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肠道微生态参与人体的重要生命活动,且其整体平衡、动态变化等特征与中医理论的基本特点存在诸多相似之处.近年来,肠道微生态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涉及到理、法、方、药各个方面.本文对近年来基于肠道微生态进行的中医药研究从证候研究、舌诊研究、脏腑相关性理论研究、中医治法方药研究4个方面进行了整理分析,发现中医药领域肠...  相似文献   

2.
3.
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慢性炎性疾病,以动脉管壁增厚、僵硬、弹性减弱和管腔变窄为特征,其发生发展与内皮细胞损伤、脂质沉积、炎症细胞的聚集和浸润、炎性因子的释放以及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有关[1] ,是包括冠心病、中风在内的多种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础.降脂和稳定斑块治疗在减少AS患者心脑血...  相似文献   

4.
人体微生态系统包括口腔、皮肤、尿液和胃肠道,肠道微生态系统是最重要、最复杂的生态系统。肠道微生态由肠道菌群和其寄居的环境组成,具有参与机体物质代谢、营养吸收、黏膜屏障、免疫调节等作用,与机体生理及病理活动关系密切,相互影响。人体微生物群落由细菌、真菌、病毒和古菌等组成,他们之间建立了高度复杂的相互作用网络。肠道微生物生物量占人体微生物总生物量的78%,约有400~500种肠道细菌。正常肠道菌群是人体的天然屏障,对维持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肠道菌群最显著特征之一是具有稳定性,菌群按一定比例组合,各种细菌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在质量和数量上形成生态平衡。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会影响肠道菌群数量及结构,特别是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敏感肠杆菌受到抑制,会发生各种肠道疾病和肠外疾病。因此,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对于人类抵抗肠道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发现,肠道微生态与消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肥胖等关系密切。关于中医药与肠道微生态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日益增多,中医药也成为打开肠道微生态大门的一把金钥匙。文章从中医病因病机、证候、实验研究及临床治疗方面着手,系统论述了中医药与肠道微生态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中医药调控肠道微生态干预结肠炎癌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肠炎癌转化是指炎症性肠病长期持续并且向癌症演进的动态过程,近期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紊乱在促结肠炎-癌转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医药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构成比,稳定肠道微生物多样性,调控宿主免疫应答、代谢等平衡肠道微生态从而阻断或延缓结肠炎-癌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6.
邵孙洁 《新中医》2019,51(9):28-30
宫颈癌的标准治疗中放疗贯穿整个治疗过程,无论是单纯放疗还是同步放化疗,均有相应的适应症。放疗在杀伤肿瘤细胞,改善患者预后及生存期的同时也对阴道微生态产生一定的影响,部分患者可出现阴道黏膜萎缩、充血、溃疡甚至粘连及闭锁等放射性阴道炎的表现,给患者带来不适甚至可导致部分患者不能顺利完成放疗。中医在治疗宫颈癌放疗副作用方面并无古籍及古代医家经验可以借鉴,临床上仍旧将此归属于带下病进行辨证论治。目前尚未制定此类疾病的中医诊疗规范及治疗体系,也无相应的系统论述资料及医家的总结经验。现代医学阴道微生态概念的提出,给中医提供了一个视角,笔者从中医药对阴道微生态的影响出发对其在宫颈癌放疗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中医中药在微生态方面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基础理论与微生态关系密切,中医理论可以指导微生态的研究,而微生态的研究同样可对中医中药的疗效起阐释作用,可谓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8.
9.
中医学博大精深,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随着中医药工作的深入研究,结合肠道微生态学科的发展,中医药对肠道微生态的调节研究日益受关注,不仅从理论研究,还是临床和动物实验研究,都已证实中药有助于维持肠道微生态的平衡,调节肠道菌群,但其中医理论本质尚未完全阐释。笔者从中医的整体观、阴阳学说、天人相应、正邪理论、舌苔及脏腑学说等诸多方面论述中医理论与肠道微生态的相关性,为揭示肠道微生态的中医本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肠道微生态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很多常见疾病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如慢性肾脏病[1]、2型糖尿病[2]、心血管疾病[3]等。肠道菌群失调与慢性肝病互为因果的关系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认可。目前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治疗慢性肝病已逐渐成为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1.
微生态学认为人体各系统组织的微生态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二者不谋而合。研究人员从多方位、多角度研究微生物与人体及其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认为肠道菌群可通过驱动人体免疫系统成熟、维持免疫反应稳定性、协助机体抗感染、参与物质代谢及营养作用与其他生态系统发生联系,且受饮食、生活习惯、地域等因素影响。因此,深入发掘探究肠道微生态与人体脏腑及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联机制,阐发肠道微生态与中医整体观的一致性理念,对诠释中医病因病机、诊治机制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梳理中医药肠道微生态研究发展脉络及方向,分析研究热点,为中医药肠道微生态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收录的中医药肠道微生态研究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中医药肠道微生态研究应用文献发文量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高产团队常依托核心作者产生,且人数规模多为5人以上;核心研究团队数量较少;各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力度尚显不足;肥胖、糖尿病、溃疡性结肠炎等免疫代谢疾病,中药方剂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为该领域目前的研究热点。结论 随着现代科学基础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不断应用和发展,从肠道微生态角度阐释中医药的理、法、方、药,建立对应信息指标,有助于进一步阐释中医药思想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知肝传脾""治肝实脾"乃中医临床治疗肝病的经典思路,肝脾之间可以相互影响,"脾气健旺,使肝有所藏".现代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受到脾脏功能的调控同时,通过肠—肝轴影响肝脏.临床治疗上也把调理脾功能作为一种主要的治法,疗效显著.故文章基于对中医肝脾理论的认识,从肠道微生态角度进行探讨,初步认为脾脏的"主运化"和"主卫"功...  相似文献   

14.
<正>人类肠道是一个巨大的复杂生态系统,微生物群、营养物质和宿主细胞在其中广泛相互作用,这一过程对于肠道稳态和宿主发育至关重要,健康人群肠道里面包含1014个微生物细胞的复杂群落,有超过1000个不同的物种[1]。在健康状态下,这些微生物与宿主保持共生关系,调节免疫系统,保护病原体,调节脂质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谢,从而有助于营养平衡。肠道微生物群的这种稳态内的失调与多种健康状况有关,不仅影响肠道,还影响远端器官。研究显示,肠道微生态的改变与各种疾病的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15.
何金涛  于红红  俞琦  韩慧子 《世界中医药》2022,(22):3258-3262+3269
血脂异常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非酒精性脂肪肝、肥胖、糖尿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等相关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且血脂异常与机体肠道微生态平衡密切相关。中医药通过调控肠道微生态平衡能够有效恢复脂质代谢,改善血脂水平,这有助于防治血脂异常相关疾病的发展。现就国内外有关文献展开综述,为中医药防治血脂异常相关疾病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之一。目前UC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近年来,随着微生态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研究证实肠道微生态失衡可能是UC发病的重要环节。本文主要从肠道微生态影响UC的机制以及单方、复方、针灸、灌肠四个方面探讨中医药通过调整肠道微生态治疗UC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肾损害是由于长期血压升高引起肾内小动脉及细小动脉病变,导致肾脏缺血性改变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现已发展为终末期肾脏病(ESRD)的第三位病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高血压肾损害与肠道菌群紊乱、血清内毒素水平升高有密切的关系,并且中医"脾"的运化、御邪等功能与肠道菌群对机体的营养、代谢、免疫等作用不谋而合,因此,从肠道微生态与高血压肾损害的关系着手,探讨高血压肾损害的发生机制,并对中医药防治高血压肾损害的新思路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8.
微生态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微生物和人体多种生理功能以及病理疾病相关。中医药对微生物也有调节作用,但这种作用往往是不明确的。因为中医药的干预是多靶点的综合调节作用,而微生态是一种庞大且极复杂的系统,这使得二者相关性的研究难度较大。何清湖教授鉴于目前中医药微生态研究的瓶颈,首次提出“中医宏生态”理论,运用系统思维解释人、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延伸了中医整体观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观察中医药疗法对小儿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病的疗效及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将359例急性非细菌性腹泻病患儿分为试验A组、试验B组、对照组,分别采用中药汤剂、中药汤剂+小儿推拿、蒙脱石散(思密达)进行治疗,疗程3天。在治疗前、后进行疗效评价及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粪便标本中双歧杆菌、大肠杆菌、乳酸菌的数量进行检测。结果:试验A组、试验B组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A组、试验B组组间无差异(P0.05)。肠道微生态方面,除乳酸菌数量治疗后三组间及试验B组与对照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乳酸菌、双歧杆菌、大肠杆菌数量治疗前后组内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酸菌/大肠杆菌比值、双歧杆菌/大肠杆菌比值治疗后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药疗法对小儿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病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其短期内对肠道双歧杆菌、大肠杆菌、乳酸菌数量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生态养生理论是用生态学与传统中医学理论,研究人体健康状况以及人体内外环境关系的保健养生科学。其核心价值是养心,确定好自己适宜的生态位,促进健康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