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了解在校大学生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接受情况,为日后转基因食品的宣传和发展提供方向。方法在济宁医学院抽取26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匿名自填问卷调查。对所获得信息使用epidata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6.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79.0%的大学生对转基因食品有较高认知的;不同人群对不同转基因品种食物接受程度具有差异。结论在校大学生对转基因食品认知度较高但了解的广度深度不够,媒体应加强对转基因食品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转基因食品将在争议中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川东北某地高校在校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和接受程度现状及其差异。方法采取随机采样的方法选取川东北某地4所高校在校大学生,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大学生转基因食品的认知和接受程度进行调查。结果在调查的大学生中,城市来源的大学生对"知道转基因食品"和"知道转基因食品与非转基因食品的不同"的知晓率(25.7%和54.0%)均高于农村来源的大学生(20.6%和48.1%),且两者对转基因食品都持不乐观的态度。城市来源的大学生不会因为价格因素影响对传统食品选择的比例(29.4%)高于农村来源的大学生的比例(25.6%)。结论当地在校大学生对转基因知识的认知率较低,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和态度差别不大。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转基因食品的标识管理工作,利用现代传媒手段提高大学生对转基因食品的科普教育。  相似文献   

3.
了解合肥市在校大学生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态度和购买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大学生科学认知转基因食品提供依据.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通过随机分层整群抽取合肥市4所高校1 62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平均年龄为(22.5±2.2)岁.采用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因素分析.结果 在校学生转基因技术认知平均得分为6.1分,但缺乏系统性.转基因食品相关知识信息来源主要为互联网(76.05%)、电视(55.67%)和报刊杂志(35.47%),专业书籍较少(24.82%).支持转基因食品者仅为16.87%,其中不同年龄、户籍所在地、家庭经济收入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9.885,22.371,20.338,P值均<0.05);84.98%的大学生认为转基因食品需要醒目标示.不同年龄、家庭经济收入水平、接受度大学生购买行为构成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大学生转基因食品知识获得渠道专业性不强,转基因食品购买行为与家庭经济收入水平成负相关;安全性、营养价值和价格是影响购买的主要因素(68.66%,47.78%,45.26%).结论 在转基因食品信息不对称的现况下,建议以强化客观公正的科普宣传、提高认知教育的专业性、借助新潮手段增强有效性、培养强制标示识别能力和阅读标签标识习惯为路径,做好相应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肥胖及减肥方法的认知行。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井冈山大学2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对自身体型满意的大学生占38.0%;有81.0%的学生认为肥胖会引发疾病;89.0%的学生认为肥胖者应该减肥;选择运动或与节食相结合方式减肥的大学生占76.0%;31.0%的大学生曾经试过减肥,23.5%正在减肥,45.5%的大学生从来没有尝试过减肥。结论大学生对自身体型满意度偏低,大学生多数会选择以运动为主的减肥方式,但对肥胖的认知不够全面,且存在盲目减肥现象和减肥方法不合理,学校应对大学生开展肥胖与科学减肥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5.
深圳居民转基因食品卫生安全认知状况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和分析深圳市居民对转基因食品及其卫生安全知识的认知和需求状况,为开展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提供依据。方法设计自编问卷,抽取全市范围内1475个家庭电话号码电话进行访问调查。结果完成访问的电话号码322个。市民对转基因食品的知晓率和接受率分别为36.3%和16.67%,仅2.68%的受访者对转基因食品比较了解,50.36%的受访者认为转基因食品与自己的生活没有关系;知晓率随文化程度的升高而上升,了解程度随年龄增高而降低;接受率则与年龄和知晓率有关,16~24岁年龄段及听说过转基因食品的受访者接受率高;66.29%受访者希望了解转基因食品卫生安全知识,最希望了解的信息是转基因食品安全性(50.93%)。结论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大力加强转基因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宣传,保障市民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健康权。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苏州市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状况,探讨健康教育有效方法和形式,为开展大学生食品安全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对苏州市在校大学生1 364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平均得分为71.3±4.7;城镇学生问卷平均分(73.7±4.1)高于农村生源学生(71.8±4.5);月消费水平最高的学生(≥2000元)认知得分最高(74.0±4.4);大学生对常见有毒有害食品知晓率均高于85%,对食物中毒的知识掌握程度尚可(70%~80%);网络、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是大学生获取食品安全知识的主要途径。结论苏州市大学生的食品安全知识认知程度尚可,但仅少部分学生认知程度较高。应加强大学生食品安全教育,获取正确的食品安全知识,改变不良饮食卫生行为,以保障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新乡市高校大学生对乙肝基本知识的认知及态度,为加强大学生健康知识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新乡市5所高校在校大学生1 569人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析。结果新乡地区高校大学生具有一定的乙肝基本知识,但对乙肝母婴传播概念模糊。近60.0%的学生认为乙肝患者生育的孩子一定是乙肝患儿,有54.0%的学生认为"小三阳"比"大三阳"好,有16.7%的学生对于乙肝的传播途径全部知晓;有24.5%的学生愿意和乙肝感染者住同一宿舍,有21.0%的学生认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可以结婚。结论被调查大学生对乙肝传播途径知晓率较低,学校和社会应切实加强乙肝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以消除学生对乙肝患者的歧视和盲目的恐慌。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大学生对生命教育的认知情况,探讨高校开设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来自多所高校不同年级的1 946名在校大学生及研究生进行现况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社会人口学特征、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以及自编问卷内容。采用Excel 2016进行数据整理归纳,采用SPSS 26.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次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1 946份,未接受过生命教育的学生占57.91%,有95.58%的学生认为高校有必要开设生命教育课程进行教育。大学生对生命教育的知晓程度与性别、户籍、家庭环境、是否独生子女和父亲的文化程度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64%的学生认为时有压力,而压力的来源主要是学习压力大、自身能力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和就业前景不乐观。有457人曾出现过自杀或自伤现象,占比23.48%。有39.11%的大学生完全不了解生命教育,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体是大学生对生命教育了解的主要途径。结论 部分大学生的生命意识淡化,缺乏对生命的正确认知,尚未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高校应积极开展生命教育,创新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 了解石河子大学大学生对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的认知情况,为大学生食品营养标签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17个学院4228名大学生进行食品营养标签认知度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食品营养标签知识平均得分(4.51±1.78)分,医药学部得分最高(4.79±1.78)分,人文科学学部得分最低(4.14±1.7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261,P<0.001);女生得分[(4.61±1.76)分]高于男生[(4.39±1.8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277,P<0.001)。书籍、报刊或杂志是大学生获得食品营养标签知识的主要途径。78.5%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在食品包装上标注营养标签。68.9%的学生对食品营养标签的内容与形式比较满意。29.3%的学生经常阅读食品营养标签。结论 大学生食品营养标签知识得分不高,需要加强宣教和引导,普及营养知识,提高大学生对营养标签的认知和科学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和掌握高等学校学生对性与生殖健康知识的认知程度和开展生殖健康教育的需求情况,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方法随机抽取广东工业大学1 753名学生对其进行性与生殖健康知识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8.02%的大学生了解一般的性与生殖健康知识,但对许多问题的知晓率低,如不知道避孕套的正确使用方法者占88.02%,知道如何选择安全的避孕方法和发生意外怀孕该如何处理的比例较低,分别为34.91%和34.11%;66.00%的学生通过非正规渠道获取性知识,96.01%的学生认为学校有开展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必要性。结论大学生对性与生殖健康知识掌握不全或存在认识误区,但绝大多数大学生迫切希望通过正规渠道获取性知识,学校应成为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淮南地区在校大学生生殖健康知识、态度、行为状况,为高校的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淮南市4所高校962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不同学历水平学生生殖健康知识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历越高,知晓率越高;不同专业学生知晓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学生高于其他专业学生。多数大学生认为贞操重要,反对婚前性行为。57.62%的学生生殖健康知识来源于学校教育。结论大学生生殖健康知识掌握不足,应加强教育。  相似文献   

12.
某医学院学生HIV/AIDS知识·态度·行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医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相关行为和态度,为今后开展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自行设计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调查问卷,采用匿名方式对某医学院一~四年级468名在校学生进行调查。结果97.6%的学生知道艾滋病是一种传染病;85.2%的学生认为目前艾滋病不能治愈;68.8%的学生毕业后不愿意到收治艾滋病病人的科室工作;23.1%的学生认为自己处于感染艾滋病的危险之中;有6.6%的学生承认有过性行为:不同年级学生所掌握的艾滋病知识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在医学生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是必要的,应将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作为医学生必修课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大学生性健康认知现状,为大学生性健康教育政策与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问卷调查广州暨南大学658名在校大学生。结果 常见性传播疾病的知晓率为72.2%,90.0%的调查对象认为在大学开展性健康教育十分必要,73.4%的学生接受婚前性行为,19.3%的学生承认经历过婚前性行为。结论 应在大学生中适当开展性健康教育与性健康咨询。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大学生群体对娱乐性噪声所致听力损失相关情况的知信行现状,为大学生群体的听力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0年2—4月采用“问卷星”网络平台对某综合性大学的45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基本信息、听力健康知识、听力健康信念与听力相关行为,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法分析听力健康信念对听力损失相关行为的影响。结果 收到有效问卷452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9.34%。187名大学生(占41.4%)认为自己的听力有一定程度的损失。30.1%的大学生每天使用耳机收听的时间在60 min以上,7.1%的学生将音量设定超过最大音量的60%,42.0%的学生戴着耳机听音乐或广播入睡。只有8.4%的学生知晓长期接触噪声致听力损失的阈值,15.0%的学生知晓噪声所致听力损失不可治愈。医科专业学生对噪声危害知识的知晓率、有关听力健康知识的得分较高(P <0.05),本科高年级学生有关听力健康知识的得分较高(P <0.05)。听力健康信念量表中的“自我效能”维度得分与每天戴耳机频率、每天戴耳机时长、嘈杂环境下提高耳机音量的概率、戴耳机听音乐或广播入睡的频率均成正相关(OR=1....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生活习惯与传染病防治知识和意识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大学生日常生活习惯、传染病防治知识、防治意识的状况及其相互关系,为开展大学生传染病防治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广州市1 00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42.3%的大学生生活习惯欠佳,传染病知识总答对率为43.5%,77.8%的学生传染病防治意识较为薄弱;生活习惯的好坏与传染病知识水平、防治意识的强弱有关。结论加强大学生传染病知识教育的力度,增强学生传染病防治意识,改善日常生活习惯,对防制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更为有利。  相似文献   

16.
浙江某地大学生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信念和行为   总被引:6,自引:7,他引:6  
目的了解大学生性病/艾滋病有关知识、态度、行为以及对当前学校性教育的需求与评价,为制定适合当前大学生的干预策略和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对浙江省某市2所综合性大学所有在校全日制一~四年级学生22940人开展自答式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性安全知识仍较缺乏,43.9%~49.4%的大学生接触过各种黄色性媒体,8.1%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可能会感染艾滋病,13.1%有婚前性行为,94.1%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在大学中开展性教育。结论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性生理和性病/艾滋病知识教育的水平,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性态度和性行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北京市在校大学生的健康技能水平及影响因素,为制订和开展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北京市6所高校905名大学生进行健康知识及健康技能调查.结果 大学生健康技能掌握率为68.95% (624/905);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及是否选修健康教育课大学生健康技能掌握程度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专业类型、健康知识得分对大学生健康技能水平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较高.结论 大学生健康技能水平与专业因素有关.应有针对性的开展健康技能方面的教育和咨询服务,充分利用互联网提供大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平台.  相似文献   

18.
兰州市大中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10  
目的了解兰州市大中学生性病/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和个人行为,以便为政府部门提供科学防制依据.方法对兰州市3所大学和2所高中学生,以班级为单位,采用集体自填式问卷收集有关个人背景、性病/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和个人性行为资料.结果大学生和高中生对艾滋病、性病及相关知识的掌握,除个别项目外,差异均无显著性.学生对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的认识较明确,但对游泳、手淫,特别是蚊虫叮咬、共用牙具和剃须刀能否传染艾滋病认识模糊.大、中学生各有7.9%和2.9%发生过1次以上性行为,学生认为没有性经历的仅占24.3%,44.2%的学生赞成在学校设立避孕套销售点,62.4%的学生从未参加过性病/艾滋病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结论大中学生的健康行为、性健康教育和性道德教育已刻不容缓,要培养青年学生自尊、自重、自爱,特别要加强对农村青年学生的艾滋病和性病健康知识教育.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中小学教师用眼卫生知识的知晓情况,对近视防治工作的态度以及存在的有利或不利于学生视力保护的行为,为制定近视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从上海市某区中小学随机抽取1411名教师,运用自制的调查问卷获取教师用眼知识水平和对近视预防的态度、意愿以及存在的与学生视力有关的行为等,运用TOPSIS法做出综合评价。结果中小学教师用眼卫生知识的回答正确率都在75%以下,28.8%的中小学教师认为学生课本上的字太小,79.5%的教师认为学生使用的课桌椅不利于近视的预防;40.2%的中小学教师能够及时纠正学生中存在的不良用眼行为,56.0%的教师曾有拖课的行为;80.9%的教师认为应该对学生进行预防近视的教育,61.7%的教师认为近视是可以预防的,但仅有45.8%的中小学教师愿意参加近视预防活动。运用TOPSIS法分析的结果表明,小学教师近视预防综合评价的效果最佳,初中教师次之,高中教师最差。结论中小学教师用眼卫生知识水平较低,对近视预防活动的认识存在偏差.未能充分发挥其在学生近视预防过程中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广州市居民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06年3月至4月在广州市通过分层随机抽取电话号码3000个,对抽中电话号码家庭中年龄≥18岁的广州居民用统一的调查表进行转基因食品知识、态度、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电话访问。结果完成电话访问的电话号码为302个,共调查302名广州居民,其中40.1%的被调查者听说过转基因食品,知晓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报刊杂志(占76.0%)、电视(占57.9%)和网络(占14.9%);对豆类、奶类及其制品是否含有转基因成分的知晓率分别为15.2%和11.9%。79.1%的被调查者认为转基因食品应具有明确标识;78.1%的人不赞成儿童食用转基因食品;44.7%的人赞成对转基因食品进行大众化推广,但62.9%的人表示不会购买转基因食品,即使转基因食品的价格低于同种非转基因食品的价格,59.9%的人认为影响其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为食用安全性问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及文化程度影响居民对转基因食品的知晓率,月收入水平影响对转基因食品大众化推广的态度,年龄、学历、食用安全性、对转基因食品大众化推广的态度影响居民的购买行为。结论广州市居民对转基因食品有一定的认知度,但对转基因食品采取了较为谨慎、理性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