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9 毫秒
1.
程蕾  朱冉  宋超 《眼科新进展》2023,(2):142-146
目的 探讨波前像差引导FS-LASIK矫正中高度近视患者术后1年对眼前节结构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0年7月至2021年3月在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符合手术适应证且接受波前像差引导FS-LASIK患者共40例78眼的临床资料,分为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1年行Pentacam AXL眼前节分析仪测量眼前节,包括角膜后表面Q值,全角膜像差,后表面高阶像差、球差、彗差,角膜后表面曲率、顶点高度及最薄点高度,前房深度(ACD)、前房容积(ACV)和前房角(ACA),并对比分析。结果 中度近视组患眼角膜后表面曲率和角膜后表面Q值术前与术后1个月、术后1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高度近视组患眼角膜后表面最薄点高度和角膜后表面Q值术前与术后1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中度近视组患眼角膜后表面垂直彗差术前与术后1个月、术后1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高度近视组患眼全角膜像差、角膜后表面球差和垂直彗差术前与术后1个月、术后1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中度近视组及高度近视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在Q值调整非球面切削与标准切削LASIK治疗近视术后角膜形态、角膜像差以及全眼的高阶像差的改变情况有无区别,从而评价两种切削方式的疗效。方法:根据等效球镜度将156例(295眼),将其分为低度组47例(89眼),中度组71例(135眼),高度组38例(71眼)。每组中再随机分为Q值调整非球面切削亚组(F亚组)和标准切削亚组(C亚组):低度组中F亚组和C亚组分别有24例(45眼),23例(44眼);中度组中分别有35例(66眼),36例(69眼);高度组中分别有19例(36眼),19例(35眼)。总的F组共有78例(147眼),C组共有78例(148眼)。对每组中两亚组术后的视力、Q值、角膜及全眼像差进行比较。结果:随访3mo,所有手术眼视力矫正均达到满意效果,F亚组与C亚组间屈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所有患者Q值均向正值方向发展,角膜球差(Z40)、彗差(Z31),全眼的球差(C12)、彗差(C7)、高级像差均方根值(rootmeansquarehighorder,RMSh)均较术前增高(P<0.05);低、中度近视组中,Q值、角膜球差(Z40)、全眼的球差(C12)、高级像差均方根值(RMSh),在F亚组与C亚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高度近视组中这些指标在两亚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角膜彗差(Z31)、全眼的彗差(C7)在不同程度近视组中的两亚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Q值调整非球面切削与标准切削LASIK治疗近视都是安全、有效的。但前者能更好的维持低、中度近视患者术后角膜前表面形态,角膜及全眼的高阶像差的改变相对小,尤其是球差,从而改善术后患者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3.
郑燕  周跃华  鲁静 《眼科研究》2008,26(6):458-461
目的 分析近视散光患者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手术前后屈光状态和角膜形态对高阶像差的影响.方法 在LASIK术前和术后6个月,分别对患者69例108眼进行角膜地形图和波前像差检查,屈光矫正范围(-1.25~-9.00)D,切削直径为6.0 mm或6.5 mm.结果 LASIK手术前后在6.0 mm瞳孔直径下最主要的高阶像差是3阶彗差、4阶球差和三叶草散光,术后总高阶像差的均方根(RMSh)增加1.82倍.术后RMSh变化与近视度的矫正量呈正相关,主要表现为3阶彗差和4阶球差的变化.术后角膜表面不对称指数(SAI)显著增加,RMSh的变化与其增加量呈正相关,特别是3阶彗差.角膜形态术前为不规则型及术后为半环型和中央岛型时SAI增大,高阶像差增大.结论 LASIK手术前后的主要高阶像差均为3阶彗差和4阶球差.术后总高阶像差增大,主要表现为慧差增大,可能为角膜表面的不对称性增大引起.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近视散光患者高阶像差的分布特点及角膜形态对其的影响.方法 用wavescan wavefront system波前像差仪对LASIK术前281例(434眼)近视散光患者进行客观测量,用TMS-4角膜地形图仪获得角膜表面规则指数(surface regularity index,SRI)、角膜表面不对称指数(surface asymmetry index,SAI)以及角膜表面形态.对屈光度、SRI和SAI与高阶像差作相关分析,将患者分别按角膜形态分为5组,对各组间的高阶像差的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RMS)作秩和检验.结果 6.0 mm瞳孔直径下的总高阶像差(root mean square of higher order aberrations,RMSh)的均方根值为(0.286±0.098)μm,从3阶至6阶大致呈递减趋势,其中以3阶彗差、三叶草和4阶球差的均数最大.屈光力和SRI与RMSh没有显著的相关性,SAI与RMSh呈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0.161,P值为0.001.SAI值对高阶像差的影响较SRI值大,尤其是SRI值较低的患者,RMSh值随SAI的增高而增大,主要表现为3阶彗差和4阶球差的增大.角膜形态为不规则形和不对称领结形时高阶像差最大,主要表现为三叶草和3阶彗差的增大.结论 6.0 mm瞳孔直径时,最主要的高阶像差是3阶彗差、三叶草和4阶球差.角膜形态为不规则形和不对称领结形时高阶像差最大.SAI对高阶像差的影响比SRI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飞秒激光制瓣LASIK(飞秒LASIK)联合波前优化治疗近视及散光术后角膜像差的特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行飞秒LASIK手术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30例(30眼),平均年龄(20.9±2.8)岁;术前平均等效球镜度(-6.48±1.61)D.应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角膜前表面6、7、8、9 mm直径下的Q值,采用Keratron角膜波前像差分析仪测量6 mm瞳孔直径下角膜波前像差.随访时间为术后3个月,手术前后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角膜像差、Q值与其他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6 mm瞳孔直径下角膜高阶像差、总球差、总彗差、水平彗差、垂直彗差、初级球差、x-向次级像散、次级水平彗差、次级垂直彗差、次级球差均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54、-7.385、-6.108、-5.651、-2.195、-7.565、-4.628、-2.974、-2.748、-7.068,P<0.05).角膜前表面4个直径范围内Q值均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999、-19.208、-21.502、-22.197,P<0.05).6 mm瞳孔直径下手术前后Q值变化量(△Q6mm)与高阶像差变化量、总球差变化量、初级球差变化量、总彗差变化量呈正相关(r=0.736、0.792、0.788、0.383,P<0.05),△Q6mm与总三叶草变化量、次级球差变化量无相关性(r=0.099、-0.348,P>0.05).结论 飞秒LASIK联合波前优化治疗近视及近视散光是安全、有效的,但术后角膜高阶像差仍有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我国白内障人群角膜前表面球差的分布特点,探讨年龄、角膜散光、角膜非球面Q值、平均角膜曲率及眼轴长度等因素是否对角膜前表面球差产生影响,为白内障手术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使用iTraee像差仪测量572例572眼角膜前表面球差、角膜非球面Q值、平均角膜曲率,使用IOLMaster测量眼轴长度。分析角膜前表面球差的统计学分布特征及其与年龄、角膜非球面Q值、平均角膜曲率、角膜散光及眼轴长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角膜前表面球差为(o.25±0.08)μm,与年龄、角膜散光不相关(P〉0.05),与角膜非球面Q值和平均角膜曲率正相关(P〈0.05),与眼轴长度负相关(P〈0.05)。角膜非球面Q值(Beta=0.837,P〈0.001)、平均角膜曲率(Beta=0.250,P〈0.001)对角膜前表面球差有显著性影响。按角膜非球面Q值分为3组(G1:-1〈Q〈0;G2:Q=0;G3:Q〉0),各组间角膜前表面球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膜前表面球差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性,且其与角膜非球面Q值、平均角膜曲率正相关,与眼轴长度负相关,受角膜非球面Q值和平均角膜曲率影响显著,所以白内障术前精确测量角膜前表面球差对于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的个体化选择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近视眼角膜前表面形态(角膜曲率、高度、非球面性)与角膜高阶像差的相关关系.方法 横断面研究.近视患者57例(57眼),球镜度-1.50~-6.00D,平均(-3.88±1.12)D,柱镜度0~-3.50 D,平均(-0.59±0.58)D,应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获取角膜表面变异系数(ISV)、角膜高度的非对称指数(IHA)、非球面系数(Q值)及角膜前表面像差,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ISV、IHA和Q值与角膜高阶像差的相关关系.结果 ISV与角膜垂直彗差(Z3-1)、水平彗差(Z3+1)均呈正相关(r=0.389,P=0.003;r=0.594,P<0.001),与角膜球差(Z40)呈负相关(r=-0.400,P=0.002);ISV与角膜的三阶像差(S3)呈正相关(r=0.683.P<0.001),与角膜的四阶像差(S4)呈负相关(r=-0.373,P=0.004).IHA与Z3-1、S3呈正相关(r=0.446,P<0.001;r=0.445,P<0.001).Q值与Z40、S4呈正相关(r=0.849,P<0.001;r=0.761,P<0.001),与角膜的五阶像差(S5)呈负相关(r=0.280,P=0.035).结论 角膜表面曲率变异越大,角膜的三阶像差越大.角膜表面高度上下越不对称,角膜垂直彗差越大.Q值越大,即角膜形状越偏向扁椭圆形,角膜球差越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和分析国人无器质性疾病眼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与年龄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序贯选取年龄为11~50周岁、屈光度数为+0.50~-3.00 D且散光<1.00 D的受检者201例,平均年龄(29.9±11.5)岁.根据受检者的年龄分为4组:11~20岁组、21~30岁组、31~40岁组和41~50岁组.采用鹰视角膜地形图仪测量角膜前表面像差,应用抛硬币法随机选取每名受检者一眼的数据.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角膜中央4、6和8 mm区域的彗差、三叶草像差、球差、二次散光和四叶草像差.结果 4、6、8 mm角膜区域的三叶草像差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526、2.800、2.888,P均<0.05),41~50岁组[(0.10±0.05)、(0.17±0.08)、(0.30±0.13)μm]明显大于21~30岁组[(0.08±0.04)、(0.13±0.06)、(0.22±0.11)μm,P均<0.05].4 mm区二次散光41~50岁组[(0.03±0.02)μm]明显高于其余三组(P均<0.05),6 mm区41~50岁组[(0.08±0.08)μm]与21~30岁组[(0.05±0.03)μm]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 mm区彗差和球差各年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F=4.796、3.165,P均<0.05),41~50岁组角膜彗差[(0.58±0.24)μm]、21~30岁组角膜球差[(0.63+0.16)μm]大于其他各组(P<0.05).各组间四叶草像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年龄段的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大,球差逐渐减小而彗差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ORK-CAM引导的非球面切削个体化手术不同程度近视组间手术前后的角膜总体像差、球差、彗差和Q值的变化特点,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2010年在眼科激光中心行ORK-CAM引导的非球面切削个体化手术的250例500眼近视病例,其中低中度近视组有125例250眼,高度近视组有125例250眼。分别对两组病例手术前后的裸眼视力、等效球镜度、角膜总体像差RMS、球差、彗差和Q值的变化进行比较,随访6mo,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果:两组术后裸眼视力分别为1.15±0.16和1.13±0.14,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术后残余等效球镜度均减少,但无统计学差异。术后角膜总体像差RMS、球差、彗差和Q值均增加,但高度近视组的增幅大于低中度近视组(P<0.05)。结论:ORK-CAM引导的非球面切削个性化手术对低中高度近视的治疗都是有效和安全的。但如要进一步减少高度近视术后角膜总体像差、球差、彗差和Q值的增加仍需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10.
的像差值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各组像差平均RMS值总体比较,总像差和低阶像差均数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阶像差均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仅彗差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角膜高阶像差中垂直彗差A、C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近视度与各阶像差表现出的线性相关,散光度仅与彗差直线相关,角膜曲率和眼轴长等因素则与其不相关.结论 不同近视散光度的年轻人眼总体和角膜高阶像差之间的差异以彗差为主,并与近视和散光度直线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青壮年近视患者角膜前、后表面不同范围非球面性参数Q值的分布及它与其他参数间的关系。方法使用Pentacam眼前节测量与分析系统检测203例(406眼)等效球镜(spherical equivalent,SE)为-1.00~11.38D的18—36岁青壮年近视患者,获取角膜前、后表面Q值、角膜像差、角膜表面散光△K值。结果角膜前表面Q20、Q25、Q30、Q35、Q40分别为-0.14±0.15、-0.20±O.11、-0.24±0.09、-0.30±0.23、-031±0.23。角膜后表面Q20、Q25、Q30、Q35、Q40分别为0.48±0.32、0.27±0.25、0.09±0.20、-0.05±0.18、-0.20±0.17。角膜前表面Q30与球镜、柱镜、SE之间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1、0.19、0.15),与角膜前表面散光△K、z40、RMSh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1、O.64、0.56);角膜后表面Q30与角膜后表面z40、RMSh、RMSg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82、0.59、0.24)。性别、年龄、配戴角膜接触镜对Q值无显著影响。双眼Q值呈-致性。结论大多数青壮年近视患者角膜前表面为长椭圆形(prolate),前、后表面的Q值均随着测定范围的扩大变得越来越小。角膜Q值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的角膜非球面因子Q值的分布情况,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前后角膜的非球面变化趋势.方法 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在我院眼科住院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30例(39只眼),<1.00 D散光者取颞侧透明角膜切口,≥1.00 D散光者在最大曲率子午线作透明角膜切口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术后3个月进行随访研究,检查项目包括手术前后的角膜Q值、平均角膜曲率、散光度数.对于手术前后角膜Q值、平均角膜曲率、散光度数进行配对t检验,对术前角膜Q值与平均角膜曲率、散光度数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 手术前后的角膜Q值分别为-0.07±0.22和-0.11±0.16,均呈正态分布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4,P=0.26).手术前后的角膜曲率分别为(44.6±1.92)和(44.70±1.47)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9,P=0.50);术前角膜曲率与角膜Q值成负相关(r=-0.46,P=0.003).手术前后的散光度数分别为(0.67±0.43)和(0.66±0.42)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4,P=0.82);术前散光度数与角膜Q值无相关关系(r=-0.24,P=0.14).结论 老年人的角膜Q值大多为负值,呈正态分布,与角膜曲率成负相关.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的角膜Q值比术前略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前后的角膜曲率、散光度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不同年龄段马凡综合征晶状体不全脱位患者的角膜特征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马凡综合征组45例84眼和对照组84例84眼列入研究,前者按年龄分为两组:儿童组(5 ~14岁)49眼和非儿童组(>14岁)35眼.使用Pentacam测量角膜曲率、角膜散光和中央角膜厚度.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马凡综合征组患者角膜变平、散光增大,两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00).马凡综合征患者角膜前表面曲率儿童组为(40.02±1.42)D,非儿童组为(41.03±1.57)D;角膜后表面曲率儿童组为(-5.71±0.23)D,非儿童组为(-5.89±0.31)D;总角膜散光儿童组为(-1.71±0.84)D,非儿童组为(-1.34 ±0.78)D,两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角膜前表面散光儿童组高于非儿童组(P=0.017),而后表面散光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377).儿童组总角膜散光和角膜前表面散光以顺规散光(69.39%)为主,而非儿童组顺规散光和斜向散光的比例相当.两组角膜后表面都以逆规散光为主(儿童组占85.71%,非儿童组占77.14%).以角膜前表面散光估计总角膜散光时约有一半的患者会高估约0.32 D.结论 马凡综合征晶状体不全脱位患者角膜变平、散光增大.儿童组角膜更扁平,总角膜散光和角膜前表面散光值较高,以顺规散光为主.马凡综合征患者的角膜后表面散光值较稳定,以逆规散光为主.忽视角膜后表面散光,以角膜前表面散光值估计总角膜散光时易高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角膜波前像差联合Q值优化的非球面切削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切削术(LASEK)与角膜波前像差联合Q值优化的非球面切削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分别治疗角膜薄(<500μm)和角膜厚(>500μm)的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比较.方法 选取角膜厚度薄的高度近视患者行LASEK治疗25例(42只眼),角膜厚的高度近视患者38例(65只眼),比较术前视力、年龄、角膜厚度、切削厚度、剩余角膜厚度、等效球镜度、球差、慧差、总阶像差,术后2周,4周,3月,6月的视力,比较术后6月两组视力、等效球镜度、球差、慧差、总阶像差、HAZE等级.结果 两种手术方式术后6月内的视力,术后6月的等效球镜度、球差、慧差、总阶像差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高度近视具有相同均具有很高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可预测性且两组具有相同的临床疗效.结论 非球面切削的LASEK治疗角膜薄的高度近视与非球面切削的LASIK治疗角膜厚的高度近视具有相同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针对不同类型中度近视眼高阶像差的分析,探讨中度近视眼中曲率性近视与轴性近视高阶像差的差异。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选取单纯性中度近视眼患者39例56眼,将其分为两组:A组为中度曲率性近视眼组(11例/16眼),平均年龄22±2岁,平均眼轴长度23.89±0.13mm,平均角膜曲率45.56±0.95D,平均屈光度4.58±0.82D;B组为轴性近视眼组共28例40眼,平均年龄22±3岁,平均眼轴长度25.82±0.44mm,平均角膜曲率41.93±0.85D,平均屈光度4.50±0.78D。利用波前像差仪获取入选患眼瞳孔分别为4,5,6mm时高阶像差值,进行分组比较。结果:A,B两组平均年龄与平均屈光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平均角膜曲率与平均眼轴长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与B组在瞳孔为6mm时RMS3,RMS4,RMS6,RMSh,C12值比较,A组/B组分别为:0.165±0.064/0.098±0.045,0.127±0.034/0.059±0.025,0.040±0.014/0.028±0.010,0.218±0.059/0.129±0.040,0.137±0.057/0.048±0.037,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余不同直径瞳孔下的高阶像差各值比较,前者均高于后者,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正常及中度散大瞳孔下,中度近视眼中曲率性近视的彗差、球差、次级球差及总高阶像差均较轴性近视眼为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角膜塑形镜矫正青少年儿童近视的疗效,探讨角膜塑形镜对近视进展控制的临床效果,并观察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选取2011-2012年间在上海瑞视维景眼科门诊部验配角膜塑形镜的近视青少年儿童58例,均以左眼作为研究对象,年龄(11.1±2.0)岁,平均等效球镜度(SE)(-3.68±1.36)D。选用Boston EqualensⅡ和Boston XO 2种不同材料角膜塑形镜,按照所验配的角膜塑形镜材料为A组(38例)和B组(20例),再以-3.00 D为界分为低度近视组(19例)和中度近视组(39例),患者连续配戴角膜塑形镜2年后停戴4周复诊,分别比较戴镜2年前后的SE、眼轴长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中央角膜厚度、角膜平坦曲率值、角膜陡峭曲率值和角膜散光。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符号秩和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等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配戴角膜塑形镜的患者在戴镜2年后均有近视度数加深[(-0.35±0.64)D,t=4.132,P<0.01],眼轴长度增加[(0.33±0.33)mm,t=4.411,P<0.01],角膜平坦曲率值减少[(-0.33±0.25)D,t=10.001,P<0.01]和角膜散光增加[(-0.34±0.38)D,t=6.873,P<0.01];但A组与B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度近视组的SE、眼轴长度和角膜散光改变量分别为(-0.70±0.68)D,(0.47±0.36)mm,(-0.54±0.37)D,均高于中度近视组的改变量[(-0.17±0.54)D,(0.26±0.29)mm,-0.25(-1.00,0.2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93、-2.384,Z=-2.598,P<0.01)。结论青少年儿童配戴角膜塑形镜2年后仍有少量近视进展和眼轴增长,并且中度近视的近视增加量可能低于低度近视者。  相似文献   

17.
单眼高度近视患者眼前节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高度近视眼眼前节形态的结构特点,探讨高度近视眼与中低度屈光不正眼的眼前节形态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单眼高度近视患者23例(46眼),年龄(24.1±12.4)岁(范围8~49岁),屈光参差(8.73±4.73)D(范围1.62~16.75 D),进行双眼间的对照研究,高度近视眼(屈光不正度数高于-6.00 D)为高度近视组,对侧眼(屈光不正度数在-5.75 D之内)为对照组.用A型生物超声仪测量中央角膜厚度和眼轴长度,Pentacam眼前节三维分析仪测量角膜前后表面曲率(中央区角膜最大与最小子午线角膜曲率的平均值)或曲率半径、角膜前后表面非球面形态(30°范围的平均Q值)、角膜前后表面散光、前房深度、前房角及前房容积.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配对t检验用于双眼间的参数比较,直线相关用于两参数间的相互关系分析.结果 高度近视组的眼总散光、眼轴长度及跟轴长度/角膜曲率半径(AL/CR值)分别为(1.43±1.26)D、(27.45±1.63)mm及3.60±0.22;对照组的眼总散光、眼轴长度及AL/CR值分别为(0.93±0.92)D、(24.19±1.41)mm及3.16±0.12,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t=-2.539,P〈0.05;t=8.606,P〈0.01;t=8.167,P〈0.01).高度近视组的角膜前、后表面曲率,角膜前、后表面散光,角膜前、后表面非球面系数Q值,前房深度,前房角及前房容积分别为(44.1±1.8)D、(-6.3±0.3)D,(1.4±1.0)D、(0.3±0.2)D,-0.35±0.13、-0.16±0.18,(3.12±0.30)mm,(38.7±4.2)°及(178±37)mm^3;而对照组的上述参数分别为(44.1±1.8)D、(-6.4±0.3)D,(1.3±0.8)D、(0.4±0.2)D,-0.33±0.10、-0.20±0.19,(3.08±0.32)mm,(38.8±5.8)°及(175±40)mm^3;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眼轴长度与等效球镜度在高度近视组和对照组均显示了高度线性相关关系(高度近视组r=0.662,P〈0.01;对照组r=0.618,P〈0.01).在高度近视组和对照组,角膜顶点曲率半径与等效球镜度无相关性(高度近视组r=0.287,P〉0.05;对照组r=0.261.P〉0.05).结论 高度近视眼与中低度屈光不正眼眼前节形态无明显差异,而眼轴长度存在明显差异,高度近视眼眼轴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18.
陈章明  赵婷婷  黄丹 《眼科》2014,23(5):301-304
目的 比较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非球面切削及普通切削术后3年的角膜 Q 值及曲率变化。设计 回顾性比较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哈尔滨242医院行准分子激光近视治疗的患者155例(295眼)。方法 患者分非球面切削和普通切削两组,每组预留基质分为>350 μm(A组)、300~350 μm(B组)及280~299 μm(C组)三组。不同术式两组患者术前年龄、等效球镜度数、中央角膜厚度无统计学差异。利用Orbscan II 检测术后1周,1、6个月,1、 3年角膜Q值及前表面曲率。主要指标 角膜Q值及前表面曲率。结果 手术后3年时,非球面切削者三组角膜Q值分别是A组0.27±0.21、B组0.33±0.31、C组0.93±0.19;角膜前表面曲率分别是(39.6±1.17)D、(39.9±0.83)D、(37.9±1.51)D。普通切削者三组的角膜Q值分别是A组0.35±0.24、B组0.71±0.35、C组1.03±0.36;角膜前表面曲率分别是(40.2±0.98)D、(39.6±0.33)D、(37.3±1.83)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过3年的观察显示,与LASIK普通切削模式相比,非球面切削在预留基质300~350 μm范围内能保持更好的角膜非球面形态。两组术式在预留基质280 μm以上时均是安全的。(眼科, 2014, 23: 301-304)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角膜塑形镜矫正不同类型(低度近视和中度近视;高曲率组和低曲率组近视)青少年近视的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至2011年在我院就诊患者54人,共102只眼,年龄8~16岁,平均11.24±3.56岁,性别不限;等效球镜度数-1.00~-6.00D,顺规散光<-1.50D,逆规散光<-0.75D,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戴镜时间8~10h,并按照近视度数和曲率高低分为,低度近视组和中度近视组,低曲率组(≤43D)和高曲率组(43D∽46D);观察戴镜后第1d、1周、2周、1月、2月、3月、6月、12月后患者视力、屈光度、曲率变化情况并进行比较;对所有结果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戴镜者白天视力都基本恢复正常(视力达1.0),其中低度近视组在戴镜后1周、中度近视组在戴镜后1月视力恢复最佳并稳定;所有患者角膜曲率都降低,并在戴镜后一月稳定,高曲率组比低曲率组曲率下降更大,低曲率组平坦曲率下降(2.06±0.78D),高曲率组平坦曲率下降(2.81±0.98D);低曲率组陡峭曲率下降(1.74±0.70D),高曲率组陡峭曲率下降(2.84±1.09D);结论角膜塑形镜是矫正青少年中、低度近视的有效方法,低度近视及高曲率者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