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糖代谢异常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对19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做葡萄糖耐量试验,根据血糖水平依次分为糖耐量正常A组、糖耐量异常B组、糖尿病C组。利用冠状动脉造影确定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结果:在ACS患者中,合并糖代谢异常的患者占总数的71.6%,约占2/3;糖代谢异常组的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病变更为严重,多支血管病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糖耐量正常组;多支血管病变的发生率在糖耐量异常和糖尿病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合并糖代谢异常的ACS患者冠脉病变程度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糖代谢异常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方法 168例行冠脉造影证实冠心病患者分为单纯冠心病组(NGT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DM组)40,冠心病合并糖耐量异常组(IGT组)45例。所有患者均检测血糖采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作为评估糖代谢的标准。对其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及狭窄程度进行分析。结果糖尿病组中冠状动脉病变侵犯左主干和前降支的比例高,发病年龄较血糖正常组低,糖尿病组和糖耐量异常组的冠状动脉病变中多支病变和重度病变发生率高(P〈0.05),单支病变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糖尿病及糖耐量异常合并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广泛且严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糖代谢异常对冠心病的影响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66例冠心病患者,其中糖代谢异常者125例(A组),糖代谢正常者141例(B组)。结果冠心病合并糖代谢异常者伴有高血压、心律失常、脑卒中及病死率均较血糖正常组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合并糖代谢异常者其冠脉2支及以上病变明显多于糖代谢正常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行PCI手术的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糖代谢异常可加重冠心病的发生、发展,糖代谢异常与冠心病的关系可能为相互并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基层医院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从2011年12月至2013年3月进行PCI治疗的187例冠心病患者,分析所有患者临床特征、冠状动脉造影血管病变特点、手术操作原则、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成功率96.79%,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成功率95.72%。其中A、B、C型病变成功率分别为100%、100%、85.71%。完全闭塞病变血管25支,成功率达68%。严重并发症4.2%。结论PCI成功率达95%以上,未发生1例死亡,在基层医院实施PCI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糖调节受损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糖调节受损患者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的影响.方法 对2004年1月至2010年1月在我科就诊并且行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的488例患者行糖耐量试验,根据血糖水平分为空腹血糖受损组104例、糖耐量减低组87例、糖尿病组174例、糖代谢正常组123例进行统计学分析.并用Logistic回归方法对糖调节受损患者对冠心病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情况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 空腹血糖受损组、糖耐量减低组、糖尿病组、糖代谢正常组平均弥漫病变血管支数分别为1.36、1.47、1.52、0.70,与糖代谢正常组比较,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C反应蛋白及糖化血红蛋白是弥漫冠状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子(P<0.05).结论 糖调节受损时冠状动脉已发生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病变呈弥漫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45例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冠脉造影资料,并与本院同期收治的45例单纯性冠心病患者冠脉造影资料进行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冠脉造影资料之间的异同,为临床诊治提供数据支持。结果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组与对照组在各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组的多支血管病变及弥漫性病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单支和双支血管病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血管受累明显较非糖尿病冠心病患者严重,且病变更为弥漫。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和无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作对比研究。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CAD)合并糖尿病68例(DM组),无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70例(非DM组),比较两组患者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和左室射血分数情况。结果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在危险因素方面血脂及血压异常者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冠状动脉及左室造影显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脉血管受累程度高且弥漫性血管病变多,左室射血分数低,均明显重于对照组(p<0.05)。结论合并糖尿病与无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比较,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有血脂及血压异常的危险因素者明显多于对照组;冠状动脉及左室造影显示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程度严重、弥漫、心功能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方法对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的冠心病患者395例,按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分为两组。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组(DM组)81例以及冠心病不合并2型糖尿病组(对照组)314例。采用冠状动脉造影对两组的冠状动脉特点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合并DM的CH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血管较多,多支病变、弥漫病变、小血管病变以及闭塞型病变较单纯冠心病患者的发生率高(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脉病变程度重,累计范围较广且弥散。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糖异常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根据WHO(1985 )和美国糖尿病学会(1997)糖尿病诊断标准分为单纯冠心病组 (6 8例 ) ,冠心病合并 2型糖尿病组 (32例 )。所有研究对象均行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根据美国心脏学会分类标准评价。结果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冠心病组 (P <0 .0 5 ) ,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明显高于单纯冠心病组。冠状动脉远端的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冠心病组 (41.2 %VS13.1% )。结论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高 ,病变多呈弥漫性狭窄 ,远端血管病变发生率较高 ,程度严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冠状动脉造影住院患者209例,经造影确诊冠心病164例(占78.5%),排除冠心病患者45例(占21.5%).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以冠状动脉病变的支数表示,分为正常对照组、冠状动脉单支血管病变组、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组.所有研究对象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结果 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组HbA1c水平(6.65±1.44)%,冠状动脉单支病变组(6.18±1.16)%,冠脉造影正常组HbA1c水平(6.06±1.05)%.冠脉多支血管病变组HbA1c水平较单支病变组及正常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单支病变组HbA1c与冠脉造影正常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 血清HbA1c水平对判断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吕磊  罗义  潘宜智  曾冲 《河北医药》2012,34(19):2890-2891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的CD41水平,以及冠脉内介入治疗(PCI)术对CD41水平的影响。方法测定所有患者(包括258例冠心病患者及98例非冠心病患者)的CD41水平。行PCI术者(235例)及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患者(121例)术前及术后2h的CD41水平。结果冠心病者的CD41水平明显高于非冠心病者。CD41水平在PCI术后2h显著高于术前(P<0.05),而在仅行CAG术的患者CD41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的血小板活性高于非冠心病者,PCI术可促进血小板激活。  相似文献   

12.
霍勇  刘兆平 《天津医药》2015,43(8):833-836
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进入加速发展阶段,2009 年正式开展全国冠心病介入诊疗医疗质量控制有关工作,国家质控中心的主要工作包括与各省级质控中心建立密切联系,不断完善质控网站建设和质控方法;进行质控数据收集、分析和质控报告撰写、发布;开展质控检查,并开展与冠心病介入治疗质控相关的其他工作,如介入培训和准入工作。质控体系的正常运转使我国的冠脉介入质控工作初见成效,以数据形式准确掌握不同地区以及全国冠脉介入开展的情况,质控系统的建立和常规质控工作保证了我国冠脉介入治疗水平的稳步提高。未来需进一步完善质控技术和管理队伍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质控评估体系,将冠心病介入诊疗质控与冠心病诊疗质量管理相结合,在一定范围内以特定方式发布医疗质量评估、排名的结果,从而使冠心病介入治疗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步长丹红联合脑心通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介入治疗患者近期预后。方法选择我院进行介入治疗的91例ACS患者,随机分为步长组(n=48)和常规组(n=43),常规组患者PCI术后常规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步长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丹红联合脑心通。观察住院期间和术后6月患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和心功能情况。结果两组在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心绞痛、再次入院等指标上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但是步长组在术后6月时射血分数(65.3%vs60.8%,P〈0.05)、6min步行试验(541mvs502m,P〈0.05)较常规组明显增高。结论步长丹红联合脑心通对ACS介入治疗患者可改善患者心脏功能,值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冠脉支架植入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择行冠脉支架植入术的冠心病患者40例,于支架植入术前及术后分别测定C反应蛋白(CRP)含量.比较PCI术前后CRP水平的变化.结果 冠脉支架植入术前血清CRP平均浓度为(7.86±3.58)mg/L,术后平均浓度为(13.91±3.61)mg/L,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C反应蛋白水平在冠心病患者冠脉支架植入术后较术前有显著升高,C反应蛋白水平可能对防治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冠心病(CHD)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心肌灌注情况。方法由心血管科医师筛选出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冠状动脉正常的健康者和有冠状动脉狭窄的冠心病患者共42例,对人选的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在行PCI术前、后和冠状动脉正常者进行经静脉心肌声学造影(MCE),通过心肌显影程度定量判断冠状动脉微循环灌注并记录图像,将治疗前、后及冠状动脉正常者的心肌声学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评价手术疗效,估计患者的预后。结果23例患者PCI术治疗后,相关心肌节段的局部所有毛细血管横截面积之和(A);血流速度(B)、心肌的血流量(A·B)均较冠状动脉介入前显著增加;PCI术后相关心肌节段组与冠状动脉正常人心肌节段组比较,局部所有毛细血管横截面积之和(A)、血流速度(B)、心肌的血流量(A·B)仍减低;相关分析显示,随访期EF值和室壁运动记分指数较术前明显增加,并与PCI术治疗后A、B、A·B相关性好。结论经静脉心肌声学造影检查能为冠心病诊断治疗领域提供一种准确、无创评价心肌微循环的临床检测手段进一步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改善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组织灌注的效果。未经再灌注治疗的心肌梗死或心绞痛患者应尽早行择期PCI术,挽救梗死区的缺血心肌,改善左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前列地尔对防治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造影剂肾病的有效性.方法 将158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81例)和前列地尔组(77例).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常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降血脂及水化等治疗;前列地尔组(治疗组)PCI术开始前30 min给予前列地尔脂微球载体制剂10 μg经100 ml生理盐水稀释后经静脉滴入,术后连续静脉注射3 d;然后分别测定并比较两组患者造影后24 h、72 h的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肾小球滤过率(GFR)和造影剂肾病(CIN)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72 h治疗组BUN及Scr增加值和增加百分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GFR下降值和下降比率以及CIN的发生率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前列地尔可能对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PCI术后造影剂肾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防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复方丹参滴丸对冠心病PCI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滴丸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探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选择确诊冠心病行PCI治疗的患者1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83)和对照组(n=77),对照组于PCI后给予常规用药,包括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而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滴丸口服,于术前和术后3个月,检测并分析其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在全血粘度高切、中切和低切方面明显降低(P<0.05),且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组在治疗后全血粘度低切指标下降更明显,与对照组相比P<0.05,有统计学差异;此外,治疗组在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聚集和卡松曲服应力方面与治疗前相比,亦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而对照组治疗后虽有下降趋势,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与对照组相比,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组治疗后在全血还原粘度和卡松曲服应力方面水平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PCI后患者在常规用药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滴丸,可明显改善其血流动力学指标,缓解心绞痛症状,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三维超声心动图技术定量分析存在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左心室局部收缩功能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方法对60例有明显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冠心病患者进行PCI手术,对手术前后的左心室功能指标进行左心室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并对术前术后的测量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二维超声心动图与三维超声心动图比较低估左心室收缩末容量(ESV)及舒张末容量(EDV),高估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对60例冠心病患者PCI术前、术后进行的各参数的测量和比较,结果显示:PCI术后1个月左心室局部收缩末期容量(RESV)、左心室局部舒张末期容量(REDV)降低,左心室局部射血分数(REF)、左心室整体射血分数(EF)、左心室局部心搏量(RSV)明显升高(P〈0.05)。这反映了PCI术后左心室局部心肌的收缩能力和射血能力较术前增强。PCI术后左心室各节段REF测量值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结论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定量评价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左心室17节段局部收缩功能具有高度的可行性和可靠性;PCI术前、术后左心室各节段局部收缩功能存在差异性;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室壁运动减弱节段的局部收缩功能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PCI治疗前后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变化。方法选用自行设计的多项目调查问卷和美国简明36项健康状况问卷调查61例冠心病患者PCI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 PIC手术3个月后患者生理健康总分和精神健康总分均显著提高(P<0.05);术后患者在机体功能状态、身体健康状况对活动的影响、疼痛、总体健康感觉、精力及活力、社会活动能力、情绪状况以及精神健康状态等8个方面的得分与术前相比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 PIC手术可显著提高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从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标准来看是一种理想的冠心病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李方江  李清  张强 《中国医药》2011,6(4):387-389
目的 研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前后焦虑抑郁障碍情况以及心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对105例拟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进行焦虑抑郁障碍调查评分.将105例患者完全随机分为干预组57例和对照组48例,干预组在手术前1~2 d和手术后7~10 d、3、6、12、24个月进行焦虑抑郁评定及心理干预,对照组常规治疗并于同时间进行焦虑抑郁评定.同时将影响因素与SDS评分之间进行多因素相关分析.结果 术前2组患者抑郁发生率、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理干预后干预组的抑郁障碍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SDS评分:(37±4)分比(46±6)分,P<0.01],对照组手术前后抑郁发生率无明显变化,而干预组术后抑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8%(9例)比35.4%(17例),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教育程度、近期负性生活事件、家庭收入、住院时间、导管介入治疗后遗症与冠心病抑郁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P<0.01).结论 积极的手术前后心理干预可以有效减轻抑郁障碍情况.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f depression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Methods The depression of 105 case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fter PCI treatment was investigated. One hundred and fiv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patientsin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before and after PCI. The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normal treatment. Results There was no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incidence of depression an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core between two groups. The depression in intervention group was less severe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 P < 0.01 ). Mult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education level, the recent negative life events, household income, length of stay and sequelae of catheter intervention had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depression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onclusion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can reduce the ratio of depression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fter PC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