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联合MECT治疗难治性抑郁症急性期及维持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54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在急性期及维持期联合MECT治疗,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疗效,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用韦氏记忆量表(WMS)进行记忆测定。结果 MECT急性期治疗后41例(75.9%)有效。急性期治疗结束后,HAMD总分下降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10.36,P<0.01);维持治疗8周末、16周末与治疗前比较,HAMD总分的下降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17.22~20.29,P<0.01)。WMS中的再认(t=5.73,P<0.01)、图片(t=4.72,P<0.01)、联想(t=3.93,P<0.01)及背数(t=5.23,P<0.01)在急性期治疗结束后1天较治疗前评分下降有非常显著性差异,但在维持治疗前1天、维持治疗8周末、16周末、18周末较治疗前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MECT安全性高,对难治性抑郁症的急性和维持治疗均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无抽搐电痉挛治疗精神分裂症时患者临床特点及刺激参数与疗效的相关性,为无抽搐电痉挛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共入组5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给予无抽搐电痉挛治疗8次,使用自编临床资料记录表记录患者社会人口学资料、临床特征、无抽搐电痉挛刺激参数等资料,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疗效。结果依据治疗结束时PANSS评分减分率65%分为显著好转组(≥65%)和非显著好转组(65%),共有如下因素纳入回归方程:年龄(回归系数为0.13)、性别(回归系数为2.84)、发病年龄(回归系数为-0.18)、MECT峰值强度(回归系数为0.00)、MECT发作时间(回归系数为0.09)、治疗前阴性症状(回归系数为-0.42)、攻击症状(回归系数为-0.95)、PANSS总分(回归系数为0.13)。结论患者年龄大、女性、发病年龄晚、峰值强度大、发作时间长、阴性症状轻、攻击症状轻、病情重的患者无抽搐电痉挛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无抽搐电痉挛治疗(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合并氯氮平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treatment-refractory schizophrenia,TRS)的疗效及其对记忆力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单纯随机对照研究设计,将云南省精神病医院246例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并符合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条件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23名。研究组为无抽搐电痉挛治疗合并氯氮平治疗,最大剂量为350mg/d;对照组仅单一使用氯氮平治疗,最大剂量为450mg/d,治疗期为8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4、8周末使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和副反应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分别评定两组患者的精神症状及不良反应。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天后、治疗1周后及治疗结束后2周用韦氏记忆量表(Wechsler Memory Scale,WMS)评定两组患者的记忆水平。结果:治疗8周后,研究组BPRS评分低于对照组[(22.34±5.79)vs.(33.97±6.73);P0.001]。研究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37.40%)vs.(23.77%);P=0.030]。研究组TESS评分低于对照组[(3.12±1.83)vs.(3.68±2.14);P=0.028]。无抽搐电痉挛治疗1天后,研究组记忆商(memory quo-tient,MQ)低于对照组[(76.49±14.16)vs.(82.12±16.53);P=0.004];研究组无抽搐电痉挛治疗1周后MQ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2.13±14.65)vs.(85.36±16.74);P=0.107]。结论:无抽搐电痉挛治疗合并氯氮平治疗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有效,不良反应少,对患者记忆力影响短暂,随后可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无抽搐电痉挛治疗精神分裂症治疗数量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5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接受无抽搐电痉挛治疗8次。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在治疗前、治疗4次、6次、8次结束时评估患者临床症状。规定第4次和第6次PANSS量表减分率≥45%为早期起效,治疗第8次末PANSS量表减分率≥65%为显著好转。结果患者治疗4次时有效率与治疗8次显好率显著相关(χ2=7.18,P=0.01),治疗6次时有效率与治疗8次显好率相关(χ2=5.18,P=0.02)。4次治疗无效的患者组中,6次有效率和8次显好率无关(χ2=0.58,P=0.45)。结论无抽搐电痉挛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与治疗次数有关。治疗4次无效时,继续治疗效果无明显增加,建议换用其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不同波宽刺激下无抽搐电痉挛治疗情感障碍患者的疗效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无抽搐电痉挛治疗仪DGx模式和LOW0.5模式治疗情感障碍患者的疗效和认知功能的变化。方法:将70例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情感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DGx模式组(n=35),LOW0.5模式组(n=35)。用无抽搐电痉挛治疗仪进行治疗6次。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和治疗后2周分别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HAMD)和Young氏躁狂量表(Young Mania Rating Scale,YMRS)进行疗效评定;以韦氏记忆量表(Wechsler Memory Scale,WMS)、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isconsin Card Sorting Test,WCST)及持续性操作测验(Continuous Per-formance Task,CPT)评定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和认知功能改变。结果:LOW0.5模式组躁狂和抑郁状态患者显好率均为100%;DGx模式组躁狂状态患者显好率为100%,抑郁状态患者显好率为94.1%。两组相比显好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W0.5模式组抑郁状态患者和躁狂患者治疗1天后WMS、WCST、CPT评分均高于DGx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天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Gx模式和LOW0.5模式治疗情感障碍疗效相当。LOW0.5模式治疗对认知功能的影响程度比DGx模式治疗对认知功能的影响程度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和无抽搐电痉挛治疗抗抑郁疗效的差异。方法纳入分别接受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rTMS组)和无抽搐电痉挛治疗(MECT组)的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各30例,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评估患者临床症状,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差异。结果 rTMS和MECT均能显著改善患者抑郁症状(rTMS组:t=0.34,P=0.02;MECT组:t=0.23,P=0.00)。rTMS组在汉密尔顿量表睡眠障碍因子分改善方面显著高于MECT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7.88,P=0.01),MECT在改善自杀因子方面优于rTMS,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3.87,P=0.00)。结论 rTMS和ECT在短期内均能有效改善抑郁症状,MECT的抗抑郁作用强于rTMS。在改善睡眠障碍方面,rTMS优于MECT;在改善自杀因子方面,MECT组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双额极与单侧顶颞极无抽搐电痉挛治疗对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双侧组28例,单侧组30例。一组接受双额极(双侧组)无抽搐电痉挛治疗,另一组接受非优势半球单侧顶颞极(单侧组)无抽搐电痉挛治疗。共给予无抽搐电痉挛治疗8次,应用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手册在治疗前、治疗4次、6次、8次时进行认知功能检测。结果治疗4次时,单侧组和双侧组RBANS总分和治疗前相比均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单侧:t=3.398,P=0.002;双侧:t=4.459,P=0.000),两组间相比无差异。治疗8次时,单侧组和双侧组RBANS总分和治疗前相比增高,单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3.223,P0.01),双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对视觉空间的影响上,单侧组评分增高,双侧组评分降低,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3,P=0.03)。结论 MECT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与电极安放位置和治疗次数等参数有关,对认知功能的不同成分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依托咪酯与丙泊酚对无抽搐电痉挛治疗(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首次癫痫发作时间的影响。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依托咪酯组19例和丙泊酚组18例,采用标准的MECT治疗程序进行治疗,比较2组的首次癫痫发作情况。结果依托咪酯组癫痫脑电发作时间为(84.5±50.2)s,丙泊酚组发作时间为(50.0±15.6)s,二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2.855,P<0.01)。结论丙泊酚对MECT首次癫痫脑电发作持续时间的抑制作用强于依托咪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