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李沛 《基层医学论坛》2013,(34):4572-4573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20例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医院感染发生情况,比较医院感染组与无医院感染组患者相关因素的差异。结果发生医院感染40例(18.18%),感染呼吸道20例,胃肠道10例,泌尿道6例,其他4例。医院感染组年龄(60.12±10.23)岁,抗酸制剂77.50%,不恰当应用抗生素62.50%,实施侵入性操作64.15%,住重症监护病房时间(17.12±5.34)d高于无医院感染组的(51.45±15.89)岁,30.00%,23.89%,54.44%%,(9.12±4.23)d(P〈0.05),是医院感染相关因素。结论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发生率高,影响因素复杂,应针对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不同进行目标监测,采取有效干预措施,以减少其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降低感染率的措施。方法对1289例新生儿一般资料及与医院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感染发生率为12.96%。下呼吸道是最主要的感染部位(P〈0.01)。肺炎克雷伯菌是主要的病原菌(P〈0.01)。胎龄〈37周、羊水污染、出生体重〈2.5kg、人工喂养、重症监护、吸氧、吸痰/插管及抗生素应用的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显著升高(P〈0.05)。不同羊水污染程度及抗生素联用的医院感染发生率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羊水污染程度越高、抗生素联用种类越多感染发生率越高,与感染率呈正相关(P〈0.05)。胎龄〈37周、羊水污染Ⅲ度、出生体重〈2.5kg、重症监护、吸氧、吸痰/插管及抗生素联用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新生儿易发生医院感染,加强对危险因素的管理、合理应用抗生素,对降低医院感染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合并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观察280例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肺部感染发生情况,选择可能与肺部感染有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280例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合并肺部感染30例(10.71%),肺部感染组年龄(64.59±13.52)岁、实施侵袭性操作56.67%、合并意识障碍43.33%、存在营养不良40.00%均高于无肺部感染组的(54.60±12.10)岁、31.20%、21.20%、19.60%(P〈0.05),是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重症监护病房肺部感染率较高,强化重症监护病房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提高院内感染预防水平,对老年患者加强基础护理,对有侵袭性有操作需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加强营养支持可减少和避免肺部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及预防进行分析。方法选取398例在我院重症监护病房发生医院感染的新生儿,观察并分析该398例医院感染发生的情况及其相关因素,为进一步采取相关预防措施提供理论依据,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结果在选取的398例发生医院感染患儿中,胎龄≤37周的新生儿发生的感染率(26.85%)明显高于胎龄≥37周新生儿发生感染率(1.85%)。1lOOg≤体重≤1500g的新生儿发生感染率(27.27%)明显高于2500g≤体重≤4800g新生儿发生感染率(1.53%),住院时间≥18天发生的感染率(26.43%)明显高于住院时间≤7天发生的感染率(1.4l%)。入侵操作的次数≥2次的感染率(26.36%)明显高于没有入侵操作的感染率(O.99%),差异有显著性(P〈O.05)。结论出生体重越低、住院时间越长、胎龄越小、侵入性操作越多发生医院感染的例数越多,针对此相关因素采用积极的应对措施,重点关注胎龄小,体重低的新生儿,减少侵入性的操作,在操作前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能有效地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新生儿童症监护病房(MCU),医院感染情况,进行了临床分析。住院324例,发生医院感染44例,感染率1.6%,感染部位的前三位依次是呼吸系统、头皮、口腔。胎龄<37周较≥37周更易发生医院感染,住院时间>一周医院感染显著增高,经统计学处理二者P均<0.01,医院感染与新生儿性别关系不大。提出应加强对MCU监控与管理,制定有效控制措施、提高医护质量、加强围产期保健防止早产,是预防和减少医院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方法:分析128例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和护理措施。结果:通过加强基础护理、病区管理、呼吸机管理、对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仅4例患儿发生院内感染。结论:恰当的护理措施可有效预防和控制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7.
宋海燕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5):72-72,107
目的探讨儿科住院患儿合并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0年7月我院儿科收治的1260例患儿临床资料;发生医院感染的患儿作为观察组,无医院感染的患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构成、是否实施侵袭性操作、预防应用抗生素、是否住重症监护病房(ICU)等方面的差异。结果1260例患儿中发生医院感染90例,占7.14%;观察组患儿年龄小、实施侵袭性操作多、住ICU、预防抗生素比例高(P〈0.05),是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结论住院患儿合并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增强护理人员的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加强病房管理、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掌握侵入性操作指征以预防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及预防进行分析。方法对2010年4月-2012年4月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新生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选取768例在我院重症监护病房接受治疗的新生儿,根据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768例在重症监护病房的新生儿中,发生医院感染48例(占6.25%);胎龄≤32周的新生儿发生感染率(28.13%)明显高于胎龄≥37周新生儿发生感染率(1.85%);体重≤1500 g的新生儿发生感染率(27.27%)明显高于体重≥2500 g新生儿发生感染率(1.53%);住院时间≥18 d发生感染率(26.43%)明显高于住院时间≤7 d发生感染率;入侵操作次数≥2次的感染率(26.36%)明显高于没有入侵操作的感染率(0.99%),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出生体重越低、住院时间越长、胎龄越小、侵入性操作越多,发生医院感染率越高,应针对此相关因素采用积极的应对措施,重点关注胎龄小和体重低的新生儿,减少侵入性的操作,在操作前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能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尤其是低体重出生儿、早产儿免疫功能低下,是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据文献报道,国外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医院感染发生率为5%-25%,我国新生儿的医院感染发病率为5%-18%,明显高于任南等.30的报道(3.65%)。因此,必须认真做好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医院感染管理,除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注意无菌操作外.还必须加强对息儿探视的管理,这样才能有效地预防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的发生。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成立于2000-06,5a来共收治危重新生儿1500余例,现就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探视现状及管理对策作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0.
重症监护病房下呼吸道感染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重症监护病房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在我院ICU治疗的392例患者,对其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大量应用抗生素、建立人工气道、应用呼吸机、合并肺部慢性疾病史、应用抑酸药物、低蛋白血症为影响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OR均大于1,P〈0.01或P〈0.05)。结论对影响重症监护病房下呼吸道感染的因素加以预防,可以减少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早产儿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分析感染特点及危险因素,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早产儿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2009年6月至2011年5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NICU住院的1685例早产儿医院感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685例早产儿中发生医院感染279例次,发生率为16.56%;住院日相关的医院感染率为46.87/1000住院日;感染部位以肺炎为主(41.85%),病死率为18.94%。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最多见(57.83%),主要为肺炎克雷白杆菌,其次是鲍曼不动杆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医院感染组与非医院感染组比较,胎龄更小,体质量更低。早产儿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有机械通气(OR=6.982)、其他有创操作(OR=5.214)、出生体质量≤1500g(OR=3.265)和胎龄≤32周(OR=2.412)。结论革兰阴性菌是最主要的NICU早产儿医院感染病原菌,其中肺炎克雷白杆菌和鲍曼不动杆菌是主要的病原菌;NICU早产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众多,需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上海市某妇婴保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I)医院感染现状,分析VLBWI医院感染现状及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1-2015年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时间>48 h VLBWI的病历,基于医院病案管理系统,对所有病历逐一审查,并与医院感染报表结合找出所有医院感染病例。采用Excel录入数据,SPSS24.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VLBWI医院感染率44.3%,感染部位主要为下呼吸道(14.2%)及血液(11.6%),各年度感染部位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感染病例病原菌检出以革兰阴性菌为主(72.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儿为多胞胎、机械通气及静脉营养时间久、住院时间长及母亲有胎膜早破史是VLBWI医院感染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1)。结论加强围生期保健,对存在高危因素的早产儿,给予高度关注,及时干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院内感染患儿的回顾性分析,分析院内感染的病原菌及感染因素。方法 对2009年1月—2013年10月该院NICU院内感染的98名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此期间该院NICU共收治患儿2056例,有98例发生院内感染,病原菌培养52例阳性,其中革兰阴性菌42(80.8%)例,革兰阳性菌10(19.2%)例,其中肺炎克雷伯菌19(36.5%)例,大肠埃希菌13(25.0%)例,铜绿假单胞菌6(11.5%)例,鲍氏不动杆菌2(3.8%)例,阴沟肠杆菌2(3.8%)例,表皮葡萄球菌5(9.6%)例,溶血葡萄球菌3(5.8%)例,肠球菌2(3.8%)例,出生时胎龄、出生时体重、住院时间和气管插管是主要的感染因素。结论 NICU中患儿院内感染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早产儿、低体重儿、住院时间长和进行气管插管是主要的感染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早产儿护理中实施家长参与式护理模式的效果及可行性。方法以平行对照设计研究方案,对2018年7月—2019年12月南阳市中心医院NICU中符合纳入标准的261例早产儿,以胎龄、体重和出生时诊断相近为标准进行匹配分组,研究组纳入35例,对照组纳入70例。研究组在专科护士指导下患儿家长与专科护士共同完成患儿生活护理、病情观察、喂养护理、皮肤护理等工作,每天参与4 h至患儿出院;对照组所有患儿护理工作均由专科护士完成,家属每周隔窗探视3次,每次30 min。观察2组患儿体重增长情况,院内感染、二次住院及家属投诉发生率,医疗费用及科室支出费用等。结果入监护室时,研究组与对照组患儿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 890.75±317.57)g vs.(1 888.91±320.73)g,t=0.028,P=0.978];出监护室时,研究组体重高于对照组[(2 473.97±284.72)g vs.(2 267.59±316.54)g,t=3.254,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体重增长速度较对照组高,平均治疗费用、住院时间、家属投诉率、出院后30 d...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循证实践构建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早产儿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FCC),并评价其应用于临床实践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3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早产儿119例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封闭式管理模式;选取2017年4月至11月我科住院的早产儿146例作为观察组,采用FCC护理模式。通过检索文献确定最佳证据,成立FCC医疗护理小组,结合最佳证据构建FCC方案:①FCC硬件设施的配备;②医务人员培训;③家属需求调查,选择合适时机纳入父母参与FCC;④早产儿照顾者知识培训;⑤采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预防医院感染发生;⑥家属护理能力评估,制定出院计划。评价2组早产儿体质量增长速度、住院天数、母乳喂养率,家属首次参与FCC与出院前的护理能力,以及开展FCC前后各8个月的医院感染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观察组体质量增长速度明显增长(P<0.01),住院天数缩短3.12 d(P<0.01),母乳喂养率明显提高(P<0.01),家长护理能力有显著提升(P<0.01);FCC前后医院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构建和实施FCC,有效增进早产儿生长发育,缩短住院天数,提高母乳喂养率,提高家属护理能力,有利于出院后延续性护理。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院内感染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春杰 《吉林医学》2010,31(31):5508-5509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指导院内感染防控。方法:对入住我科NICU的580份病例进行院内感染调查分析。结果:在580例新生儿中有71例发生了96次院内感染,院内感染率为12.2%,包括36例血流感染,33例肺炎,18例尿路感染,6例结膜炎及3例脐炎。最常见的病原菌是肺炎克雷伯杆菌(38.5%)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31.3%)。只有3例念珠菌引起的血流感染(8.3%)。结论:院内感染与住院天数、Apgar评分、低出生体重及菌株的耐药等因素有关,应加强管理和防范,降低新生儿院内感染率。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2):62-65
目的 探讨不同定位方法对早产儿脐静脉置管后异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早产儿66例,分为两组(X线摄片定位组33例,超声定位组33例),统计两组置管成功例数,置管后24 h、48 h、4 d均予超声检查异位情况。结果 X线摄片定位组、超声定位组的成功率分别为87.9%、9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9);置管后的24 h用超声检查导管位置,X线摄片定位组、超声定位组异位率分别为34.5%、10.0%(P=0.023);48 h和4 d的异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脐静脉置管后超声定位较X线摄片定位导管尖端位置的准确性高,两种置管后的定位方法应定期以超声技术反复筛查,超声技术的定期检查可以确保将脐静脉导管保持在适当的位置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监测和分析重症监护室中新生儿院内感染率,提出针对性护理控制措施.方法 从2016年1~12月在海南省妇幼保健院接受治疗的2000例患儿中选取体质量为(2000±500)g的800例早产儿作为观察对象,其中400例患儿应用改进后的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进行护理,对患儿的感染率、感染部位、感染病种等进行监测,以及对监护病房的仪器设备、用具、空气、医护工作者手部等细菌情况进行定向、抽样检测.分析重症监护室中新生儿院感率、感染部位以及不同疾病新生儿与院感的关系等.结果 400例改进前NICU护理的患儿有26例感染疾病,院内感染率为6.50%,而400例改进后NICU护理的患儿只有1例出现了感染,院内感染率为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院内感染部位较高的分别为呼吸道感染(48.15%)和胃肠道感染(25.93%);新生儿院内感染的病原菌半数以上为革兰菌,有32株(占总菌数的61.54%),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占总菌数的13.46%);改进后重症监护病房外部环境中的食用工具、病房物体表面及推车的合格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的改进有效地消除了新生儿患者的内在和外在的感染源,减少了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的机会,提高了新生儿的安全系数.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NICU中新生儿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分析及相关的高危因素对比,进一步提高深部真菌感染的防治水平。方法对2007年5月-2012年4月间我院NICU确诊的31例深部真菌感染的患儿进行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并根据相似的入院时间、胎龄、出生体重、总住院日设立50例对照组,进行深部真菌感染高危因素的对比分析。结果新生儿深部真菌感染的主要临床表现以喂养困难、呼吸暂停、体温不稳定和反应差等,实验室检查提示CRP升高、血小板减少为较敏感的指标,而白细胞异常的比例仅32.3%。深部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显示:使用广谱抗生素>7d,母亲有霉菌性阴道炎,深静脉置管>14d,呼吸机治疗>48h4个指标在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新生儿深部真菌感染需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 NICU)医院获得性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发生的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采取前瞻性研究的方法,对NICU发生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NICU医院获得性鲍曼不动杆菌肺炎感染发生率为9.04%。鲍曼不动杆菌肺炎患者多合并有各种慢性疾病和各种侵袭性诊疗;脑卒中患者合并鲍曼不动杆菌肺炎比率较高。鲍曼不动杆菌除了对碳青霉烯类、头孢哌酮舒巴坦抗菌药物有较高的敏感性外,对头孢菌素类、氨基甙类和氟喹诺酮类等抗菌素均耐药严重。结论 NICU鲍曼不动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且呈多重耐药态势,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合理选择抗生素,并加强对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的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