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前跗管综合征病因的探讨,达到正确诊断和治疗,防止误诊误治。方法 21例病人,年龄19-42a,平均25.3a;左足12例,右足9例,均为单侧发病;发病诱因为踝关节扭伤、跑、训练后等。伴有足背部酸胀痛,足背内侧及第1、2趾皮肤麻木,前跗管部位压痛等临床表现。17例给予前跗管封闭疗法,4例行前跗管切开减压术。结果 21例均治愈。随访6-36个月无1例复发。结论 前跗管综合征临床报道较少,多发生在部分或,容易漏珍,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军校新学员入校训练后皮肤损害情况.方法:对某军校2004年入校的560名新学员进行军事训练前后皮肤病发病情况调查.结果:军事训练前患16种皮肤病,152例(27.1%),其中患2种以上皮肤病27例;军事训练后患28种皮肤病,251例(44.8%),其中患2种以上皮肤病51例.军事训练后皮肤病发病率明显高于训练前,按发病率的高低排列,前3位为微生物性皮肤病(23.0%)、物理性皮肤病(20.5%)及皮脂腺有关的皮肤病(6.1%).结论:新学员在入学军事训练时皮肤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应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以减少皮肤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10例前跗管综合征患者,并对25只新鲜成人足的前跗管应用显微解剖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发病原因为足背严重挫伤、束紧鞋带、前跗管内骨赘及腱鞘囊肿、空凹足等。腓深神经在前跗管内受压为发病的主要因素。除临床特征外,肌电图检查在鉴别诊断中很有帮助。我们对8例9只足进行了减压手术,经1.5~4年随访,证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跗跖关节损伤的疗效。方法我科于2007年9月~2010年8月收治急性闭合性跗跖关节损伤病例17例,全部采用切开复位AO螺钉内固定治疗。结果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其中13例获得随访,随访6~22个月,平均12个月。按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足踝评分标准(AOFAS):70~80分1例,80~90分5例,90~100分7例,随访期间未发现跗跖关节再脱位。结论跗跖关节损伤行切开复位螺钉内固定治疗可取得满意的复位和临床疗效,短期来看是治疗跗跖关节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军事训练中应力性骨折76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由军事训练导致的应力性骨折的发病因素、早期诊断及预防措施。方法:对76例军训中应力性骨折进行病因调查及分析,并下部队了解训练计划及方法。结果:第一年度兵(54例)发病高峰在训练的第2,3周,第二年度兵(22例)发病高峰在训练的第3,4周。59例经休息、理疗治愈,6例完全骨折无移位者经石膏固定治愈,3例骨折并移位者经骨牵引治愈,8例骨折并移位者经手术内固定治愈。结论:发病因素为个体内在因素及缺乏科学训练方法。开训的2-4周是预防的重点时期,早期诊断与合理练兵是预防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中西医结合治疗踝管综合征28例李峰先(莱芜市中医院骨科271100)关键词踝管综合征封闭熏洗中西医结合疗法踝管综合征是踝部胫后神经受到周围组织的病变卡压而引起的一种神经压迫或损伤性神经炎。该病发病少,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而被漏诊。作者自1990年以来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糖尿病并发脑梗死(观察组)与非糖尿病并发脑梗死(对照组)的临床特点,寻求有效防治策略。方法:回顾分析两组发病时的神经系统症状、高危因素、头颅CT梗死灶的特点、治疗的疗效。结果;两组比较,观察组发病后的神经系统损害症状更重,发病前的高危险因素更多,发病后影像学显示的脑梗死灶更大和梗死灶数量更多,治疗3周后疗效评定更差,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要有效改善糖尿病合并脑梗死,主要取决于在发病前对高危因素有效预防,发病后的积极综合治疗对预后也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作者对 1996年~ 1998年度新兵在入伍训练时发生的足踝部疲劳性损伤的 195 7名伤病员作了回顾性调查分析 ,并对足踝部训练伤的发生机理及致伤因素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一些较为合理的防治措施 ,以供在以后的军事训练中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外科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的临床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急腹症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原发病多为重症胆管炎、绞窄性肠梗阻。抗休克治疗后,33例经手术治疗,治愈率为:84.8%(28/33),非手术治疗3例,均死亡。治疗中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9例,占25%;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5例,占13.8%。本组36例病死率22.2%(8/36),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占62.5%(5/8)。结论 外科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时应首先抗休克治疗,并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及时手术.控制感染。早期防治MODS可以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采用跨关节钢板固定技术治疗跖跗关节损伤的疗效及影响其预后的因素,为临床治疗跖跗关节损伤提供治疗建议及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跖跗关节损伤28例临床资料,采用跨关节钢板固定技术治疗。患者术后均定期随访,对随访结果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足评分标准进行评价。结果:28例患者术后随访12~30个月,骨折均愈合,末次AOFAS足评分61~97分,平均79.3分。闭合性损伤患者术后AOFAS足评分81.74±8.36分,优于开放性损伤患者术后AOFAS足评分73.89±7.5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在术后AOFAS足评分上损伤原因及Lisfranc螺钉置入与否对预后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跨关节钢板固定治疗跖跗关节损伤疗效明确,骨折均顺利愈合且可避免关节面软骨的再损伤。在解剖复位的基础上,损伤机制及Lisfranc螺钉置入与否对预后无明显影响,闭合性跖跗关节损伤者预后明显优于开放性损伤者。  相似文献   

11.
军事训练致踝关节损伤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军事训练中踝关节损伤的原因和预防。方法通过某部队300名战士问卷调查方式,对他们在训练中躁关节损伤的人数,部位,程度,项目等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踝关节损伤占19.3%,损伤部位以外侧韧带受伤为主,发生于越野训练,步伐训练等项目,程度以轻伤为主。结论在踝关节的训练伤中,用力不当是首要因素。科学训练,掌握相关的训练知识和医学知识可以避免和减少踝关节损伤。  相似文献   

12.
军事训练所致髌尖末端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军事训练所致髌尖末端病的发病特点及防治 ,保证部队训练的正常进行。方法 :由具有高、中级技术职务的医务人员组成调查小组 ,对某部 2 783名战士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检查的方式 ,对导致该病的致病因素进行分析 ,根据其发病特点制定防治方法。结果 :调查的 2 783人中 ,有 17人患髌尖末端病 ,发病率为 0 .6 1% ,发病特点主要与跑跳训练项目有关 ,采用针对致病因素制定的预防措施 ,于 1年后再次进行该部队 5 82 4人训练伤调查 ,髌尖末端病发病人数为 15人 ,发病率降至 0 .2 6 % (P <0 .0 1)。结论 :军事训练所致髌尖末端病多由跑跳训练项目所致 ,严重影响部队训练 ,治疗主要采用非手术疗法 ,该病主要以预防为主 ,通过预防干预可使发病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东部某海训部队官兵在新时期军事训练环境下皮肤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和患病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分层抽样和单纯随机抽样相结合的多阶段抽样方法,从东部沿海某部海训官兵中选择768名官兵,进行皮肤病问卷调查,随行医师对全体被调查者进行体格检查并给出诊断和治疗指导。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皮肤病患病的影响因素。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696份,有效率为90.62%。被调查者年龄17~32岁,共349例(50.14%)患有皮肤病。共检出皮肤病类型34种,患病频次为755,其中感染性皮肤病占多数(患病频次565,构成比74.83%)。海训官兵皮肤病患病情况与气候、环境、训练条件、饮食习惯等有关,各类皮肤病病因不尽相同。结论 海训官兵皮肤病患病率高、影响因素多,应通过普及皮肤病防治知识、科学施训、改善防护条件、倡导合理生活习惯、提高医务人员诊治水平、更新药品配备等防治措施降低皮肤病患病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东南沿海部队官兵在新时期军事训练环境下皮肤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分析发病原因,提出防治措施.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分层抽样和单纯随机抽样相结合的多阶段抽样方法从东南沿海某部官兵中选出625名官兵,对他们进行皮肤病问卷调查.对全体被调查者进行体格检查并给出相应诊断及治疗.应用logistic多重回归分析皮肤病与其可能的发病原因之间的关系.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569份,有效率91.04%.被调查官兵年龄17~46岁,共264例(46.40%)发生皮肤病.共检出皮肤病类型40种,发病频次为346,其中感染性皮肤病(发病频次197,56.94%)、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发病频次80,23.12%)、心身性皮肤病(发病频次33,9.54%)占据全部皮肤病的大多数.各类皮肤病病因复杂.结论 东南沿海部队官兵皮肤病发病情况与气候、环境、穿着装备和精神状况有关.应采取倡导合理生活习惯、科学训练、普及皮肤病防治常识、改善生活条件、提高医务人员诊治水平等预防措施,降低皮肤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减压教育对士兵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放松技术和理情教育相结合的减压方法对日常军事生活环境中军人群体心理健康的影响. 方法: 以某部队193名日常军事生活环境中的士兵为研究对象,分为减压组(n=63),放松训练组(n=64),对照组(n=66)三个实验组,进行减压教育实验,时间8 wk,实验前后分别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以及幸福感指数量表,检验减压教育的作用. 结果: 减压教育后测量,方差分析三组在SCL-90总分,躯体化,强迫,精神病性得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LSD-t检验减压组SCL-90总分,强迫,抑郁,偏执和精神病性得分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松组在躯体化得分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幸福感指数得分各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在日常的军事生活环境下采用减压教育对缓解士兵应激压力,提高士兵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脊柱军事训练伤健康教育的效果,为军队健康教育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分群选取作者医院5个体系部队500名2011年入伍的战士作为脊柱军事训练伤健康教育干预组,选另外5个体系部队500名同年入伍的战士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半年后在脊柱军事训练伤知识知晓率、科学训练行为形成率、脊柱训练伤发病率上的差异。结果干预组脊柱军事训练伤知识知晓率、科学训练行为形成率高于对照组,脊柱训练伤发病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官兵及早开展脊柱军事训练伤健康教育有助于官兵提高伤病防治意识,养成科学的训练习惯,降低脊柱训练伤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7.
军事训练伤(military training injury,MTI)是军队官兵由于军事训练而造成的训练损伤,是现阶段全球部队官兵常见的训练损伤类型。军事训练伤严重影响训练效率、职业健康和整体军事准备状态,是长期困扰部队官兵健康的难题。近年来,高频超声飞速发展,对肌骨疾病的诊断优势日益凸显。高频超声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军事训练伤的诊断和治疗。本文就高频超声在军事训练伤诊疗中的应用进展作综述,为我军官兵训练伤防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野外驻训官兵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对野外驻训官兵1 248人进行心理健康测评,并与中国军人常模比较。结果士兵组、士官组、军官组各项因子分、阳性项目数及总分均高于中国军人常模,尤以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偏执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野外驻训官兵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中国军人常模,应对野外驻训官兵进行有针对性地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9.
姜文  孟涛  李俊强  李思蒙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6):132-133,136
目的调查某部官兵在5公里武装越野训练中踝关节损伤的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2月进行5公里武装越野训练的827名官兵为研究对象,调查及分析踝关节损伤人数、部位、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与踝关节损伤之间的偏相关系数。结果827名官兵中右侧踝关节损伤率最高,为9.07%:准备活动不足及参加训练次数较少者踝关节损伤发生率为26.01%和26.67%,高于其他官兵(P〈0.05);踝关节损伤者的劳累程度为4.9857分,高于无踝关节损伤者(P〈0.05);准备活动情况、训练方法手段、训练次数及个体差异均是对踝关节损伤影响较大的因素(均P〈0.05)。结论某部官兵在5公里武装越野训练中以右侧踝关节损伤为主,且受准备活动、训练方法手段、训练次数及个体差异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训练对野外驻训官兵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将野外驻训官兵720人随机分为团体心理训练组与对照组各360人,进行3个月的团体心理训练与部队常规管理教育,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对两组野外驻训官兵进行训练前后的测评对比,并与中国军人常模比较。结果野外驻训官兵两组训练前各项因子分、阳性项目数及总分均高于中国军人常模,部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两组训练后各项因子分、阳性项目数及总分均低于训练前,部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团体心理训练组训练后各项因子分、阳性项目数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部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团体心理训练组训练后各项因子分、阳性项目数及总分均低于中国军人常模,部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对照组训练后各项因子分均低于中国军人常模,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团体心理训练提高野外驻训官兵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