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伏邪学说,是古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通过观察、分析,根据人体感邪过程推导出来的理论。因而,它不是具体的病因论,而是关于邪气伏藏和发病情况的一种学说。"伏"是隐藏、潜伏之意;"邪"是指随着气候变异所产生的致病因素。伏邪即指人体感受外邪当时并不立即发病,而是邪气伏藏于体内逾时发病。现就其源流、基本特点和治疗做一简要论述:1伏邪源流  相似文献   

2.
周智慧  闵莉 《西部医学》2020,51(6):40-41,45
伏邪主要是指藏伏于机体、伺机而发、择时而作的邪气。伏邪致病的过程可以总体反映胆石症发生发展的规律,胆石症早期即为伏邪发病初期,常无任何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具有很强的隐匿性。正气虚弱,邪伏胆腑,气血阻滞;伏邪伤阳,阳化气受损,阴成形太过;情志之邪伏藏,疏泄失常,胆气郁结;饮食之邪伏藏,内生湿热,熏蒸肝胆,终发为胆石症。胆石为有形之邪,藏伏机体,阻滞气血,日久化热;邪伏日久入络,水液代谢受阻,痰浊内生,伏于血脉而生瘀血,致使痰瘀互结。笔者从伏邪理论出发,对胆石症的发生原因和发展特性进行探讨,以期为胆石症的中医药防治提供理论指导和诊疗思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代晓芳 《中医学报》2016,(4):535-538
以中医传统伏邪学说为指导,根据伏邪病因病机、致病的特点及发展、变化规律来认识老年高血压病,提出老年高血压病的产生是以正虚(肾虚)为本,痰湿、瘀血等邪气伏藏,继而后发的观点。进而总结归纳提出老年高血压病肾虚邪伏致病特点为邪伏于内,逾时而发;伏邪初发,里热亢盛;伏邪积聚,蕴蓄生变;伏邪交结,反复发作。可见,伏邪致病的本质与老年高血压病的发病特点基本是吻合的,疾病的发生取决于正邪的盛衰交争,所以当正邪两气之间的平衡状态被打破时,便可随时引起疾病的产生,肾虚是本病发病之本,是导致伏邪的前提和基础,肾脏功能失调,肝脾诸脏受累,气血阴阳失调,致痰湿,血瘀内生,又因正气不足,祛邪无力,从而导致这些病理产物内生伏藏,伏邪渐聚,每遇诱因引触而致病情反复发作。故本研究认为对于老年高血压病的治疗,把握伏邪致病的特点及发展和传变规律,针对老年高血压病之肾虚伏邪特点,在潜伏期、缓解期用药和日常饮食调理中应特别注意补肾为本以扶正,同时亦勿忘驱除体内伏邪,令邪无所藏,病无由发,尤其对于无证可辨时,针对肾虚伏邪先证而治至关重要。急重期、发病期又当识别痰湿,血瘀孰轻孰重,选方用药各有侧重或诸邪并治。可见,从肾虚伏邪理论指导本病的治疗临床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伏邪”又称“伏气”,顾其名,思其义,就是人感受了大自然中某一种邪气侵袭后,未即发病,潜伏于体内,逾时发病的叫“伏邪”。按伏邪之名,在医藉中最早见于蒋问斋《医略》。柳宝诒云:“伏邪之名,从前未经道及,自蒋问斋煌煌然著伏邪之名,而伏温一证,始昭然大白于天下。”。吴又可虽已先道及“伏邪”,是指瘟疫之邪而言,与温病之“伏邪”名同而实异。“伏气”之名,仲景言之最早,《伤寒论·平脉法》“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有伏气,当须脉之。”此“伏气”病名之嚆矢。追溯其名之由来,源自《素问·生气通天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之说,为温病病因学说的源头,也是“伏邪”学说的理论渊  相似文献   

5.
历代医家伏邪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伏邪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密切相关。狭义的伏邪指伏气温病,即外邪侵犯人体,正气被束,不能托邪外出,使得邪气得以伏匿,或伏于膜原,或伏于肌腠,或伏于肌核,或伏于脂膜,逾时而发。广义的伏邪则指一切伏而不即发的邪气,即指七情所伤、饮食失宜、痰浊、瘀血、内毒等内在的致病因素,也包括了伏气温病。历代医家所论伏邪包括外感伏邪和内伤伏邪,外感伏邪多由伏气温病、伏寒化温、疫疠伏邪、六淫伏邪。  相似文献   

6.
黄雅慧教授基于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验,提出从伏邪论治溃疡性结肠炎.黄教授强调邪气内伏的基础是脾肾亏虚,病邪以湿热之邪为重,日久迁延,兼瘀难愈,一经引动即发病.从伏邪理论治疗本病,重视伏邪的根除及正气的培固,临床上应用收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邪伏三阴,发于三阳”理论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recurrent aphthous stomatitis,RAS)的病机与治法。[方法] 通过梳理中医伏邪理论,以“邪伏三阴,发于三阳”为切入点,深入分析RAS的病因病机,阐述伏邪与RAS的相关性,并附医案一则加以佐证。[结果] RAS病因复杂、发病隐匿、病程缠绵的特点与伏邪致病特点相似,具有“感而不发”与“反复发作”两个阶段。中医认为,正气亏虚乃邪气潜伏之基础,邪气伏于三阴则“感而不发”;当正气来复,正邪交争则发于三阳,不及时祛邪或未完全祛邪则导致“反复发作”。结合RAS特点,采用攻补兼施、寒温并用的治法,根据六经传变规律随证加减,使邪从里出表,疾病得到控制、截断,从而痊愈。所举医案中患者体内邪伏少阴、太阴,后发于阳明,辨为肝肾亏虚、痰瘀互阻型,以补益少阴太阴,兼以托举排毒为主要治法,临床效果明显。[结论] 从“邪伏三阴,发于三阳”理论论治RAS,以中医整体观角度重新审视复杂性疾病,为临床治疗RAS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8.
试论蒋保素对伏邪的证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宝素先生是清代倡言伏邪并有较大影响的医家之一。在《医略·伏邪》篇,先生阐述了伏邪的发病机理和治疗原则;而在《问斋医案·伏邪》门,则集中记载了先生治疗伏邪的经验。蒋氏论伏邪,后人褒贬不一,持平而论,理论虽不尽完善,而其临床实践却颇多可采之处。爰荟其精义,以备参考。邪伏募原与经中伏气关于邪气内伏之途径与伏邪的部位,历代医家的看法尚不一致。蒋氏对《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生气通天论》)以及“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  相似文献   

9.
[目的] 基于“伏气学说”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糖尿病进行中医理论探讨,为其防治拓宽思路。[方法] 以“伏气学说”理论为基石,结合古今文献,从病因病机、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等方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糖尿病进行分析论述。[结果] “伏气学说”是阐述机体感邪内伏,过时而发的学说,包含治未病和整体观的中医理念。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糖尿病是由疫疠邪气、药石之毒伏匿体内,郁久而发的杂病,其潜伏性、易复发性与伏气致病特点具有共通性。其主要病机为湿毒之邪从口鼻入,内陷膜原,流连三焦,散漫不收,郁久化热,耗伤气阴;发病机制主要与胰岛β细胞损伤、炎症因子释放、类固醇药物诱导等有关,皆与“伏气学说”有内在联系。治疗上感染期以扶正祛邪为要,透达膜原,清化三焦,阻止伏邪内生;恢复期则应清热益气养阴与化痰祛瘀并重,及早祛除伏邪,防止病情进展。[结论] 伏气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糖尿病发病关系密切,基于“伏气学说”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糖尿病,为其临床防治开辟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何泽教授以伏邪理论为基础,认为脾瘅病在散膏,邪气伏藏为其主要发病之因,并首次提出脾瘅病机关键当为"邪伏散膏,络脉阻滞"这一创新理念,以"导邪外出,因势利导"为根本治疗原则,遵循"扶正祛邪、清透导邪、给邪以出路"三大治法,遣方用药主次分明,配伍得当,注重按证候加减用药,临床疗效确切。附病案1则,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1.
类风湿关节炎发病具有伏邪致病的特点:患者正气亏虚及素体寒湿或湿热是决定发病的内在因素和先决条件;感受六淫邪气为标,且以风寒湿热邪气为主;隐匿潜伏,遇感而作、因加而发为其临床特征。因此,基于伏邪学说可指导类风湿关节炎的辨治,包括避免六淫邪气,及早治疗,使邪无所藏;补益正气,调理体质,使邪无依附;隐匿阶段"先证而治",截断扭转。这体现了治未病的思想,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减少骨破坏的发生,降低致残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伏邪”概念源自《内经》,明末吴有性在前人基础上提出“戾气”的概念,赋予“伏邪”新的内涵。吴有性认为寒邪无形,而戾气有形,具有物质性;邪气所伏病位为“膜原”,且邪伏膜原为温疫初起阶段,并非“伏而不发”,可以达原饮治疗。  相似文献   

13.
伏邪学说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伏邪学说,溯源于《内经》,历经王叔和,吴又可,叶天士,吴鞠通,柳宝治,刘吉人,雷少逸诸多医家的研究,对伏邪的成因,伏邪的临床表现,邪伏部位,治疗原则,自成一 一种学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伏邪与卵巢早衰(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POF)发病的相关性,并总结龙江韩氏妇科从伏邪论治POF的用药经验。[方法]以伏邪致病的发病机制为基础,分别从先天伏邪、疫疠侵扰、生活习惯及环境异常、伏寒伏郁几个方面论述伏邪与POF发病的相关性及韩氏妇科的用药特色。[结果]伏邪具有隐匿、伺机而动的特征,其起因可概括为三点:一则为先天遗传于父母的潜在伏毒;二则为后天受六淫、疫疠等诸邪侵袭,邪气感而未发或祛之未净",寒、瘀"病理产物等伏藏于体内,伺机待动;三则为先天禀赋不足,正气常虚之人,后天又失调护而成即病难愈、每愈易复之体质。此三类伏邪病因均与POF的发病密切相关。所附临床验案属寒邪伏于冲任,凝而成瘀,瘀血不祛,新血不生所致,因此治疗时以补肾填精、散寒祛瘀为法,瘀祛则气血健旺,天癸有源,冲任通畅,经水自行。[结论]韩氏妇科认为,POF的发生与伏邪匿于冲任密切相关,治疗上必先辨邪气伏藏之因,切中症结再行论治。临证屡获良效,其经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感而不发"和"伏而后发"是伏邪致病的特点,临床发现部分抽动障碍患儿发病或复发与外感六淫邪气有一定的病程相关性,与伏邪致病机理相似,故而提出抽动障碍之"伏邪致动"学说,该学说认为外感邪气侵袭肌表,伏藏于半表半里而暂时不发作,在外感邪气、情志变化等刺激下再次发病,病位在肺与肝,与风邪关系密切,外风引动内风,治宜肝肺并调,一则宣肺肃降以疏散外风,二则疏肝通络以熄内风,表里同调,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6.
伏寒化温是广为人知的,然而按天之六气化六淫,还有五类邪气伏而发病的状况,自古论者稀。蒋宝素在《医略十三篇》中,对每类邪气的伏而发病情况均予以详细阐述,表陈自己的见解。其中:伏暑化为痎疟;燥邪无重病故无伏邪;伏湿为秋之正邪,化为咳嗽。伏火和伏风略有所提。  相似文献   

17.
白血病从伏气温病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伏气温病角度,探讨了白血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治疗用药。认为用伏气学说可以解释白血病的发病规律、伏邪的性质、邪伏的部位、疾病的传变以及白血病的缓解与复发等病因病机,用以指导临床辨证论治和处方用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雷丰《时病论》对外感病病因和发病的学术观点。[方法]采用中医史学、中医文献学和理论分析方法,对《时病论》中涉及外感病病因和发病的内容进行分析。[结果]雷丰《时病论》将时病分为新感、伏气两大类,认为探讨六气之常、六气之变可导致发病。雷丰对伏气研究尤为深入,指出虚处伏邪,邪气潜伏的内因是机体内虚,外因为轻微感邪;不同的邪气侵犯人体之后,可伏留于脏腑、经脉、气血、五体等不同位置,有特定倾向性;伏气的发病形式主要有3种,一是新感外邪引发伏邪,相兼发病,二是邪气潜伏后性质转变,重阴必阳,随自然界阴阳消长得时而发,三是伏邪得虚而发。[结论]雷丰对外感时病的病因、伏邪伏留部位和发病形式均有创见,其相关论述对今天中医治疗外感病有一定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伏邪学说分"感而不发"和"伏而后发"两个阶段。临床发现部分抽动障碍患儿发病或复发与外感六淫邪气有较强的时间和病程相关性,与伏邪学说致病机制相似,故首次提出抽动障碍之"伏邪致动"理论。该理论认为外感邪气侵袭肌表,伏藏于半表半里而暂时不发怍,在外感邪气、情志变化等刺激下再次发病;病位在肺与肝,与风邪关系密切,系外风引动内风;治宜肝肺并调,一则宣肺肃降以疏散外风,二则疏肝通络以熄内风,表里同调,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20.
白血病从伏气温病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伏气温病角度,探讨了白血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治疗用药。认为用伏气学说可以解释白血病的发病规律,伏邪的性质、邪伏的部位、疾病的传变以及白血病的缓解与复发等复病因同,用以指导临床辩证论治和处方作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