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病毒性肝炎四项凝血指标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向晓星  蒋玉兰 《江苏医药》2002,28(6):435-436
目的 探讨多项凝血功能指标联合检测对准确反映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功能状况及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 选择正常人和慢性肝炎重度(慢肝重度)、重型肝炎(重肝)、肝炎后肝硬化(肝硬化)患者,联合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凝血酶时间(TT)以及纤维蛋白原(Fg)含量。结果 所有患者上述四项指标的均值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01);其中慢肝重度和肝硬化患者Fg含量的异常率明显高于其它二项或三项指标(P<0.01或0.05);重型肝炎死亡患者PT均数及KPTT异常率均明显高于存活者(P<0.05)。结论 四项凝血功能指标联合检测可以从多个角度更客观、准确地反映严重肝损害的肝炎患者凝血功能状况及其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总胆汁酸(TBA)水平对乙肝判定的临床意义. 方法 对230例对照组、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轻度、中度、重度)、重型肝炎、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总胆汁酸水平的进行测定. 结果 各组肝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TBA、ALT、AST、TBIL都呈显著性增高(P〈0.01),慢性肝炎随着病情的加重,其TBA也在逐步的增高;重型肝炎的TBA以及TBIL与其他肝病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TBA、ALT、AST、TBIL有良好的正相关性.结论 血清TBA水平是反映肝损坏程度的敏感指标,对乙型肝炎的病情的诊断和判断预后具有很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清胆碱酯酶(CHE)活性变化在肝病诊断、预示病情发展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速率法对287例肝病患者(急性肝炎35例、慢性肝炎轻度42例、慢性肝炎中度48例、慢性肝炎重度45例、重型肝炎40例、肝硬化42例、原发性肝癌35例)和30例健康献血员测定血清胆碱酯酶活性.结果 各肝病组与对照组比较CHE活性均降低,除慢性肝炎轻度组外各组CHE活性明显降低(P<0.01);肝病患者中重型肝炎组较其他各组明显降低(P<0.05).CHE活性降低顺序:重型肝炎>肝硬化>肝癌>慢性肝炎重度>急性肝炎>慢性肝炎中度>慢性肝炎轻度.结论 血清胆碱酯酶活性测定在肝病诊断、预示病情发展方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陈慧春  徐元宏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2):1649-1650
目的 探讨病毒性肝炎患者血小板及凝血功能指标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31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分为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组、重度肝炎组和肝炎后肝硬化组.另外选择正常体检的健康人80例作为对照组.联合检测其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型血小板比率(P-LCR)、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FTT)、纤维蛋白原浓度(Fbg).结果 慢性肝炎组、重度肝炎组和肝炎后肝硬化组的PLT、MPV和Fbg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PDW、P-LCR、PT、TT、APTT)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血小板及凝血功能指标的联合检测有助于观察病毒性肝炎的病程进展程度,对于临床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胆碱酯酶检测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对2009年3月至2009年12月急慢性肝脏疾病120例患者进行胆碱酯酶检测的结果。结果对肝脏疾病患者120例和健康体检人员120例进行胆碱酯酶测定,肝功能项目ALB ALT、GGT检测。对照组CHE活性(6 625±989)U/L、急性肝炎组(4 235±895)U/L、慢性肝炎组(3 500±970)U/L、重型肝炎组(2 800±825)U/L、肝硬化组(1 100±258)U/L。对照组与急性肝炎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对照组与慢性肝炎组、重型肝炎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对照组与肝硬化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1。结论血清胆碱酯酶活力能较好地反映肝脏的合成功能,能准确地反映肝脏的病理损害的程度,CHE在肝病的诊断及治疗中是一项很有价值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邹龙娇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24):3768-3769
目的:检测109例肝病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的含量(FIB),与3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PT、TT、APTT、FIB含量均采用磁珠凝固法进行测定。结果:PT、APTT、TT、FIB 4项在急性肝炎、慢性轻度病毒性肝炎患者中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在慢性中重度肝炎、活动性肝硬化及重症肝病患者中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血浆凝血4项指标检测可早期发现肝病造成的凝血机制障碍,对判断严重肝病患者的出血倾向和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胆汁酸与胆碱酯酶检测应用于肝病诊断的价值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78例肝病患者设为观察组,另选取78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均进行生化项目检验,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血清胆汁酸和胆碱酯酶的检验结果。结果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患者的胆碱酯酶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显著性,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患者的总胆汁酸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显著性,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肝病诊断中进行血清胆汁酸与胆碱酯酶检测,能诊断检测者的肝功能状况,为肝病的诊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血清总胆汁酸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酶法分析技术对347例肝病患者和167例肝功能正常的健康人进行血清总胆汁酸(TBA)检测。结果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胆汁酸(TAB)测定结果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轻度与正常人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总胆汁酸检测可作为肝病诊断、鉴别诊断以及预后判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杨清  白晶  刘杉珊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4):3728-3729
目的:观察慢性肝病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和可溶性IL-6受体(sIL-6R)的变化。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IL-SA)检测慢性肝炎患者86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18例和2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中IL-6和sIL-6R水平。结果:慢性肝炎患者血清IL-6和sIL-6R含量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其中肝炎后肝硬化组上述2参数高于慢性肝炎组;慢性肝炎组中的上述2参数显示为:重度〉中度〉轻度.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慢性肝病组血清IL-6和sIL-6R水平之间呈正相关(r=0.481,P〈0.05),IL-6和sIL-6R水平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间亦呈正相关(r=-0.417,0.418,P〈0.01),与ALT之间无明显相关性(r=0.173,0.182,P〉0.05)。结论:血清IL-6和sIL-6R与慢性肝病的病情演变有关.对其预后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肝病患者血糖异常水平对病情预后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肝病患者的血糖异常变化情况,探讨高血糖水平、低血糖水平与疾病的严重程度、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分析313例肝病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评价其临床意义。结果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组和肝硬化组血糖平均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重型肝炎组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急性肝炎组与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比较,慢性肝炎组与肝硬化组比较,重型肝炎组与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比较血糖水平均有显著差异(P<0.01)。血糖水平重型肝炎组<健康对照组<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重型肝炎组的异常(高、低)血糖的发生率达到74.2%,重型肝炎高、低血糖组病死率较重型肝炎正常水平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对于肝病患者血糖异常者应采取相应治疗措施,以减少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血糖耐量异常和糖尿病的发生,控制病情进展,降低重型肝炎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总胆汁酸(TBA)的检测对肝病的诊断意义.方法 应用日立717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循环酶法对322例肝病血清总胆汁酸进行检测(重型肝炎45例,急性肝炎94例,慢性活动性肝炎50例,慢性肝炎72例,肝硬化34例,原发性肝癌27例),同时检测门诊健康体检人员76例为正常对照.结果 正常对照组TBA(4.3±1.4)μmol/L,慢性肝炎组TBA(39.5±14.8)μmol/L(P<0.05),重型肝炎(136±78.6)μmol/L(P<0.01),急性肝炎(90.6±32.46)μmol/L(P<0.01),慢性活动性肝炎(73.5±29.2)μmol/L(P<0.01),肝硬化(85.2±31.8)μmol/L (P<0.01),原发性肝癌(79.5±27.1)mol/L(P<0.01).结论 TBA对各类肝病患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是肝实质性损伤的灵敏指标.  相似文献   

12.
黄丽君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6):243-244
目的探讨不同肝病患者的凝血指标变化。方法测定我院不同肝病住院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共126例(男74例,女52例,年龄6~76岁,平均41岁),其中急性肝炎26例,慢性肝炎(轻度)20例,慢性肝炎(中、重度)30例,肝硬化26例,重型肝炎24例,将测定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不同肝病患者的4项凝血指标结果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凝血4项指标的实时检测,对肝病的出血倾向的监测及肝病的治疗和预后,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血糖(GLU)的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240例肝病患者(其中急性肝炎62例、慢性肝炎57例、肝硬化52例、重型肝炎69例)血清TC、TG、HDL—C、LDL—C、GUL水平,并与100名健康人进行比较。对重型肝炎患者血清TC、TG、HDL—C、LDL-C、GUL浓度与其TBil、Alb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各型肝病患者血清TC、TG、HDL.C、LDL—C、GUL水平和对照组比较均有所降低,其中肝硬化和重型肝炎患者以上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P〈0.01或P〈0.05)。重型肝炎组血清TC、TG、HDL—C、LDL—C、GUL与TBil呈负相关[P〈0.01],与Alb呈正相关(P〈0.0t),血清TC与LDL—C呈正相关(P〈0.05)。重型肝炎组中39例死亡患者与32例存活患者的血清TC、TG、HDL-C、LDL-C、GUL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肝病患者进行定期的血脂、血糖水平测定能及时反映体内的脂类代谢状况,对了解肝病患者的肝脏损伤程度、病程进展情况以及重型肝炎的预后判断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血清总胆汁酸和前清蛋白含量的测定,探讨其在不同肝病中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自2010年2月至2012年11月肝病患者187例为研究组(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肝癌组)84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均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东芝120FR),对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ALB、TBIL、血清TBA、P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含量进行测试,然后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健康明血清总胆汁酸(TBA)显低于各肝病组的对照组比(P〈0.01),前清蛋白(PA)明显高于各肝病组的对照组(P〈0.01)。结论临床中对血清总胆汁酸和前清蛋白的测定能够及时发现肝脏合成及代谢功能的早期损害,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甲胎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85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AFP水平,并动态监测其变化。结果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AFP异常率高达83.6%,急性重型肝炎血清AFP异常率显著低于亚急性重型肝炎及慢性重型肝炎(均P〈0.01);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AFP高水平组存活率显著高于AFP正常组及AFP低水平组(P〈0.01~0.05);重型病毒性肝炎存活者血清AFP水平显著高于死亡者(P〈0.01)。结论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AFP测定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敏感指标,患者血清AFP呈高水平,说明其肝细胞再生活跃,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6.
程圣华  吕亮 《淮海医药》2009,27(4):330-331
目的探讨血浆凝血四项指标检测与肝病患者病情关系。方法使用血凝仪Sysm exCA-50测定421例肝病患者和30例体检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凝血酶时间(TT),并按病情轻重分5组进行比较。结果肝病患者不同病程期凝血四项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异常,除急性肝炎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组与对照组比较都存在PT、APTT、TT延长,FIB明显下降,其异常程度呈现重症肝炎〉肝炎后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结论血浆凝血四项指标检测可客观评价肝病患者的凝血功能状况,并且与肝病的严重程度相一致,可以帮助判断肝细胞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肝病包括慢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浆胆碱酯酶(ChE)、清蛋白(ALB)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50例健康体检者以及165例不同类型肝病患者血清中ChE、ALB、PTA水平,并比较不同临床分型组以及治疗前后水平的变化。结果:不同类型肝病组血浆ChE、ALB、PTA水平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且其水平在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及重型肝炎组依次下降。结论:血浆ChE、ALB、PTA各指标水平随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而逐渐下降,提示这些指标可以作为判断慢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病变程度的指标及对慢性肝炎、肝硬化的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胆碱酯酶在肝脏疾病检测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本院急慢性肝脏疾病120例患者进行胆碱酯酶检测的临床分析。结果各肝病组与正常组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表1可见肝病患者血清CHE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且降低程度与肝细胞损害程度相平行。肝病患者CHE活性与ALT无显著相关性。结论通过本组数据各组肝病中CHE活性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并随肝脏病情程度加重而下降,急性肝炎组ALT升高明显而CHE活性下降较少,说明了急性肝炎肝细胞损伤较重,而肝脏功能较为良好;慢性肝炎组重型肝炎组肝硬化组ALT升高变化不明显,而CHE活性逐渐下降,进一步说明了肝脏合成功能下降,ALT升高变化不明显可能与“胆酶分裂”有关。因此血清胆碱酯酶活力能较好地反映肝脏的合成功能,能准确地反映肝脏的病理损害的程度。  相似文献   

19.
血清胆碱酯酶和前白蛋白检测在判断肝胆病变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胆碱酯酶(CHE)和前白蛋白(PA)监测在肝胆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肝病患者232例及对照组68例,均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采用MINDRAY BS-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CHE、PA、血清总蛋白(TP)及白蛋白(Alb)。结果 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CHE活性较对照组降低(P〈0.01),脂肪肝患者血清CHE浓度高于对照组(P〈0.01),慢性迁延型肝炎血清CHE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PA浓度均低于对照组(P〈0.01),而慢性迁延型肝炎、脂肪肝患者由于肝细胞代偿功能而致血清PA下降不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肝炎患者TP浓度高于对照组,肝硬化患者TP浓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患者Alb浓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和P〈0.01)。结论 CHE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联合检测可大大提高肝胆疾病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20.
刘首明  夏慧  潘少霞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2):1813-1814
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胆碱酯酶(CHE)、总胆汁酸(TBA)和白细胞介素-6(IL-6)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75例肝硬化患者和40例健康体检者分别设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其检测血清胆碱酯酶、总胆汁酸和白细胞介素-6。结果:观察组TBA和IL-6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CHE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联合检测CHE、TBA和IL-6水平能较早地反映肝脏合成及代谢功能,对肝硬化患者的病情和预后的早期判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