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4 毫秒
1.
目的:观察七氟醚、异氟醚与笑气吸入麻醉时脑电双频指数(BI)与95%边缘频率(SEF)的变化。方法:选择非心脑疾患的择期手术病人,ASAⅠ ̄Ⅱ组,28例,随机分为4组。分别在麻醉维持时吸入七氟醚(第1组,n=7),七氟酡复合笑气(第2组,n=9),异氟醚(第3组,n=6),异氟醚复合笑气(第4组,n=6)。观察HI、SEF与MAC之间的相关情况及切皮时的反应。结果:麻醉的不同联合会BI与MAC有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地氟醚对小儿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的影响,评价BIS在小儿地氟醚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30例ASA分级Ⅰ~Ⅱ级。气管内全麻下择期手术患儿(年龄3~6岁)。异丙酚、维库溴铵麻醉诱导气管内插管后行控制呼吸,吸入地氟醚维持麻醉,调整吸入浓度,使地氟醚呼气末浓度依次维持在0.6MAC、1.0MAC和1.3MAC,每一浓度稳定20min。记录各时点的MAP,HR和BIS。结果地氟醚麻醉期,MAP和BIS与麻醉诱导前相比明显降低(P〈0.05)。当地氟醚呼气末浓度由0.6~1.3MAC递增时,患儿MAP和HR无明显变化(P〉0.0S),而BIS逐渐下降(P〈0.05)。MAP、HR与地氟醚呼气末浓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55和0.857(P〉0.05),BIS与地氟醚呼气末浓度相关系数为-0.993(P〈0.05)。结论在学龄前小儿地氟醚全麻中,BIS与地氟醚呼气末浓度呈一定的剂量相关性,可用于监测学龄前小儿地氟醚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指导吸入异氟醚对全麻病人恢复和麻醉用药的影响。方法在全麻下择期行腹部手术患者4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对照组和BIS组,每组20例。BIS组:在BIS监测下指导术中异氟醚的吸入浓度,维持BIS在50~60。对照组:在平均动脉压比诱导前升高25%、心率>100次/min时增加异氟醚的吸入浓度。关好腹膜后,BIS组根据BIS维持在60~70减少异氟醚的吸入浓度,对照组麻醉医生根据经验减少异氟醚的吸入浓度。记录异氟醚的用量和芬太尼用量;诱导后至拔管记录每5分钟BIS、挥发罐设定浓度和呼气末稳态(ETiso);麻醉诱导前、手术结束、拔管后的BIS值;手术结束时的ETiso值;手术时间,拔管时间。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异氟醚用量减少了30%,芬太尼的用量无明显差别;BIS组麻醉期间的BIS高于对照组,在麻醉期间和手术结束时ETiso低于对照组,比对照组拔管时间缩短。结论BIS指导异氟醚吸入麻醉能加快全麻手术病人麻醉早期恢复,并减少异氟醚的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在小儿七氟醚吸入麻醉中运用的可行性。方法腹股沟区手术小儿40例,ASA I级,分为BIS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BIS组:在BIS监测下指导术中七氟醚吸入浓度,维持BIS在45~65。对照组:吸入七氟醚诱导,小儿睫毛反射消失后依临床经验来调节七氟醚吸入浓度。两组小儿均于麻醉诱导完成后进行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INB)。结果BIS组七氟醚用量少于对照组(〈0.05),麻醉诱导时间和苏醒时间也少于对照组(〈0.05)。BIS组麻醉维持期间以及麻醉结束时BIS比对照组高、呼气末稳态(Etsevo)比对照组低(〈0.05)。结论BIS监测有助于减少小儿七氟醚吸入量,有利于小儿术后麻醉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考察脑电双频指数(BIS)在临床腹部手术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现选取该院2012年4月-2013年5月间收治的76例胸腹外科手术患者,对其手术过程中应用BIS进行麻醉深度监测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诱导时两组患者心率、血压及BIS值均有明显下降;插管时两组心率、血压均有明显上升;切皮与缝皮时两组患者心率、血压均无明显变化.BIS明显下降。切皮时丙泊酚组患者的平均脉动压明显高于七氟醚组。当BIS在(50±5)范围内时,两组患者的心率、血压都较为平稳。两组患者的苏醒时间与拔管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IS能够提供数字化的麻醉深度监测,较传统的心率,血压等生命征监测更直观,作为成人腹部外科手术中麻醉深度监测指标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无手术刺激条件下地氟醚对老年人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的影响,评估BIS在地氟醚吸入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0例ASA Ⅰ~Ⅲ级,拟择期在气管内全麻下手术患者,按年龄分为2组:老年组(年龄≥65岁,n=20例),中青年组(年龄18~55岁,n=20例)。环甲膜穿刺行气管内表面麻醉后予异丙酚2mg/kg、维库溴铵0.1mg/kg静脉注射诱导,插管后吸入地氟醚维持麻醉,逐步调整吸入浓度,使地氟醚呼气末浓度依次维持在0.6MAC,1.0MAC,1.3MAC,每一浓度均稳定20min。观察指标包括MAP,HR和BIS。记录时点分别为麻醉前、注射异丙酚后2min、气管插管时、气管插管后2min、地氟醚呼气末浓度为0.6MAC, 1.0MAC, 1.3MAC时。结果:在地氟醚麻醉期,当地氟醚呼气末浓度由0.6~1.3MAC递增时,2组患者MAP,HR无显著变化(P>0.05),MAP,HR的变化与地氟醚无量效关系。在地氟醚麻醉期,2组患者BIS在整个麻醉过程中的变化不同(P<0.05)。随着地氟醚呼气末浓度增加,BIS逐渐下降,但每组患者各浓度间BIS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IS与地氟醚呼气末浓度呈高度相关,BIS与地氟醚在老年组、中青年组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6,-0.946(P<0.05)。结论:脑电双频谱指数与地氟醚呼气末浓度呈高度剂量相关性,可以较好地监测老年人与中青年人的地氟醚麻醉深度。在相同地氟醚呼气末浓度下,以脑电双频谱指数为指标反映出的麻醉深度在老年人与中青年人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 用于婴幼儿七氟醚麻醉深度监测的可行性。方法:随机选取择期全麻手术的患儿60例,按月龄分为3组:A 组(1~6个月,n=20)、B 组(7~12个月, n=20)和C组(13~36个月, n=20)。3组均给予8%七氟醚诱导,逐步调节七氟醚呼气末浓度(CETSev),分别维持在最低肺泡有效浓度1.0 MAC(Ⅰ组);0.75MAC(Ⅱ组)和0.5 MAC(Ⅲ组)至少15min, 随后记录BIS、HR、SBP、DBP、RR和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结果:3组患儿的BI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BIS在不同CETSev均低于B组、C组(P<0.01);B组BIS在不同CETSev低于C组(P<0.01);随七氟醚呼气末浓度从1.0 MAC降至0.5 MAC, A组Ⅲ组BIS高于Ⅰ组、Ⅱ组(P<0.05)。B组、C组的Ⅱ组、Ⅲ组BIS明显高于Ⅰ组(P<0.01);Ⅲ组BIS明显高于Ⅰ组、Ⅱ组(P<0.01)。患儿的BIS均与CETSev浓度负相关。A组回归方程为Y(BIS)=54.742-8.914X(CETSev) (r=-0.431,P<0.01);B组回归方程为Y(BIS)=77.528-12.684X(CETSev) (r=-0.689,P<0.01);C组回归方程为Y(BIS)=88.863-14.395X (CETSev)相关性(r=-0.714, P<0.01),A组相关性低于B组与C组。结论:七氟醚全麻时,3组患儿BIS与CETSev 呈一定剂量的负相关,7~12个月和13~36个月患儿BIS相关性较好, BIS可用于七氟醚麻醉深度的监测,6月龄以下婴儿使用BIS的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七氟醚、异氟醚与笑气吸入麻醉时脑电双频指数(BI)与95%边缘频率(SEF)的变化。方法:选择非心脑疾患的择期手术病人,ASAⅠ~Ⅱ级,28例,随机分为4组。分别在麻醉维持时吸入七氟醚(第1组,n=7),七氟醚复合笑气(第2组,n=9),异氟醚(第3组,n=6),异氟醚复合笑气(第4组,n=6)。观察BI、SEF与MAC之间的相关情况及切皮时的反应。结果:麻醉的不同阶段BI与MAC有良好的相关,麻醉稳定之后SEF与BI有较好的一致性。切皮“动”与“不动”组之间相比BI和SEF均有显著差异(P<0.01),与MAC变化一致。结论:BI、SEF均可以作为吸入麻醉深度的监测指标,但BI更为直观、敏感。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静脉全身麻醉下不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对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58例ASA I~Ⅱ级拟行腹部手术静脉全麻的病人,术中通过调节分钟通气量随机使PETCO2:分别达到35、45、35、25、35mmHg(1mmHg=0.133kPa),每个PETCO2水平稳定15min,每次调整后10min抽取桡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监测并记录BIS变化。结果在PETCO2 25mmHg期间BIS增加,与第1个PETCO2 35mmHg、PETCO2 45mmH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在一定PETCO2值范围内,脑电双频指数与PETCO2呈负相关。结论PETCO2的改变可引起脑电双频指数的变化,在麻醉监测中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脑电双频指数(BIS)指导七氟醚吸入对老年患者麻醉苏醒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下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44例,ASAⅠ~Ⅱ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BIS组(B组)和对照组(D组),每组22例.D组由麻醉医生根据临床经验调节术中七氟醚的吸入浓度 B组术中维持BIS值在45~55,术毕前10min维持在56~70.记录麻醉诱导前、手术期间和拔管时的BIS值、七氟醚设定浓度和呼气末浓度 苏醒时间、拔管时间、OAA /S评分达到5分的时间.结果 与D组相比,B组术中七氟醚用量减少20%,手术期间的BIS升高、呼气末七氟醚浓度降低,手术结束时呼气末七氟醚浓度降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OAA /S评分达到5分的时间缩短.结论 BIS指导吸入七氟醚能加快老年患者腹部手术的麻醉苏醒,提高苏醒质量,并可减少术中七氟醚的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地氟醚吸入全身麻醉时上肢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hort latency somatosensory evokedpotentials,SL-SEP)、数量化脑电图(quantitative electroencephalography,QEEG)的变化。方法选择全麻患者30例,麻醉诱导后吸入地氟醚,依次维持呼末地氟醚浓度在0.4MAC、0.7MAC、1.0MAC、1.3MAC;分别记录麻醉过程中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QEEG(BIS、95%SEF、MF)和SL-SEP(LP15、LN20、LN11、AMPP15-N20、AMPN11、CCT)。结果患者HR、MAP以及皮层下电位N11的变化与吸入地氟醚浓度无明显量效关系(P>0.05);而QEEG值随吸入地氟醚的呼末浓度增高而降低(P<0.05);LP15、LN20和CCT随地氟醚呼气末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延长(P<0.05)。结论LP15、LN20、CCT以及QEEG各参数是监测地氟醚麻醉深度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异氟醚和异丙酚静吸复合全麻时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nditory evoked potentials index,AEPindex)的变化,探讨在静吸复合全麻中应用BIS和AEPindex监测麻醉深度的意义.方法:ASA Ⅰ~Ⅱ级择期行腹部外科手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I1组(n=20)和I2组(n=20),Ⅰ1组异氟醚呼末浓度为0.6 MAC,Ⅰ2组为1.0 MAC.异丙酚和维库溴铵诱导气管内插管后,吸入异氟醚,呼末浓度分别为0.6/1.0 MAC,稳定20 min后靶控输注异丙酚,靶浓度从1.0μg/mL开始,以0.5 μg/mL递增,靶浓度稳定在3.0 μg/mL开始手术.记录MAP,HR,BIS和AEPindex.结果:MAP和HR的变化与异氟醚呼末浓度和异丙酚浓度无相关性.BIS和AEPindex与异氟醚呼气末浓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57,-0.819和-0.832,-0.878;与异丙酚靶控浓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32,-0.888和-0.920,-0.923(P<0.001).BIS和AEPindex与插管刺激的相关性为-0.544和-0.728,BIS和AEPindex与切皮和探查的刺激无线性相关.结论:BIS和AEPindex能可靠地监测异氟醚-异丙酚复合麻醉的深度.在反应气管插管的刺激上AEPindex明显优于BIS,但两者均不能有效地监测切皮和探查时的心血管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测地氟醚麻醉的深度对单侧肺通气时低氧性肺血管收缩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左侧开胸的成年手术患者36例,ASAI~II级,随机分为丙泊酚组(P组)、0.5MAC地氟醚组(D-1组)和1MAC地氟醚组(D-2组),每组12例。分别用咪唑安定0.2mg/kg(D-1组和D-2组)、丙泊酚4μg/mL靶控输注(P组),及芬太尼4μg/kg和罗库溴铵0.9mg/kg行静脉诱导,经口插入Mallinckrodt右双腔支气管导管。以3%地氟醚(D-1组)、6%地氟醚(D-2组)、丙泊酚(P组,保持BIS值在40~49)、芬太尼、罗库溴铵维持麻醉。于双肺通气15min(TLV-15)、右单侧肺通气15min(OLV-15)、右单侧肺通气30min(OLV-30)时取足背动脉血和右心房静脉血做血气分析,计算Qs/Qt。结果D-2组单肺通气后Qs/Qt均值超过30%,OLV-15时Qs/Qt增幅比D-1组大70.6%(P<0.05)。3组单肺通气后PaO2降幅均超过40%(P<0.01)。结论1MAC地氟醚对单侧肺通气时低氧性肺血管收缩有明显抑制作用,而0.5MAC地氟醚影响轻微。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107-109
目的评价脑电双频指数(BIS)在麻醉深度检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对照研究,以2015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普外科收治的择期全麻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对象7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达法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各350例,分别采用脑电双频指数(BIS)、常规方法进行麻醉深度检测并指导麻醉管理。结果观察组术中MAP变异指数、HR变异指数、丙泊酚用量、拔除气管导管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呼吸循环紊乱、苏醒延迟、手术麻醉相关并发症合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IS检测麻醉深度指导麻醉管理,可提高麻醉管理质量,使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与麻醉意识深度指数(CSI)变化在小儿七氟醚麻醉深度监测的应用价值。方法择期全麻下行眼科手术小儿患者26例,年龄3~12岁,ASAⅠ~Ⅱ级。七氟醚吸入诱导,插入可弯喉罩,术中间歇正压通气(IPPV),吸入七氟醚,静脉泵注0.1~0.2μg/(kg·min)瑞芬太尼,间断追加维库溴铵维持肌松。记录麻醉诱导前(T0)、诱导后(T1)、插入喉罩后即刻(T2)、呼末七氟醚浓度1%(T3)、1.5%(T4)、2%(T5)、2.5%(T6)及苏醒时(T7)的HR、BP、BIS、CSI值。结果与T0相比,T1、T2时BIS、CSI、MAP均显著降低(P〈0.05),而HR无明显变化。T1、T2时CSI显著高于同时点的BIS值(P〈0.05)。术中BIS和CSI随七氟醚浓度增加而明显降低(P〈0.05),与七氟醚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r分别为-0.93、-0.90(P〈0.01),而MAP、HR相关系数为-0.56、-0.42。T7时CSI值显著高于BIS值(P〈0.05)。结论随七氟醚浓度增加,小儿的BIS与CSI值均逐渐降低,与七氟醚浓度呈显著负相关。与BIS相比,CSI在深麻醉时数值下降趋缓,而苏醒期回升速度较快。两者性能均优于HR和BP。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丙泊酚-笑气静吸复合麻醉应用于临床的效应。方法 4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麻醉维持分别采用0.1 mg/(kg·min)丙泊酚静脉泵入和50%~70%笑气(N2O)吸入(P/N组),芬太尼4~8μg/kg静脉注入和1%~1.5%安氟醚吸入对照组(E/F组)。于麻醉诱导前(T1)、诱导后5 min(T2)、切皮(T3)、术中探查(T4)、手术结束(T5)以及拔管(T6)测定SBP、SDP和HR的变化。于麻醉前、术中探查和术毕检测血浆中皮质醇和血糖的含量。结果 在ASAⅠ~Ⅱ级的病人,临床麻醉剂量的丙泊酚-笑气麻醉对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轻微,与诱导前(T1)相比仅在诱导后5 min收缩压下降和术中探查时舒张压上升明显(P<0.05),和安氟醚-芬太尼麻醉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术中血浆皮质醇和血糖含量均较麻醉前显著增加(P<0.05),E/F组较P/N组增幅明显(P<0.05)。结论 丙泊酚-笑气静吸复合麻醉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轻微,应激反应小,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全麻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麻醉深度对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 90例择期拟行LC的老年患者,分为BIS监测组(B组)和传统经验组(T组),每组45例.两组均监测BIS,B组维持期参考BIS值调节给药,T组根据血流动力学和临床经验调节给药.记录并比较两组呼唤睁眼时间(T1)、意识完全恢复时阃(T2)、拔除喉罩时间(T3)及Steward苏醒评分大于4分的时间(T4)、拔除喉罩后即刻(t0)、1 min(h)、3 min(t3)、5 min(t5)的改良OAA/S评分及Steward苏醒评分和苏醒期躁动及术后24 h术中知晓情况,统计丙泊酚用量.结果 B组丙泊酚用量明显少于T组,T1~T4均明显缩短于T组(P<0.05),t1、t3改良OAA/S评分、t5 Steward苏醒评分均明显高于T组(P<0.05);B组无躁动,T组2例躁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回访两组均无术中知晓.结论 与T组比较,LC应用BIS监测麻醉深度可减少丙泊酚用量,缩短苏醒时间,有助于提高老年患者苏醒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脑电双频指数(BIS)行镇静深度监测,进一步评价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开胸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单纯全麻组(GA组)和硬膜外复合全麻组(GEA组),各20例,麻醉中维持BIS值在50~55。监测记录术前(T0)、插管前即刻(T1)、插管后1min(T2)、切皮时(T3)、去肋骨时(T4)、拔管即刻(T5)的BIS、MAP、HR及麻醉药用量,苏醒时间(停异丙酚到唤之能睁眼的时间)。结果:插管前即刻两组患者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T2、T5时点,GA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而GEA组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GEA组麻醉药用量较GA组明显减少(P〈0.05),苏醒时间较GA明显缩短(P〈0.05),两组患者均无术中知晓发生。结论:脑电双频指数检测下硬膜外复合全麻用于胸科手术,可避免术中知晓的发生.减轻气管插管、拔管时心血管不良反应.减少麻醉药用量.有利于患者术后苏醒。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健忘镇痛慢诱导联合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及依托咪酯、瑞芬太尼、顺阿曲库铵全凭静脉麻醉对超高龄患者全身麻醉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30例择期需行全身麻醉的超高龄危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其分为A组和B组,每组15例。A组采用健忘镇痛慢诱导气管插管,B组采用快诱导气管插管。分别记录麻醉诱导前(T0)、诱导后(T1)、插管即刻(T2)、插管后3 min (T3)、手术结束时(T4)2组患者的有创平均动脉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BIS值;记录2组患者拔管后躁动评分、不良反应以及全麻药的用量。 结果 与诱导前MAP、HR比较,B组在T1时降低,在T2、T3时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MAP、HR比较,B组在T1时降低,在T2、T3时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毕拔管后躁动评分、不良反应例数A组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依托咪酯、顺阿曲库铵的用量与B组比较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各时SpO2、PETC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健忘镇痛慢诱导联合BIS以及依托咪酯、瑞芬太尼、顺阿曲库铵全凭静脉麻醉能安全、有效地用于超高龄患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