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徐明洲 《中外医疗》2010,29(29):113-114
目的探索阻塞性黄疸经皮肝穿胆管造影术(PTC)下胆管钳夹活检病理诊断的技术方法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因阻塞性黄疸接受介入治疗的56例患者,男性32例,女性24例,年龄44~76岁,平均62.7岁。病程1~16周,平均4.9周。PTCD减黄术中,在影像设备监测下,通过PTC途径向胆道内引入活检钳进行梗阻段钳夹活检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统计学分析用χ2检验,以a=0.05作为检验水准。结果 56例阻塞性黄疸病人,全部成功获得组织块,活检技术成功率100%,50例获得组织学诊断,分别为胆管腺癌36例,胆管鳞癌1例,胰腺癌3例,转移癌4例,纤维结缔组织增生2例,硬化性胆管炎1例,胆管结石1例,慢性胆管炎2例,阴性结果6例。钳夹活检病理学的阳性率89.28%。结论 PTC下胆道钳夹活检操作简单,技术成功率高,创伤小且敏感性高,是值得推广的胆道病理学诊断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凌江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23):2839-2839,2844
<正>目前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已普遍应用于诊断,在PTC的基础上可施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以达到胆道减压引流的目的。除导管可进入梗阻端或狭窄段近端胆管进行引流外,导管尚可通过梗阻端或狭窄段进入远端胆管或十二指肠进行内引流。笔者在PTCD的基础上成功进  相似文献   

3.
142例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X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142例,检查成功率98%。12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诊断正确率为94.5%。作者提出一新的X线征象;胆管残根征。胆石症、胆道恶性疾病胆管典型残根征出现率分别为37.5%和7.1%,两者差异极为显著(p<0.01)。本文还对PTC和B超对胆道疾病的诊断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graphy,PTC)在胆管黏液性囊腺瘤(hepatobiliary mucinous cystadenoma)诊断中的作用,提高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总结2004-01~2014-06收治的10例病理诊断为肝内胆管黏液性囊腺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和PTC特点,回顾性分析PTC在胆管黏液性囊腺瘤诊断中的作用。结果10例肝脏囊腺瘤患者中MRI或CT见肝内部分胆管和胆总管扩张,无明显占位;6例行PTC显示胆总管不显影或显影不全,经抽吸出胶冻状物质后胆总管显影。结论肝胆管黏液性囊腺瘤PTC表现有特殊性,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蔡华 《中国当代医学》2004,3(15):100-100
我科于2004年8月11日收治1例胰腺癌恶性胆道梗阻病人,成功为其实施了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内支架置人 内引流术(EMBE),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超声引导经皮经肝胆囊穿刺胆道造影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超声引导经皮经肝胆囊穿刺胆造影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25例未曾行胆系手术患者在B超引导下于右侧第6,7肋间或右肋缘下经皮经肝穿刺胆囊后,缓慢注入稀释的泛影葡胺胆道造影,显示胆总管及肝总管、肝内胆管等所有的胆系情况。吉论超声引导经皮经肝胆囊穿刺胆道人有良好的广阔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graphy,PTC)在胆管黏液性囊腺瘤(hepatobiliary mucinous cystadenoma)诊断中的作用,提高本病的诊断水平. 方法 总结2004-01 ~2014-06收治的10例病理诊断为肝内胆管黏液性囊腺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和PTC特点,回顾性分析PTC在胆管黏液性囊腺瘤诊断中的作用. 结果 10例肝脏囊腺瘤患者中MRI或CT见肝内部分胆管和胆总管扩张,无明显占位;6例行PTC显示胆总管不显影或显影不全,经抽吸出胶冻状物质后胆总管显影. 结论 肝胆管黏液性囊腺瘤PTC表现有特殊性,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肝内胆管三维结构重建,预测肝外胆道闭锁的预后。方法:对2例肝外胆道闭锁和1例对照的肝组织进行二维病理观察。系列组织切片在计算机辅助下,重建肝内胆管的三维构形。结果:二维病理学研究显示,胆道闭锁、肝内胆管增生,炎症和肝组织纤维化明显,胆道闭锁2例的肝内胆管三维构形是相似的,小叶间胆管弯曲扩张并形成微囊肿;增生的胆管主要来自赫令管,多数赫令管管腔开放并且互相连结形成网络状,少数赫令管形成膨大  相似文献   

9.
纤维胆道镜因其能直视胆道内部,并可用其附件直接在胆道内部取石、碎石以及活检等操作,有助于胆道结石的诊断和治疗。现总结本院和西安西京医院近年来应用Olympus CHFP20“T”管窦道取石取得满意效果的42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本组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龄21~63岁。取石前均行“T”管造影、胆道镜检查证实有残余结石。其中胆总管结石35例,肝内胆管结石4例,肝内外胆管均有结石3例。合并胆道蛔虫3例,合并胆管狭窄5例。经“T”管窦道取石31例,经胆肠吻合输出空肠襻窦道取石5例,经皮下空肠盲襻取石6例。2) 治疗…  相似文献   

10.
<正> 胆道系统的检查技术近年来进展明显。在临床上影像学检查对胆道系统疾病的诊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其中包括B型超声扫描(BUS)、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扫描(CT)、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等。现简述如下1.BUS检查 它是无损伤检查方法,其图像清晰、简便、安全,在胆道结石、肿瘤和囊性病的诊断以及阻塞性黄疸的鉴别方面被认为是首选的检查诊断方法。BUS能显示胆囊的大小、囊壁的厚度以及腔内结石,特别是结石回声如随体位改变而在胆囊内移动时,其诊断准确率达95%以上。BUS能测量胆管壁的厚度、胆管扩张的程度并能鉴别病因的性质、病变部位以及邻近组织的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PTCD联合鼻肠营养管行外引流胆汁回输及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随机分为:行PTCD同时留置复尔凯鼻肠营养管组(试验组)和单纯行PTCD组(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肝功能、内脏蛋白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术后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ALT、AST、TB-2等与术前比较均显著下降(P<0.05),术后试验组和对照组肝功能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内脏蛋白指标ALB、TRF、PRE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上升(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比较对ALB、PRE影响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TRF有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TRF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PTCD外引流胆汁回输结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有助于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后肝功能及内脏蛋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肝穿刺肝胆管支架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肝胆管支架治疗恶性梗阻性黄胆的术中及术后护理要点。方法23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采用经皮肝穿刺肝胆管支架置入术治疗,术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术中一丝不苟的配合,术后严密观察。结果共置入23枚镍钛记忆合金内支架,技术操作成功率100%。1周后复查时引流通畅,支架扩张良好。术前血清总胆红素(386.3±232.5)μmol/L,术后23例血清胆红素降到(86.2±42.5)μmol/L,通过术中医护密切配合和术后严密观察,该组无严重并发症。结论优质的护理可明显减少经皮肝穿刺支架置入手术并发症,提高支架置入的成功率和治疗效果,促进高龄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经皮经肝胆道置管引流在恶性肿瘤所致阻塞性黄疸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5例恶性肿瘤引起的阻塞性黄疸患者,在超声引导下做经皮经肝胆道置管引流术。结果55例患者中,50例置管引流成功,成功率为90.9%。1w后50例黄疸明显减退,减退率为100%。结论超声引导经皮经肝胆道置管引流是对恶性肿瘤所致阻塞性黄疸患者术前减轻黄疸及姑息性治疗的有效方法,其操作方法值得深入探讨及掌握。  相似文献   

14.
杨军  叶宁华 《吉林医学》2013,34(11):2011-2012
目的:探讨CT导引下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术的方法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在螺旋CT导引下经皮经肝穿刺扩张的肝内胆管进行胆汁外引流。结果:穿刺引流恶性胆道梗阻患者18例,17例穿刺成功,并且引流胆汁通畅,1例穿刺未成功。结论:CT导引下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术解决恶性梗阻性黄疸安全有效,并且费用低,值得我们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胆囊切除术时胆总管探查阴性的原因。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6月~2005年12月25例胆总管探查阴性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导致探查阴性的原因有急性水肿性胰腺炎恢复期5例,慢性胰腺炎4例,梗阻性胆囊炎6例,细小胆囊结石3例,胆总管胆汁浑浊6例,胆总管旁淋巴结肿大1例。结论: 胆总管内外因素可引起胆总管探查阴性,术中经胆囊管胆道造影等能减少胆总管的阴性探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低场MRI对阻塞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或临床资料完整的57例阻塞性黄疸的MRI表现和临床资料。结果胆管扩张4例,其中轻度扩张(累及肝叶某段肝管)23例,中度扩张(累及某一肝叶)11例,重度扩张(累及整个肝叶)7例。胆总管扩张38例,其中远端高信号环逐渐变小21例,环形突然中断6例。胆囊扩大22例,胆囊壁增厚9例,胆囊腔内肿块3例,胆囊结石18例。肿块性病变,来源于肝门区10例,胰腺头壶腹部14例,难以明确部位的肿块5例。胆总管结石22例,其中胆总管内结节样低信号17例,泥沙样信号5例。其他总胆管及胰管扩张6例,胰腺钙化2例,肝硬化腹水1例。结论低场MRI对阻塞性黄疸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它能显示梗阻的程度、阻塞的部位及病因,因而对指导临床治疗及术后评估能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下经皮经肝胆管金属支架植入术在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月我中心6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及肝功能严重损害患者,先行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引流术(PTCD),再在DSA下经PTCD窦道植入胆道金属支架,将外引流转变为生理性内引流,以改善肝功能.结果 60例患者术前血清总胆红素平均值为(386±95) μmol/L,术后第3天、第7天、第10天血清总胆红素平均值分别下降到(260±85) μmol /L、(220±81) μmol/L与(189±68)μmol /L(P<0.05),碱性磷酸酶(AKP)与y-谷氨酰转肽酶(γ-GT)均下降明显(P<0.05),出现并发症7例(11.7%).结论 超声及DSA引导经皮经肝胆道内置引流术是一种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具有安全、简便、经济和可重复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恶性梗阻性黄疸(malignant obstructive jaundice, MOJ)患者胆汁致病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情况,探讨梗阻类型、腹部手术史、梗阻程度及时间等因素与致病菌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93例MOJ患者资料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行经皮肝穿胆汁引流术(pertutaneous transhepatic biliary drainage, PTBD),术中收集胆汁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测试,对胆汁培养阳性者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共送检93份胆汁,其中培养阳性60.2% (56/93),共检出58株致病菌株,其中革兰阳性菌占36.2% (21/58),革兰阴性菌占63.8% (37/58),致病菌中以肠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及葡萄球菌属等多见。结论 胆道感染以肠道菌群为主,应根据药物敏感结果及时调整治疗。相关性分析显示低位梗阻及有腹部外伤史为胆系感染相关因素,梗阻时间及程度则与胆系感染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利用低场磁共振仪进行胰胆管成像(M RCP)技术在诊断梗阻性黄疸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利用0.2 T磁共振仪对34例梗阻性黄疸患者检查。先训练患者熟悉连续闭气26s或36s;腹部加压,常规SE序列横轴位T1W I、T2W I扫描及ST IR扫描,然后取轴位T2W I胆囊最大层面作M RCP定位,采用间隔快速激发射频脉冲序列行M RCP检查,图像经2D重建。结果:34例梗阻性黄疸,其中胆总管癌21例,胆总管结石10例,胆总管下段炎症3例均可显示胆道扩张,梗阻端形态轮廓钩划清楚,其良、恶性病变具有一定特征性表现,结合常规T1W I、T2W I图像,定位准确率100%(34/34),诊断符合率为91%(31/34)。所有病例均经一次扫描,基本能够满足诊断要求。结论:利用低场磁共振仪进行M RCP技术在诊断梗阻性黄疸病变中是一种无创伤检查技术,可显示梗阻部位,能较准确判断梗阻的病因、定位及定性,准确率高,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恶性梗阻性黄疸经皮肝穿刺胆道内金属支架植入治疗的术中配合、术后护理,提高支架植入的成功率及促进病人康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10年6月安全实施胆道内金属支架植入治疗的32例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资料.采取措施包括对患者术中、术后护理要点的严密观察及管理如疼痛、发热的观察及护理管理、引流管以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