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2.
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分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临床应用或研究目的不同,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CNV)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明确各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对我们进一步研究CNV的发病原因、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意义。我们总结了CNV的不同分类法,按照病因分类有助于CNV的病因治疗,并判断预后;根据组织病理分型对于手术取出CNV膜的预后有参考价值;以CNV距离中心凹的位置分型对激光光凝CNV有指导意义;根据FFA将CNV区分为典型性和隐匿性两类,有助于指导近年来开展的光动力治疗、经瞳孔温热疗 法等治疗方法;ICGA的优势主要在于可将一部分隐匿性CNV重新确定CNV的位置、边界、范围 ,是我们检查和定位CNV的一项重要工具。通过以上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CNV的治疗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57-60)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在体生物发光成像术(bioluminescence imaging,BLI)监测小鼠体内骨髓来源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cells,BMCs)参与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形成过程的可行性,为BLI研究CNV发生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将荧光素酶-绿色荧光蛋白(Fluc-GFP)双转基因小鼠的骨髓移植到野生型C57小鼠,将嵌合度>85%的嵌合体小鼠分为两组:实验组利用532 nm激光建立小鼠CNV模型,对照组不行CNV建模.于CNV建模后1d、3d、7d、14 d、21d和28 d,利用小动物成像系统对两组小鼠进行BLI观察,高灵敏度CCD采集图像,活体成像软件系统对选取的眼部光学统计区域进行分析.结果 建模后第1天,实验组小鼠即有大量BMCs趋化至CNV部位,前3d趋化至CNV部位的BMCs数量增长最快,第7天病变部位BMCs数量达峰值,第14天病变部位BMCs数量降至最低,随后稍有增加,第28天以后保持稳定.对照组小鼠在相应时间点眼内BMCs数量较为稳定,明显低于实验组小鼠(P<0.05).结论 利用BLI可以实时动态示踪体内BMCs向CNV部位的趋化及其在CNV内转归,无创、便捷,为研究CNV发生机制提供了一种新的客观的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4.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诱发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是多种眼底疾病引起视力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CNV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VEGF在眼内的生成及其诱发CNV的信号转导通路已部分明确,但由于CNV发生是一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过程,为阐明其发生机制,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5, 21: 409-412)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骨髓来源细胞(BMCs)在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生成中的作用。 方法 将绿色荧光蛋白(GFP)转基因小鼠骨髓细胞移植给野生型C57BL/6J小鼠建立嵌合体,应用532 nm倍频激光诱发嵌合体小鼠(处理组)和野生型小鼠(对照组)CNV。利用脉络膜铺片观察由GFP阳性细胞形成的新生血管;免疫荧光染色观察CNV中GFP 阳性细胞是否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结果 激光光凝后第29天,脉络膜铺片显示CNV中有大量绿色的骨髓来源细胞,由其组成的血管面积约占CNV表面积的16.22%;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CNV区域的一些BMCs表达VEGF和bFGF。结论 BMCs通过参与新生血管组成及分泌促血管生成因子的方式,可能在CNV发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7.
8.
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是视力损害的重要原因之一,其生成和发展是一个多细胞参与、多因子调控的复杂过程,近年来研究发现,多种炎细胞(如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以及炎性介质(如补体系统、细胞因子等)在CNV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激光诱发小鼠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后,骨髓来源细胞(BMC)在其眼部的表型特征.方法 实验研究.以绿色荧光蛋白(GFP)转基因小鼠为供体,野生型C57BL/6J小鼠为受体进行骨髓移植后,应用532 nm倍频激光对嵌合子小鼠(处理组)和野生型小鼠(对照组)的右眼进行光凝,建立CNV模型,应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组织病理学分析确定模型稳定后,对实验眼进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GFP阳性细胞在眼部的表型特征.结果 激光照射后14 d CNV生长趋于稳定,此时GFP阳性细胞分布于CNV区域(包括CNV深层的脉络膜)、CNV表层的视网膜、角巩膜缘、睫状体、视乳头周围及远离CNV的视网膜、脉络膜和巩膜.CD31或αSMA 阳性的GFP+细胞仅出现于CNV区域,F4/80和GFP双阳性的细胞不仅出现在CNV区域,还出现在CNV表层的视网膜、角巩膜缘和睫状体.结论 分化为血管细胞的BMC可特异性向CNV区域趋化,出现在眼部其他区域的BMC中有部分是巨噬细胞或树突状细胞.BMC在眼部除参与CNV形成外,可能还有其他功能.(中华眼科杂志.2008.44:212-216) 相似文献
10.
过去20年,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治疗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黄斑光凝研究首先明确了激光在治疗CNV中的价值;经瞳孔温热疗法克服了激光光凝的缺点,但治疗效果有待进一步证实。近年来,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PDT)突破了黄斑中心凹下CNV治疗的"禁区",是CNV治疗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Pegaptan ib、R an ib izum ab、B evac izum ab等药物在治疗CNV方面也取得了令人兴奋的效果;曲安奈德(TA)玻璃体腔注射、手术治疗、滋养血管激光光凝治疗等也显示了一定的疗效。目前,最被推崇的是所谓联合疗法如PDT联合TA,PDT联合抗新生血管因子、甚至PDT联合TA以及抗新生血管生长因子的三联疗法。所有这些进展为CNV患者带来了希望,我们进入了CNV治疗的春天。 相似文献
11.
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是多种眼部疾病的最终病理表现,其发病机制极其复杂,涉及多种细胞、细胞因子及信号通路。微小RNA(miRNA)作为一种生物小分子,是由22个核苷酸组成的非编码RNA,可通过降解或抑制靶基因mRNA翻译调节基因表达。随着学者对其研究的深入,miRNA介导的信号通路参与各种疾病发展的机制逐渐被揭示。在眼科领域,miRNA通过各种信号通路靶向特定蛋白基因,从而起到促进或抑制CNV的作用。因此,揭示miRNA在CNV发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是未来CNV发病机制研究的重要方向。本综述旨在阐述miRNA调控CNV中的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B(PI3K/Akt)、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核因子-κB(NF-κB)、Notch及Wnt信号通路,为阐明CNV发病机制及其靶向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13.
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是造成许多眼底疾病和视力严重下降的主要原因。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与CNV的形成密切相关,VEGF的过度表达将导致CNV形成。抗VEGF治疗能有效抑制CNV形成,从而达到治疗效果。本文就VEGF在眼内的分布及其在病理性CNV生成中的表达,和病理性CNV抗VEGF治疗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是多种眼底疾病共同的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是近年治疗CNV的有效手段之一,但依然存在耐药性和停药复发等问题近年的研究发现,赖氨酰氧化酶家族在CNV的发生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作用,有望成为CNV治疗的新方向.本文将阐述赖氨酰氧化酶家族在CNV生成中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5.
16.
17.
老年黄斑变性(AMD)是目前老年人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主要眼底特征为黄斑区地图状萎缩、脉络膜新生血管(CNV)、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脱离,其中CNV是危害视功能的主要病理基础。由于其发病原因及机制不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围绕有关AMD的CNV药物治疗,对皮质类固醇、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氧化剂、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脱氧氟尿嘧啶核苷等药物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331-334) 相似文献
18.
19.
脉络膜新生血管是引起多种眼病视力下降、甚至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新生血管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有关新生血管抑制剂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本文对新生血管形成过程及脉络膜新生血管抑制剂的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0.
背景 我们先前的研究提示高血糖可加重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严重程度,并有可能通过促进骨髓来源细胞(BMCs)的趋化参与血管发生,且已证实在体生物发光成像(BLI)技术能实时、活体观察CNV的动态变化,但糖尿病与CNV发生的关联性尚无明确的研究证据.目的 应用BLI技术并结合组织学研究方法,动态观察高血糖状态下BMCs参与CNV的形成过程. 方法 将荧光素酶-绿色荧光蛋白(FlucGFP)双转基因小鼠的BMCs移植至野生型C57BL/6J小鼠构建嵌合体,嵌合度>85%的小鼠纳入实验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糖尿病组,每组9只.糖尿病组嵌合体小鼠采用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法[(STZ60 mg/(kg·d),连续5d]建立糖尿病模型,血糖浓度>15 mmol/L者视为建模成功,对照组不进行注射.2个组嵌合体小鼠均应用532 nm倍频激光视网膜光凝法诱导CNV形成.采用IVIS Kinetics小动物成像系统,分别于CNV模型建立后第1、3、5、7、14、21和28天对2个组小鼠进行BLI检测,动态观察CNV小鼠眼部发光信号.于CNV模型建立后第7天处死动物,制备视网膜脉络膜组织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比较2个组小鼠CNV的长度和厚度.结果 流式缅胞仪分析显示,C57BL/6J小鼠行Fluc-GFP双转基因小鼠BMCs移植后28 d,纳入实验的嵌合体小鼠平均嵌合度为(88.85±2.46)%;糖尿病组嵌合体小鼠平均血糖浓度为(17.88±0.86) mmol/L.小鼠视网膜脉络膜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CNV造模后第7天,新生血管穿过Bruch膜到达视网膜下腔,糖尿病组小鼠CNV长度为(338.67±33.17) μm,明显长于对照组小鼠的(180.33±24.68) 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43,P<0.05);2个组间小鼠CNV的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90,P>0.05).CNV建模后第1天,两组小鼠眼部出现光学信号,第7天光学信号值均达最高,且糖尿病组明显强于对照组;第14天后两组小鼠眼部信号减弱.CNV建模后第5、7、14和21天,糖尿病组小鼠眼部光学信号均明显强于对照组小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11、5.594、5.067、2.663,P<0.05).结论 高血糖可促使更多的BMCs参与CNV的形成过程,加重CNV的严重程度.BLI技术可用于评估和比较高血糖条件下BMCs在CNV形成过程中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