要为:窦性停搏16.32%(48/294),二度窦房传导阻滞7.82%(23/294),二度房室传导阻滞12.58%(37/294),高度房室传导阻滞9.86%(29/294),三度房室传导阻滞14.96%(44/294),逸搏及逸搏心律13.6%(40/294),房颤伴长RR间期11.22%(33/294),房早未下传10.54%(31/294),隐匿性传导3.06%(9/294)。结论动态心电图是长RR间期有效且安全的检测方法,熟悉导致长RR间期的不同类型心电图改变及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发生持续性心房颤动伴RR长间期的发生规律及开通病变血管后的变化,探讨冠心病患者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的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3年6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冠心病的心房颤动患者112例,在造影手术前后分别进行的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中长RR间期发生的时间及次数,对比支架植入术前后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出现的规律有无变化。结果出现〉1.5s的长RR间期73例(65.17%),夜间出现次数最多,中午次之。其中39例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植入药物支架开通狭窄的血管,手术后处理血管TIM1分级均为3级或者3级以上,术后动态心电图显示〉1.5s的长RR间期仍然是以夜间次数最多,手术前后发生长间期的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冠心病患者的持续性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与心肌缺血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32例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动态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保华 《当代医学》2010,16(22):97-98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时是否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方法收集门诊及住院病人心房颤动伴≥1.5s的长R-R间期者32例,连续记录24h动态心电图,统计1.5s以上的长R-R间期发生时间及频度,最长R-R间期,心房颤动时最快心率、最慢心率及平均心率,阵发性心房颤动在监测同时记录到窦性心律时的房室传导情况。结果 32例患者共出现≥1.5s的长R-R间期386次,其中白天56次,夜间330次,心房颤动时最快心率100~180(平均120±25.5)次/min,最慢心率50~60(平均55±4.5)次/min,平均心率60~96(平均70±6.5)次/min,24h最长R-R间期1.5~3.0s,转复后29例房室传导正常,2例仅P-R间期延长,1例在夜间偶见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并显示长R-R间期大多(90.3%)发生在夜间11时至次日凌晨6时的睡眠状态。结论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时,如果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不要轻易做出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可用"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请结合临床"的表述,由临床医生结合临床情况作出判断。  相似文献   

13.
李玉亮  王新夺 《海南医学》2016,(19):3216-3217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长RR间期的发病率及患者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电生理科行24 h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的患者4826例,对其中RR间期≥2 s的患者进行分析,统计其整体发病率,并根据患者性别和年龄段进行分层,探讨其发病率与患者年龄、性别等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4826例行holter检查的患者中共记录到522例长RR间期患者,人群整体发病率为10.82%,男性296例,发病率为12.18%(296/2431),女性226例,发病率为9.44%(226/2395),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年龄的增加长RR间期发病率呈现先降低后逐渐增高的趋势;长RR间期的主要心律失常类型为持续性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和异位P波未下传心室。结论长RR间期发病率较高,男性高于女性,且存在年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动态心电图(DCG)中心房颤动(Af)伴长R—R间期的临床意义。方法:对动态心电图(DCG)记录到的38例房颤伴长R—R间期者进行相关分析,对38例分成平均心室率〈60次/分及〉160次/分,长R—R间期〈2.5秒及/〉2.5秒,长R—R间期与睡眠相关及与睡眠不相关进行比较。结果:38例中长R—R间期476次,白天88次(18.4%)、夜间388次(81.6%);平均心室率〈60次/分26例、≥60次/分12例;长R—R间期〈2.5秒14例、≥2.5秒24例;长R—R间期与睡眠相关22例、不相关16例。38例中12例有头晕、黑曚或晕厥病史,其平均心室率〈60次/分,最长的R—R间期均1〉2.5秒,且与睡眠不相关。结论: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多发生在夜间睡眠时,其平均心室率越慢R—R间期越长,与睡眠不相关时易发生头晕或晕厥,多为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动态心电图(DCG)记录到的30例房颤伴>2.0s长R-R间期者进行相关分析,对心室率低于60次/min患者行重复检查动态心电图,统计长R-R间期发生的时间、年龄、阵次、平均心率及临床症状进行分析。结果:30例患者中,房颤病例中伴长R-R间期发生率高龄患者高于低龄患者。发生频率夜间明显高于白天,心室率越快,长间期越少,心室率越慢,长间期越多。房颤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出现长间期持续时间长,且出现比较频繁。结论:房颤时凡心室率较慢,平均心室率<60次/min,长R-R间期出现次数明显增加并与睡眠不相关,出现室性或交界性逸搏或伴交界性逸搏心律,出现头晕或晕厥病史者,应考虑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男女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为明确诊断重复检查动态心电图对了解房颤合并房室传导阻滞及指导临床用药及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黄东 《中外医疗》2009,28(4):20-21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的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十二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仪对患者进行24h心电监测,将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主要分布在夜间和/或睡眠时分为夜间和/或睡眠组,将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主要分布在白天和/或活动时分为白天和/或活动组,将2组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对比研究。结果70倒心房颤动患者中,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R—R间期1.5-2.0s)夜间和/或睡眠组50例,其中R-R间期〉2.0s患者8例(16%);白天和/或活动组20例,其中R-R间期〉2.0s患者i8例(90%),2组间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在夜间和/或睡眠时多由速走神经张力增高引起;在白天和/或活动时房室传导阻滞是其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地探讨60例患者动态心电图检测房颤伴长R-R间期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动态心电图仪24小时记录60例患者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统计长R-R间期发生总次数及昼夜发生频率的相关性。结果60例患者发生1.5秒以上的长R-R间期共1286次,其中夜间966次,占75%,白天320次,占25%。发生频率夜间明显高于白天。结论动态心电图诊断心房颤动并长R-R间期时,应检测长R-R间期发生的频率,发生的时间,结合临床和病史,除外迷走神经作用及病窦可考虑心房颤动合并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临床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必要时行人工起搏器及早给予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老年心房颤动(房颤)合并长R-R间期的临床意义和处理方法。方法分析1275份动态心电图资料,其中41例长期住院的永久性房颤的病历资料分析。结果非睡眠时间长间歇1034阵次,睡眠时间20244阵次,夜间明显多于白天,对出现黑矇/晕厥及心绞痛者共16例,头昏、乏力6例,安置心脏起搏器治疗。无症状者19例,长期追踪观察。结论对房颤伴长R-R有症状者要安置心脏永久起搏器治疗,无症状者可长期动态观察。  相似文献   

19.
张宏宇 《中外医疗》2008,27(13):103-103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Af)伴长R-R间期时是否合并II度房室传导阻滞(AVB)的诊断.方法 选择Af伴≥2.0s的长R-R间期住院患者15例,连续记录24h动态心电图(DOG),统计2.0s以上的长R-R同期发生时间及频度,最长R-R间期.Af时最快心率,最慢心率及平均心率,阵发性Af在监测同时记录到赛性心律时的房室传导情况.结果 15例患者共出现≥2.0s的长R-R间期196次,其中白天20次,夜间176次,Af时最快心率93~175(平均121.3±24.5)次/min,最慢心率40~57(平均48.2±5.3)次/min,平均心率59~95(平均72.8±12.1)次/min,24h最长R-R间期2.1~3.0s,转复后13例房室传导正常,2例仅P-R间期延长,井显示长R-R间期大多(89.8%)发生在夜间.结论 Af伴长R-R间期者不要轻易做出合并II度AVB诊断,可用"长R-R间期请结合临床"表述并由临床医生结合临床情况作出判断较为客观.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动态心电图中长R-R间期进行分析.探讨常见原因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20例动态心电图中长R-R问期≥2.0ms者,统计导致长间期的病因和相关心电图改变.结果 有相关心、脑血管病史者长R-R间期、逸搏、逸搏心率、停搏的发生率高于无心、脑血管病史者.结论 长R-R间期的发生率与心、脑血管病有相对应关系,对临床药物使用、人工心脏起搏器安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