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张光全  徐荣华 《消化外科》2004,3(4):240-241
目的探讨胆总管末端医源性损伤的诊断和处理。方法回顾总结18例胆总管末端医源性损伤的术中诊断和早期处理经验。结果18例均为胆总管探查所致损伤,17例经T管引流和十二指肠外侧双套管引流治愈,1例术后并发消化道大出血死亡。结论胆总管末端医源性损伤的常见原因是不正确的胆总管探查,术中使用胆道镜即时诊断和正确处理是关键。  相似文献   

2.
《腹部外科》2012,25(3)
目的 探讨医源性胆总管远段损伤的预防、早期诊断及处理.方法 回顾分析14例医源性胆总管远段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14例中,术中发现12例,行胆总管穿孔修补加T管引流,术后顺利痊愈,无手术并发症发生;2例术后经T管窦道行胆道镜检查取石术,1例行ERCP/EST 取石术.术后发现2例,行腹膜后脓肿引流术,1例术后4个月痊愈,1例术后3d死于感染性休克.结论 医源性胆总管远段损伤重在预防,术前完善影像学检查,术中正确胆道探查,可能减少胆总管远段损伤.根据损伤情况采用相应手术方式,胆总管损伤修补加T管引流简单实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胆总管探查术中医源性胆总管下端损伤的原因及处理。方法:6例胆管下端损伤中2例修补胆总管裂口,胆总管内置T管引流;2例因胆总管结石嵌顿并胆总管下段狭窄,行Oddi括约肌切开成形术,并将T管横臂经Oddi括约肌置入十二指肠;1例因胆总管损伤较重,在行胆道穿孔修补术后再行胆肠吻合术;术后发现的1例行腹膜后感染灶清创、胃造瘘、空肠造瘘、腹膜后引流术。结果:术后3例并发胰瘘,2例胃瘫,均治愈。1例并发腹腔感染者死亡。结论:不正确的胆总管探查是胆总管下端医源性损伤的常见原因,胆道探查术中金属探条极易损伤胆总管下端。术中及时发现损伤并对损伤部位进行合理有效的处理是改善病人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医源性胆总管下段损伤四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总结1987年至今遇到的4例医源性胆总 管下段损伤,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例1:男,32岁。因胆总管结石,行胆囊切除胆 总管探查术。术中取出结石,常规用金属探条探查 胆总管下端。放置T管后注入生理盐水发现十二 指肠后明显肿胀,考虑胆总管下段损伤。行胆总管 空肠Roux en Y吻合术,十二指肠后置管引流,术 后恢复良好。 例2:男,22岁。因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行胆 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术中用金属探条探查胆总 管下端,放置T管引流后关腹。术后当晚病人出现 剧烈腹痛。腹腔引流管有少量血性液体流出。经对 症处理,症状未缓解,…  相似文献   

5.
胆胰十二指肠结合部穿孔的处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医源性胆胰十二指肠结合部穿孔 (PBPD)的常见原因 ,并提出早期处理的正确方法。方法 本文总结了 9例医源性PBPD的发病过程、早期诊断及处理经验 ,并分析了本病死亡率极高的原因。结果  6例为胆总管探查所致 ,3例为内镜乳头括约肌发开术 (EST)引起 ;4例死亡 ,1例严重致残 ;8例经过手术治疗 ,1例经过微创治疗 ;EST所致胆胰十二指肠结合部穿孔患者多有皮下气肿 ,而胆总管探查所致穿孔早期无特征性表现。结论 医源性PBPD的最常见的原因是胆总管探查术中胆道探子造成的穿孔及EST中造成的电灼穿孔 ,其死亡率极高 ,应注意早期诊断及正确的早期处理。“三造口一引流”(胆囊造瘘、胃造瘘、空肠造瘘、胰体引流 )经临床验证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早期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胆总管探查术中对其下端狭窄和医源性穿通伤的处理经验。方法 对我院 1994~ 2 0 0 1年行胆总管探查术发现下端狭窄和发生医源性穿通伤病例 1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例处理恰当 ,疗效好 ;4例处理错误 ,发生穿通伤而行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 ,疗效差。结论 术中发现胆总管下端狭窄应行术中造影或胆道镜检查以明确原因 ,切不可盲目用探条探查。若发生胆总管下端穿通伤应行穿孔修补、T管引流 ,有结石嵌顿者同时行Oddi’s括约肌切开取石  相似文献   

7.
医源性胆胰结合部损伤指在治疗和检验过程中引起胆总管、主胰管汇合部位的损伤,虽然发生率较低,但其处理不当时常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甚至危及患者生命。为此,本文阐述了引起医源性胆胰结合部损伤的原因、早期诊断及防治措施。一、医源性胆胰结合部损伤的原因开腹下胆总管探查术和内镜括约肌切开术(EST)是导致胆胰结合部损伤的两大主要医源性因素。①开腹下胆总管探查术:主要是胆总管探查术时Bakes探条的暴力性操作引起胆胰汇合部损伤,特别是近年来纷纷开展胆道手术的基层医院,在胆总管下端通过受阻时,未经术中胆道造影或胆道镜检查,采用…  相似文献   

8.
胆胰十二指肠结合部穿孔的处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田伏洲  王雨等 《消化外科》2003,2(2):113-115
目的 研究医源性胆胰十二指肠结合部穿孔(PBPD)的常见原因,并提出早期处理的正确方法。方法 本总结了9例医源性PBPD的发病过程,早期诊断及处理经验,并分析了本病死亡率极高的原因。结果 6例为胆总管探查所致,3全例为内镜乳头括约肌发开术(EST)引起;4例死亡,1例严重致残;8例经过手术治疗,1例经过微创治疗;EST所致胆胰十二指肠结合部穿孔患多有皮下气肿,而胆总管探查所致穿孔早期无特征性表现。结论 医源性PBPD的最常见的原因是胆总管探查术中胆道探子造成的穿孔及EST中造成的电灼穿孔,其死亡率极高,应注意早期诊断及正确的早期处理。“三造口一引流”(胆囊造瘘,胃造瘘,空肠造瘘,胰全引流)经临床验证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早期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9.
胆道探查至胆总管下端损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讨论胆道探查术中探条所致胆总管下端损伤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对胆道探查中探条所至的4例胆总管下端损伤,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造成损伤原因主要是对胆总管下端的解剖认识不足,术中探查使用暴力所至,对2例胰腺管段未穿出胰腺的损伤,行T管充分引流,穿出胆管至腹膜后间隙的1例行局部修补加T管引流,另1例因术中遗漏,术后死于感染中毒性休克,结论 胆总管下端损伤重在预防,损伤后以局部修补,上方的充分引流为主。  相似文献   

10.
医源性肝外胆管损伤118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综合报告国内9个单位医源性肝外胆管损伤118例,占同期胆道手术0.43%~0.78%。发生于单纯胆囊切除占82.2%,胆总管探查、胃大部切除、肝外伤修补占17.8%。肝、胆总管完全横断伤42.4%,肛总管壁部分损伤33.9%,肝、胆总管缝扎,胆总管下段穿通伤,左右肝管损伤23.7%。术中诊断67例(56.8%),术后诊断51例(43.2%)。肝、肛总管端端吻合和胆肠吻合68例,局部修补加T管引流42例,缝扎线拆除5例,胆总管缝合未置T管1例,腹腔引流2例。术后发生并发症占22.0%,临床治愈106例,死亡12例(11.3%)。  相似文献   

11.
医源性总胆管远段损伤原因及诊治体会(附8例报告)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目的:探讨医源性总胆管远段损伤的原因及诊断和治疗的措施。方法:对过去11年中收治的总胆管探查致总胆管远段损伤8例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医源性总胆管远段损伤的原因主要与显露不好,操作不当有关,术中表现主要是注水试验阳性,胆道扩张器头异位于十二指肠腔外,胆道镜发现胆总管远段破口,术后表现主要是右上腹痛,腰背部抬举痛及上述三者之一,治疗主要作Oddi括约肌切开成形,长臂T管支撑,结论:胆总管远段损伤的及时诊断,正确地作Oddi括约肌切开成形可获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T-tube placement into the common bile duct (CBD) is most commonly performed after CBD exploration for cholelithiasis or repair of an iatrogenic CBD injury. Bile peritonitis occurring after T-tube removal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an exceedingly rare complication, which on occurrence necessitates urgent intervention. No clear guidance exists on the timing of T-tube removal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the development of bile peritonitis. This study aimed to determine the incidence of bile peritonitis after T-tube removal, its relationship to the timing of removal and how knowledge of this can help the general surgeon.  相似文献   

13.
医源性胆总管末段穿通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对胆总管末段穿通伤的认识和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总结12例胆总管末段穿通伤的临床资料,男6例,女6例,年龄45~65岁,全组均为胆囊切除加胆总管切开取石并探查术后发生胆漏者;其中6例术中发现当即处理,6例术后才发现胆漏并伴发热、局限性右上后腹膜炎症.结果 9例治愈存活,3例死亡,总死亡率为25%,若以术后发现6例中3例死亡计算,则死亡率高达50%.结论 术中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胆总管末段穿通伤,可获痊愈,术后发现和早期处理才可能存活,延误治疗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医源性胆道损伤的原因、预防及处理方法.方法 对2000年1月~2010年1月陕西省安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0例医源性胆道损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及腹腔镜胆囊切除是医源性胆道损伤的主要原因,占85%.20例均行手术治疗,共行胆道重建手术23例次,其中行2次手术1例,3次手术1例...  相似文献   

15.
医源性胆总管远段损伤的早期诊断及处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医源性胆总管远段损伤早期诊断的方法及处理方式.方法对我院于1990至2004年间收治的15例医源性胆总管远段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5例中术中发现胆管损伤14例,1例术中未及时发现.术前B超检查14例,MRCP检查2例,6例在胆道探查后行胆道镜检查.10例行胆总管穿孔修补加T管引流,2例行Oddi括约肌切开成形术,2例行胆肠吻合术.胆管损伤后术中表现为胆道探异位于胆管壁外,胆道镜见到胆管远段有2个或多个孔隙,经T管注水见腹膜后水肿和积液,注入美蓝出现腹膜后蓝染.治愈13例.术后并发症包括并发十二指肠瘘1例,切口感染1例,死亡2例:1例死于感染性休克,1例死于胃切除术后再出血.结论早期诊断胆总管下段损伤并进行及时治疗可以取得较好效果,应根据损伤的不同程度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术前完善的影像学检查及在做胆道探查前胆道镜检查有可能减少胆总管远段损伤.  相似文献   

16.
医源性胆道损伤的预防及处理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医源性胆道损伤的原因、预防及处理方法。方法 对1990年1月至2005年10月南雄市人民医院和北京军区总医院收治的31例医源性胆道损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及腹腔镜胆囊切除是医源性胆道损伤的主要原因,占87.1%(27/31)。31例均行手术治疗,共行胆道重建修复手术41例次,其中行2次手术5例,3次以上(含3次)3例。29例随访3个月至7年。疗效优良率达82.8%。结论医源性胆道损伤常见于胆囊切除术。熟悉胆道解剖及变异、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术中肝外三管的辨认是预防医源性胆道损伤的关键。根据损伤的时间及类型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早期发现和及时正确的处理对预后十分重要,胆管空肠Roux—en—Y内引流术是目前最常用且疗效肯定的胆道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17.
胆总管探查切口一期缝合内支架引流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胆总管探查术中放置改良内支架及胆总管切口一期缝合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对39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分别采用开腹及腹腔镜下胆囊切除及胆总管探查术,清除结石后,置入8FJ型支架管,将其远端通过导丝放入十二指肠。支架管近端用快吸收线固定于胆管壁。胆总管切口一期缝合关闭。结果全部支架管在术后随粪便排出,平均排出时间为13(10~18)d。3例术后血清淀粉酶短暂升高。无胆漏、堵管、提前脱管、导管滞留、导管退入胆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胆总管探查术中经胆道镜和导丝向胆管和十二指肠内放置自行脱落J型支架管方便、易掌握,是安全、有效的胆道引流方法。置放内支架管可放宽胆总管切口一期缝合的指征,并可减少T型管引流的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中下段胆管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对 18例术前误诊为中下段胆管癌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 9例经ERCP、6例MRCP、以及PTC、T管胆道造影、CT各 1例确定胆管狭窄部位。 16例经手术探查确定诊断 ,分别为 :胆总管损伤 3例 ,胆囊管与胆总管汇合点过低伴结石嵌顿 2例 ,胆囊癌转移灶 2例 ,胰腺癌 2例 ,胰腺结核 2例 ,慢性胰腺炎、胆总管结石、壶腹癌、十二指肠癌和腹腔结核各 1例 ;2例经随访治疗分别确定为腹腔结核和硬化性胆管炎。结论 单凭胆管狭窄的影像学资料难以将中下段胆管癌与许多病变相鉴别。应研究其术前和术中的诊断方法 ,提高诊断准确率 ,以便选择最适当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