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莨菪碱扩张局部皮肤浅表血管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9,自引:1,他引:79  
用山莨菪碱溶液和一些其他药物涂以局部皮肤浅表血管,测量血管宽度,观察其效应。结果显示2%山莨菪碱扩张局部皮肤浅表血管的显效率达80%,与其他药物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临床应用50例(静脉输液有困难,血管条件不良者),一次性穿刺成功38例,重复涂药后穿刺成功8例,未充盈扩张4例。所用患者均无局部或全身不良反应,我们认为,局部应用2%山莨菪碱可扩张局部浅表血管,该方法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经皮血管穿刺插管单人操作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管穿刺置管单人操作技术及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单人操作、局麻下经皮穿刺股血管和置管的方法,进行血管内诊疗操作569例次,其中经股动脉穿刺置管561例次、股静脉8例次。结果:单人法经皮股血管穿刺、置管需要应用导管鞘,技术成功率达100%,其中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8.07%,因该侧髂动脉极度扭曲或狭窄等而改插对侧者占1.93%。主要血管穿刺置管并发症包括髂动脉夹层2例(0.35%)、穿刺部位局部皮下少量渗血12例(2.11%)。结论:单人操作法股血管穿刺置管术安全、有效、极具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经皮血管成形术(PTA)治疗动静脉内接管狭窄,探讨治疗内接管狭窄的新途径。方法 血液透析患者两例,均出现血液透析时内接管血流量不足。选择患者肘动脉为穿刺点,18G针头为穿刺针,0.09cm导丝,7F鞘管,优微显为造影剂。造影确定狭窄部位后,选择与紧邻狭窄区上游或下游的正常血管直径相近的扩张气囊,将扩张气囊在荧屏监视下置于狭窄区,用充满50%稀释的造影剂的压力计进行充气,压力缓慢增加致狭窄在气囊作用下消失,其边缘与未狭窄部位完全平行。扩张持续时间为15秒,压力为15个大气压。结果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后,即感血管震颤较扩张前明显增强,第二天透析时血流量明显增加,可完全满足透析需要。接管使用半年余,血流量持续维持在2Mmymjn,未发生扩张部位再狭窄。结论 PTA是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有效方法之一,操作简单,创伤小,可选择适宜患者采用。  相似文献   

4.
王练  王宁  童莉  郑启超 《护理研究》2010,(5):1155-1156
[目的]观察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前后外周静脉血管内径和血流速度的变化情况。[方法]在彩色超声下观察30例经贵要静脉置入4Fr-PICC导管病人的被穿刺血管,记录穿刺前后贵要静脉、腋静脉、锁骨下静脉的血管内径及穿刺前后贵要静脉固定点血液流速。[结果]穿刺前贵要静脉内径0.247cm±0.068cm,腋静脉内径0.363cm±0.109cm,锁骨下静脉内径0.616cm±0.201cm 穿刺后贵要静脉内径为0.285cm±0.088cm,腋静脉内径0.431cm±0.126cm,锁骨下静脉内径0.696cm±0.245cm;穿刺前后改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血管内径改变值呈正态分布,但与血管穿刺前内径无相关性;贵要静脉段血流速度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PICC置管后相应静脉血管内径有所扩张,但血流速度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5.
扩张局部浅表血管药物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静脉输液是一项常用的治疗手段,重症病人周围静脉细或痉挛,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难度大。我们设想在局部皮肤涂擦药液,在短时间内促进局部浅表血管扩张充盈,提高一次性静脉穿刺成功率。1995年11月-1997年1月,我们在临床选用了4种不同药物:5%樟脑酊、15%樟脑水杨酸甲酯、25%MgSO4溶液、2%山莨菪碱溶液及95%乙醇进行同身对侧作对照试验,随机选择胆道、胃肠、外伤性骨病的成年患者220例,经统计学处理,4种药物扩张局部浅表血管用药前后直径比较,表明2%山莨菪碱P<0.001,差异有高度显著性。在血管显效率中,5%樟脑酊显效率为25%、15%樟脑水杨酸甲酯溶液显效率为30%、25%MgSO4显效率为55%、2%山莨菪碱溶液显效率为80%、95%乙醇显效率仅为16%,结果表明,2%山莨菪碱溶液为扩张局部浅表血管的首选药物。临床应用用50例(静脉输液有困难,血管条件不良)一次性穿刺成功38例,重复涂药成功8例,未充盈4例。所用患者无局部及全身不适反应,在临床中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二次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后(percutaneous translumin angioplasty,PTA)选择不同部位的血管穿刺行透析治疗对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gen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AVF)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行AVF II类狭窄、二次PTA术后6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手术后长期避开内瘘流出道动脉端的扩张段血管穿刺)、对照组(手术后2周穿刺内瘘流出道动脉端的扩张段血管)。收集2组患者临床资料并随访12个月,比较2组患者手术后1、3、6、9个月AVF泵控血流量、肱动脉血流量、扩张段血管内径及血流量有无差异,手术后内瘘生存时长。结果随访12个月,试验组在手术后6、9个月泵控血流量(t=4.026、4.317,P均<0.001)、肱动脉血流量(t=2.361、3.247,P=0.022、0.002)、扩张段血管内径(t=2.714、2.245,P=0.009、0.031)及血流量(t=3.274、2.625,P=0.002、0.012)明显高于对照组;随访期内2组的中位通畅时间无统计学差异(χ^(2)=2.316,P=0.128)。结论对于行PTA术内瘘的患者,选择长期避开扩张段血管的穿刺,有利于内皮细胞的修复,可维持长期良好的内瘘功能,并有可能延长二次PTA术后内瘘寿命,改善其远期通畅率。  相似文献   

7.
血液净化血管通路选择及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通过观察血液净化患者不同血管通路的效果,总结血管通路的护理体会。方法 对486例血液净化患者分别采取直接动静脉穿刺术、中心静脉置管术及内瘘穿刺术,观察患者的疼痛程度、并发症及一次穿刺成功率情况。结果 中心静脉置管术与直接动静脉穿刺比较,前者疼痛轻、并发症出现几率低,一次穿刺成功率高(P〈0.01);临时性血管通路(包括直接动静脉穿刺和中心静脉置管)和永久性内瘘穿刺术比较,后者疼痛轻、并发症少、穿刺成功率高(P〈0.01)。结论 临时血液净化患者采取中心静脉置管术一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疼痛轻,而长期血液净化患者首选内瘘穿刺术。  相似文献   

8.
前臂血管转位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前臂血管转位术在非常规动静脉自体血管内瘘中的建立及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前臂贵要静脉转位、桡动脉转位、桡动脉与贵要静脉转位会师三种方法建立非常规自体动静脉内瘘。结果 93例手术无1例失败,其穿刺使用率为97.8%,透析血流量达180~250ml/min,1~3年通畅率桡动脉转位术略高于其他两种转位术,血管转位内瘘的主要并发症是感染1.1%、血栓形成4.3%、吻合口狭窄1.1%和瘤样扩张5.4%,1~3年通畅率分别为84.9%、73.1%和62.4%。结论 前臂血管转位内瘘对大多数的病例在技术上是可行的,能够用于前期经多次血管通路操作的患者,在常规内瘘不能建立时优先于肘窝内瘘、上臂内瘘和血管移植内瘘被考虑,是采用自体血管建立动静脉内瘘的第二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改进股动脉穿刺后止血的方法,减少并发症。方法:随机收集60例股动脉穿刺后采用不同的止血法的病例进行观察。结果:采用Angiolink血管缝合器法无1例并发症发生。采用3M自粘式绷带包扎止血法的32例病例中.1例病人发生穿刺部位出血,2例病人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并发症发生率为9.4%。采用人工压迫止血后用一般绷带包扎的17例病例中:2例病人发生穿刺部位出血,1例病人发生假性动脉瘤,2例病人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并发症发生率为29.4%。结论:采用Angiolink血管缝合器法,明显优于其他止血方法,但它的价格昂贵,对于无经济承受能力的患者,3M自粘式绷带包扎止血法也不失为好办法。  相似文献   

10.
硝酸甘油扩张浅静脉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解决临床上因病人血管状态不佳导致的静脉穿刺困难,采用0.01%的硝酸甘油扩张手背浅静脉。结果显示,外涂药物2min以内,受试者血管直径明显增宽(P〈0.01),且效果较654-2更佳,显效率达93.8%,对临床上40例因血管条件不佳常规穿刺失败者,实施该方法后再行穿刺,一次成功的35例,重复给药后成功的4例,总有效率达97.5%,应用中未发现不良反应,表明硝酸甘油外涂在解决临床静脉穿刺困难方面有  相似文献   

11.
PercloseTM血管缝合器缝合股动脉穿刺点血管的观察和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Perclose^TM血管缝合器缝合股动脉穿刺点血管的效果及护理要点。方法选择2004年1月至2005年4月在心内科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采用Perclose^TM血管缝合器的病例315例,观察其成功率和血管并发症。结果315例股动脉穿刺点缝合术患者294例成功,成功率为93.3%;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9%,明显低于手工压迫止血(P〈0.05)。结论Perclose^TM血管缝合器缝合CAG和PCI术后股动脉穿刺点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静脉输液是治疗工作的重要环节.为保证治疗工作的进行,患者必须要有良好的血管条件接受治疗,这关系着疾病的转归,临床治疗中,大多药物通过静脉给药,因此在静脉穿刺过程中,应注意保护患者的血管,减少患者的痛苦,所以静脉穿刺技术是值得研究的问题.现就对我科800人次静脉输液患者的观察以及如何做好保护血管的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是指经皮穿刺血管,送入球囊扩张导管,对血管的狭窄部位进行扩张,使狭窄部位矫正至正常血管腔内径。本次研究采用球囊扩张治疗血透用动静脉内瘘狭窄病变12例16次,经精心治疗与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瘘扣眼穿刺法的正确使用及其预防动静脉内瘘血管瘤样扩张的效果。方法方便性抽样选择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采用自体动静脉内瘘穿刺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120例,分别采用扣眼法(试验组60例)及传统区域法(对照组60例)穿刺内瘘,比较两组患者内瘘血管瘤样扩张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均未发生穿刺局部血管呈圆瘤样扩张膨大,有5例患者内瘘穿刺点前方血管呈粗条状扩张。对照组患者出现穿刺部位血管呈圆瘤状扩张49例,粗条状扩张6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扣眼法穿刺内瘘可有效预防内瘘血管瘤样扩张,且穿刺成功率高,疼痛感轻,提高了患者的透析依从性,尤其适合于血管条件差无法进行绳梯法穿刺的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入路肝静脉腔内成形治疗肝静脉型Budd—Chiari综合征(BCS)的可行性和中远期疗效。方法:1996年9月-2006年10月收治单纯肝静脉阻塞型及肝静脉阻塞伴有下腔静脉阻塞型B-CS患者101例,男52例,女49例;平均年龄31.3岁(15~57岁)。透视下首先行经皮肝穿刺入路肝静脉造影,明确阻塞部位、程度及侧枝循环形成情况,再行阻塞段开通及球囊扩张或支架成形术治疗。结果:肝右静脉球囊扩张66例,支架植入2例;肝左静脉球囊扩张11例;副肝静脉球囊扩张13例,技术成功率91%(92/101)。随访74例,术后6个月、1年和2年的受干预血管的初始再通率分别为83.78%(62/74)、78.38%(58/74)和76.47%(39/51),其辅助再通率分别为94.59%(70/74)、91.89%(68/74)和84.31%(43/51)。围手术期急性肝静脉血栓形成3例,肝穿刺道出血2例,肝包膜下血肿1例,肺栓塞1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无致死性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经皮肝穿刺入路肝静脉腔内成形技术治疗膜性或节段性肝静脉型BCS技术简单、安全、有效,其中远期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6.
郑小华 《护理研究》2005,19(2):334-334
外周静脉穿刺原则上选择粗、直、有弹性,避开关节,易于固定的血管,但对于血管条件差、穿刺困难的病人,临床护士往往选择手背两侧或临近关节处的血管进行输液,穿刺成功固定时针尖斜面常紧贴血管内壁,造成点滴不畅。出现此类问题时.护士经常采取垫高针柄来调整穿刺针的角度,或拔针后重新穿刺。前者如固定不牢,针头容易滑脱,且病人肢体活动受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商肥胖患儿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缩短操作时间,减轻患儿痛苦,提高工作效率。方法:将60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改良组300例采用血管划线法及融合了多种静脉穿刺技巧;传统组300例按静脉输液常规程序完成。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操作所需时间。结果:改良组一次静脉穿刺成功率高于传统组,2.5min内改良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传统组,两组比较,P〈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对肥胖患儿采用血管划线法行静脉穿刺,成功率高,能提高工作效率,方法简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CT 和MR三维血管成像技术对于TIPSS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及MR血管造影对门脉高压患者TIPSS治疗的价值。方法 TIPSS术前10例患者进行了三维MR血管造影,2例用MR团注技术测量门脉血流速度。60例进行了三维CT血管造影。所有病例经临床和DSA证实为肝硬化门脉高压,其中,68例行TIPSS治疗。MR血管造影使用西门子1.5T MR机,CT血管造影使用GE High Speed CT/i扫描机。结果 MR血管造影:10例患者均可见门静脉主干及其肝内分支扩张,但其中2例有布加综合征的表现。3例患者可见侧支循环及静脉曲张,表现为胃左静脉丛和左肾静脉曲张、脾肾分流。应用MR“团块追踪”技术测量了2例门脉主干的血流速度,分别为11.8cm/s和10.6cm/s。CT血管造影:准确地显示了60例患者的肝动静脉解剖、门脉主干扩张及其小血管分支,以及19例侧支循环及曲张血管。结论 CT血管造影和MR血管造影是一种无创性的检查方法,可充分显示肝静脉和门静脉解剖及变异,为TIPSS术前提供了重要信息。CT血管造影的空间分辨率优于MR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19.
徐曼 《护理研究》2006,20(1):29
血液透析病人血管通路一般不选择直接穿刺动脉。因为这样既损伤血管又使血流量不足。但拳地区病人的经济争件较差,不愿意行双腔静脉置管或造瘘,所以常常有许多病人要求直接穿刺动脉。但对一些血管条件较差的病人,有时因为血流量不足而影响血液透析效果,但行双条动脉引血一般能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我院进行双条动脉引血的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用介入学方法治疗布加氏综合征。方法先行经皮下腔静脉造影术,明确病变类型。对单纯狭窄型者采用球囊导管扩张术,然后置入血管内支架;对完全膜型或节段闭塞型者,先行穿刺破膜或开通,继而行球囊导管扩张术,节段型者同时置人血管内支架;对伴血栓形成者先行溶栓治疗。结果本组10例拟诊者,均行下腔静脉造影术,确诊布加氏综合征8例;共行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成形术8例,下腔静脉穿刺破膜3例,穿刺开通2例,下腔静脉支架置人术7例,置入9枚支架。未出现下腔静脉破裂、腹腔内出血及肺栓塞等。结论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微创、安全、有效,应予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