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脑出血早期患者血清中IL-6、TNF-α含量变化,探讨其对脑出血预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ELISA法、放射免疫法测定169例脑出血早期患者入院d2血清中IL-6、TNF-α水平,其中出血10~29ml组41例,30ml~49ml组93例,50~60ml组35例。设30例健康人作对照。同时对出院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评定,观察IL-6、TNF-α不同含量水平对脑出血预后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出血量10ml以上者血清中IL-6、TNF-α含量明显升高(P<0.05);30ml以上组较10ml以上组显著升高(P<0.05),但低于50ml以上组(P<0.05)。同等条件下脑出血患者早期血清中IL-6、TNF-α含量越高,NDS越下降(P<0.05,P<0.01)。结论脑出血患者早期血清中IL-6、TNF-α含量明显升高,出血量与其后的生活质量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血清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早期脑出血患者血清中的含量变化,探讨其与脑出血早期再出血的关系。方法:170例(其中发生再出血51例)均于入院次日早晨采用ELISA法及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中IL-6及TNF-α水平,根据患者初次出血量的大小分为出血量(30 ml组100例(未再出血64例,再出血36例),出血量≥ 30 ml组70例(未再出血55例,再出血15例),观察IL-6及TNF-α不同含量水平与脑出血早期再出血的关系。结果:2组患者中发生再出血患者的血清IL-6、TNF-α水平均高于未再出血患者(P<0.01)。结论:脑出血患者早期血清中IL-6及TNF-α含量明显升高,且含量越高,越易发生再出血。  相似文献   

3.
4.
目的:监测脑梗死患者血清白介素-6、白介素-8、白介素-1β及白介素-18水平.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上述炎性介质的水平,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清白介素-6、白介素-8、白介素-1β及白介素-18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者,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脑梗死患者体内炎性介质的上调是脑梗死组织细胞学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实验性大鼠脑出血急性期血浆及脑组织中白介素6的含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郭云  吕云利  李柱一  陆薇 《医学争鸣》2001,22(15):1409-1411
目的 探讨白介素 6 (IL 6 )在实验性大鼠脑出血急性期脑组织和血浆中的含量变化 ,阐明其在脑出血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 SD大鼠 80只 ,体质量 2 5 0 30 0g,随机分为 4组 :对照组、小量出血组、中量出血组、大量出血组 .每组又分成 5个小组 ,每小组 4只 .采用Nath法建立脑出血模型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及脑组织中IL 6的含量 .结果 脑出血后 ,脑组织及血浆中IL 6水平明显升高 (P <0 .0 5 ) ,有随脑出血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 ,出血后不同时间IL 6的水平有显著差别 (P <0 .0 5 ) ,以 48h最高 (P <0 .0 1) .结论 IL 6升高是脑出血损伤后白细胞及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的免疫应答改变 ,监测IL 6的变化对了解脑出血后的神经变化和判别预后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白爱国 《中原医刊》2011,(19):43-44
目的研究脑出血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变化及其与出血量、预后的关系。方法分别测定60例脑出血患者和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IL-6、IL-8及TNF-α含量,观察比较脑出血患者在不同出血量(小、中、大量)时的含量变化,同时对出院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评定,观察IL-6、IL-8及TNF—α含量水平对脑出血预后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脑出血组血清IL-6、IL-8及TNF—α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出血患者大量、中量组的IL-6、IL-8及TNF—α含量显著高于小量组(P〈0.05);大量组的IL-6、IL-8及TNF—α含量显著高于中量组(P〈0.05)。脑出血患者血清中IL-6、IL-8及TNF-α含量越高,NDS越高。结论血清中IL-6、IL-8及TNF-α含量的测定可能反映脑出血患者的出血量,还可以预测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在淋巴瘤患者血液和瘤组织中的表达。方法2009.年2月—2014年3月接受治疗的恶性淋巴瘤患者98例为观察组。另选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92例的全血标本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和健康对照组受试者的血液指标(包括CRP、IL-6、IL-10),探讨不同临床特征的淋巴瘤患者所对应的瘤组织IL-6、IL-10阳性表达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液CRP、IL-6、IL-10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不同病理类型淋巴瘤组织IL-6、IL-10阳性表达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IL-6、IL-10水平在不同性别、IPI危险指数、Ann Arbor分期、症状、LDH淋巴癌患者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淋巴瘤患者血浆IL-6、IL-10表达水平女性高于男性,有症状患者高于无症状患者,LDH>300 U/L者高于≤300 U/L者,且随着IPI危险指数与Ann Arbor分期加重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允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白介素石(IL-6)与血清I型胶原羧基端肽(PICP)及左心室重链指数(LVMI)的相关性,从而探讨IL-6在CHF患者心肌重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81例CHF患者,按NYHA心功能分级方法分级,同时测定38例正常健康对照者。采用ELISA法测定81例CHF患者、38例对照组患者帆清中IL-6、PICP浓度,采用超声心动图仪测定并计算CHF患者的LVMI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CHF患者血清IL-6及PIC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L-6与PICP正相关(r=0.646,P〈0.05),与LVMI呈正相关(r:0.713,P〈0.01),与LVEF负相关(r=-0.628,P〈0.05)。结论cHF患者1L-6升高,II,-6参与了CHF发病过程,呵能与心肌细胞外基质重构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对脑出血患者血浆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a(TNF—a)浓度的影响,探讨醒脑静注射液用于脑出血治疗的机制。方法118例脑出血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9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治疗组接受常规治疗加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选取同期健康体检人群为正常组,共30例。正常组静脉血体检时获得,脑出血患者静脉血在入院时,入院后第1天、第2天、第3天、第7天和第14天获得,ELISA法测定血浆IL-6和TNF—a浓度。结果入院治疗后,治疗组NIHSS评分及脑水肿严重指数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脑出血后血浆IL-6和TNF-a浓度明显升高,第一天到达高峰,后逐渐下降,经t检验,6个时间段血浆IL-6和TNF—a浓度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入院时,治疗组血浆IL-6和TNF—a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第1天、第2天、第3天、第7天和第14天,治疗组血浆IL-6和TNF—a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醒脑静注射液可能通过抑制脑出血后炎症反应、减轻脑水肿,从而达到改善神经功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脓毒症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选取脓毒症患者99例(脓毒症组),根据有无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分为MODS组16例和非MODS组83例,根据预后分为存活组94例和死亡组5例.同时选取体检正常者为对照组21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方法,检测不同时间段不同严重程度脓毒症患者血清IL-6水平.结果 脓毒症组入院时及入院后第1、3、5、7天IL-6水平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ODS组入院后第3、5、7、14天IL-6水平较非MODS组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入院后第5、7、14天IL-6水平较存活组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IL-6水平可以作为脓毒症和MODS判断严重程度和预后的一个敏感指标,在危重患者中IL-6可以持续长时间高水平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出血继续出血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3年2月该院收治的脑出血继续出血患者12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选取同期脑出血非继续出血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结果继续出血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明显高于脑出血非继续出血患者(P〈O.05);血肿扩大与收缩压有显著相关性,与舒张压无显著相关性;继续出血主要发生在并发后7h内,发病部位主要为脑叶和基底节;经过治疗后继续出血组痊愈率明显低于非继续出血组(P〈O.05),死亡率明显高于非继续出血组(P〈0.05)。结论脑出血继续出血临床特征的准确认识,有利于脑出血继续出血临床治疗方案合理性和准确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刘秀梅 《河北医学》2014,(5):763-766
=目的: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的心电图检查情况进行临床分析,从而探讨急性脑出血与心电图改变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4月至2012年10月我院住院部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102例,患者入院前以及治疗后采用十二导心电图机进行心电图检查,对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注意观察心电图变化特点与脑出血之间的关系。结果:102例急性脑出血患者经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心电图改变主要表现为ST-T改变或心律失常,其中心电图检测异常患者中脑出血部位主要为脑叶、壳核、丘脑以及蛛网膜下腔、小脑等。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心电图变化与出血部位以及患者的病情有关,其中急性脑出血主要集中于中、重症患者。  相似文献   

13.
程伟 《河北医学》2014,(4):568-570
目的:对脑出血( ICH)的发生与总胆固醇( TC)、三酰甘油( TG)、高密度脂蛋白( HDL)、低密度脂蛋白( LDL)和载脂蛋白A、B( Apo-A、Apo-B)水平的关系进行研究。方法:取本院自2011年以来因ICH入院的118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将同期在本院经过体检后正常的12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TC、TG、HDL、LDL、Apo-A和Apo-B的水平进行检测分析,得出ICH的发病与血脂水平的关联性。结果:实验组患者的TC和TG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而HDL、Apo-A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实验组患者血脂异常的检出率较对照组更高。上述统计数据具有明显差异( P<0.05)。结论:血脂水平与ICH的发病存在直接的关联性,因而血脂异常可能是ICH发病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脑出血诱发脓毒症综合征(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关系.方法: 观察72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并发非感染性系统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发生率,并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其血清TNF-α,IL-6的动态变化,以2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结果: 脑出血时并发SIRS的发生率为47.2%(34/72),单纯脑出血组,脑出血致SIRS组患者血清TNF-α,IL-6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 TNF-α,IL-6参与了脑出血并发SIRS的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并具有较高的预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早期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高压性脑出血(HCH)患者IL-17、MMP-9水平的影响,探讨IL-17、MMP-9在脑出血病程进展和恢复中的意义.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58例HCH患者分别行早期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和常规开颅手术,并利用ELISA方法检测术前、发病后48 h、7d、14d的血清IL-17、MMP-9水平,分析不同术式对IL-17、MMP-9水平的影响.结果 两组患者IL-17、MMP-9水平随疾病进展在术后48 h达峰值,随后分别开始下降,微创组IL-17、MMP-9下降速度明显比手术组更快(P<0.05).微创组治疗后7、14d的CSS评分显著低于手术组(P<0.05).手术前后IL-17表达与CSS评分、CRP水平正相关.结论 早期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开颅手术,可显著降低IL-17、MMP-9、CRP等炎症因子水平.IL-17与CSS评分、CRP具有明显相关性,可作为脑出血术后恢复较好的生物学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脑出血病人发病时平均血压水平、出血量、年龄与预后的关系 ,以了解发病时的平均血压水平能否判断预后 ,并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选取发病后 2 4h内经头颅CT证实脑出血 ,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关于脑出血诊断标准的病人 ,对死亡组和存活组不同出血部位的平均血压、年龄、血肿平均体积进行统计。结果 :壳核和丘脑出血的病人 ,死亡和存活组比较 ,平均血压统计学上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死亡和存活组病例的年龄、脑出血后血肿体积比较统计学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 :壳核和丘脑出血的病人 ,患病时平均血压越高病人预后越差 ,脑出血后血肿的体积越大 ,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认识高血压脑出血的诱因,总结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特点及存在的护理问题,从护理环节提出积极措施,预防再次出血,降低致残率及死亡率,延长脑出血的生存期。方法:对25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主要进行回顾性诱因调查分析并进行护理指导。结果:初次出血和再次出血与诱因有明显的关系,0.100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清sICAM - 1、IL - 6、CRP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关系 ,为AMI的预防和炎症干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及放免法测定 2 7例AMI病人入院及住院 4周时的血清sICAM - 1、CRP、IL - 6水平 ,并观察病人预后。同时设立对照组 2 1例。结果 :AMI组入院时sICAM - 1、IL - 6、CRP水平显著升高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住院 4周时sICAM - 1、IL - 6、CRP水平仍显著升高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仍有显著性 (P <0 .0 5 ) ,但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AMI组 3例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有效的病人住院 4周时sICAM - 1、IL - 6、CRP水平较入院时有明显下降 ,平均分别下降 2 5 .7%、2 5 .7%、4 2 9%。AMI组中 8例再发ACS患者入院及住院 4周时sICAM - 1、IL - 6、CRP水平均高于治疗方法相同、未再发ACS的另 16例患者 ,但两者间相比仅sICAM - 1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AMI患者血清sICAM - 1、IL - 6、CRP水平显著升高 ,间接提示炎症可能参与了AMI的发病过程 ,而sICAM - 1、IL - 6在其中可能起了重要作用 ;测定sICAM - 1可能对判断AMI患者的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认识高血压脑出血的诱因,总结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特点及存在的护理问题,从护理环节提出积极措施,预防再次出血,降低致残率及死亡率,延长脑出血的生存期。方法:对25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主要进行回顾性诱因调查分析并进行护理指导。结果:初次出血和再次出血与诱因有明显的关系,0.100〈P〈0.25,两者差异无显著性,但初次出血与情绪激动、劳累、酗酒关系更为密切,而再次脑出血与气候骤变、排便、咳嗽用力腹压增高为明显。结论:控制诱因及临床精心护理对高血压脑出血及再出血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血清白细胞介素-13、17与气道高反应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IL)-13、IL-17与气道高反应性(AHR)的关系。方法对20例非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哮喘患者、14例稳定期COPD患者、21例非急性发作期慢性支气管炎(CB)患者和10例正常参照者行气道激发试验。采用ELISA法测定四组受试者的血清IL-13和IL-17。结果伴有AHR的哮喘患者血清IL-13水平(53.62±8.85)pg/ml和COPD、CB患者血清IL-13水平(48.15±6.02)pg/ml均较正常人(39.99±5.95)pg/ml明显升高(P<0.05)。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IL-13与哮喘患者PC20FEV1呈负相关(r=-0.602,P<0.01),与COPD、CB患者PC20FEV1也呈负相关(r=-0.632,P<0.05)。哮喘患者血清IL-17水平(18.10±3.90)pg/ml较正常人(14.40±4.05)pg/ml显著升高(P<0.05);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IL-17与COPD、CB和哮喘患者PC20FEV1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IL-13与哮喘、COPD、CB患者AHR的发生相关;而血清IL-17与AHR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