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单纯肥胖儿童家庭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单纯肥胖儿童的家庭影响因素。方法:对140例0-6岁肥胖儿童进行家庭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父母的体重与子女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特别是母亲的BMI值对儿童肥胖指数有显著的正性影响。结论:父母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及对肥胖症危害的认知态度是影响儿童肥胖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社区综合干预行为对单纯性儿童肥胖症的影响。方法采用对照的方法把60名单纯性肥胖儿童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人,实验组采用健康宣教及行为干预措施,纠正患儿不良生活习惯,改变患儿生活方式,增加运动,改变家庭烹调习惯,限制烹调用油的品种和用量,对照组不采取任何行为干预措施。结果实验组肥胖儿童的肥胖程度、BMI、血脂水平明显降低,体重保持较缓慢的增长状态。而未经干预的一组肥胖儿童期肥胖程度、BMI、血脂水平则无明显改变。结论采用以家庭为基础的社区综合干预疗法,通过健康宣教及行为干预措施,以增加运动和纠正不良行为习惯、控制烹调用油的品种和用量为主,既控制了单纯性肥胖儿童体重的快速增长,又不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是一种较有前景的治疗单纯性儿童肥胖症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单纯肥胖儿童气质特点及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了解单纯肥胖症儿童气质特点及其相关因素,为临床进行心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用“3~7岁儿童气质问卷”及“8~12岁儿童气质问卷”分别对相应年龄组的单纯肥胖组(研究组)及正常体重组(对照组)儿童各249名进行问卷调查。用自制“儿童气质相关因素问卷”进行相关因素调查。 【结果】 在气质类型分布上,研究组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在气质维度上,轻度肥胖组的3~7 岁男、女童活动水平以及重度肥胖组的男童节律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8~12岁男性中度肥胖组的反应阈、重度肥胖组的节律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女性轻度肥胖组注意分散和反应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中度肥胖组之趋避性和持久性,重度肥胖组之趋避性和反应阈分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或0.01)。影响肥胖儿气质的因素有:出生体重、出生是否足月、分娩方式、父母婚姻关系、家庭结构、是否独生子女、管教方法、管教态度、父母文化程度。 【结论】 单纯肥胖儿童的抚养教育中要针对其气质特点,重视改善成长环境,提高父母自身素质,改进管教态度和方式,是促进其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广东省广州市小学生父母及子女体像认知情况,为制定科学、有效的儿童肥胖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4年4—10月,采用问卷及现场测量方法对广州市6 068名3~5年级学生及其父母进行体像认知调查及小学生身高和体重测量。结果广州市3~5年级学生消瘦、超重及肥胖发生率分别为14.49%、9.54%和5.37%;77.85%的学生对自己的体像不满,高于父母的72.98%,子女自我体像不满意度评分为0.19,父母对子女的体像不满意度评分为–0.30,无论性别及年级,学生自我体像不满意度评分均为正分,而父母则均为负分;正常体重但父母对其体像不满的学生中,70.01%的父母希望其变胖一点,正常体重但自我体像不满的学生期望自己变胖的比例仅为46.07%;与低年级相比,更多的中、高年级学生倾向于变瘦,父母期望低年级子女变胖的愿望也明显强于对高年级的子女;公办学校的学生及父母对体像的认知准确性高于民办学校。结论广州市3~5小学生父母及学生自我对体像的认知存在明显偏倚,如何提高学生及父母对体像认知的准确性可作为儿童肥胖干预的一个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不同营养状况儿童脂肪肝检出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超重、肥胖儿童脂肪肝的发生情况,为预防和控制儿童脂肪肝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北京市3所中学和2所小学.根据2005—2006年中小学生身高、体重体检结果进行体重正常、超重和肥胖的筛选.对自愿参加的1011名7~15岁学生进行身高、体重的测量,并进行肝脏B型超声检查和血脂、ALT的测定。结果超重、肥胖儿童脂肪肝检出率明显高于体重正常儿童:超重、肥胖儿童脂肪肝组血脂水平明显高于非脂肪肝组,除血清总胆固醇(TC)外.其余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超重和肥胖儿童脂肪肝检出率明显高于体重正常儿童。应加强超重和肥胖儿童肝脏B型超声的检查,预防脂肪肝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不同性别、年龄和年级青少年体重控制心理行为状况及其与超重、肥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合肥市某中学的初一、初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人体测量。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及其父母的社会人口统计学特征、体重自我评价和体重控制心理行为。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分别依据BMI值和体重自我评价进行分组。结果青少年不良的体重控制心理、行为和总体不良的体重控制心理行为报告率分别为17.4%、3.8%、19.1%,女生的报告率(20.6%、4.3%、22.6%)均高于男生(14.5%、3.3%、15.8%)(P〈0.05)。BMI评价和自我评价为肥胖学生不良的体重控制心理、行为和总体不良的体重控制心理行为的报告率均最高(P〈0.05)。两种方法评价肥胖和超重与不良的体重控制心理行为的正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且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结论女生不良的体重控制心理行为较男生严重。排除社会因素的混杂作用,肥胖与青少年不良的体重控制心理行为相关联。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长春地区0~6岁儿童营养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 确定样本量,测量儿童身高、体重,采用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儿童身高体重标准进行体格评价,对家长进行儿童营养状况的问卷调查,并统计分析相关变量与儿童营养的关系.结果 调查的儿童体重低下率为2.10%,发育迟缓率为5.86%,肥胖率为9.32%.不同民族儿童的发育迟缓率、体重低下率、肥胖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分别为0.0573、0.0042、0.0492,均P>0.05).父母的职业、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收入、家庭饮食特点、儿童的饮食行为与儿童营养状况有关,其儿童的体重低下率、发育迟缓率、肥胖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父母社会地位低、文化程度低、家庭经济收入低,其子女体重低下率、发育迟缓率高;父母社会地位高、文化程度高、家庭经济收入高,其子女肥胖率高.以素食为主的家庭,其子女发育迟缓率最高,为9.34%;以肉食为主的家庭,其子女肥胖率最高,为8.79%.偏好小食品者,肥胖率最高,为11.20%.结论 环境因素是影响儿童营养状况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经济因素.家长是否具备科学喂养儿童的知识,能否为儿童提供营养平衡的膳食,以及儿童的饮食行为直接影响着儿童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儿童肥胖的生活行为因素和家庭聚集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儿童肥胖与其生活行为因素、父母肥胖的关系,为制定儿童肥胖的防治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随机选取北京市城郊21 198名2~18岁儿童进行横断面研究.问卷调查包括儿童肥胖的家庭环境因素及其父母的肥胖情况;体格测量主要为儿童的身高、体重.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一般性描述、趋势卡方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采用国际肥胖工作组推荐的儿童肥胖参考值(IOTF参考值),21 198名2~18岁儿童肥胖率为5.6%.儿童吸烟、饮酒等行为因素及其肥胖状况存在家庭聚集性.父母均不吸烟、一方吸烟、双亲均吸烟的子女吸烟率分别为1.50%、2.93%和6.01%(χ2趋势=45.422,P<0.01);父母均不饮酒、一方饮酒、双亲均饮酒的子女饮酒率分别为5.85%、9.12%和13.96%(χ2趋势=107.009,P<0.01).根据双亲BMI状态分组,"父母正常"、"父亲肥胖"、"母亲肥胖"、"双亲肥胖"各组中儿童肥胖率分别为3.29%、11.48%、9.12%和27.01%(χ2趋势=293.404,P<0.01).控制性别、年龄后,体育锻炼、睡眠、吃禽类食物、看电视、饮酒可能是儿童肥胖的影响因素.控制年龄、性别、青春期等协变量,与父母体重正常相比,母亲肥胖对女儿肥胖的影响较大(OR=5.93,95% CI:3.57~9.84),而父亲肥胖对儿子肥胖的影响较大(OR=4.29,95% CI:3.21~5.72).父母同时肥胖对女儿肥胖产生的影响(OR=28.51,95%CI:15.13~53.72),远远大于其对儿子肥胖的影响(OR=7.21,95% CI:4.07~12.75);其对2~5岁、10~12岁儿童的影响(OR=18.67,95% CI.49~234.46;OR=22.25,95% CI:10.62~46.59),大于其对其他年龄组肥胖的影响.结论 父母肥胖可能是儿童肥胖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关联存在性别、年龄差异.父母生活行为对儿童具有重要影响,对儿童肥胖的预防或干预应重视家庭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抽动障碍(TicDisorder,TD)儿童的父母教育子女方式的特点及其与TD儿童行为问题的关系。方法:选用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PLOC)、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SQ)分别对32例TD及正常儿童进行评定。结果:TD儿童的父母在PLOC量表中教育成效、父母的责任、父母对子女行为控制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PLOC的某些因素与TD儿童行为问题存在相关关系。结论:TD儿童的父母教育子女方式方面存在问题,并与TD儿童行为问题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肥胖儿童生活环境控制和心理干预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肥胖儿童生活环境控制和心理干预方法,为及早控制肥胖儿童的体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抽取扬州市2所学校。在1个学年期内,建立可操作性的“学校-家庭-社区”、“三级预防”、“知-信-行”3个三位一体的健康教育实践模式,实施生活环境控制和心理干预的综合措施。结果干预后,儿童、家长健康知识、态度和行为都有明显提高(P〈0.01);肥胖儿童BMI和血压都降低(P<0.01),饮食行为有所改普,社会心理功能、生理心理健康、生活环境、总体评价均高于干预前(P<0.01),生活质量呈上升趋势(P<0.01)。结论以家庭、学校和社区为平台,通过对肥胖儿童生活环境控制和心理干预的综合措施,可有效降低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幼年雌性SD大鼠营养性肥胖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建立一种适合儿童肥胖研究的幼年大鼠营养性肥胖模型。方法45只刚离乳SD雌性大鼠按区组随机分为对照组、肥胖A组与B组,A组在给予普通饲料的基础上添加由黄豆芽、奶粉、猪油、鸡蛋、鱼肝油组成的高能量饲料,B组自由进食合成高脂饲料,喂养45 d后观察三组大鼠体重、Lee’s指数、腹腔内脂肪重量及其重量系数、肝脏体比、血脂、血糖、胰岛素、瘦素等肥胖相关指标。结果肥胖A组摄入的总能量及蛋白、脂肪量明显高于其他两组,A组体重4周末就明显高于对照组,6周末显著高于B组;A组的Lee’s指数、腹腔内脂肪重量及其重量系数、肝脏体比也明显高于其他两组,A组的肥胖率高于B组;但血脂、血糖、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指数三组间无显著差异,血瘦素水平A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与B组,且与体重呈正相关。结论自由进食普通饲料的基础上,每天15 g/只的高能量饲料的喂饲方式可诱导幼年雌性SD大鼠营养性肥胖模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1~4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有效干预方法。方法将儿童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以应用IMFeD(爱饭达)评估指导软件为主进行综合干预,对照组采用临床常规的喂养指导。结果干预组在儿童胃口差、对某种食物偏好、不良进食习惯、父母过度关心4类饮食行为问题、抚养人不良养育行为和忧虑程度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体重、身高增长值干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IMFeD评估指导软件进行以家庭为单位的阶段性个体化综合临床干预,能有效改善1~4岁儿童饮食行为,促进儿童体格发育。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北京市怀柔区3~6岁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影响因素,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396例学龄前儿童进行家长自填问卷调查,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父母平均体重肥胖组高于正常组(P<0.001)。父亲高体重(OR=1.082)、生后6个月采用人工喂养(OR=5.986)、每餐以肉为主(OR=7.979)、强迫儿童进食某种食物(如高能量食物)(OR=4.801)、家长对儿童体重过高预期(OR=6.191)为学龄前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家长控制儿童体重的行为(OR=0.059)为学龄前儿童肥胖的保护因素。结论 学龄前儿童肥胖的发生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从控制父母体重、鼓励母乳喂养、平衡膳食等方面早期干预,将有益于早期预防儿童肥胖。  相似文献   

14.
探讨6~15岁肥胖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的关系,为肥胖儿童行为问题分析及其家庭环境构建提供研究证据.方法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和家庭环境量表简氏中文版,对北京市2 376名肥胖儿童(肥胖组)和2 376名体重正常儿童(对照组)进行调查.结果 肥胖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21.12%)高于对照组儿童(15.53%)(x2=24.93,P<0.01);6~11岁肥胖组女生、12~15岁肥胖组男生、12~15岁肥胖组女生的家庭环境总分均低于对照组(Z值分别为-2.44,-2.98,-3.38,P值均<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对于6~11岁的肥胖儿童,母亲教育程度高(OR=0.78,95%CI=0.69~0.88)、家庭凝聚力高(OR=0.75,95%CI=0.67~0.84)和家庭冲突少(OR=0.81,95%CI=0.75~ 0.87)与行为问题的发生呈负性相关;对于12~15岁的肥胖儿童,家庭凝聚力强(OR=0.79,95%CI=0.70~0.90)和家庭冲突少(OR=0.78,95% CI=0.71 ~ 0.86)与行为问题的发生呈负性相关.结论 未来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应关注家庭环境对肥胖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增强家庭凝聚力和减少家庭冲突可能有助于减少肥胖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徐州市3~6岁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徐州市4所幼儿园的793名中、大班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测量他们的身高、体重,采用问卷调查儿童的饮食行为、家庭情况、家长的营养知识水平等相关影响因素,按照体重指数(BMI)法判定肥胖,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影响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因素。结果徐州市3~6岁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发生率为7.19%,超重率为10.72%,孩子食量、断奶时间、是否喜食豆制品、家庭饮用水种类、参加培训班类型以及父母对孩子体态的评价等与肥胖的发生有关。结论徐州市3~6岁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发生率较高,肥胖的预防和控制已经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6.
父母肥胖对儿童期肥胖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于洋  李辉  夏秀兰  童方  孙淑英 《中国公共卫生》2002,18(12):1463-1464
目的:探讨父母肥胖对儿童期肥胖的影响。方法:以北京市近万名6-8岁儿童为调查对象,测量其身高、体重,并发放调查问卷以获得父母的身高与体重。以体重超过身高标准值的120%为标准筛选出肥胖儿童,以BMI超过25或28kg/m^2为标准筛选出超重或肥胖家长。结果:当父亲正常、超重及肥胖时儿童肥胖率分别为12.3%,20.0%和25.0%,当母亲正常、超重及肥胖时儿童肥胖率分别为13.8%,26.5%和30.0%,各组的肥胖率之间差别显。父母均正常的儿童肥胖发生率为11.1%,而父母均超重或肥胖的儿童肥胖率则上升至33.6%。儿童BMI与父亲和母亲BMI均明显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95和0.214。结论:父母肥胖是儿童肥胖的重要危险因素,父母肥胖的儿童应成为预防肥胖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对肥胖儿童家庭采用营养教育扑克牌干预的效果。方法:采用抽样的方法,对深圳市宝安区816例肥胖儿童家庭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模型组采用扑克牌营养教育方式,对照组采用常规教育方法,比较两组的教育效果。结果:干预后模型组家庭的挑食行为、偏食行为、吃零食行为均明显下降,教育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趣味而又科学的营养健康教育方式去改变肥胖儿童家长的饮食理念,帮助儿童家长建立正确的营养态度,以期改善儿童营养行为,减少儿童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父母的认知度及养育行为与肥胖儿就诊治疗率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8月-2013年8月从幼儿园体检出的865例3~6岁肥胖儿的父母之一,其中接受宣教的236例作为肥胖组;抽取100例同年龄组体重正常儿童父母之一作为正常组。两组均给予肥胖相关问卷调查,对肥胖组同时给予肥胖知识的健康宣教,统计来医院进行肥胖就诊治疗人数。结果肥胖儿童父母的文化程度偏低、有家族性风险、对儿童健康状况的评价高、对儿童肥胖的认知度低、亲子互动(父母亲)时间少、让儿童每周汗流浃背活动次数少、放任喂养与放任看电视机会多;对236个肥胖儿父母宣教,就诊治疗率20.34%,比父母未接受宣教仅1.43%的就诊治疗率有明显提高。结论肥胖儿童就诊治疗率低的关键是父母对儿童肥胖的相关知识认知度低,通过宣教是可以提高父母的认知度。  相似文献   

19.
4~14岁儿童行为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了解4~14岁儿童行为问题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I。)及自制儿童心理卫生调查问卷.对735名4~14岁儿童的行为及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1.7%.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明显高于学龄期儿童。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父母关系、居住条件、社会风气、母亲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父母对子女期望、子女在家劳动情况共7个因素影响着儿童行为发育。【结论】要减少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家庭、学校、社会必须联合采取综合措施,才能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婴幼儿家庭喂养行为与婴幼儿超重/肥胖间的关系,为婴幼儿超重/肥胖防治措施的制订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喂养人自填问卷,对北京市牛街社区176名0~3岁婴幼儿家庭主要喂养人的喂养行为进行调查,同时,测量儿童的身高、体重,并计算体质指数(BMI);依据BMI将儿童分为正常体重、超重/肥胖组。将调查对象按照体重分为不同组别(正常体重、超重/肥胖组),运用χ~2检验分析比较不同体重组间主要喂养人喂养行为的差异。结果经BMI计算分类,北京市牛街社区婴幼儿超重儿童占12.5%,肥胖儿童占8.5%。分析结果显示,喂养人喂养行为中强迫型喂养行为在不同体重组(正常、超重/肥胖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婴幼儿家庭喂养行为中强迫型喂养行为与超重/肥胖密切相关,通过干预家庭强迫型喂养行为可降低婴幼儿超重/肥胖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