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可降解胶原蛋白-几丁聚糖三维骨架构建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以胶原蛋白几丁聚糖构建应用于血管组织工程学研究的可降解三维支架。方法 以不同配比Ⅰ型胶原蛋白和几丁聚糖为生物材料,体外预构具有三维结构的支架,观察各自的空间立体结构;通过动物皮下埋植降解和体外胰蛋白酶、溶菌酶和胶原酶溶液直接酶解,观察不同配比材料的降解特性及生物相容性。结果 构建的三维支架孔径均匀,生物相容性好。不同材料配比直接影响支架形态,几丁聚糖可以影响胶原酶对支架的降解,同时几丁聚糖掺入增加后也可减少体内降解。结论 构建的胶原蛋白几丁聚糖三维支架具有结构均匀、生物相容性好的特点,可以应用于血管组织工程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硫酸钙-羟基磷灰石/胶原蛋白支架的制备,以期此材料能符合人工骨植入修复骨缺损的要求。方法采用共滴定法制备羟基磷灰石/胶原蛋白复合材料,再结合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的硫酸钙制备人工骨支架材料,采用XRD、TEM、SEM和万能力学测试机等对复合材料进行生物力学复合材料特性的研究。结果硫酸钙-羟基磷灰石/胶原蛋白复合材料成分与微结构具有同天然骨类似的某些特征,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其结晶度、力学强度可达到人体松质骨要求,其结果取决于三种材料的含量比例、温度和pH值等。结论硫酸钙-羟基磷灰石/胶原蛋白复合材料是良好的生物活性材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真皮材料的体内组织相容性,筛选合适的真皮支架材料.方法 将胶原、硫酸软骨素、透明质酸和甲壳糖按一定比例制备成复合凝胶,将其同胶原海绵、明胶海绵3种真皮支架材料埋植入129小鼠皮下,术后3,7,10 d;2,3,4,5,6周取材,形态学观察材料在体内的反应、血管化进程和降解速度等,评价其组织相容性.结果 复合凝胶和胶原海绵体内引起轻微的炎症反应,以创伤性修复为特征,约4周降解.明胶海绵的组织反应以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为主,降解周期约5周.结论 3种材料均无明显毒性,组织反应低,易于血管化,相容性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以胶原、羟基磷灰石、硫酸软骨素等3种天然骨骼基本成分构建成的三维多孔骨修复材料的理化性能和体内生物学性能,观察其作为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BMP-2)载体的效果。方法:以胶原、羟基磷灰石、硫酸软骨素及BMP-2为原料,通过化学交联和冷冻干燥的方法构建具有一定三维结构的骨修复材料。通过HE染色、扫描电镜观察材料的结构性能;通过表面能谱、X线衍射观察材料的理化性能;将骨髓基质干细胞(marrow stromal cells,MSCs)种植在材料表面,观察MSCs在材料表面的粘附、增生和分化;将该复合材料种植在大鼠体内,观察材料在体内的降解和异位成骨情况。结果:骨修复材料在植入局部保持完整的支架结构,具有利于细胞粘附和增殖的多孔结构。通过肌肉埋植,在异位诱导形成了骨组织,并且随着骨组织的形成,支架逐渐降解吸收。结论:胶原 羟基磷灰石 硫酸软骨素 骨形态发生蛋白是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诱导特性的骨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聚乳酸聚乙醇酸膜、聚β羟基丁酯膜和胶原膜的结构、生物相容性及其在组织工程血管中的应用前景.方法 HE、胶原染色,扫描电镜观察材料的结构.新西兰兔15只皮下植入材料,于4、6、8和12周取出观察其组织反应和降解情况.将犬股动脉间质细胞种植于聚乳酸聚乙醇酸膜、胶原膜上,观察其形态.结果 聚乳酸聚乙醇酸膜、聚β羟基丁酯和胶原膜的孔径分别为179、13、107 μm,3种材料组织相容性好,局部无组织坏死和脓肿形成.早期以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后期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聚乳酸聚乙醇酸膜于8周基本吸收,胶原膜12周吸收,聚β羟基丁酯膜12周未见明显降解吸收.细胞种植实验显示细胞在聚乳酸聚乙醇酸膜和胶原膜表面生长良好.结论 聚乳酸聚乙醇酸膜和胶原膜在材料结构、组织及细胞相容性和降解率方面符合组织工程血管支架材料的要求.聚β羟基丁酯膜在材料结构、降解率和细胞相容性方面尚需改进.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nHA/PA)复合材料人工肱骨头的体内生物相容性.方法:20只新西兰大白兔行nHA/PA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术后3、6、12、24周标本行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仅在nHA/PA植入动物体内3周时,界膜上少量CD4 ,CD8 淋巴细胞浸润.其余各周未见淋巴细胞及炎症细胞侵润.结论:nHA/PA具有良好的体内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自制聚乙交酯-丙交酯(poly lactide-co-glycolide acid,PLGA)神经组织工程三维支架,观察该支架对体外神经膜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其体内降解情况及炎症反应,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通过熔融、纺丝、拉伸、编织等步骤制作编织型三维PLGA支架,扫描电镜观察内部微管道的排列规律,测量微管道孔径大小.将原代培养的神经膜细胞接种到编织型三维支架上,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支架上生长、黏附、增殖和凋亡情况,并与细胞培养皿和胶原海绵培养细胞进行对照.将携带神经膜细胞的三维支架植入大鼠脊柱两侧肌肉中,H-E染色观察支架在体内的降解情况及炎症反应.结果:支架外径为3 mm,微管道直径为100 μm,均匀平行排列.三维支架与细胞培养皿中的神经膜细胞细胞黏附率、增殖率无统计学差异,与胶原海绵培养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维支架与胶原海绵上的细胞凋亡率无统计学差异,二者均低于细胞培养皿培养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维支架植入体内12周后完全降解,周围无明显炎性细胞浸润.结论:自制编织型三维支架对体外神经膜细胞生长无不良影响,体内能有效降解,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8.
分层复合骨-软骨支架的制备及生物相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制备分层复合骨-软骨支架及研究其生物相容性.方法 首先制备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HAP)/Ⅰ型胶原复合材料,以nano-HAP/Ⅰ型胶原/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骨部分支架,透明质酸钠/PLGA为软骨部分支架,分层复合构建骨-软骨支架,透射电镜、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分析nano-HAP/Ⅰ型胶原复合材料颗粒粒径大小、化学组成及结晶度,扫描电镜观察支架微观形貌,并通过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支架复合培养、噻唑蓝法检测支架的生物相容性及细胞毒性.结论 分层复合骨-软骨支架具有良好的微观结构,无细胞毒性,细胞与支架生物相容性良好,适合作为骨-软骨支架.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作为组织工程心脏瓣膜支架的聚羟乙酸 聚乳酸共聚物 (PGLA)、聚 β 羟基丁酯 (polyhydroxybu tyrate ,PHB)、胶原膜三种生物可吸收材料的组织相容性和皮下吸收情况。 方法 :本文对照研究三种材料经皮下埋植后 2、4、6、8周和 12周的大体观察及组织学检查。 结果 :胶原膜皮下包埋 8周仍保持膜状结构 ,8~ 12周完全降解 ,组织相容性及皮下吸收情况优于PHB及PGLA。 结论 :胶原膜符合组织工程心脏瓣膜支架材料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0.
胶原膜、聚乳酸聚乙醇酸膜和聚β羟基丁酯的生物相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东锷  刘维永  汪钢  俞世强 《医学争鸣》2002,23(18):1694-1697
目的:评价胶原膜、聚乳酸聚乙醇酸膜和聚β羟基丁酯的结构特点、生物相容性及其在组织工程心脏瓣膜中的应用前景。方法:HE、胶原染色及扫描电镜观察材料的组成、结构。新西兰大白兔15只皮下植入材料,于4,6,8,12wk取出观察其组织反应和降解情况。结果:胶原膜、聚乳酸聚乙醇酸膜和聚β羟基丁酯的孔径分别为107,179和13μm,3种材料组织相容性较好,局部无组织坏死和脓肿形成。早期以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后期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聚乳酸聚乙醇酸膜于8wk基本吸收,胶原膜12wk吸收,聚β羟基丁酯膜12wk未见明显降解吸收。结论:胶原膜和聚乳酸聚乙醇酸膜在材料结构、组织相容性和降解率方面符合组织工程心脏瓣膜支架材料的要求,聚β羟基丁酯膜在材料结构和降解率方面尚需改进。  相似文献   

11.
近年新生儿、婴儿、成人麻疹患者逐年增加,临床表现一般仍较典型,成年人麻疹患者全身中毒症状较重。麻疹抗体检测结果阳性是主要的诊断依据。麻疹发病的双相移位的机理可能是,免疫保护力不足,婴儿出生时麻疹抗体力低。孕期母传胎的麻疹抗体减弱,母经乳汁传给婴儿的抗体减弱,成人麻疹抗体水平逐年下降。预防措施是怀孕前给予育龄妇女麻疹疫苗接种,鼓励母乳喂养,麻疹疫苗计划免疫适当提前,在成人追加麻疹疫苗的免疫,加强病毒变异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12.
尿液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尿液 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观察 ,更加科学、准确地诊断血尿和血红蛋白尿。[方法 ]采用干化学分析仪检测和尿液显微镜红细胞计数 ,观察 180例正常人尿标本加入正常人血标本后 ,不同 pH值 ,不同时间内 ,观察红细胞溶解情况。 [结果 ]pH <5 .5以下时 ,随着时间的延长 ,红细胞溶解现象明显。 1h后观察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2h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pH <5 .5时对红细胞计数影响较大 ,易致红细胞发生溶解现象 ,出现假性血红蛋白尿 ,对血尿和血红蛋白尿很难区分 ,给临床诊断造成不便 ,更易引起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13.
醋柳黄酮缓释片的药动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醋柳黄酮缓释片在家犬体内的药动学过程,测定其药动学参数,计算缓释片相对于普通片的生物利用度。方法:将实验动物分为两组,分别用醋柳黄酮缓释片和普通片进行口服给药,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药物浓度,应用3P97软件求算药动学参数。结果:醋柳黄酮缓释片及普通片的tm ax分别为4.87 h和2.87 h,Cm ax分别为每小时0.46μg.L-1和每小时0.56μg.L-1,缓释片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11.7%。结论:醋柳黄酮缓释片与普通片均符合一室模型,缓释片与普通片具有生物等效性,且醋柳黄酮缓释片有明显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4.
报告20例主动脉窦瘤破裂修复术的结果。17例男性,3例女性。年龄7~56岁。痊愈19例,另一例因急性肾功能衰竭一周后死亡。作者就发病机理,诊断和合并畸形的处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以^3氢-胸腺嘧啶核苷放射自显影法及HE染色,观察并分别测定了18例正常子宫内膜增殖中期,15例增殖晚期的腺上皮细胞或间质细胞的标记指数、分裂指数。结果显示:子宫内膜增殖晚期腺上皮细胞或间质细胞之LI均明显高于增殖中期。同时,增殖晚间质细胞之MI也明显高于增殖中期,即此两种细胞在增殖晚期中增生明显,其增生状态初步获得了定位定量测定的正常值。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6):77-79
目的探讨对上颌骨牙源性囊肿患者进行囊肿彻底刮除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科在2010年1月~2017年9月收治的73例上颌骨牙源性囊肿患者行囊肿彻底刮除手术治疗,对患者术区肿胀消退、术后伤口感染、伤口愈合、牙龈再附着、术后复发、骨质改建、骨质修复等情况随访观察。结果 73例患者术后肿胀消退时间为1~4 d。73例患者术后均未发生伤口感染,伤口均一期愈合。所有患者牙龈再附着情况好,术后均未见复发。术后未见并发症。骨质改建效果好,骨质修复的效果因影像学资料过少,缺乏客观依据,暂不下有效结论。结论对上颌骨牙源性囊肿患者进行囊肿彻底刮除手术,术后患者的恢复情况良好,值得在临床治疗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讨论颅咽管瘤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处理原则。方法 分析 36例颅咽管瘤切除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并发尿崩症者 14例、高热 11例、电解质紊乱 8例、消化道出血 3例、癫痫 5例 ,死亡2例。结论 颅咽管瘤术后并发症较多 ,加强早期监测和处理 ,可进一步提高该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8.
阴道炎1236例病原检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236例阴道炎患者的阴道分泌物作直接镜检和病原菌分离培养检查;结果,细菌感染900例,念珠菌234例,滴虫102例。900例细菌经鉴定;葡萄球菌300例,阴道加特纳菌276例,淋病奈瑟菌170例,其它细菌124例。结果表明,葡萄球菌,阴道加特纳菌,淋病奈瑟菌是细菌性阴道炎最常见的致病菌。  相似文献   

19.
碱量法测定壳多糖脱乙酰度的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壳多糖脱乙酰度测定的减量法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实验评价碱量法的精准度及样本含潮量等因素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并对汪氏推荐计算公式和本文作者提出的改良公式作出评价。结果:碱量法测定壳多糖脱乙酰度受样本性状、含潮率、反应体系中酸量的影响。改良公式更能反映样本实际脱乙酰度。结论:碱量法简便易行,评价指标在可接受范围,可用于壳多糖研制中的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20.
刘复平 《中外医疗》2012,31(23):1-2
目的探讨研究喉癌主癌灶手术的安全切缘在临床上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1年3月已经确诊喉癌的患者100例,随机分成A、B两组,A组为观察组50例,主要采取手术切缘后,然后采取镜下观察分析;B组为观察组50例,主要采取手术切缘后,然后采取肉眼观察分析,将结果进行临床特点分析比较。结果早期的喉癌患者和晚期的喉癌患者的阳性切缘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的阳性切缘发生次数高于早期的阳性切缘发生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声门上区[SG]2、3和5、10mm;跨声门型[TG]2、3mm和5、10mm的切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G、G、TG、IG的2mm和3mm,5mm和10mm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肉眼阳性切缘观察39个,镜下阳性切缘观察4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据原发不同部位、不同分期和不同范围选取适合的切线,就可以有效地减少阳性切缘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