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风险管理在脑血管疾病患者护理中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山东省枣庄市立医院急诊科收治的脑血管危重患者120例,按入院时间分为两组,对照组(n=60)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n=60)在此基础护理增加风险管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差错率、并发症情况、住院时间和对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差错率1.7%,并发症发生率3.3%,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678,4.904;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19.8±2.5)d、住院费用(6789.5±78.4)元,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674,4.782;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率为96.6%,对照组为8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4.980,P〈0.05)。结论风险管理护理的实施可以优化护理效果,有效降低风险事件发生,提高患者急救成功率,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提升患者的治疗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2.
急诊危重患者护理风险管理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风险管理是指对患者、工作人员、探视者可能产生伤害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采取正确行为的过程[1].护理风险是指医院内患者在护理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护理风险始终贯穿在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环节和过程中,有时即使是极为简单或看似微不足道的临床活动都带有风险[2].现将护理风险管理及对策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风险管理是指对患者、工作人员、探视者可能产生伤害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采取正确行为的过程。护理风险是指医院内患者在护理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护理风险始终贯穿在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环节和过程中,有时即使是极为简单或看似微不足道的临床活动都带有风险。现将护理风险管理及对策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护理安全风险防御机制在危重急诊抢救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急诊科接诊的危重病人1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75例危重抢救期间进行风险管理防御机制护理,对照组病人进行常规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护理期间的护理风险发生率、护理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风险发生率为5.33%,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护理满意度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8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危重急诊抢救护理过程中采用护理安全风险管理防御机制,可以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提升病人对护理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2种供氧方式护送急诊危重患者行检查及住院治疗时,血氧饱和度值、呼吸频率的变化。方法随机将52例急诊科就诊的危重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观察组护送时采用便携式氧气筒,对照组采用传统氧气袋,分别测定其护送前和到达病房后的血氧饱和度值、呼吸频率,并进行比较。结果利用便携式氧气筒护送患者时血氧饱和度值较稳定,缺氧情况无进一步恶化,用氧气袋护送患者时血氧饱和度不稳定或明显下降,出现缺氧症状,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便携式氧气筒护送患者,能保证患者在护送期间的用氧安全,提高了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标准化交接班流程在危重患者交接班中的运用效果。方法以沟通工具ISBAR内涵为核心,设计标准化的护士交接班表,在危重患者交接中运用,观察交接班涉及内容完整性、不良事件发生率及责任护士履职率。结果实施ISBAR标准化后与实施前相比,交接内容完整性、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责任护士虽履职率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能有效改善交接班的完整性,降低护理服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及提高责任护士履职率。  相似文献   

8.
房翠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12):2878-2879
回顾分析2011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急诊危重患者200例,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的抢救护理程序,研究组患者则采用全程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和患者护士的满意度。研究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患者护士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程护理模式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的过程中有助于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和患者护士满意度,降低危重患者的治疗危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危重症患者在转运途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后意外事件发生率、接收科室不满意率和医疗纠纷发生率差异。方法:将2007年1月~2008年6月急危重症患者493例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转运;将2008年7月~2009年12月收治急危重症患者575例作为观察组,转运前查找急危重症患者转送途中存在的护理风险,并实施护理风险干预。结果:观察组意外事件发生率、接收科室不满意率、医疗纠纷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对急危重症患者转运途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可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提高急诊护理工作质量,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廖燕  曹娇娥 《当代护士》2008,(11):52-53
目的探讨2种供氧方式护送急诊危重患者行检查及住院治疗时,血氧饱和度值、呼吸频率的变化。方法随机将52例急诊科就诊的危重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观察组护送时采用便携式氧气筒,对照组采用传统氧气袋,分别测定其护送前和到达病房后的血氧饱和度值、呼吸频率,并进行比较。结果利用便携式氧气筒护送患者时血氧饱和度值较稳定,缺氧情况无进一步恶化,用氧气袋护送患者时血氧饱和度不稳定或明显下降,出现缺氧症状,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便携式氧气筒护送患者,能保证患者在护送期间的用氧安全,提高了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和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本院急诊科室对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应用PDCA循环联合护理风险管理,观察对比PDCA循环联合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前6个月及实施6个月后急诊患者护理质量、意外风险发生及患者满意度的情况。结果实施后急诊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病房管理、文书管理、安全管理、急救药品器械管理及总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接收科室满意率高于实施前,而意外发生率、转运死亡率及护理纠纷事件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CA循环管理和护理风险管理能有效提高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护理质量,降低患者意外风险,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护理风险管理(Rick Management,RM)是一种管理程序,是对现有和潜在的护理风险的识别、评价和处理,以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及风险事件对病人、护理人员、医院的危害及经济损失[1].CCU病房通常收治严重冠心病(如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心绞痛)、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各种复杂和新开展的心脏介入治疗术后以及合并严重酸碱、水、电解质失衡等心血管危重症病人[2].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科2012年1月至2013年4月需院内转运的急诊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将2012年1~8月需院内转运的72例急诊危重患者设为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方法转运患者,选取2012年9月至2013年4月需院内转运的76例急诊危重患者设为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转运时间,并对两组患者转运中出现的意外情况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等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转运时间、坠床、氧气中断、管道脱落或打折等意外情况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且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则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急诊危重院内转运患者,及时实施有效的预见性护理措施,在缩短转运时间和降低患者的意外事件发生率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7-12月本院急诊收治的274例危重患者为实验组,选择同期235例危重患者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抢救流程对患者进行抢救,实验组采用全程护理的模式对患者进行抢救。比较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及护患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抢救成功率及护患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对急诊危重患者实施全程护理,可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及护患满意度,降低医疗护理风险。  相似文献   

15.
护理风险管理(Rick Management,RM)是一种管理程序,是对现有和潜在的护理风险的识别、评价和处理,以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及风险事件对病人、护理人员、医院的危害及经济损失”。CCU病房通常收治严重冠心病(如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心绞痛)、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各种复杂和新开展的心脏介入治疗术后以及合并严重酸碱、水、电解质失衡等心血管危重症病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预见性护理程序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效果.方法 比较2组间院内转运时间、护理意外和病情恶化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院内转运所需时间,观察组为(31.9±5.3) min,明显少于对照组的(40.2±7.6) min.观察组护理意外及病情恶化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采用预见性护理程序,可缩短转运时间,提高转运效率,减少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过程中实施护理安全管理的效果,提高急诊抢救工作效率。方法:健全完善各项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强化安全意识,提升服务意识,提高抢救技术,规范仪器、药品、物品管理,注重环节及细节管理。结果:护理安全管理实施后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服务及抢救技术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急诊危重患者抢救过程中实施护理安全管理,进一步保证了急诊危重患者的安全,提高了患者及家属对急救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急诊危重患者就诊和护送过程中潜在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苏家琼 《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0):891-892
急诊科为大多数急危重患者入院后首选就诊科室,经过必要的检查和抢救后,根据患者病情送入专科进行系统治疗。一部分患者在进行转运的过程中由于护送措施不当和病情变化导致转运过程中病情恶化甚至危及生命。对急诊危重患者就诊和护送过程中潜在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和作出及时、准确、有效,安全的处理,是确保急诊危重患者医院内有效、安全救治,提高抢救成功率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对我科2008年5~11月200例急危重患者在护送过程中存在的潜在的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如下措施。  相似文献   

19.
蒋小昇 《护理与康复》2004,3(2):130-131
心肺复苏后的患者经初步急救、紧急气管插管后,有些需转送到相关特检科室检查,有些需转送到ICU或专科病房、手术室等进行进一步检查、治疗与监护。在护送过程中患者会出现心率、心律、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而危及生命,因此,做好气管插管患者护送途中的持续监护和生命支持,显得尤为重要。现将安全护送的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探索品管圈活动在急诊危重患者转运过程中的应用。方法 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讨论分析急诊危重患者转运过程中不安全事件发生的原因,制定相应的措施并组织实施。结果 通过品管圈活动,急诊危重患者转运途中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率从68%降低到25%(P<0.05)。结论 运用品管圈方法可减少急诊危重患者转运途中不安全事件的发生,融洽与临床及辅助检查科室的工作配合关系,有效降低医疗护理纠纷的发生,使急诊危重患者转运安全性提高。同时提高了科室人员的团队精神,增强了护理人员参与护理管理的意识和工作满足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