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改良后静脉输液拔针按压方法与传统方法对皮下瘀血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将300例需进行静脉输液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150例,采用保留输液贴加纵行棉枝联合按压法,按压时间为4 min;对照组150例,纵行棉枝直接按压针眼,时间同实验组.结果 实验组出血、皮下瘀血的发生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保留输液贴加纵行棉枝联合按压法能有效降低患者皮下瘀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方法改进,使留置针感染率下降,留置时间延长,提高患者满意度。方法:460例患者随机分为二组,实验组采用改良的新方法,对照组采用原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拔针时穿刺点皮肤情况、留置天数、留置4天以上患者拔针后针尖细菌培养情况。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拔针时皮肤正常率上升20.44%;皮肤红肿痛率下降14.78%;针眼渗血渗液率下降6.52%;留置天数4-6天的比率高9.56%;留置≥7天的比率高17.38%;留置4天以上患者拔针后针尖细菌培养阳性率低11.63%;两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改良后的方法能有效降低留置针的感染率,延长留置时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静脉采血拔针后的按压方法,以减少出血及皮下淤血。方法将1900例需要进行静脉采血的学生随机分2组,实验组950例:用消毒棉球大面积按压法(食指、中指、无名指3指并排横向,将针眼上下2—3cm全部压住,拔针时尽量不外加压力,拔针角度与皮肤保持平行,出针既加压,按压时间5min)。对照组。950例;常规用棉签小面积按压,只按压针眼,时间同实验。结果实验组出血,皮下淤血的发生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此方法确实有效,使被采血者的血管得到保护,减轻了疼痛,并且减小了其他学生的恐惧心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改良静脉穿刺部位拔针止血新方法,防止穿刺血管及周围皮肤瘀斑发生,减轻疼痛,保护血管,利于血管的重复利用,以提高护理质量.方法:从1 200例中分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0例,拔针后手放松迅速垂直举高上臂为实验组;采用消毒棉按压针口处为对照组.1.5 min后对比两组所得结果.结果:实验组拔针后,针口处无渗血及皮下瘀血发生.结论:实验组拔针止血方法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婴幼儿桡动脉穿刺采血拔针后有效的止血方法。方法82例桡动脉穿刺拔针后婴幼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拔针后采用常规消毒棉签按压止血;观察组拔针后采用5×5cm无菌纱带按压止血,观察止血效果和穿刺部位皮肤情况。结果观察组按压2分钟针眼止血,无出现皮肤淤斑,对照组12例未止血,6例出现皮肤淤斑,两组均无出现局部血肿,两组止血效果有显著差异(X=14.06,P〈0.05),结论婴幼儿桡动脉穿刺拔针后用无菌纱布按压止血,有利于针眼止血,防止出现皮肤淤斑和局部血肿。  相似文献   

6.
段焕玲 《中国保健营养》2012,(12):2047-2048
目的比较静脉输液后两种拔针方法对患者疼痛反应、出血情况的影响。方法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取有角度的先拔后二指按压法拔针,对照组采取传统按压法拔针。比较拔针方法对患者的疼痛反应及出血情况。结果采用有角度的先拔后二指按压法与传统按压法相比,能够降低患者疼痛程度和出血的发生(P<0.05)。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新方法肘正中静脉抽血技术减轻拔针疼痛和应用按压止血新方法对拔针后预防皮下淤血效果观察,通过静脉抽血技术的改进,比较体检者对应用新旧方法拔针后应激性疼痛效果的自我评价。方法对137例健康体检者2次以上肘正中静脉抽血分别采用常规方法拔针按压止血和采用改进后的方法拔针按压止血各一次,进行效果评价。结论采用改进后的新方法有利于体检者舒缓紧张恐惧情绪,减轻体检者拔针应激性疼痛和避免静脉抽血拔针后按压不当造成的皮下淤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自制一次性止血带用于输液固定及替代人工按压止血的效果.方法:将600例静脉输液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2组在静脉穿刺时均使用自制一次性止血带,穿刺后按常规方法固定,对照组撤去止血带,实验组再用松开的止血带固定针头硅胶管和输液管末端,观察一次静脉输液的成功率;拔针时对照组按常规方法压迫止血,实验组利用止血带固定棉签压迫止血,观察按压部位的出血率、淤血率,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一次静脉输液的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局部出血率、淤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制一次性止血带用于输液固定能提高输液的成功率,用于压迫止血能替代人工按压,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寻找静脉输液拔针后止血不需手按压,且取材方便,成本低的方法。方法将门诊连续输液两天以上的病人做为试验对象,第一天输液拔针后采用常规法,作为对照组;第二天输液拔针后采用棉签加输液贴,又称输液贴法,作为观察组。结果两组病人针眼出血,淤血次数,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著的意义(P〈0.01)。结论止血贴法优于常规法,是一种护士操作很方便,患者使用很满意的静脉拔针按压法,值得临床尽早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静脉输液拔针按压方法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静脉输液后护士拔针按压方法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法,将100例输液患者分为对照组(棉签按压法)、实验组(输液贴+拇指按压法)。观察两纽患者输液完毕后局部疼痛、回血及淤血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的局部疼痛、回血及淤血率方面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实验组的局部疼痛、回血及淤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因此时保护静脉、提高护士再次穿刺的成功率、减轻病人的痛苦、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护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拔针后按压时间对皮下淤血发生率的影响,找出恰当的按压时间,减少皮下淤血的发生。方法:将静脉输液的360例患者随机分为Ⅰ、Ⅱ、Ⅲ三组,按压时间分别为3min、5rain、8rain,观察皮下淤血的发生率。结果:Ⅰ组与Ⅱ组和Ⅲ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Ⅱ组与Ⅲ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静脉穿刺后局部按压5min能有效的降低皮下淤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慢性化危险因素,我们调查了安徽省某乡“职业”献血员与两所省级医院传染科住院病例中,抗-HCV(+)和/或HCVRNA(+)者共142例,其中病例组76例,对照组66例。结果显示病例组有饮酒习惯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x2=8.75,P<0.003,OR=2.79),饮酒量与慢性丙型肝炎呈相关关系;持续饮酒≤5年,OR=1.74,6-15年OR=3.51;>15年OR=5.10;两组间经血传播与非经血传播比例差异显著(x2=4.859,P<0.05),病例组有经血传播史的比例是对照组的5.10倍,本研究HCV血清学分型、吸烟、饮食习慢等,两组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加强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在减少输血不良反应中的价值.方法 纳入200例三明市第一医院收治的输血患者进行研究(2019年1月—2020年12月),按非同周期法分为观察组(n=100,2019年1—12月,采用常规输血检验质量管理)、对照组(n=100,2020年1—12月,采用优化输血检验质量控制),统计两组不良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输血治疗时不同新鲜冷冻血浆(fresh frozen plasma,FFP)与浓缩红细胞(concentrate red blood cells,cRBC)比例对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莆田市涵江医院2019年3月—2020年3月收治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且接受输血治疗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FFP、cRBC输注比例将其分为甲组32例、乙组28例,甲组输注比例为FFP∶c RBC=1∶1,乙组输注比例为FFP∶cRBC=1∶2,比较两组FFP、cRBC、血小板(platelet,PLT)、冷却沉淀输注量、住院时间,比较两组输血前后凝血功能、血常规变化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甲组FFP输注量高于乙组,cRBC输注量低于乙组,住院时间短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两组PLT、冷却沉淀输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输血前两组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输血后两组血清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水平升高,且甲组高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化验室静脉采血后传统拔针按压法与改良拔针按压法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0对来站要求静脉采血化验对象男女混搭均分成改良组(n=200)和对照组(n=200),改良组采用改良拔针按压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拔针按压法,比较两组拔针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改良组对象拔针后疼痛和穿刺点出血、皮下淤血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1)。结论:改良式拔针按压法减少了静脉采血拔针后的并发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超低出生体重儿及超早产儿在不同时期进行输血治疗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探讨贫血的预防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儿科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收治的出生体重<1 000g的超低出生体重儿及胎龄<28周的超早产儿,根据首次输血时间分为早期输血组(首次输血时间在出生2周内)和晚期输血组(首次输血时间在出生2周后),分析两组患儿一般情况、产时危险因素、输血前临床特征及输血后并发症等。结果共纳入患儿42例,其中早期输血组19例(45.24%),晚期输血组23例(54.76%)。与晚期输血组相比,早期输血组出生体重更低(t=2.04,P<0.05)、住院时间更长(t=2.05,P<0.05)。经单因素分析发现,早期输血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及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发病率高于晚期输血组(χ~2值分别为4.40、4.50,均P <0.05)。结论超低出生体重儿及超早产儿早期输血与ROP及BPD的发生密切相关,该类患儿应尽量避免早期输血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输血相关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TRNEC)的早产儿进行减量肠道喂养干预,以探讨减量肠道喂养对早产儿输血相关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保护机制。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的在广东省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治疗患有输血相关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早产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按照正常喂养,试验组实施减量喂养。比较两组早产儿输血前后的血浆TNF-α与IL-6浓度,以及输血48 h内的输血相关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情况。结果两组TNF-α与IL-6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6、12 h,试验组TNF-α与IL-6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输血后6、12 h TNF-α与IL-6浓度显著高于输血前(P<0.05);输血48 h内,试验组发生TRNEC的比例及出现呕吐、腹胀、血便等症状的比例均低于对照组组(P<0.05)。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减量肠道喂养可有效降低早产后输血后TNF-α与IL-6的浓度,减少TRNEC的病发,有助于早产儿输血相关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预防。  相似文献   

18.
98例经皮给药佐治小儿腹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经皮给药佐治小儿腹泻的疗效 ,采取相应护理对策。方法 在补液、纠正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 ,针对不同病因选用抗感染制剂、微生态制剂、肠粘膜保护剂、助消化药的基础上对 98例腹泻患儿加用经皮给药 ,并与对照组 6 5例腹泻患儿比较。结果 经皮给药组在大便次数减少 ,大便外观性状好转 ,水份减少 ,临床症状好转、满意度、住院日数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经皮给药治疗小儿腹泻是一种内病外治 ,安全有效 ,操作简单 ,便于护理 ,易被患儿及家长接受的新的治疗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