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继婷  王俊霞 《河南中医》2010,30(9):839-840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是仲景治疗痰饮病的大法。本文从痰饮的形成,饮邪的性质及特点,温药的功效综合分析,阐述痰饮病必用温药,说明温药既可温化饮邪,又可调节水液代谢,杜绝痰饮生成之源。而"和"者,调和也,应以温化、温运为原则。所谓"温药和之",就是使用温运、温化一类药物,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调水道而达到扶正祛邪,助阳化饮的目的,对后世治疗痰饮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和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痰饮病“以温药和之”的临床体会临朐县朐山医院(262600)郎会汾关键词痰饮温药和之临床体会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论及痰饮病,根据水饮停留的部位不同,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并提出了温阳化饮、发汗、攻下、逐水等治法,其中所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  相似文献   

3.
本文诠释了《金匮要略》对痰饮的认识,《金匮》中明确地指出了“痰饮”的名称及四饮的分类并依据其滞着的新久,提出了伏饮,留饮之名,痰饮的病因病机不出仲景的“千般灾难,不越三条”之中,痰饮的外在表现有八大症状,但及其病位,病势,病性的不同四饮的表现各不相同,然其共同特点是性阴形实,正虚邪实,寒热错杂,易阻窍道,滞着难祛等特点,痰饮在治疗上《金匮》指出温药和之的大法,但其所用方剂可具体分为温脾化饮,温肺化饮,温肾化饮,温胃化饮,通阳化饮,涤痰逐饮等六种具体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陈炜  韩明向 《新中医》2014,46(6):19-20
介绍韩明向教授运用温法治疗痰饮咳喘的经验。韩教授认为,痰饮是哮病、喘证、肺胀等肺系疾病形成的病理因素,总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之候。其本在于脾肾虚寒,其标责之于外邪袭肺。基于肺喜温而恶寒的理论,宗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大法,运用温肺蠲饮、温脾益气、温肾化饮、温阳行瘀等温法辨治痰饮咳喘。  相似文献   

5.
刘胜利主任医师认为水谷精气在脾之健运,肺之通调,肾之蒸化开合作用下,化为津液,输布全身,发挥多种生理功能;三脏功能失调,体内水液不得运化输布,停聚体内,则为痰饮;刘胜利指出,痰饮为阴邪,非阳不运。若阳气虚衰,气不化津,则致寒饮内停。"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温阳化饮是寒性痰饮常用治法。附验案5则,悬饮-胸腔积液,椒目瓜蒌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心水-心包积液,苓桂术甘汤;骨痹-膝关节腔积液,温阳化饮通络除痹汤;石淋-结石性肾积水,温阳化饮理气排石汤;胃痞-糖尿病胃轻瘫,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汤。  相似文献   

6.
《内经》有水饮、积饮、溢饮之名,《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篇载有痰饮、溢饮、支溢、悬饮主治之方,提出了广义之痰饮病当以温药和之的总的治疗法则。《金匮要略》“当以温药和之”里有药与法的关系,也有发汗利水、攻补行消等治则,但均属温药,只适宜痰饮之属于寒者,不能统治所有痰饮病,即使是狭义之痰饮,不辨寒热虚实率以温药和之也会使治疗失于偏颇。  相似文献   

7.
《金匮要略方论》首设"痰饮"病名,重点在论述"饮"。广义"痰饮"依其饮停部位不同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狭义"痰饮"只是四饮中的一种。其形成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导致肺脾肾功能异常,尤其是脾的升降运化、开阖枢的作用。影响水液代谢,使常道聚饮为患,变证从生。治疗当以"温药和之"为总则,采用温阳、发汗、利尿、逐水的同时,始终注意健脾和胃,顾护阳气。从"饮"治疗高血压病之"眩晕"等症,按脾虚水停,肾虚水泛,肺寒饮聚的不同分型,分别采取温脾蠲饮,温肾散饮,温肺化饮,渗湿利水等法,以扶正祛"饮",既能改善,消除症状,又能平稳降压。  相似文献   

8.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乃张仲景治疗痰饮病的宗旨和根本大法。本文从痰饮的涵义、病因病机、致病特点、温药的作用等方面进行阐述,通过温阳化饮方药的运用,一则从源头上阻止了痰饮的化生,二来温药可以调节水液运化。而"和"者,调和也,应以温化、温运为原则。所谓"温药和之",就是使用温运、温化一类的药物,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调水道而达到扶正祛邪、助阳化饮的目的,这对后世治疗痰饮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对《金匮要略》所论咳喘治法进行了探讨。认为感受外邪、阴阳失衡、浊痰雍盛、痰饮郁肺、虚火上炎等均可导致肺气上逆而咳喘。其治法主要是发汗解表;温肺散寒,培土生金;泻肺开闭;涤痰开闭;排脓解毒;宣肺平喘,化饮清热;散寒宣肺,降逆化饮;逐水通阳,止咳平喘;宣肺泄热,降气平喘;散寒化饮,兼清郁热;养阴清热,降逆下气;通阳散结,豁痰下气;宣肺化饮利水;辛散风寒,温化里饮;泻下逐饮;温药和之除痰饮;补肾去饮;分先后缓急。  相似文献   

10.
"慢支"属"痰饮咳嗽"范畴,《金匮》立专篇论述,首创"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法则.并对慢支急性发作,作了细致的描述,指出:"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究其病机,痰饮属阴邪,是由脾肾阳虚而引起,故创立了温脾化饮、温肾化饮、温肺化饮的苓桂术甘汤、肾气丸、苓甘五味姜辛汤等方剂.对慢支急性发作,则按标(外感新邪)本(内有伏饮)先后,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或  相似文献   

11.
眩晕多呈本虚标实之候,发作时标实征象更为突出,此乃痰饮作崇。治宜健脾利水,温化痰饮。方用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共奏健脾化饮升阳,利湿降浊之功。降浊阴以泻水气,泻心下停留之水饮,使之从小便去之;升清阳补土健脾以利水,使脾健水去而痰饮不复生,清升浊降,眩晕自平。  相似文献   

12.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是痰饮病的治疗法则,后世医家对痰饮实质、广义与狭义痰饮、"温药和之"等内容存在不同见解.笔者追根溯源力求原意,张仲景所论之痰饮实为饮邪,"温药和之"针对广义痰饮.饮为阴邪,多由脏腑阳气不足、水液停聚导致,证属本虚标实当以温药治之,但须遵循"和之"的总体目标和原则.应当根据邪正之盛衰、病势之缓急...  相似文献   

13.
<正>痰饮分有形之痰饮和无形之痰饮。咳吐而出、肉眼可见者为有形之痰饮,肉眼看不见存留于经络及体内其他部位的为无形之痰饮,其证候具有痰饮为病的特点,用治痰饮的方法治疗有效。痰饮为病的范围涉及临床各科,下面介绍温化痰饮法在临证中的几则验案。  相似文献   

14.
张仲景辨治咳喘21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玉英 《河南中医》2004,24(12):1-5
张仲景论述咳喘的辨治,除了痰饮及外感等引起的咳嗽、哮喘,又包括了其他原因引起的呼吸急促困难等疾患。咳喘辨治法则为:解表散寒,宣肺平喘法;解表化饮,止咳平喘法;泄热化饮,降气平喘法;泻肺逐痰,止咳平喘法;清宣肺热,止咳平喘法;逐水散饮,降逆定喘法;温下寒痰,降气定喘法;泻热逐水,降逆定喘法;清热化痰,散结止咳法;清热攻下,降气定喘法;育阴清热,利水止咳法;滋阴润肺,降气止咳法;温中暖肺,化痰止咳法;温阳化饮,止咳平喘法;散饮通阳,降逆定喘法;温散寒饮,化痰止咳法;疏肝理肺,化饮止咳法;豁痰宣痹,下气平喘法;解表扶正,固脱定喘法;宣壅逐痰,利窍止喘法;祛痰排脓,解毒止咳法。  相似文献   

15.
《金匮·痰饮咳嗽病篇》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温药和之”,似乎但为痰饮一病而设,实则为《金匮》除湿之总则。《金匮》一书,由痰饮水湿而病之篇章,凡二分有一。痰饮乃五脏阳气虚衰,三焦气化乖戾所致,故“当以温药和之”,温通三焦,振奋阳气,气化则饮化矣。一、饮停上焦,麻桂和之肺主气属卫,外合皮毛。若饮停上焦皮  相似文献   

16.
“痰饮”始见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并立专篇加以论述,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痰饮包括: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是诸饮的总称,并指出“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至今仍为临床所遵循。本文就痰饮病的形成、痰饮的病理特性、痰饮的治疗原则、痰饮的治法选方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7.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次将“痰饮”合称,并提出“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后世医家多有发挥,但对痰饮的治疗莫衷一是。本文从痰饮的邪气特点及阴阳寒热标本属性入手,剖析痰、饮本质,提出痰与饮当分论,并进一步从临床应用角度分析历代医家治疗痰饮经验及对张仲景学说的继承运用,提出“饮邪为阴邪,非温不化;痰为本寒标热,清热不远温”的治疗思路。笔者提出水液流溢成饮的饮邪形成特点,及饮邪本为阴邪的病理特性,结合各代医家经验提出饮邪临床治疗应注重温通。痰邪重浊,本寒标热,其治疗应以苦寒之品除其“标热”痰浊后,当回到痰性本为阴邪,其性属寒的特性,当以温药和之,正本清源,痰饮得去。笔者探求经旨、追本溯源,深入痰饮学说,结合临床实际及现代科学研究,以期为痰饮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8.
麻黄辛温,宣肺平喘,为治喘要药.然其发汗力较强,用之不当,既可伤阳,又会损阴,故治咳喘当酌情用之.半夏辛温,燥湿化痰降逆,为痰饮咳喘所必用,且剂量较大.然其性燥,易伤阴液,阴虚咳喘者,不必过量,只宜少用,取其降逆之性,配伍于养阴方剂之中.干姜辛热,细辛辛温,均归肺经而具温肺散寒化饮之功.凡寒饮停肺所致咳喘者,多以之为主温肺化饮,且二者剂量均较大而相等,以使药能胜病.五味子酸温,归肺、肾、心经,功能敛肺止咳,生津益阴,多将其用于辛温、辛热之品为主药的温肺化饮方剂之中治疗寒饮咳喘.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痰饮是哮喘的"夙根"和"治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相关理论,提出支气管哮喘气道黏液高分泌的治疗大法为温阳化饮,阐明开展中医药治疗哮喘气道黏液高分泌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麻黄辛温,宣肺平喘,为治喘要药。然其发汗力较强,周之不当,既可伤阳,又会损阴,故治咳喘当酌情用之。半夏辛温,燥湿化痰降逆,为痰饮咳喘所必用,且剂量较大。然其性燥,易伤阴液,阴虚咳喘者.不必过量,只宜少用,取其降逆之性,配伍于养阴方剂之中。干姜辛热,细辛辛温,均归肺经而具温肺散寒化饮之功。凡寒饮停肺所致咳喘者,多以之为主温肺化饮,且二者剂量均较大而相等,以使药能胜病。五味子酸温,归肺、肾、心经,功能敛肺止咳,生津益阴,多将其用于辛温、辛热之品为主药的温肺化饮方剂之中治疗寒饮咳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