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制备心肌内双层多孔生物可降解性药物缓释支架,评估其对透室壁性心肌血管重建术后心肌孔道的作用效果。 方法:以聚己内酯为材料,以牛血清白蛋白为模型药物,以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为药物载体,制备成生物可降解性药物缓释支架。采用考马斯亮蓝试剂法对支架上牛血清白蛋白含量及体外释放量进行测定,万能材料测定仪测定支架的力学性能。制备猪慢性心肌局部缺血模型,体内评估该支架在透室壁性心肌血管重建术后对心肌孔道的作用效果。 结果:该支架牛血清白蛋白携带量为每支架 10 mg,30 d后牛血清白蛋白释放量达80%,支架压缩80%时承受的应力为1.2 MPa,在透室壁性心肌血管重建后可保持心肌孔道通畅。 结论:成功制备心肌内双层多孔生物可降解性药物缓释支架,能承受心肌压力并达到缓慢控制释放药物的效果,可维持透室壁性心肌血管重建后的心肌孔道通畅。  相似文献   

2.
摘要 背景:研究发现壳聚糖水凝胶可促进受损组织新生血管生成,修复损伤细胞和组织。 目的:观察心肌梗死部位局部注射壳聚糖水凝胶材料的存留和降解及其对心脏功能的保护作用。 方法:结扎Wistar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致心肌梗死30 min 后,随机抽签法分为壳聚糖水凝胶注射组、心肌梗死模型组、PBS注射组。术后1,2,4 周使大鼠心脏停留在舒张期行心肌组织学检查,术后4周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检测,并进行大鼠颈动脉插管,检测心脏功能和心室内压。 结果与结论:壳聚糖水凝胶注射1,2 周后在心肌组织中有明显存留,4 周后已降解吸收,无明显残留。注射4周后心脏超声、心室血流动力学及心室内压检测结果表明,壳聚糖水凝胶注射组心脏功能明显好于心肌梗死模型组、PBS 注射组,而心肌梗死模型组和PBS 注射组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别。说明以壳聚糖为支架材料,应用配制的可注射性液态支架进行心肌梗死局部注射治疗,注射4周后无明显残留,保护和改善了心脏功能,适宜作为可注射性组织工程化心肌的支架材料。 关键词:壳聚糖水凝胶;心肌梗死;组织相容性;心脏功能;生物材料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1.12.017  相似文献   

3.
背景:过往研究已证实:心肌缺血前或缺血时心肌内注射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及其基因载体均可以明显减小缺血心肌的梗死面积,但心肌梗死后才经静脉使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的基因载体是否具有相同的疗效,所知甚少。 目的:进一步验证对心肌缺血后,经静脉注射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质粒phPDGF-B对缺血心肌梗死面积的作用。 方法: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经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于结扎后30 min,雌、雄实验组静脉注射phPDGF-B质粒;雌、雄对照组静脉注射等体积PBS。2周后,进行常规的Masson,s Trichrome染色,对缺血心肌梗死区面积、纤维化及心室几何参数进行分析。 结果与结论:大鼠静脉使用phPDGF-B质粒2周后,雌、雄实验组的心肌梗死的面积均明显小于雌、雄对照组(P < 0.05);实验组梗死区存活的心肌细胞明显多于对照组;雌、雄实验组梗死区纤维化面积的比值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实验组梗死区胶原沉积的密度明显小于对照组;实验组梗死边缘区的室壁厚度大于对照组(P < 0.05)。实验组梗死区室壁厚度大于对照组。结果证实,在心肌缺血30 min,经静脉使用phPDGF-B质粒对梗死区心肌细胞存活有保护作用,能有效减小缺血心肌的坏死面积,同时能有限度地改善存在心肌梗死的左心室重构,以及减小梗死区的纤维化程度,且上述作用没有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 实验证实肝细胞生长因子可以促进心肌梗死后侧支循环形成,减少梗死面积,改善心脏功能。拟验证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HGF)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塑的影响。 方法: 实验于2005-06/2006-03在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pc-DNA3-HGF基因由军事医学科学院王立山副教授馈赠;杂种犬13只,雌雄不限,体质量15~20 kg。②实验分组:结扎犬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复制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将造模成功的12只犬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③实验过程:治疗组于梗死心肌周围注射pc-DNA3-HGF 1 mL (约300 μg),对照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④实验评估:分别于术后1,4,8周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检测心功能、左室重塑指标。术后8周麻醉后处死动物,取出心脏,测量心脏及左心室重量,取心肌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天狼猩红染色,并用图像分析系统测定梗死区、非梗死区及右室Ⅰ,Ⅲ型胶原含量;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Ⅷ因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梗死区、非梗死区以及梗死边缘区血管生成情况;原位末端标记法染色观察细胞凋亡情况。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 结果:①术后 4周时,肝细胞生长因子治疗组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8周时,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升高,左心室收缩末容积较对照组降低(P < 0.05)。②心肌梗死后8周时治疗组左房面积、二尖瓣返流面积以及二尖瓣返流面积与左房面积的比值均低于对照组,心脏及左室重量指数亦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 > 0.05)。③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观察到治疗组梗死心肌周围毛细血管较对照组增多,而对照组瘢痕形成明显。④Ⅷ因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治疗组梗死边缘区毛细血管明显多于对照组(P < 0.01);非梗死区毛细血管密度高于对照组(P =0.05)。⑤原位末端标记法染色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梗死边缘区凋亡细胞减少(P > 0.05)。 结论:肝细胞生长因子可能通过抑制梗死后的胶原沉积,增加梗死心肌周围毛细血管数目,减少细胞凋亡,使心肌坏死及瘢痕形成减少,从而缓解急性心肌梗死心室重塑及心功能的恶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检测正常心肌组织及心肌梗死后血管生成素1及其受体Tie2受体 mRNA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心肌梗死后的血管新生过程的作用。 方法:实验于2006-04/2007-04在北京大学医学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实验室完成。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和假手术组,急性心肌梗死组通过结扎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假手术组只穿线不结扎。于术后3,7,14,28 d 四个时间点,每组取5只处死,取心脏左室前壁同一部位,提取总RNA,用RT-PCR的方法,以GAPDH基因为内参,进行半定量分析检测正常心脏及梗死后血管生成素1及Tie2 mRNA的表达;同时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各时间点梗死区域以及梗死周边区域血管数量。实验过程中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 结果:40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血管生成素1及Tie2在正常心肌组织中均有所表达。在心肌梗死后的28 d内,血管生成素1维持在相对不变的水平,而Tie2的表达在心肌梗死后3 d略有升高,于7 d后达顶峰,14 d后恢复正常;急性心肌梗死后7 d, 梗死区及梗死周边区域的血管数量均明显增多,并不随时间的延长而改变,维持在同一水平。 结论:心肌梗死后Tie2受体的表达上调,与血管生成的时间相吻合,提示其在心肌梗死后的血管生成和稳定过程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背景:课题组前期发明了一种新的心肌再血管化的方法,即肝素缓释支架置入联合心肌钻孔,可明显改善心肌灌注。 目的:观察肝素缓释支架置入联合心肌钻孔在猪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再生中的作用。 方法: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猪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支架置入组,6只/组。支架置入组于心肌梗死区采用自制高速钻孔器由心外膜打2个直径为3.5 mm透壁孔道,每个孔道内置入1枚肝素缓释支架。置入后静脉注射BrdU用以标记DNA复制。观察治疗前后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mRNA表达及心肌灌注、新生心肌、心功能等变化。 结果与结论: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置入6周后支架置入组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的表达明显增强(P < 0.001),灌注质量缺损百分率的差值明显降低(P < 0.001),左室射血分数明显提高(P < 0.05),新生心肌明显增加(P < 0.001),缺血区存活心肌明显增多(P < 0.001)。证实心肌钻孔与肝素缓释支架置入可以通过提高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表达和增加缺血区灌注,增强心肌梗死区损伤心肌细胞的修复,改善心功能。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肌细胞;再生;支架;肝素;生物材料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03.014  相似文献   

7.
背景:药物治疗和支架置入治疗尚不能修复心肌梗死后已坏死的心肌。 目的:观察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对心肌梗死兔新生血管及心功能的影响。 方法:随机抽签法将36只大白兔分为假手术组,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结扎兔冠状动脉左室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 结果与结论:移植后4周,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绝大部分间充质干细胞表达CD44,极少量细胞表达CD34和CD45。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梗死心肌组织有移植的间充质干细胞存活,超声心动仪示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及短轴缩短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和舒张末内径明显小于对照组(P < 0.01)。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心肌纤维化程度、心肌梗死面积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 < 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新生毛细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提示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增加了梗死心肌新生血管密度,改善心脏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背景:人体内存在一种能以血管发生方式形成新生血管的内皮祖细胞,更新了传统意义上的出生后血管生成、血管损伤修复的理论。 目的:观察犬脐血血管内皮祖细胞移植对梗死心肌血管形成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内实验,于2006-05/2007-03在新华医院实验中心完成。 材料:接近足月的妊娠杂种犬1只,用于制备脐血血管内皮祖细胞;成年犬36只,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模型对照组,18只/组。 方法:2组犬均于冠状动脉前降支第1对角支分出后结扎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细胞移植组向冠状动脉内注射含5×106个血管内皮祖细胞(经BrdU标记)的生理盐水2 mL,模型对照组同法注射单纯等量生理盐水。移植后1,4,8周处死取材。 主要观察指标:心肌标本苏木精-伊红染色确认梗死模型,BrdU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心肌血管新生情况,vW因子染色观察梗死心肌血管数。 结果:心肌梗死区可见大量的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以及小血管形成。细胞移植组梗死心肌区小血管上可见部分细胞核内有棕黄色颗粒,BrdU呈阳性表达;模型对照组无明显新生血管。细胞移植组在心肌缺血区和梗死区血管内皮细胞的胞浆内有棕黄色颗粒,vW因子呈阳性表达;模型对照组不表达vW因子。心肌梗死后第1,4,8周,细胞移植组和模型对照组的心肌缺血区、梗死区的血管数均无明显差异(P > 0.05)。 结论:犬脐血血管内皮祖细胞移植至梗死心肌后可参与血管形成,但尚不能够促进心肌的血管再生。  相似文献   

9.
摘要 背景:研究证实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具有刺激血管再生及侧支重建的作用,但是,以往多通过外周静脉、左心房或冠脉介入途径给药,心肌局部难以达到有效治疗浓度。 目的:基于高分子材料聚乳酸/乙醇酸的降解特性,复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保证蛋白生长因子在局部组织中靶向释放,观察其诱导心肌血管再生效果。 方法:以聚乳酸、乙醇酸为原料,二氯甲烷溶解后加入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通过模具塑形,制成外径/内径分别为3.0/ 2.8 mm、壁厚0.1 mm、长度10 mm的圆柱形中空管状支架备用。于小型猪冠脉前降支中、远端1/3交界处阻断,局部心肌颜色变为暗紫色,超声观察前壁心尖局部室壁运动异常证实模型制作成功,随机分至空白支架对照组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支架组,支架通过自主设计的机械打孔装置植入。6周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量化分析血管重建的增殖细胞数量,并结合Image Pro Plus软件量化各组新生血管密度,SPECT结合软件Emory Cardiac Toolbox分析灌注缺损区域质量百分率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6周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支架组增殖细胞数量、新生血管密度较空白支架组显著增加(P < 0.001),心肌核素显像显示灌注质量缺损百分率较空白支架组显著减少(P < 0.001)。结果证实,复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聚乳酸/乙醇酸支架能够显著增加新生血管密度,进而改善缺血部位心肌血流灌注。 关键词:心肌缺血;药物缓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支架;血管再生;生物医用可降解高分子材料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21.045  相似文献   

10.
背景:研究发现干细胞移植可明显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以往认为主要与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和促血管新生作用有关,近来研究显示旁分泌、抑制心室重构尤其是细胞外胶原重构对心功能的改善起重要作用。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兔急性心肌梗死后胶原重构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6/08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针灸电生理实验室完成。 材料:健康日本大耳白兔57只,购自辽宁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方法:取2只兔用于制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前行BrdU标记。余55只兔取10只作为正常组,45只结扎冠状动脉左室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共30只成功造模,随机分为模型组、盐水组、细胞移植组,10只/组。兔心肌梗死后7 d,细胞移植组经耳缘静脉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1 mL(2×106个细胞),盐水组注射1 mL生理盐水,造模后饲养5周。 主要观察指标:采用Masson三色染色法观察心肌间质纤维结构及测量胶原容积分数,免疫组化法测量Ⅰ/Ⅲ型胶原比值。 结果:细胞移植组心肌梗死区可见Brdu染色阳性细胞。细胞移植组梗死中心区和交界区内胶原纤维融合较少,排列有序;模型组和盐水组梗死中心区和交界区内胶原纤维斑块状融合明显,排列紊乱。心肌梗死5周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梗死区及梗死周围区胶原容积分数显著增加(P < 0.05),Ⅰ/Ⅲ型胶原比值显著下降(P < 0.05);与模型组比较,细胞移植组胶原容积分数、Ⅰ/Ⅲ型胶原比值均显著下降(P < 0.05)。 结论: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在心肌梗死区定植,通过减少胶原形成、改善胶原结构来抑制心肌梗死后胶原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