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现代文献中,逆传与逆传心包常被混同使用。通过古今文献考证可知,逆传之名首见于宋代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指外感病传变的反常情况,与顺传相对而言,病情迅速发展到危重阶段的传变方式。逆传心包为清代叶天士《温热论》首载,指温热病邪侵犯肺卫之后不从卫分顺传气分,而径入心包,扰及心神的病理变化。在指温病卫气营血病证的传变和三焦病证的传变时,二者可以通用,但逆传心包的使用范围仅限于以上两证,而逆传则可适用于所有外感疾病。  相似文献   

2.
王宗仁 《医学争鸣》1996,17(4):307-308
“逆传心包”与“上逆心包”辨析王宗仁(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中医科,西安7l0033)关键词温病,心包络,逆传,下焦,医学,中国传统中图号R254.2“逆传心包”与“上逆心包”出自叶天士《外感温病篇》第1条:“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第37条:...  相似文献   

3.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是清代温病大师叶天士提出的温病常见传变规律之一。 关于逆传心包的涵义,后世医家众说纷纭。清代医家章虚谷认为,温邪按卫气营血顺序依次渐传的为顺传,卫分之邪不经气分而骤传心营者为逆传。他还以五行生克乘侮之说来解释温邪逆传之理。他说:“心属火,肺属金。火本克金,而肺邪反传于心,故曰逆传。”而清代医家王孟英认为,卫分之邪从气分下行为顺,从营分内陷为逆。他说:“‘不从外解,必致里结。’是由上焦气血以及中、下二焦者为顺。惟包络上居膻中,邪不外解,又不下行,易于袭人,是以内陷营分者为逆传也。”他虽不  相似文献   

4.
叶氏在《外感温热篇》中提出“逆传心包”这一杰出的创见。后世诸贤,对其解释,见仁见智,所论不一,余不揣浅,略陈己见以就正。一、各家之言章虚谷说:“以卫气通肺,营气通心,而邪自卫入营,故逆传心包也。”王梦英说:“惟包络上居膻中,邪不外解、又不下行、易于袭入,是以内陷营分者为逆传也。”《温热论新编》说:“可见‘逆传’者,是捐肺、气、卫分的病直入心、血、营分的一种情况。”三版教材《温病学》说:“逆传心包病在  相似文献   

5.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是叶天士就温病发病学提出的总纲。这个提法是对《内经》理论的突破,虽离经但不叛道。“温邪”概念始于内经,“寒温不时”(贼风),“岁多贼风邪气,寒温不和”(岁露论),已认识到温邪是传染性致病因子。“上受”概念也附和“身半以上,其气三矣,天之分也,天气主之”(至真要大论)和“阳病者上,行极而下”(太阴阳明论)的思想原则。但作为外邪侵入,“首先犯肺”已与经义抵梧。《内经》  相似文献   

6.
<正>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一语,见于《外感温热篇》之首。《外感温热篇》为清代医家叶天士游洞庭山时,门人顾景文随于舟中,将其口授之语录记而成。自章楠改题定名之后,这句名言便被奉作认识全部温病的提纲,其实只不过是试图概括风温而已。叶氏医案有云:“吸入温邪,鼻通肺络,逆传心包络中……。”有人认为,“这  相似文献   

7.
“逆经痛”是《古方汇精》中记载的中医病名。特点为婚后患痛经,并发不孕,其病因病机为经前及经期同房,震动血海,损伤冲任,导致瘀滞凝结。认为“逆经痛”与现代医学子宫内膜异位症相符合。“逆经痛”一病的记载要早于Rokitansky首次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症。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四逆辈”探讨李宇航(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北京100029)关键词:伤寒论;四逆辈;理中汤;四逆汤;太阴病;治疗原则“四逆辈”一词,见于《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原文第22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在纤维心包镜下对心包病变直视观察,对心包组织多处活检,从而对心包积液进行病因学诊断,评价纤维心包镜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2例心包积液患者均进行常规检查做出病因的临床诊断(A组)。用纤维心包镜观察心包形态学改变并心包组织病理检查,明确病理诊断(B组)。比较两种方法所得各种病因的发生率。结果:纤维心包镜在非特异性心包积液、癌性心包积液、化脓性心包积液的病因学诊断与临床诊断基本一致,而对结核性心包积液的诊断明显优于临床诊断。结论:纤维心包镜在心包积液的病因学诊断方面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卡铂心包腔内注射治疗恶性心包积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卡铂心包腔内注射治疗恶性心包积液王怀瑾,杨永珍,张翠英(内蒙古自治区医院)以国产卡铂行心包腔内注射治疗2例恶性心包积液,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例1,男性,65岁,因咳嗽伴血痰,经胸片与支气管镜检查诊为右肺上叶中心型鳞癌,因体弱未接受手术的治疗。2月后...  相似文献   

11.
自叶天士《温热论》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之后,诸家解释,颇不一致。目前,对“顺传”和“逆传”仍争论不休。《河南中医》1990年第1期刊出了徐纲同志的《也谈“顺传”、“逆传”》一文,旁征博引,说理详尽,正名顺逆,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2.
赵虎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0):15-15
温邪郁表、取辛温开闭 温热之邪,途经口鼻而入,首先侵犯上焦肺卫。其传变大多由表及里,由卫气而及营血。因肺居上焦,开窍于鼻,且外合皮毛与卫气相通,主人体一身之表;故温邪外侵,必先犯肺而出现肺卫表证。如温病初期邪犯肺卫,治疗及时,病邪即可外解而不致内传。否则邪不外解,则可由肺卫而内陷心包营分,因肺热内陷心包,致病情之急剧转变,病势重险,故称“逆传”。温病除“逆传”外,尚有按一般由浅人深逐步发展的“顺传”过程;其病机演变为上焦肺卫之邪,依次传人中、下而焦;如前贤王孟英所言:“温邪始从上受,病在卫分……则以邪从气分下行为顺,邪人营分内陷为逆也。苟无其顺,何以为逆”。  相似文献   

13.
肝逆证和肝郁证是肝气运行失常导致的两种常见又易混淆的两种证候。观《中医诊断学》教材 ,仅详释肝郁证 ,鲜有论及肝逆证 ,理论认识缺乏规范化、系统化。初学者往往难以理解和掌握 ,为此需做以下几方面的辨别分析。1明确概念界定内涵肝逆证及肝气逆乱之候 ,《中国医学大辞典》别称为“肝邪胀痛”。源本求义 ,其论甚详。《灵枢·论通》曰 :“怒则气盛而胸胀、肝举而胆横、眦裂而目扬。”《素问·生气通天论》补充说 :“大怒则形气绝 ,而血苑于上 ,使人薄厥。”张景岳《类经》中断言道 :“肝气多逆”。确释其含义之所在。可见 ,肝逆证多因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心包腔在心脏、大血管周围形成的诸窦、隐窝、间隙,分析其横断解剖位置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本文搜集50例正常纵隔结构CT扫描病例,采用西门子螺旋CT Somatomplus。结果 心包横窦显示率100%,心包斜窦显示率84%,心包前下窦显示率100%,心包上隐窝显示率(主动脉前隐窝82%、主动脉后隐窝68%),上腔静脉后隐窝显示率20%,左肺静脉隐窝显示率82%。结论 CT为横断扫描,具有很高的密度分辨率,能清晰显示纵隔正常结构,从而分析心包诸窦、隐窝、心包间隙的横断解剖及其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心包积液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 ,为了明确诊断和治疗心包积液常常需要行心包穿刺 ,但传统心包穿刺法是一项风险大、并发症多的技术操作 ,且反复穿刺加重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1999~ 2 0 0 2年 ,我科对 2 3例心包积液病人采用Seldinger穿刺法经剑突旁或胸骨左缘 5、6肋间穿刺 ,成功后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引流 ,并行心包腔内注射药物治疗 ,取得良好疗效。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男 13例 ,女 10例 ;年龄 2 3~ 76岁 ;结核性心包积液 11例 ,肿瘤性 10例 ,其中肺癌 6例 ,乳腺癌 4例 ,肺吸虫病 1例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1例。 2 2例伴有…  相似文献   

16.
甲状腺机能减退性心包积液1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对甲状腺机能减退 (甲减 )性心包积液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 :对 15例甲减性心包积液患者行心电图、X线胸片、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并作对照 ,对心包积液量与血T3 、T4水平测定结果作相关性分析。所有病例均采用甲状腺素片替代治疗 ,并对并发症采取对应措施。结果 :甲减时多伴心脏机能方面改变 ,但心包积液量与血T3 、T4水平无显著性相关。 15例患者经治疗后心包积液逐渐被吸收 ,各项指标恢复正常 ,但有 8例需终身小剂量 10~ 2 0mg·d-1服用甲状腺素片。结论 :采用甲状腺素片替代治疗甲减性心包积液可使心包积液被吸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心包积液的病因分析,对心包积液的临床诊治进行指导. 方法对50例心包积液病因进行分析.结果结核性最高发.结论重视结核性心包积液的诊断,同时主要鉴别非特异性、肿瘤性及结缔组织病等所致的心包积液.  相似文献   

18.
病例 :陈某 ,女性 ,2 12 岁。因心慌气促 4月加重 1周于 1 994年 9月入院。患儿于同年 5月因受凉后出现鼻塞 ,咽痛及轻微咳嗽 ,吐白色沫状痰少许 ,发热 ,体温在 37 5~ 38 3℃之间 ,当地医院以“上呼吸道感染”治疗 1周后体温正常 ,半月后出现心慌气促并逐渐加重 ,不能平卧 ,乏力 ,食欲减退 ,胸片示 :心包积液。行心包穿刺抽出乳白色液体约 2 0 0ml,实验室检查不详 ,诊断为“结核性心包炎”。经抗痨治疗效果欠佳转我院。患儿病前无结核接触史和手术外伤史。体检 :T36 6℃ ,P1 2 0次 /分 ,R38次 /分 ,发育营养正常 ,颈静脉怒张 ,心界向…  相似文献   

19.
郭玮  黄海辉 《医学综述》2004,10(2):123-125
心包窦与心包隐窝在解剖学和影像学表现上变异较大,常误诊为淋巴结、主动脉瘤,甚至冠状动脉。现仅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心包窦及心包隐窝解剖学和影像学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恶性心包积液多为恶性肿瘤心包转移所致,常表现为血性,以积液量大、增长快、不易控制为特点,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心包填塞症状。我科自2001年10月~2003年2月采用心包内置管引流并腔内化疗治疗恶性心包积液1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