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输卵管性不孕症的诊断和治疗是妇科不孕症诊治难题之一,约占女性不孕症患者的1/3左右。本症病因复杂,由于炎症造成输卵管内膜破坏或累及管壁,导致纤毛运动和平滑肌舒缩功能障碍,即使手术治疗,术后可能发生再粘连或闭塞等而影响受孕。笔者根据祖国传统医学辨证分型,采用中药内服、外敷及灌肠法治疗本症43例,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自1995年以来,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卵管性不孕34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引起女性不孕的原因很多,其中输卵管因素是一重要因素,而输卵管阻塞是最常见的原因。治疗输卵管阻塞的方法很多,本站应用输卯管通液术配合中药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取得较为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符合纳入标准的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患者48例.治疗给予西药灌注宫腔、中药口服及纳肛.结果 治疗总有效率为87.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疗效显著,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我们自2000年8月~2005年8月,采用中药内服外用配合综合疗法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106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对象与方法1.一般资料:观察病例共106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42岁;不孕时间2~9年,平均3.5年。原发不孕13例,继发不孕93例。其中有流产史者83例,输卵管吻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西医加自拟中药内服、外用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的疗效。方法将111例经子宫输卵管造影(HSG)提示通而不畅、伞端积水的不孕患者,随机分成中西医结合治疗组(58例)和单纯西医治疗组(53例)。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与单纯西医组均能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停止治疗1年内术后输卵管通畅率为87.93%,高于单纯西医治疗组的56.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组1年内妊娠率为77.59%,单纯西医治疗组1年内妊娠率为49.0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组,值得进一步探讨和推广。  相似文献   

7.
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对62例单纯用输卵管通液治疗失败的患者,用强的松递减口服,配合活血祛瘀中药及下腹部音频理疗等综合治疗,有效率92%;矫正妊娠率45%,无明显毒副作用。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995年1月~1997年12月,我科共收治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患者62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效果。方法 对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予以中药“通管散”水煎内服、中药水煎灌肠,并辅以输卵管通液术治疗。结果 经治疗2~6疗程后,治愈率为42.8%,有效率为83.7%。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宫腔镜联合中药、微波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输卵管阻塞是不孕的主要原因,占不孕症的25%~50%[1]。2002年6月~2006年6月,笔者采用宫腔镜直视下行输卵管通液,结合中医中药及微波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获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病例选择2002年6月~2006年6月在本站不孕症专科门诊就诊的女性不孕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实验组给予中西药结合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94.0%)明显高于对照组(5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能明显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李艳  李辉 《健康大视野》2007,15(1):81-81
输卵管梗阻性不孕症是原发或继发不孕的原因之一,占不孕症病因的30%-40%,临床疗效不理想。笔者于2002年6月-2005年8月采取宫腔镜直视下输卵管再通术配合中药综合治疗输卵管梗阻性不孕症20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李巧云  谭季春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5):3563-3564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病例对照方法,将156例输卵管阻塞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先服1个月中药汤剂,月经干净后3~7天行输卵管通液治疗,疗程2~6个月。结果:实验组通畅56例(其中妊娠29例),有效13例(总有效率89%),与对照组(总有效率49%)比较有显著差异。实验组中,输卵管间质部、峡部、壶腹部阻塞治疗效果相对较好。结论:中药方剂联合输卵管通液是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的一种行之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姚玉兰 《中国卫生产业》2013,(28):188-188,190
目的研究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2年12月的140例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使用不同方法进行治疗,回顾性分析和观察其疗效。结果在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情况下,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1.42%,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7.14%。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使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来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临床效果很好,应该被广泛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14.
输卵管阻塞为女性不孕最常见的原因之一,选择性输卯管再通术对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我院自1999年8月~2004年8月对95例输卯管阻塞的女性行选择性输卵管再通治疗,其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于爱刚 《工企医刊》2012,25(1):59-60
在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卵管梗阻所致不孕224例中,原发不孕者166例,治疗后妊娠106例,妊娠率63.86%;继发性不孕者58例,治疗后妊娠48例,妊娠率82.76%,临床实践证明,此疗法效果较好,现总结于下.1 临床资料1.1资料来源1995年元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或外院已作输卵管造影,B超下通液试验,宫腔镜直视下插管通液试验,以证实输卵管梗阻的286例,我们至2010年2月随访观察了224例.本文据此进行回顾性小结.1.2患者职业农民84例,工人58例,干部18例,教师12例,医护人员6例,其他46例.农民工人占此病患者的绝大多数,这和我国农村与厂矿目前卫生知识普及较差有关,因而提示我们应做好卫生知识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1989年开始应用输卵管通渡综合疗法治疗继发不孕症患者68例,经临床观察发现该方法确实优于传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受孕率明显提高,两组经境计学处理,有显著意义,P<0.01。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腔镜术后配合腹针治疗对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疗效的影响。方法 80例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患者,其中38例腹腔镜术后未进行干预(对照组),42例术后配合腹针治疗(研究组)。均术后随访1年,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妊娠率为39.5%,总有效率65.8%,研究组妊娠率为61.9%,总有效率85.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腹腔镜术后配合腹针治疗可以提高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的临床有效率、妊娠率,疗效确切,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输卵管不孕症患者行输卵管通液术时配合中药对不孕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江苏省响水县人民医院自2008年10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患者1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72例和对照组70例,两组均行输卵管通液术治疗,但观察组加用活血去瘀中药,每日清晨灌肠,每次100mL,10天1疗程,共3~5个疗程,经期停用.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及输卵管畅通程度.结果 观察组一年妊娠率为40.3%,总有效率为95.8%.对照组一年妊娠率为28.6%,总有效率为84.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7.9,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较,Ⅰ度、Ⅱ度、Ⅲ度及Ⅴ度在输卵管阻塞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χ2值分别为96.5、75.6、112.7、87.8,均P<0.01.治疗后观察组在Ⅰ度、Ⅲ度及Ⅴ度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0.4、7.8、6.5、12.9,均P<0.05.结论 输卵管插管通液术结合中药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安全、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女性不孕已成为目前妇科常见炳,引起不孕的原因很多,而输卵管阻塞占首做,2008年元月~2009年二月本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卵管阻塞不孕症86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我院自1998年~2003年应用自拟中药方结合输卵管通液、宫腔内用药治疗输卵管阻塞不孕症46例,获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本组46例患者均为门诊患者,年龄25~40岁;病程2~10年,平均5年;原发性不孕8例、继发性不孕38例;慢性盆腔炎28例、月经不调18例;富内放置节育器取出1~10年不孕20例、人工流产及引产术后不孕8例.本组病例均行B超、输卵管通畅试验或子宫输卵管造影检查,证实为输卵管阻塞不孕,排除其他因素或全身疾病引起的不孕.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