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秋荣 《苏州医学院学报》1999,19(12):1287-1288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血清胆固醇(Tch)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全自动化分析仪检测58例AL患者Tch含量。结果 AL患者Tch较非恶性血液病患者及正常人显著降低,经休疗获完全缓解后则明显升高且接近正常水平。结论 Tch测定可作为了解AL患者病情、判断疗效及预后的有意义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WT1(Wilms'tumor)基因的表达及其在AL患者微小残留病(MRD)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半定量逆转聚合酶反应(RT-PCR)方法检测54例AL患者BMMNC WT1的表达水平,分析WT1表达与疗效关系,并与对照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WT1阳性表达率:ANLL为48.4%,ALL为46.2%,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完全缓解组(CR)及对照组WT1的表达均阴性,对初治时WT1阳性患者进行半定量分析:有效组WT1表达水平低于复发难治组(P〈0.05);高表达组CR率显著低于低表达组(P〈0.05),两组复发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初治AL患者治疗前高水平表达CR率低、CR时间短、易复发;AL患者CR时WT1转阴,复发时再次升高,动态检测WT1的表达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疾病的状态和体内白血病细胞的总负荷量,对AL患者的化学治疗、预后判断及监测MRD、防治复发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谭春艳  覃桂芳 《医学文选》2000,19(4):554-556
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 (AMKL)由 Von Boros J[1 ]于 1931年首先提出 ,70年代后 ,随着电子显微镜技术的发展和单克隆抗体细胞免疫标记的应用 ,利用电镜观察血小板过氧化物酶反应 (platelet peroxidase reaction,PPO) [2 ,3] 和血小板特异的单克隆或多克隆抗体标记 (polyclonal or monoclonalplateletspecific antibodies) [4,5 ] 可以识别巨核细胞 ,确定了此型白血病为 AMKL。为了提高对 AMKL 的认识 ,准确诊断 ,以便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改善患者预后。现将国内外有关文献复习综述如下。1 发病率   AMKL 的发病率国内外报道极不一致…  相似文献   

4.
5.
1 病例介绍患者 ,女 ,40岁。1 998年诊断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应用羟基脲、干扰素治疗。2 0 0 3年 7月 2 6日因双下肢酸痛 1个月 ,发热 2 0天入院。 2 0天前出现发热 ,热前有畏寒、寒颤 ,最高体温达 40 .0℃ ,在当地医院给予复达欣等治疗后 ,效果不佳 ,转入我院。入院体检 :体温 3 7.3℃ ,P 81次 /分 ,BP 1 1 5 /70mmHg,贫血貌 ,腹软 ,无压痛 ,心律齐 ,肝脾肋下未及 ,双下肢酸 ,无水肿。血常规 :红细胞 2 .48× 1 0 12 /L ,血红蛋白 69g/L ,白细胞 3 .5× 1 0 9/L ,血小板 43 1× 1 0 9/L,中性杆状及分叶核粒细胞 0 .75 ,淋巴细胞 0 .2 …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PRAME(preferentially expressed antigen of melanoma)与WT1(Wilms’tumor)基因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54例AL患者PRAMEmRNA和WT1 mRNA的表达水平,并将两者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PRAME阳性表达率:ANLL为41.9%,ALL为38.5%,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WT1阳性表达率:ANLL为48.4%,ALL为46.2%,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完全缓解组(complete remission,CR)及对照组PRAME和WT1的表达均阴性;有效组PRAME和WT1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无效组(P〈0.01);对1例PRAME阳性和10例PRAME、WT1均阳性的患者进行随访,7例经化疗后PRAME表达水平不降,4例复发患者PRAME再次升高均早于临床复发,其中2例WT1的波动与PRAME同步,2例临床复发时才升高。结论与WT1基因一样,PRAME基因是急性白血病的一个重要标记基因,动态检测PRAME的表达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疾病的状态和体内白血病细胞的总负荷量,对AL患者的化学治疗、预后判断及监测微小残留病灶、防治复发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检测了48例急性白血病(AL)患者骨髓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NC)的WT1基因表达,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acute mixed lineage leukemia, AMLL)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以及疗效和预后.方法 根据骨髓细胞形态学、化学染色和免疫表型结果诊断AMLL,评价疗效及影响疗效的有关因素.结果 AMLL可有发热、贫血、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临床表现.半数患者属高白细胞白血病.所有患者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原始 幼稚细胞占0.86(0.79~0.96).8例患者免疫表型均为B-Ly/My .兼顾粒、淋二系的方案诱导化疗的7例AMLL中,6例首次完全缓解(CR1),1例发生诱导化疗有关死亡,完全缓解后坚持巩固强化治疗的3例患者,已平均无病生存7(5~9)个月.结论 AMLL属特殊类型的白血病,其诊断有赖于对细胞形态学、化学染色和免疫分型的综合判断.对AMLL的治疗应予兼顾粒、淋二系的诱导和巩固化疗方案,缓解率较高,但长期疗效的评价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白介素-21(IL-21)对Jurkat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WASP家族Verprolin同源蛋白-1(WAVE-1)在急性白血病(AL)发病中可能的作用及意义。方法以不同浓度IL-21处理Jurkat细胞;通过MTT(噻唑兰比色法)检测观察IL-21对Jurkat细胞生长的影响;流式细胞仪观察24h后IL-21对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RT—PCR检测WAVE-1的表达。结果IL-21能明显抑制Jurkat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呈剂量时间依赖效应(P〈0.05);IL-21作用24h后,细胞凋亡随药物浓度增高而增加(P〈0.05);WAVE-1 mRNA表达水平随IL-21处理浓度的增高而降低(P〈0.05)。结论IL-21可以抑制人急性白血病细胞的生长和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降低WAVE-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急性白血病患者WT1基因mRNA表达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RT-PCR检测了2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WT1表达水显示:19例WT1表达一,阳性率67.9%;其中16例ANLL中有11例表达阳性,12例ALL有8例表达阳性。表明WT1在急性白血病中有高度表达,可作为一种新的检测标记物,在白血病疗效观察、判定预后及MRD研究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用KPTT法测定33例正常人和25例各型AL血浆PC:C,结果表明:AL血浆PC:C明显低于正常人(P<0.001)。AL中尤以明显出血症状组的PC:C降低更为显著。AL的出血常呈白血病性凝血酶血症。凝血酶消耗蛋白C,引起PC:C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2.
检测28例白血病患者和28名正常人血清蛋白结合岩藻糖(PBF)值,发现急性白血病组血清PBF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慢粒,慢淋及慢粒急变者PBF值与正常无差异。完全缓解者血清PBF值下降并渐接近正常,复发时PBF值再次升高,提示血清PBF检测可作为观察白血病化疗效果和复发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急性白血病合并院内感染患者的患病特点。方法:对自2009年5月~2011年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3例患者感染21例,感染率33.33%,其中14例为单一部位感染,7例为多部位感染。感染部位以上呼吸道为主8例,下呼吸道次之4例,以后为口腔3例,泌尿系2例,皮肤2例,肛周1例,皮肤疖肿1例等。致病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白、大肠埃希菌以及真菌。结论:急性白血病并发院内感染的机率较高,临床医务人员应提高警惕,及时给予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本文着重分析了57例老年急性白血病 (acute lcukcmia,AL)临床特点、类型及骨髓增生情况,同时分析其中23例的治疗经过。认为老年AL起病相对隐袭,大多数呈亚急性过程,并发症多,容易误诊,常见类型为Ms、L_3,髓象增生极度活跃与明显活跃者占多数(69.7%)。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双表型急性白血病临床治疗效果的分析。方法:对我院66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MIC分型,采取流式细胞仪分析急性白血病的免疫表型,根据EGIL标准诊断为双表型急性白血病。结果:①双表型急性白血病较成年男性为多见,平均WBC为(48.0±75.6)×10~9L;②BAL以同时表达出髓系和B系抗原者最常见,占68.2%;③正常核型24例(36.4%),异常核型42例(63.6%),主要为Rh阳性异常④51例患者行联合化疗法,完全缓解(CR)35例(68.6%)。讨论:双表型急性白血病发病率较小,但是一旦发病,治疗效果差,生存期短。  相似文献   

16.
急性白血病并发医院血流感染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并发医院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AL合并医院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L合并病原学诊断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为5·80%,病死率为37·50%。老年组(≥60岁)和非老年组(<60岁)发生率分别为11·96%和4·57%(P<0·01)。病原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11例(34·38%)合并其他部位感染。患者均存在中性粒细胞缺乏。中性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7d和<7d的患者分别为26例和6例,两组血流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0·1%和2·7%(P<0·01)。28例(87·5%)存在低清蛋白血症。白血病非缓解组25例,缓解组7例,两组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10·1%和2·7%(P<0·01)。经验性治疗正确与否的病死率分别为26·1%和66·7%(P<0·05)。AL合并临床诊断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为9·2%,病死率为21·6%。结论急性白血病合并血流感染病死率高,以革兰阴性菌居多。年龄、中性粒细胞缺乏及其持续时间、血清清蛋白水平、白血病的治疗阶段和抗菌药物的经验性治疗正确与否是急性白血病合并血流感染的好发因素并影响其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HA/HAG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HL)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8例AML患者随机分成UA组(18例)与HAG组(20例)分别使用以上2种方案进行化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与HA组比较HAG组完全缓解率高,骨髓抑制时间短,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早期死亡率有明显降低,总有效率7 5.0%。结论:HAG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疗效较好,毒副反应轻,结合个体化治疗方案疗效将更理想。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急性白血病(AL)病人凝血酶激活纤溶抑制物(TAFI)活性水平的变化。方法应用发色底物法检测50例AL病人及30例正常人的TAFI活性水平,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AL病人治疗前TAFI:A为2.55±0.84μg/ml,较正常对照组的7.22±2.22μg/ml显著降低(P〈0.01)。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病人TAFI:A为1.50±0.14μg/ml显著低于其它类型AL(P〈0.05)。结论AL病人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活性降低,以APL病人表现更显著,但其可随病情好转而逐渐改善。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老年人急性白血病有逐年增多趋势,男性多于女性,以急粒为多见,急淋和急单次之。起病较缓,多呈亚急性过程,临床表现常不明显,易并发感染,病死率50%,脑出血是主要死亡原因。治疗应以小剂量化疗及加强支持疗法为主,尚需注意合并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对急性白血病伴感染患者的临床检查价值。方法选取该院血液科2011年1月—2013年12月诊断为急性白血病的住院病人,诊断为有感染的患者定义为感染组40例;诊断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患者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组40例;同时有感染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患者归为感染+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组40例。测取各组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数值。结果感染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组及感染+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组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分别为[(42.8±10.5)mg/L、(0.8±0.3)μg/L;(16.5±5.8)mg/L、(1.5±0.6)μg/L;(88.7±21.7)mg/L、(6.8±1.7)μg/L],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以联合组最高,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组最低,三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C反应蛋白[(〈10 mg/L)、(10≤,〈100 mg/L)、(≥100 mg/L)]进行分层,CRP≥100 mg/L的人群中,发生DIC比例及血中D-二聚体值最高,而C反应蛋白〈10 mg/L的人群中,发生DIC比例及血中D-二聚体值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研究认为急性白血病病人普遍存在感染和异常凝血,可以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作为检测指标,判断患者是否有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与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