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渝娟 《吉林医学》2014,(25):5704-5705
目的:总结抗凝血类杀鼠药的临床特征、治疗措施。方法:对在西双版纳州人民医院急诊科诊断为抗凝血类杀鼠药中毒的30例患者,使用维生素K1治疗,观察患者凝血功能及出血的变化情况,随访半年。结果:30例均有不同程度出血及凝血异常,患者全部治愈。结论:抗凝血类杀鼠药以出血症状为主要表现,维生素K1是特效解毒剂,凝血功能恢复正常后仍然需要维持治疗2~3个月。  相似文献   

2.
资料与方法我科自2004年底以来,共收治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13例,其中胎死宫内致DIC1例,不明原因药物所致5例,杀鼠剂中毒1例,维生素K1缺乏者1例,恶性疾病者3例,外伤所致1例。这13例患者共同特点是以出血症状为主,多数为皮下瘀斑、血肿,黏膜血疱,实验室检查均为血凝异常,血小板计数正常,骨穿检查正常。入院后均以血浆输注为主,兼用凝血酶原复合物,血浆量每日400~600ml不等,凝血酶原复合物每日400U,每日监测1次血凝。结果患者各项实验室指标逐步趋向正常,临床症状逐步缓解,先是出血症状减轻,然后是体征消失。血凝达完全正常者8例,部分正…  相似文献   

3.
宁合法 《基层医学论坛》2016,(32):4619-4621
目的:比较常规剂量与大剂量维生素 K1治疗溴敌隆中毒的临床疗效,探讨维生素 K1在溴敌隆中毒中的合理应用。方法回顾2011年—2016年我院49例溴敌隆中毒患者的病例资料及应用维生素 K1治疗效果。根据维生素 K1使用剂量不同分为常规剂量组(≤40 mg/d)与大剂量组(>40 mg/d)。分别于治疗后1 d~7 d 内监测凝血功能(PT、APTT),并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程度,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49例患者治疗后1 d~3 d,2组 PT、APTT 均出现下降,但大剂量组下降幅度更明显。4 d~7 d,2组患者的 PT、APTT 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2组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最终所有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化验PT、APTT 指标恢复正常,取得满意的治疗。结论大剂量维生素 K1在溴敌隆中毒急性期较常规剂量能促进患者凝血功能恢复,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型抗凝血灭鼠剂中毒的临床表现、作用机制及其预后。方法报告2例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后的转归。结果2例均以腹痛、恶心、鼻出血、血尿、便血伴有全身皮肤紫癜为主要表现,并伴有典型的凝血因子异常。维生素K1是治疗这类中毒的特效药物。结论新型抗凝血灭鼠药作用机理是干扰凝血酶原的合成,破坏正常凝血机制及增加出血倾向。对于急性出血、无基础病、既往无出血和家族病史,并有凝血机制异常的患者,一定要警惕抗凝血灭鼠药中毒的可能,同时重点询问流行病史和药物、毒物接触史,并送检毒物,包括残余食物、胃内容物、血和尿等。要及时加用维生素K1治疗。维生素K1用药期需要连续几周,我们建议持续60d。能使治疗时间缩短。在最后一次服用维生素K1后的24h、3d及1周分别检查凝血酶原时间以最后确定是否可以停止治疗。维生素K3、K4等合成药物对此类鼠药中毒无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抗凝血灭鼠剂中毒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抗凝血灭鼠剂中毒患者28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结果 所有灭鼠药中毒患者出血倾向明显,经补充维生素K1后治疗后PT、APTT 、TT、Fib、INR、HDD恢复正常.结论 对于不明原因出血、无基础病、既往无出血和家族病史,并有凝血机制异常的患者,一定要警惕抗凝血灭鼠药中毒的可能,同时重点询问流行病史和药物、毒物接触史,抗凝血灭鼠剂中毒为获得性维生素K1依赖的凝血因子减少导致的凝血功能异常,维生素K1治疗有特效.对这类患者应该重视病史采集,并在治疗有效后仍应较长时间维持治疗.  相似文献   

6.
19例抗凝血灭鼠剂中毒致出血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加深抗凝血灭鼠剂中毒的临床认识,提高临床诊断水平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例抗凝血灭鼠剂中毒患者的诊治及随访情况.结果 经补充凝血因子、维生素K1治疗19例患者中除2例病情反复,1例半年内复发,其他患者预后良好.结论 对这类患者病史采集,根据出血症状轻重确定补充凝血因子的长短,较长时间维持维生素K1治疗,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抗凝血类杀鼠剂是国家批准使用的慢性杀鼠剂[1].在农村,常常因误服或自杀口服此鼠药中毒引起凝血功能障碍致全身出血而就医患者.我科于2006年1月~2008年4月间收治13例此中毒全身出血患者,使用维生素K1+血浆+地塞米松综合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抗凝血灭鼠剂中毒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抗凝血灭鼠剂中毒患者22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出血倾向明显,均有多种出血表现,实验室检查APTT、PT显著延长,补充新鲜冰冻血浆和维生素K1后疗效显著,预后良好.结论 抗凝血灭鼠剂中毒为获得性维生素K1依赖的凝血因子减少导致的凝血功能异常,维生素K1治疗有特效.对这类患者应该重视病史采集,并在治疗有效后仍应较长时间维持治疗.  相似文献   

9.
抗凝血灭鼠剂中毒致凝血异常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长效抗凝血灭鼠剂中毒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抗凝血灭鼠剂中毒患者12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结果 (1)患者出血表现多样,出血症状重.血小板计数基本正常,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明显延长;(2)治疗前后患者的PT、APTT、血红蛋白(Hb)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抗凝血灭鼠剂中毒致凝血异常患者病史隐匿、容易误诊,为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减少导致的凝血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晚期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症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 系统分析 1 0例维生素K缺乏出血症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给予维生素K 1 0mg静注 ,1~ 2次 /d ,连用 3~ 5d ,输新鲜冰冻血浆 2 5mL ,1次 /d ,连用 3d。结果 应用维生素K11 0mg 2d ,各种异常的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 6例治愈 ,3例好转 ,1例死亡。结论 国外采用维生素K 2mg ,新生儿 1次性注射 ,对预防此症有一定价值 ;国内采用对新生儿生后第 1d开始口服维生素K 2 5mg ,连用 1 0d预防晚期维生素K缺乏出血症 ,能有效预防出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卡马西平所致血小板减少并发鼻衄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病历摘要 例1:男,20岁。1994年1月16日入院,诊断躁狂症。入院体格检查无异常发现,血常规结果正常。住院后选用氯丙嗪100mg/次,2次/日,10天后达到治疗量每日650mg,分2次服,精神症状无明显改善。1月29日合用卡马西平0.2g/次,每日3次.4天后显效,精神症状得到控制。2月7日患者双侧鼻孔出血,经用止血药对症处理,出血症状消失。急查血象:Hb17.8g/L。  相似文献   

12.
我院自1985~1995年,采用云南白药加维生素E治疗宫内节育器(IUD)放置后引起月经量过多或月经淋漓不净300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均选择月经干净3~7天,单纯放置IUD(系金属单环)者。既往月经正常,排除子宫肌瘤等其它妇科疾患、出血及凝血机制障碍引起的出血。年龄22~45岁。病程1月~3年,临床表现为月经量多或经期延长、淋漓不净。2治疗方法月经来潮口眼云南白药胶囊2粒,每日3次,维生素E200mg。每日1次。止血后停服云南白药.单服维生素它。共服3个月经周期。3结果3.1疗效标准显效:月经期缩短在7天以内,…  相似文献   

13.
1997年1月至1999年7月,我们对本院产科出生的2 822例新生儿进行肌注维生素K1以预防维生素K缺乏症的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对1997年1月-1999年7月在我院产科出生的活产儿2 822例均予维生素K1 5~10 mg肌注,1次/d,共用3 d.对照组2 306例(同期院外新生儿)不用药.观察内容:两组均连续观察从出生至4个月.包括婴儿出生时情况、喂养情况、肌注维生素K情况、患病情况及出血情况.对观察期内出现的出血详细记录与出血有关的因素及诊断治疗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抗凝血灭鼠剂中毒的临床表现、作用机制及其预后。方法:报告3例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后的转归。结果:3例均以鼻衄、血尿伴皮肤紫癜为主要表现,并有典型的凝血因子异常。维生素K1是治疗这类中毒的特效药物。结论:抗凝血灭鼠药作用机理是干扰凝血酶原的合成,破坏正常凝血机制及增加出血倾向。对于急性出血、无基础病、既往无出血和家族病史,并有凝血机制异常的患者,一定要警惕抗凝血灭鼠药中毒的可能,重点询问药物、毒物接触史,有条件最好送检毒物,包括残余食物、胃内容物、血和尿等,并及时加用维生素K1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凝血因子缺乏患者的临床处理和母儿结局。 方法 收集25例妊娠合并凝血因子缺乏患者(共29次妊娠)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处理过程和妊娠结局。 结果(1)一般情况:内源性、外源性及共同途径凝血因子缺乏分别为7,8,14例次;(2)临床处理:3例内源性凝血因子缺乏患者孕期输注血制品,1例Ⅸ因子缺乏患者接受维生素K1肌内注射3 d,余患者孕期未行相关治疗,未发生母儿出血事件; 28例次患者术前或进入产程后均输注相应血制品,4例次产后继续输注血制品;(3)分娩结局:29例次均足月活产,分娩孕周为(39±4.2)周。15例次阴道分娩,产后出血量为(280±62)mL,未并发产后出血(>500 mL); 14例次剖宫产,产后出血量为(710±94)mL,2例并发产后出血(1 200及1 400 mL),无晚期产后出血;(4)新生儿结局:1例系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初产妇,因“羊水过少”要求剖宫产,新生儿Apgar初评4分,5及10 min再评均为10分,余新生儿Apgar初评均10分; 9例次新生儿因凝血四项异常转新生儿科,均无颅内出血,治疗后均好转出院。 结论 妊娠合并凝血因子缺乏患者孕期出血少见,临产后予成分输血纠正凝血功能,剖宫产者出血量仍增加。新生儿凝血异常风险高,出血并发症低,积极治疗后预后好。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 ,笔者在临床工作中以维生素 K与糖皮质激素合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4 6例 ,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4 6例中男性 10例 ,女性 3 6例 ;年龄最小者 2 6岁 ,最大 4 6岁 ,平均 3 8.5岁 ;病程最短 2个月 ,最长2 0年 ,平均 3 .2年。诊断标准按美国风湿病协会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标准。1.2 治疗方法 本组病例早期即采用维生素 K与激素结合治疗。于急性期或症状发作时前来就诊 ,症状严重者 ,予维生素 K13 0 mg加入 5%葡萄糖 50 0 m l的滴注 ,及地塞米松5~ 2 0 mg加入 5%葡萄糖 2 50~ 50 0 ml的滴注 ,每日 1…  相似文献   

17.
李亚丁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30):118-119
目的 观察应用维生素K3的方法治疗毛细支气管炎喘憋28例的临床疗效。方法 全部病例(我院2005年11月-2008年1月住院患儿)在应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的同时,均应用K3肌肉注射。用法均应用K3注射剂。用量:1岁以下2mg/(kg·次),1岁以上12mg/(kg·次),均采用肌肉注射,每日2~3次,个别喘憋发作时可临时重复注射。结果 其中显效的占75%,好转占21.4%,无效占3.6%。结论 通过临床疗效观察,维生素K3 治疗毛细支气管炎喘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回顾性分析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自2006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凝血因子Ⅴ缺乏症患者的临床资料, 总结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及预后。共计6例患者, 4例患者以反复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瘀斑为主要表现, 1例患者表现为下腹痛、卵巢活动性出血, 1例患者表现为月经量多。6例患者均存在明显凝血功能异常, 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明显延长, 凝血酶时间基本正常, 凝血因子Ⅴ水平明显低于正常。4例患者予以非手术治疗, 输注新鲜冰冻血浆, 住院期间出血症状明显缓解, 随访中未再发现出血症状加重;1例卵巢活动性出血患者围手术期给予新鲜冰冻血浆、凝血酶原复合物, 行急症手术缝合止血, 随访未再出现内脏出血及其他部位出血;1例月经量过多者, 行刮宫术+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消融术, 复查月经量较治疗前明显减少。提示凝血因子Ⅴ缺乏症出血症状轻重不一, 经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可缓解出血症状。  相似文献   

19.
静脉血栓栓塞是常见的疾病,年发生率约为1‰~2‰.标准治疗为急性期静脉使用肝素,之后用维生素K拮抗剂维持.但是维生素K拮抗剂受多种食物和药物的影响,需要监测凝血功能调整剂量,门诊患者使用不便;并且维持使用1年后,约有1%~2%的患者会出现维生素K拮抗剂相关严重出血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成人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的实验室检查和临床诊断、治疗、监测特点。方法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及纠正试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纠正试验、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确诊后用维生素K1治疗。结果应用维生素K1治疗后,PT、APTT较初入院结果显著缩短(P<0.01)。APTT异常率较低,PT异常率较高(95.5%)。PT与APTT变化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PT显著延长是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诊断的敏感指标。检测PT、APTT对于成人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的诊断及疗效监测具有一定价值。应用维生素K120mg2次/日静滴1月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