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伤寒(包括各型副伤寒),为一种急性全身感染性传染病,对机体损害是多方面的,肝损害是其中之一。伤寒引起肝功能损害、肝大和黄疸等早已被注意。近年来由于肝功能检查的普及以及肝活检的应用,对伤寒所致肝损害有进一步了解,并称为“伤寒性肝炎”以区别其它肝病。现将我们5年来收治的176例伤寒,符合本文诊断的57例伤寒性肝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与肝功能正常的30例伤寒作对照,探讨其临床特点及规律。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伤寒并发肝损害的报告逐年增多,引起医务界的重视,兹将我院1981~1982年10月收治伤寒和副伤寒患者共1(?)例,其中10例检查肝功能,均发现肝功受损而诊断.诊断依据:①具有伤寒的症状与肝肿大.②肥达氏反应阳性(“0”1:80“H”1:60)③肝功能检查转氨酶增高或絮浊试验异常.  相似文献   

3.
伤寒性肝炎24例临床分析刘征,尉迟敏(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内科241000)伤寒、副伤寒病人并发肝脏肿大及肝功能异常或肝组织学改变者称为"伤寒性肝炎"[1]。此病临床表现多无持异性,故诊断上易与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相混淆。为了加强对本病的认识,作者将...  相似文献   

4.
伤寒并发肝损害的临床报导日渐增多。我院于1990~1992年共收治伤寒病人138例,其中有肝功能损害者58例,(42.0%)。现将此组病例(下称肝炎组)与同期收治的肝功能正常的伤寒患者(下称非肝炎组)进行临床资料对此,以探讨伤寒并发肝炎的临床特点及转归。临床资料 138例均经肥达反应阳性且效价逐步增高,或细菌培养伤寒杆菌阳性而确诊。有肝损害的58例中,男27例,女31例,年龄9~42岁,平均22岁;其中外地临工132例,本镇人口26例。 1.临床症状:经统计比较,肝炎组中肝肿大占94.8%,显著多于非肝炎组(72.5%)(P<0.05),其余症状(发热、脾肿大、表情、胃肠道症状等)两组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伤寒所致的肝损害72例,占288例伤寒患者25%,有黄疸为8.4%,较文献报道7.6%略高.肝损害与病日有关,ALT 改变在第2、3周时达高峰.经治疗1月后绝大多数恢复正常。预后良好,肝功能随着病情好转而迅速改善.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20例伤寒性肝损害的发热、黄疸、实验室检查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得出结论:伤寒性肝损害易误诊为病毒性肝炎,对发热伴有肝功能异常的病人应特别注意是否存在着伤寒性肝损害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我院内科,自1947年1月至1962年12月十六年间共收治伤寒及副伤寒患者270例,其中经细菌培养(血、骨髓及大小便任何一种)为阳性或肥达氏反应效价上升而确诊者176例(部分病例本教研组已曾报导),其中伤寒149例占84.6%;副伤寒甲12例占6.81%;副伤寒乙7例占3.97%及副伤寒丙5例占2.84%;副伤寒未分型者3例。兹将  相似文献   

8.
伤寒伴肝损害,有增多趋势,我院自1980年1月—1989年12月,9年中误诊为急性黄疸性肝炎后经证实为伤寒、副伤寒的共6例,其中2例行肝穿刺病理组织检查。现报告如下。病例资料 (1)年龄与性别:6例中女性2例。男性4例,最小15岁,最大35岁。(2)入院时发病天数:6例中1例3天,2例10天,2例在2周以上,另1例不详。  相似文献   

9.
六十年代以来,由于肝功能检查技术的进步,谷丙转氨酶(SGPT)的检测广泛应用于临床,发现伤寒并发肝损害并非罕见。国内外陆续有病例报道。本院1962年以来共收治1,045例伤寒。186例曾作SGPT检查(改良金氏法),其中80例(43.0%)为伤寒并发肝损害:①单项SGPT超过150μ(100μ  相似文献   

10.
伤寒并发肝损害的临床特点温州市第五人民医院传染科赵晓云,邵向云[关键词]伤寒,肝损害,并发症近年来,伤寒引起肝脏损害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国内报告一般约为46.3%,个别报告高达71.3%(1)。我院1991年收治111例伤寒确诊病例,全部检查肝功能,并...  相似文献   

11.
我院于1978年7月至1979年10月共收治临床诊断为伤寒、副伤寒的患者200余例,对其中61例经细菌学证实者作了肥达氏反应的观察,同时随机选择非伤寒性发热及无发热人群,作为双盲试验的对照.现将观察情况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一、实验分组:共分三组。1.伤寒组(A 组):61例。男35例,女26例.其中伤寒58例,副伤寒乙1例,副伤寒丙2例。全部病例除有临床症状、体征外,均在病程2~28天中找到病原菌。2.非伤寒发热组(B 组):31例.男17例,女  相似文献   

12.
伤寒并发中毒性肝炎的肝功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伤寒杆菌对肝脏的损害和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 35 0例伤寒患者肝功能及乙型肝炎病毒(HBV)标记物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 30例 (6 5 .7% )出现ALT和AST升高 ,其中 83例 (36 .1% )伴有血清总胆红素 (STB)升高 ;32 0例进行HBV标记物检测 ,发现HBV感染 4 5例 ,伤寒重叠HBV感染率为14 .1% ,重叠感染组的ALT ,AST及STB均值比单纯感染组显著升高 (P <0 .0 5 )。结论 :伤寒患者中肝损害较常见 ,其中重叠HBV感染者肝损害程度更重 ,但重叠HBV感染者中肝损害的发生率并无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3.
伤寒、副伤寒是一种常见的急性传染病,现将我院内科10年来收治共230例作一临床分析。材料分析诊断标准:1.临床症状及阳性血培养者102例(占44.4%);2.临床症状及有肯定诊断价值的肥达氏反应者107例(占46.5%);3.典型临床症状及治疗效果证实者21例(占9.1%)。伤寒、副伤寒的比例:230例中199例为伤寒,占86.5%;17例为副伤寒甲,占7.4%;13例为副伤寒乙,占5.7%;1例为 C 群沙门氏菌(因设备条件未能进一步确定为付伤寒丙或其他沙门氏菌)占0.4%。此种分布情况与国内戴氏报告者大致相同。性别、年龄及职业:伤寒、付伤寒男女之比例为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伤寒性肝炎与甲型肝炎临床特点的不同,提高伤寒性肝炎诊断水平,对伤寒性肝炎急性甲型肝炎病例的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损害程度及恢复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伤寒性肝炎症状、肝功能损害程度较甲型肝炎轻、恢复快,前者黄疸少见,发热长,脾大多见,LDH水平较高。提示以上结果中为两者临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伤寒性肝炎肝损害程度注要与伤寒杆菌内毒素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5.
伤寒、甲型副伤寒186例临床及药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本地区伤寒、甲型副伤寒临床特征及耐药动态变化,为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对本院2000年1月至2002年11月186例伤寒、甲型伤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甲型副伤寒、伤寒可并发多脏器损害,依次为中毒性肝炎、中毒性心肌炎、支气管肺炎、肠出血;药敏试验发现伤寒、甲型副伤寒对三代头孢、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敏感率达97%以上,对氨苄青霉素、氯霉素耐药率下降。结论 甲型副伤寒较伤寒并发症多、病情重;三代头孢、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仍为治疗伤寒、甲型副伤寒的一线药物。  相似文献   

16.
78例伤寒、副伤寒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近10年广州地区伤寒、副伤寒的流行、临床表现及并发症。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1997~2006年间我院伤寒、副伤寒的住院病例。结果78例病例中,伤寒63例(80-8%),副伤寒15例(19.2%)其中副伤寒甲13例、副伤寒乙2例,副伤寒病例占构成比从1997~2001年的8.3%(3/36)上升至2002~2006年的28.6%(12/42)。男性41例、女性37例,全年均有散发。发热,肝、脾肿大,白细胞正常或减少,嗜酸粒细胞减少是伤寒、副伤寒的主要临床特征,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疹均较少见。常见并发症为中毒性肝炎、心肌炎。血小板减少、肾损害亦不少见。血/骨髓培养阳性率33.3%,肥达反应阳性率82.1%。伤寒、副伤寒对氟喹诺酮类或第二、三代头孢菌素类敏感,平均热退时间(5.3±2.5)d。结论近年伤寒病例所占比例有下降,副伤寒病例所占比例有增加趋势,伤寒、副伤寒多呈不典型临床表现,最常见并发症为中毒性肝炎,血小板减少、肾损害亦不少见。  相似文献   

17.
张荷花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9):3421-3422
目的通过38例药物性肝损害临床分析,加深对药物性肝病的认识。方法根据用药史,临床表现,化验综合分析作出诊断。结果多种药物均可导致肝功能损害,以抗结核药物占首位,积极保肝治疗效果较好。结论药物性肝损害重在预防,应用损肝药物时定期监测肝功能及观察不良反应,一旦发生,立即停药,积极保肝治疗。  相似文献   

18.
伤寒是常见多发急性传染病,近几年来临床又比较多见。1974年8月—1979年8月,我室共收治伤寒、副伤寒28例,其中伤寒21例,副伤寒甲一例,副伤寒乙6例。全部病例中,27例经阳性血或骨髓培养或血清凝集试验所证实;一例临床表现典型,能除外其它疾病,经氯霉素治愈。  相似文献   

19.
伤寒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早已为临床工作者所熟悉,但伤寒病程中并不少见的肝脏损伤,却往往未能得到足够注意和正确的认识。因为在无黄疸时,一般很少考虑到肝损伤,而出现黄疸时就很少考虑到伤寒,且多误诊为其他肝病,以致延误治疗。有鉴于此,我们将两年多来(1978年10月—1980年底)共收治有临床及实验室证据的67例伤寒及副伤寒(伤寒62例,副伤寒5例),有肝功能检查的50例中,可确定有肝损伤的17例,加以整理和讨  相似文献   

20.
伤寒、副伤寒7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近10年来广西地区伤寒、副伤寒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及伤寒沙门氏菌的药敏实验的动态变化,为临床诊治伤寒沙门氏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1995年6月~2005年9月10年间收治的经血或骨髓细菌培养确诊为伤寒、副伤寒病例的发病季节、症状与体征、实验室检查及药敏试验等临床资料。结果79例病例中,男性55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31.6±10.3)岁;伤寒60例(75.9%),副伤寒19例(24.1%),数据表明近年伤寒病例的构成比从1999年前的93.1%明显下降到2004年的60.0%,副伤寒病例的构成比则从1999年前的6.9%上升到2004年的40.0%;两种疾病全年均有散发病例,但58.2%(46/79)在夏秋季6~10月为主;伤寒、副伤寒在临床以发热、肝脾肿大及血白细胞下降为主要特点,常见的并发症为中毒性肝炎和胆囊炎;79例病人仅有49例(62.0%)肥达氏反应阳性,其中伤寒病人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副伤寒病人,分别为73.3%与26.3%(P<0.05);伤寒、副伤寒沙门氏菌对喹诺酮类、第三代头孢菌素仍具很好的敏感性,但对氨苄青霉素、氯霉素、氧氟沙星及环丙沙星等药物敏感率较低;在应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平均时间为(6.3±2.1)d,所有病例全部治愈。结论近年来伤寒发病率有下降,而副伤寒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伤寒、副伤寒临床表现多呈不典型表现,喹诺酮类和三代头孢菌素药物为治疗伤寒、副伤寒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