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强 《山东医药》2012,52(22):62-63
目的总结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枕骨大孔区肿瘤的经验。方法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枕骨大孔区肿瘤45例。肿瘤主体位于背侧和(或)向外侧延伸者采用枕下旁正中入路(15例)和枕下正中入路(11例),肿瘤主体位于腹侧和(或)向外侧延伸者采用改良的远外侧入路(11例)和远外侧入路(8例)。共行肿瘤全切除36例,次全切除7例,部分切除2例。结果手术均获成功。无术中死亡病例。术后术后随访30例(4个月~1 a),后组脑神经功能障碍加重5例,4例患者肌萎缩无好转,1例患者术后发生呼吸麻痹,5例患者发生肺部感染。术后半年GOS评分1分者12例,2分者20例,3分者13例。结论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枕骨大孔区肿瘤疗效满意。根据肿瘤位置合理选择手术入路是获得良好手术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枕下后正中入路治疗枕骨大孔区肿瘤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三九脑科医院神经外一科自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16例采用后正中入路显微外科结合超声吸引切除的枕骨大孔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神经鞘瘤5例,脑膜瘤7例,血管母细胞瘤4例,观察16例患者的术后疗效。 结果16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14例,次全切除2例。术后出现后组颅神经损伤加重者2例,无手术死亡。随访3个月~7年,除1例术后仍有肢体乏力、行走不稳外,其余患者症状消失。1例次全切除患者术后3年复发。 结论枕骨大孔区肿瘤显微手术技巧要求高,脑干、后组颅神经和血管保护十分重要,枕下后正中入路可以广泛地应用于枕骨大孔区肿瘤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斜坡肿瘤切除困难而危险性大。作者自颞枕开颅经小脑幕入路切除斜坡肿瘤6例,取得良好效果。认为此入路显露肿瘤较其他途径范围大,解剖关系清楚,可避免损害脑组织。  相似文献   

4.
对41例大型听神经瘤患者采用枕下外侧乙状窦后入路实施肿瘤切除术。行肿瘤全切除27例,次全切除术7例,大部切除术7例。认为枕下外侧乙状安后入路解剖清楚、显露良好,能比较理想地切除肿瘤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枕骨大孔区肿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1874年Hallopeau首先报告枕骨大孔区脑膜瘤以来,该区肿瘤逐渐受到关注.经过多年努力,该区肿瘤的手术治疗方法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时至今日,枕骨大孔区肿瘤,尤其脑干腹侧肿瘤的手术,仍然是一棘手问题.近9年来,我院手术治疗枕骨大孔区肿瘤35例,疗效较好.现结合其临床资料分析探讨此病的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李则群  兰青 《山东医药》2009,49(18):40-41
目的设计枕下正中经小脑延髓裂锁孔入路,探讨采用该入路进行第四脑室及其周边区域手术的可行性。方法6具经10%甲醛溶液固定的尸体头颅标本,于枕骨大孔下方1.0 cm,向上做长4.0 cm的切口,自枕骨大孔向上磨除枕骨成直径约2.5 cm的骨孔,“X”形打开硬膜,锐性解剖枕大池蛛网膜,牵开小脑扁桃体,显露小脑延髓裂,逐步打开脉络膜、下髓帆,观察显露的结构。结果通过调整头位和显微镜的投射角度,经该入路分离小脑延髓裂后可显露脉络膜、下髓帆,逐步切开脉络膜下髓帆可显露第四脑室底、侧隐窝及脑干侧方。结论枕下正中经小脑延髓裂锁孔入路无需切开小脑蚓部,可以安全实施第四脑室内、桥脑延髓背侧以及小脑蚓部的手术。  相似文献   

7.
陶晓晖  田伟  刘波  李勤  于杰  孙玉珍 《山东医药》2010,50(28):30-32
目的探讨枕骨大孔减压结合Magerl+Brooks手术治疗复杂枕颈部畸形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 21例复杂枕颈部畸形病例采用枕颈后路枕骨大孔减压治疗脊髓压迫症,同时采用Magerl+Brooks手术、植骨融合重建枕颈稳定性。结果平均随访12个月,18例神经功能明显改善,3例轻度改善;全部病例得到植骨融合;共置入39枚Magerl螺钉,内固定位置好,无神经血管损伤的并发症。结论枕颈后路枕骨大孔减压(必要时切除寰椎后弓)能够改善复杂枕颈部畸形导致的脊髓压迫症;Magerl+Brooks手术可以短节段重建枕寰枢稳定性,保证植骨融合;使用计算机导航技术可以准确置入Magerl螺钉,避免神经血管损伤的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斜坡位于颅底中央区,位置深在,有脑干及许多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穿行其中.岩骨-斜坡区的肿瘤为颅内肿瘤中手术难度最大的一种,尤其是脑膜瘤,具有基底宽、血运丰富,质地硬韧且常与脑干黏连紧密,且被神经血管包绕的特点,手术难度极大.关于岩斜坡区的手术入路,比较常用的有经乙状窦前入路、单纯经幕上颞枕下入路及幕上下联合入路等.我科自1997年至2007年共收治60岁以上的老年岩斜坡区脑膜瘤病人13例,早期3例经颞枕下入路,中期的4例经乙状窦前入路,后期的6例均经颞枕下入路,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韩浩  朱涛  王琮 《山东医药》2013,(43):46-47
目的 探讨上颈段髓外肿瘤的术前诊断方法及手术入路.方法 对经手术治疗的24例上颈段髓外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术前行MRI检查,确诊并明确肿瘤特点.均行手术治疗,其中采用枕后正中入路20例,肿瘤全切15例;采用远外侧入路4例,肿瘤全切3例.术后2例患者出现单纯性脑脊液漏,及时清创缝合后无颅内感染发生;1例高龄患者术后第16天死于肺感染导致的呼吸衰竭.结论 上颈段髓外肿瘤的术前诊断以MRI检查为首选,诊断明确后应积极手术治疗.枕后正中入路和远外侧入路是最常用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老年尸头神经内镜下扩大入路至斜坡区的重要解剖结构;通过与显微镜下乙状窦前入路至斜坡区暴露部位和面积的大小进行比较,分析两手术入路的优缺点.方法 将10具尸头(>60岁)先进行CT薄层扫面,然后在神经导航系统下精确定位于CCD中心,用穿刺针做好标记,并随机分成神经内镜和显微镜组,内镜组暴露分为鼻腔、斜坡以及硬膜阶段,观察每阶段解剖结构,硬膜阶段测量相应的数据;显微镜组暴露分为皮瓣、骨瓣、硬膜阶段,至硬膜阶段测量相应的数据,并与神经内镜组比较.结果 老年尸头神经内镜下经鼻扩大至斜坡区入路的重要解剖结构有鼻中隔、咽结节、蝶窦开口、翼管,暴露斜坡的部位是整个斜坡区及其周围,暴露面积是(486.09±62.30) mm2.显微镜下暴露斜坡的部位是一侧的中上斜坡及岩骨嵴,暴露面积是(431.06±40.30)mm2.结论 神经内镜下经鼻扩大入路至斜坡区的重要解剖结构是鼻中隔、咽结节、蝶窦开口、翼管,该手术入路对切除单纯斜坡区的肿瘤具有入路短、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手术风险与开颅手术相当,适用于老年斜坡区占位病变患者.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寰枕融合畸形32例。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10~62岁。出现症状的年龄为10~59岁。全部用SomatoMDR_3CT扫描机和日立4500-TECT扫描机扫描。32例均表现为寰枕关节间隙消失,枕骨髁发育不良,寰枕高度小于31mm。本组24例以枕骨髁发育不良为主,寰椎大小、形态基本正常,主要临床表现为颈痛、步态不稳、共济失调、四肢无力等。8例枕骨髁、寰椎发育不良,寰枕高度明显小于正常,主要临床表现为四肢无力、肌张力增高、饮水呛咳、病理征阳性等。寰枕融合并寰枢椎脱位者10例,其中以枕骨髁发育不良为主者2例,寰椎与枕骨髁发育均差者8例。齿状突凸入枕大孔者9例,横韧带断裂7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颈静脉孔区肿瘤的手术治疗效果,探讨多学科协作、多技术融合手术在颈静脉孔区肿瘤治疗中的价值。 方法纳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11年1月至2020年7月行颈静脉孔区肿瘤切除术患者19例,根据Samii分型,其中A型7例,B型5例,C型0例,D型7例;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14例,显微镜+神经内镜双镜联合手术治疗2例,多学科协作手术治疗3例;手术入路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5例,基础远外侧入路7例,远外侧经髁-髁上入路4例,颞下窝A型入路1例,远外侧-迷路后入路2例。所有患者术后根据肿瘤性质、残留与否及残留程度选择性行辅助放射治疗。分析所有患者肿瘤切除程度、肿瘤复发情况、手术相关并发症、神经功能预后等情况。 结果手术次全切率及以上达84.2%;1例患者失访,18例随访患者中1例术后1年肿瘤复发,于外院再次行手术治疗,其余患者末次随访期内无肿瘤复发,复发率为5.6%;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期内无手术相关死亡,术后2例患者出现枕部皮下积液(10.5%)。手术相关神经功能障碍以Ⅸ~Ⅹ颅神经最常见为52.6%(10/19),其次为Ⅶ颅神经47.4%(9/19)、Ⅷ颅神经36.8%(7/19)、Ⅻ颅神经10.5%(2/19)。手术相关暂时性神经功能障碍:Ⅶ颅神经77.8%(7/9)、Ⅷ颅神经50.0%(3/6)、Ⅸ~Ⅹ颅神经33.3%(3/9)、Ⅻ颅神经0(0/2)。末次随访期内术后Ⅶ、Ⅷ、Ⅸ~Ⅹ、Ⅺ、Ⅻ颅神经功能保留及改善率分别为88.2%(15/17)、82.4%(14/17)、64.7%(11/17)、100%(17/17)、88.2%(15/17)。 结论神经功能的保留及改善应作为颈静脉孔区肿瘤手术治疗的首要目标,手术后颅神经功能障碍者应尽早行康复治疗;多学科协作、多技术融合于颈静脉孔区肿瘤个体化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辅助放射治疗可用于颈静脉孔区肿瘤切除术后残余肿瘤复发的控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15具人尸的枕动脉解剖特点,探讨以枕动脉作为颅内—颅外后循环搭桥术的桥血管时,如何安全准确获取该血管。方法采用远外侧入路,开颅显微解剖15例尸头共30侧枕动脉,观察枕动脉的起源、行程、分支、邻近结构,并测量枕动脉各段的直径、椎动脉V3的直径、可移植段的长度以及与周围临近结构的距离。结果枕动脉一般在二腹肌后腹下缘起源于颈外动脉后壁或外壁,与颈外动脉平行、沿二腹肌后腹向上,然后转向二腹肌后腹深面,内侧紧邻颈内静脉,行于寰椎横突前上方,接近乳突尖或二腹肌沟转向内侧走行,途中经胸锁乳突肌、头夹肌和头最长肌深面(4侧经胸锁乳突肌、头夹肌深面及头最长肌浅面),在上项线下方的头半棘肌后面继续向内侧行走,经过斜方肌、头半棘肌的上方附着点,在此穿过斜方肌的附着点至上项线,与枕大神经相伴,继续在头皮浅筋膜内上行,并分出一个或两个终末支,远端分布于头皮。枕动脉起点直径为(2.3±0.3)mm,平行于寰椎横突上缘至越过上项线处的长度为(93.2±2.6)mm,平行于寰椎横突上缘处的外径为(1.9±0.4)mm,越过上项线处的外径为(1.8±0.3)mm。椎动脉V3段中点的直径为(3.2±1.4)mm,枕动脉距枕外隆突的距离为(21.4±0.9)mm,枕下段距离上项线最远距离为(23.7±1.2)mm。结论颅内—颅外后循环搭桥术术中以枕外隆突外侧25 mm、上项线下方30 mm以内、乳突、寰椎横突为标志,能安全准确获取枕动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外侧裂入路显微外科治疗老年人岛叶区低级别胶质瘤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2年3月至2008年3月经外侧裂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老年人岛叶区低级别胶质瘤9例手术及随访资料.结果 肿瘤全切除7例,次全切除2例,无手术死亡.术后偏瘫1例、失语1例,均在1个月内完全恢复正常.早期复查头颅MRI,未见明显肿瘤残留;近期复查头颅MRI未发现肿瘤复发征象.结论 经外侧裂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技术是治疗老年人岛叶区低级别胶质瘤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尾侧外侧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长征医院肛肠外科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以尾侧外侧入路法实施的21例腹腔镜完整结肠系膜切除(CME)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21例患者均在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者.平均手术时间(150.4±28.1)min,平...  相似文献   

16.
陈航  史锡文 《山东医药》2008,48(3):87-88
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216例.术中将扩张器直接置于蝶窦前壁,弧形切开鼻中隔根部和蝶窦腹侧壁,黏膜翻向外侧,鼻中隔被完整推向对侧,凿开蝶窦前壁骨质,进入蝶窦,常规切除肿瘤.无手术死亡者.术后82例出现暂时性尿崩,2例视力恶化,12例视力无明显改善,22例MRI示有肿瘤残留,36例出现较顽固电解质紊乱,7例出现脑脊液鼻漏.随访112例,治愈73例,病情控制32例,复发7例.认为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可以较容易地切除垂体腺瘤,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7.
枕大孔区脑膜瘤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8例枕大孔区脑膜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67%以枕颈部疼痛起病,枕颈部疼痛、渐进性四肢感觉运动障碍和手内肌萎缩为其三主征,MR检查对本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18例患者共进行20次手术,15例(次)经后颅窝正中切口,4例(次)经中线拐杖形切口,1例经口咽入路手术,肿瘤全切除13例,大部切除5例。术后死亡1例;随访14例,11例恢复正常工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眶颧额颞入路对处理基底动脉和岩斜区病变的有效性。方法 10具尸体标本20侧眶颧额颞(OZFT)开颅,模拟真实手术过程进行显微解剖。结果 单纯OZFT可良好显露基底动脉顶端,结合前后床突切除,16侧开颅均成功显露基底动脉中段以上;颞下硬膜外切除岩骨前部可由中颅窝显露桥脑前外侧的岩骨斜坡区;OZFT开颅较常规颞下开颅的手术方向更趋前后,经Kawases三角,50%(10侧)的显露可低至基底动脉下端及椎动脉汇合处。结论 正确选择开颅侧别,结合前后床突切除,OZFT开颅可用于处理基底动脉中段以上的动脉瘤;结合切除岩骨前部,可用于夹闭小脑前下动脉动脉瘤等;对同时累及海绵窦及后颅窝的肿瘤,OZFT开颅也是全切肿瘤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9.
经口咽入路显微外科治疗颅颈区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颈区畸形经口咽入路显微直视减压手术的方法和疗效。方法:本组58例颅颈区畸形患者,以颅底陷入为主的枕骨大孔区先天畸形42例(16例伴有颅后窝容积减小、小脑扁桃体下疝及脊髓空洞症).慢性环枢椎脱位11例.齿状突骨折及脱位5例。采用经口咽入路显微镜直视下切除齿状突、斜坡下部及增生结缔组织,解除其对延髓、颈髓的压迫;围手术期行气管切开、颅骨牵引、植骨固定等。结果:术后随访O.5~7年,症状明显好转47例,减轻7例,无效3例,死亡1例。结论:采用显微外科技术经口咽入路治疗颅颈区畸形,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和致残率;重视围手术期处理可预防术后伤口感染和脑脊液漏;二期植骨能增加颈椎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上腰椎(或胸腰段椎体)肿瘤经侧前方入路可同时完成病变切除、减压、植骨、固定及重建脊柱稳定性,下腰椎手术因受腹主动脉、腔静脉影响,病椎切除后无法同时自侧前方固定脊柱而做到即刻稳定。自2006年1月以来,我们采用后路固定侧前方切除术治疗L3椎体肿瘤12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