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由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彭淑牖教授领衔完成的“捆绑式胰肠吻合术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荣获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相似文献   

2.
1996年,浙医二院彭淑牖教授设计了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历经8年,全国1700余例的临床应用,胰肠吻合口瘘发生率降低至0.26%.不久前,彭淑牖教授“捆绑式胰肠吻合术“荣获国务院颁发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在治疗壶腹周围癌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1998年3月~2003年3月手术切除的壶腹周围癌患者39例,采用捆绑式胰肠吻合术(捆绑组)17例,传统胰肠吻合术(传统组)22例.分别观察胰瘘、胆瘘、胃排空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捆绑组胰瘘、胆瘘、胃排空障碍的发生率分别为0(0/17)、5.9%(1/17)、11.8%(2/17),平均术后住院时间28.3 d.传统组胰瘘、胆瘘、胃排空障碍的发生率分别为22.7%(5/22)、18.2%(4/22)、13.6%(3/22),平均术后住院时间39.2 d.结论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应用于壶腹周围癌治疗有助于避免胰瘘发生,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彭氏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在预防胰肠吻合口漏的应用价值。方法总结我院2002年10月至2008年12月3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采用彭氏捆绑式胰肠吻合术的临床应用结果。结果33例均获痊愈,无胰瘘、出血、腹腔脓肿及临床死亡病例发生。结论彭氏捆绑式胰肠吻合术能够预防胰肠吻合口漏的发生,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彭氏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在预防胰肠吻合口漏的应用价值。方法总结我院2002年10月至2008年12月3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采用彭氏捆绑式胰肠吻合术的临床应用结果。结果33例均获痊愈,无胰瘘、出血、腹腔脓肿及临床死亡病例发生。结论彭氏捆绑式胰肠吻合术能够预防胰肠吻合口漏的发生,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PD)后胰瘘的预防作用。方法 对 2 0 0 1年以来采用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完成的 2 6例PD与 1993年~ 2 0 0 0年采用其他胰肠吻合方式完成的 82例PD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全组胰瘘的发生率为 13 9% ( 15 / 10 8) ,其中捆绑式胰肠吻合组无胰瘘发生 ,而胰 -空肠套入式端端吻合组及胰管空肠粘膜端侧吻合组胰瘘的发生率分别为 2 4 6% ( 14 / 5 7)、4 0 % ( 1/ 2 5 ) ,捆绑式胰肠吻合组胰瘘发生率显著低于胰 -空肠套入式端端吻合组 (P <0 0 1) ,而与胰管空肠粘膜端侧吻合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捆绑式胰肠吻合术操作简便 ,预防胰瘘效果可靠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观察胰十二指肠切除胰胃吻合与胰肠吻合术后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胃吻合73例(胰胃吻合组)与胰肠吻合60例(胰肠吻合组)患者的手术资料.结果 胰胃吻合组与胰肠吻合组术后胰瘘发生率分别为0和11.7%,切口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4%和15.0%,术后住院天数分别为(16.2±5.3)d和(24.3±11.3)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胰胃吻合较之胰肠吻合手术具有胰瘘发生率低、切口感染发生率低、术后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是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胰胃吻合术常是在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基础上,将胰断端与胃后壁进行吻合的新技术.目的是为防止胰瘘发生.现将我们所进行的胰胃吻合术及其改进方法5例报告如下: 例1:男;40岁.1987年2月22日入院.全身黄染,搔痒40天,尿赤黄,大便灰白.检查:巩膜及皮肤中度黄染,肝脾未触及.B超肝内外胆管扩张,胆囊扩大,于1987年3月1日手术:术中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捆绑式胰胃吻合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5例行捆绑式胰胃吻合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高血糖1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未发生胰瘘.出院3个月随访至今均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 捆绑式胰胃吻合术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的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胰胃吻合术在胰头部横断伤中的应用价值和治疗经验.方法 对1996年3月~2008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2例胰头部横断伤患者施行胰腺近侧断端交锁缝合、远侧断端胰胃吻合术.结果 全组病例无手术死亡,无1例胰瘘发生,全部治愈,无远期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 采用胰胃吻合术治疗胰头部横断伤不仅能降低病死率,预防胰瘘发生,而且可较大限度地保留胰腺功能.  相似文献   

11.
1986年3月至1987年2月间作5例保留胃及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其中1例将胰腺断端与胃后壁行端侧吻合术,效果非常满意(见附表)。  相似文献   

12.
上海普陀区中心医院(1983至1986年8月间)及仁济医院(1960至1985年3月间)施行的65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简称P、D、T术)的临床资料发现,在行该术时所采用的各种胰肠重建术式中,施行例数最多的一组——胰肠端侧、胰端对空肠粘膜下层面术式(简称PCSM术式)的27例中,无1例在术后并发胰肠吻合口溢漏(简称胰瘘)。本文介绍该组的有关资料,以及施行该术的具体方法。关于各种胰肠重建术式的选择指征,本文亦作一粗略评述。  相似文献   

13.
我院自1996年开展胰肠不等分胰肠套入吻合法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共4 2例,无胰瘘发生,现回顾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我们于1996年9月~2 0 0 3年12月应用本法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4 2例,其中男2 6例,女16例,年龄30~75岁。术中见肿物(1.0cm×1.0cm)~(6 .0cm×5 .0cm)大小,其中胰头癌2 2例,壶腹癌12例,胆总管下段癌2例,十二指肠癌4例,慢性胰腺炎2例。病理类型:胰头部导管细胞腺癌19例,黏液癌2例,腺泡细胞癌1例,壶腹部腺癌7例,乳头状癌2例,黏液腺癌3例,胆总管下段腺癌2例,十二指肠腺癌3例,乳头状癌1例,慢性胰腺炎2例。2 手术方法及结果采用常规…  相似文献   

14.
胰十二指肠切除仍是治疗胰头癌及壶腹周围癌的主要术式,为防止消化道重建后的吻合口瘘,其术式已作了反复的改进。我院1987年5月至1994年11月共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25例,其中18例采用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改良式肠胰吻合法,本术式对防止胰瘘及维持胰腺的内、外分泌功能起到了有益的怍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应用胰酶预防性封闭肠喂食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多数有胃肠功能的病人可以通过肠内营养支持而不必行肠外营养。肠内营养避免了肠外营养因置管所带来的导管感染、脓毒血症、代谢紊乱等危险,并可减少医疗费用。目前一般采用柔软、可弯曲、细管径肠内营养导管,使肠内营养支持临床应用进一步提高。这种肠内营养管具有许...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胆肠吻合术后营养支持的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90例胆肠吻合术后患者实施营养支持的护理资料.营养支持包括:保护血管;血糖、电解质的监测;空肠造瘘管或鼻空肠营养管的护理;严格掌握肠内营养液滴注的速度、浓度及剂量;口服饮食的指导.结果 90例患者在营养支持治疗期间,8例发生代谢性并发症,5例为高血糖反应,3例为低血糖反应;2例出现肝功能异常;10例出现胃肠道反应.经及时处理及精心护理,并发症很快得到控制,全部病人的营养状况都得到改善并康复出院.结论 胆肠吻合术后患者做好营养支持的护理工作,对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比较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不同胰肠吻合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对比分析92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胰肠吻合方法分为捆绑式胰肠吻合组(A组,48例)和胰管对肠黏膜吻合组(B组,44例).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和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肛门排气时间长于B组[(101.73±6.47) min比(98.73±6.87) min],胰瘘发生率低于B组[6.2% (3/48)比20.5%(9/44)],消化障碍发生率高于B组[18.8%(9/48)比4.5%(2/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胰肠吻合方法均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捆绑式胰肠吻合可有效减少术后胰瘘的发生,胰管对肠黏膜吻合能有效减少消化障碍的发生,应根据术中情况选择最佳的吻合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和探讨端端胰肠套入式吻合、端侧胰管空肠黏膜吻合、捆绑式胰肠吻合、胰肠一层连续降落伞吻合4种吻合方式的优劣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意见.方法 患者根据临床术式分为端端吻合组(端端胰肠套入式吻合)23例,端侧吻合组(胰管空肠黏膜吻合)19例,捆绑吻合组(捆绑式胰肠吻合)10例,降落伞吻合组(胰肠一层连续降落伞吻合)20例,记录和比较4组患者胰肠吻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降落伞吻合组胰肠吻合时间明显短于其他3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其他3组,数据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胰肠一层连续降落伞吻合术式可缩短胰肠吻合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应用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肠促胰素”(incretins)是肠道在进餐后分泌的激素,能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包括葡萄糖依赖性胰岛素释放肽(GIP)和胰高糖素样肽(GLP-1).二者可通过葡萄糖依赖的方式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以及延缓胃排空、增强饱腹感等作用维持体内血糖的稳定.但由于天然的肠促胰素易被二肽基肽酶Ⅳ(DPP-Ⅳ)降解,半衰期短,无法用于临床治疗.因此,人们致力于研发可以用于糖尿病治疗的DPP-Ⅳ抑制剂和GLP-1类似物.本文就肠促胰素的研究现状及以肠促胰素为基础的降血糖药物的开发情况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