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以小肠内菌群数量或菌群种类改变为特点。肝硬化患者经常出现肠道淤血、水肿和蠕动减慢,常常发生SIBO,而SIBO又可进一步加重肠道异常。在肝硬化患者中,SIBO可导致明显的不良临床后果,由于肠道通透性增加易使细菌移位进入体循环,因此,SIBO被认为是肝硬化患者、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和肝性脑病发病机理中的重要危险因素。抗生素尤其是利福昔明是SIBO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此外,促动力药、益生菌、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以及肝移植术等潜在治疗方法也在研究中。  相似文献   

2.
肝硬化患者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在肠道气体产生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硬化是我国常见疾病和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肝硬化患者由于门静脉高压致胃肠道瘀血、胆汁酸和胃酸的相对缺乏、肠道运动障碍等因素,可导致肠腔需氧菌增多,结肠的细菌移行至空肠和十二指肠,引起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SIBO),继而增加内源性感染的机会[1].在临床中发现,肝硬化患者常伴有肠道气体增多,并导致肠胀气、腹胀、腹痛等症状,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增加临床治疗难度,目前肝硬化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与肝性脑病、内毒素血症的关系研究较多[2-3],但有关肝硬化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与肠道气体形成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观察肝硬化伴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患者经过微生态制剂治疗后肠道气体的变化,旨在探讨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在肝硬化患者肠道气体产生中的作用,希望为肝硬化患者肠道气体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TLR4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乳果糖-氢呼气试验(LHBT)检测40例肝硬化患者和16例正常人小肠细菌生长情况,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TLR4表达。结果肝硬化患者SIBO检出率为42.5%(17/40),显著高于正常人的6.3%(1/16,P<0.01);肝硬化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TLR4相对表达量为(23.4±11.4),显著高于正常人的【(14.4±5.2),P<0.05】;17例肝硬化SIBO阳性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TLR4表达为(30.2±12.3),显著高于23例肝硬化SIBO阴性患者【(19±8.6),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较高的SIBO发生率,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TLR4表达上调,SIBO可能通过与TLR4的作用在肝硬化病情进展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肠黏膜通透性(IP)与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及肠道去污剂对肝硬化患者肠道屏障功能及肝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按Child—Pugh分级标准将76例肝硬化患者分为A、B、C3组,并选择30例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高压液相色谱法检测各组患者尿液乳果糖/甘露醇排出比(L/M);给予76例肝硬化患者选择性肠道去污剂,比较用药前后各组患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和肠黏膜通透性。结果肝硬化患者尿乳果N/甘露醇排出比明显高于对照组(0.208±0.025vs0.057±0.019),肝硬化患者按Child。Pugh分级各组尿乳果糖/甘露醇排出比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发现,肝功能Child—Pu巾评分与乳果糖/甘露醇排出比呈正相关(r=0.658,P〈0.05);给予肠道去污药物2周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各组患者尿液乳果糖/甘露醇排出比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P〈0.05),各组Child—Pugh评分均有改善。结论肝硬化患者的肠黏膜通透性与肝功能Child—Pugh评分呈正相关,即肠道通透性随肝功能下降而升高,肠黏膜通透性对于肝硬化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情况,以及SIBO与其肝功能状况、HBV-DNA之间的关系。[方法]将42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按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分为A级、B级、C级三组,并入选同期门诊体检的健康者2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通过葡萄糖氢呼气试验(GHBT)检测并比较分析各组SIBO情况,同时检测并比较分析肝硬化患者各组的HBV-DNA水平及其SIBO阳性率。[结果]肝硬化各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的SIBO阳性率及试餐后呼气氢浓度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患者的SIBO阳性率及试餐后呼气氢浓度均随着Child-Pugh分级低下而呈渐进性增高,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患者各组间的SIBO阳性率及试餐后呼气氢浓度比较,HBV-DNA10~3时均明显高于HBV-DNA≤10~3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常存在SIBO,且随着肝功能恶化、HBV-DNA拷贝数增加,其SIBO加重,由此推测防治SIBO,可能对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改善、乙肝病毒清除有益。  相似文献   

6.
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形成过程中肠道通透性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有研究认为与内毒素有关。内毒素主要来源于肠道。有研究发现,酒精性肝病及肝炎肝硬化患者肠道大分子物质的通透性增加。现尚少有对大鼠NASH各阶段肠道通透性动态变化情况的相关报道。本研究动态观察了NASH模型大鼠肠道通透性的变化,旨在探索肠道通透性改变在NASH发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检测肝硬化患者可溶性热休克蛋白(sHSP25和sHSP72)水平,探讨其与肠道通透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 法检测55例肝硬化患者和19例健康人血浆sHSP25和sHSP72水平。以血二胺氧化酶(DAO)为肠道通透性的评价指标,使用分光光度法检测肝硬化患者血二胺氧化酶水平,采用改良鲎试验法测定肝硬化患者血清内毒素水平。结果 肝硬化患者血sHSP25水平[(205.8±52.2) μg/L]和sHSP72[(190.0±45.2) μg/L]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分别为 (89.1±29.2) μg/L和(65.5±20.2) μg/L,P<0.001];肝硬化患者血内毒素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0.35±0.11) Eu/ml 对(0.04±0.02) Eu/ml,P<0.001];肝硬化患者血浆sHSP25和sHSP72水平与DAO或内毒素呈正相关(sHSP25:DAO,r2=0.479,P<0.01;内毒素:DAO,r2=0.573,P<0.01;sHSP72:DAO,r2=0.35,P<0.05;内毒素:DAO,r2=0.24,P<0.01)。结论 肝硬化患者血浆sHSP25和sHSP72水平升高,其与肠道通透性有一定的相关性。热休克蛋白表达增加可能为机体对内毒素血症的保护性反应。  相似文献   

8.
近期多名学者证实:小肠细菌过度生长(IBO)在肝硬化中比较常见,由此而产生的肠源性内毒素是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主要因素,内毒素引起的细胞因子级联反应导致扩血管物质增多,高动力循环状态(HCS)在肝硬化特别是晚期肝硬化的血流动力学紊乱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IBO对肝硬化高动力循环的发生及作用机制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9.
张爱军  战淑慧  许琳  黄维清  吕梅  李文利 《肝脏》2009,14(5):389-390
据报道,肝硬化患者的肠道细菌明显上移,在小肠大量繁殖,引起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产生大量的代谢产物和毒素,可破坏黏膜屏障,损伤黏膜组织,形成肠道细菌移位、内毒素血症,造成肝硬化患者腹胀,并与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密切相关。我们应用氢呼气试验(HBT)检测68例肝硬化患者,研究其SIBO的发生率及其与肝功能减退、腹水和SBP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与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SBP)之间的关系,方法对80例肝硬化患者的SIDO和并发SBP情况进行分析,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80例肝硬化患者中27例SIBO阳性,阳性率33.75%(27/80),按Child-Pugh分级分组,分为A级、B级、C级三组,其SIBO阳性率分别为14.8%(4/27)、29.6%(8/27)、57.7%(15/26),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健康对照组25例SIBO全为阴性,与肝硬化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58例肝硬化并发SBP患者中有25例SIBO阳性,阳性率为43.1%;22例未并发SBP患者2例存在SIBO阳性,阳性率为9.1%,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肝硬化并发SBP且SIBO阳性的25例患者,经2周治疗后有20例SIBO转阴,其中并发SBP的有2例,而在治疗后SIBO仍然阳性的5例患者中,并发SBP者有4例。结论肝硬化患者SIBO发生率高,并且随着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SIBO发生率也随之增加,肝硬化伴SBP者SIBO发生率增加尤为显著。治疗SIBO能显著减少SB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研究表明:异常血管紧张继发的高动力循环在肝硬化发展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另外,肝硬化患者常伴有内毒素水平的升高,且内毒素的升高程度与肝病的失代偿程度相平行。最初Vallance(1991)提出:来自肠源性细菌易位的内毒素引起舒血管物质生成增加,这可能是肝硬化患者发生体循环血管舒张和相关临床表现的重要因素,此后许多学者证明了这一观点。此外,高动力循环及门体分流加重了细菌易位,两者互为因果使原有病情恶化。本文就肠道细菌易位及以高动力循环为特征表现的门静脉高压症的发生及作用机制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2.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时血管外肺水的检测方法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崔红玉  张少丹 《国际呼吸杂志》2007,27(23):1800-1804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本质是弥漫性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血管通透性增加所致的通透性肺水肿。血管外肺水(EVLW)的改变与肺水肿的程度具有高度相关性,EVLW作为预测、筛选ARDS患者以及反映ARDS患者病情、评价疗效和判断预后一个重要指标正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的研究和使用。EVLW质和量的改变进行动态观察和定量检测,已成为呼吸窘迫综合综合征研究的热点,现就其检测方法和意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肠黏膜通透性和形态结构的变化及选择性肠道去污染对其通透性的影响。方法按诊断标准,将28例肝硬化SB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5例)和对照组(13例),在肝硬化腹水常规治疗和全身应用抗生素抗感染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诺氟沙星口服选择性肠道去污染(SD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治疗前后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D-Lac)和内毒素(ET)的水平;HE常规染色观察肠黏膜形态结构的变化。结果 常规治疗可降低DAO、D-Lac和ET水平(P〈0.05),加用SDD可进一步减轻肠黏膜损伤,降低肠黏膜通透性,防止细菌移位。结论 SDD对肝硬化SBP肠黏膜屏障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与肝硬化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及小肠细菌生长与降钙素原、胆红素、血浆白蛋白、球蛋白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本科收治的47例肝硬化患者和15名健康志愿者。受试者接受乳果糖氢呼气试验(LHBT),检测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情况,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生化指标。采用自评表形式对肝硬化组患者症状进行评估。结果 在15名健康志愿者中检出1例(6.6%)伴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而在47例肝硬化患者中检出22例(46.8%)患者伴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显著高于正常人(P<0.01);肝硬化患者LHBT集值为(157.81±98.32)ppm,显著高于健康人[(38.87±16.05)ppm,P<0.01],血清胆红素为(93.31±55.15)μmol/L,显著高于健康人[(14.78±8.12)μmol/L,P<0.01],白蛋白为(31.74±10.37)g/L,显著低于健康人[(43.90±7.63) g/L, P<0.01],球蛋白为(39.09±5.07)g/L,高于健康人[(35.94±2.31) g/L,P>0.05],降钙素原为(0.10±0.07)ng/ml,显著高于健康人[(0.03±0.01) ng/ml,P<0.01];降钙素原、胆红素、血浆白蛋白、球蛋白与LHBT集值具有相关性(r=0.895、P<0.005,r=0.907、P<0.005,r=-0.810、P<0.005,r=0.755,P<0.005)。结论 肝硬化患者SIBO发生率随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而增加,肝硬化SIBO患者腹胀及食欲不振更明显。降钙素原、胆红素和球蛋白分别与SIBO呈正相关,血浆白蛋白与SIBO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肝硬化与肠道屏障功能障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楼俪泓  靖大道 《胃肠病学》2005,10(4):243-245
肝硬化患者极易发生细菌感染,其中常见的有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菌血症、败血症和尿路感染等。其致病菌主要来源于肠道菌群易位(bacterial translocation)。肝硬化患者长期存在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衰竭,可导致肠道细菌上移并大量繁殖,产生大量毒素和代谢产物.导致肠道黏膜通透性改变、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和菌群易位:肝硬化时门体侧支循环的形成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对细菌的清除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16.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研究进展陈静汪鸿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也称血管通透性因子(VPF)或促血管素,最初是由多种培养的肿瘤细胞系中发现的一种新型的生长因子,它能增加微血管与小静脉血管的通透性。后来发现,该因子特异性地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并促进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末端回肠炎(CTI)患者的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情况,以及SIBO与其末端回肠炎症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将98例CTI患者按末端回肠炎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等3组,通过葡萄糖氢呼气试验(GHBT)分别检测其SIBO情况,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组间比较分析。结果 3组CTI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的SIBO阳性率及试餐后呼气氢浓度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CTI患者的SIBO阳性率及试餐后呼气氢浓度随着末端回肠炎症程度呈渐进性增高。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CTI患者常存在SIBO,且随着末端回肠炎症程度的加重,其SIBO情况也加重。CTI患者的末端回肠炎症程度与其发生的SIBO之间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  相似文献   

18.
脓毒症发病率高、痫死率高、治疗费用高,是危重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其根本发病机制不清。近年研究表明,微血管通透性增加是脓毒症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控制血管通透性的关键分子,是导致炎症相关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的潜在因素。脓毒症早期VEGF增高,致微血管通透性增加,毛细血管渗漏,加重炎症反应,脓毒症患者普遍存在毛细血管渗漏现象。VEGF是一种细胞因子,广泛存在于机体并参与体内多种疾病过程。本文对VEGF在脓毒症中的作用机制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表面标志物表达异常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 overgrowth,SIBO)的关系.方法: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7例,健康对照者15例,作为研究对象.乳果糖氢呼气试验(lactulose hydrogen breath test,LHBT)评估小肠细菌过生长情况.采集外周血体外诱导、培养DCs,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s表型.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47例肝硬化中22例有SIBO,患病率(46.8%)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6.7%(P=0.005).Child-Pugh A、Child-Pugh B、Child-Pugh C的SIBO患病率分别为18.2%、43.8%、65.0%;肝硬化失代偿期(Child-PughB、C级)SIBO患病率55.6%,显著高于肝硬化代偿期(A级)的18.2%(P=0.030).乙型肝炎肝硬化组DCs表面标志物HLA-DR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338),CD80、CD83、CD1a的表达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肝硬化SIBO阳性组患者CD80、CD83、CD1a表达率(分别为17.22%±2.08%、24.65%±1.47%、14.05%±1.33%)显著低于SIBO阴性组(22.13%±2.34%、34.52%±2.84%、17.40%±3.22%,P0.05),肝硬化SIBO阳性组患者HLA-DR表达率高于SIBO阴性组(81.47%±7.56%vs 70.15%±6.32%,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SIBO发生率明显升高,这种小肠菌群的异常与DCs异常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情况及双歧三联活菌胶囊治疗的临床疗效、安全性。方法选择NAFLD患者102例(观察组)和健康志愿者50例(对照组),两组均以乳果糖H2呼气试验检测有无SIBO;对观察组SIBO检测阳性、肝功能异常者行双岐三联活菌胶囊治疗4周,疗程结束后再次检测SIBO发生率,同时记录口一盲传输时间(ocTr);双岐三联活菌胶囊治疗前后检测肝功能并据以判定临床疗效,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①观察组和对照组SIBO发生率分别为57.8%(59/102)、8%(4/50),观察组肝功能异常和正常者SIBO发生率分别为72.4%(42/58)、38.6%(17/44),两两比较,P均〈0.05。②观察组42例治疗前SIBO检测阳性、肝功能异常者行双岐三联活菌胶囊治疗后,31例(73.8%)SIBO转为阴性、11例(26.2%)仍为阳性,其OCTT分别为(60.8±8.5)、(90.5-I-7.1)min,P〈0.05。③双岐三联活菌胶囊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6.2%,其中SIBO转阴者及未转阴者总有效率分别为87.1%、45.5%,P〈0.05;治疗过程中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NAFLD患者SIBO发生率显著升高,肠道微生态调节治疗可能通过抑制SIBO、改善小肠动力阻止或延缓NAFLD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