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例1女,22岁,会阴部反复溃疡伴渗出液2月余,慢性贫血病容,面部可见散在分布疱疹,口唇黏膜破溃,双侧颈部可触及一肿大淋巴结。例2男,46岁,全身酸痛,乏力不适,后逐渐出现发热,T 39℃以上,前胸部可见散在分布皮下瘀点,右侧胸锁乳突肌后缘可触及数枚肿大淋巴结。例3女,40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伴畏寒、寒颤,全身乏力、肌肉酸痛,四肢偶见瘀斑,脸部见散在分布红色皮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3例均有发热、贫血、皮疹或溃疡、脾大等。实验室检查示外周血均呈三系减少,肝功:AST和(或)ALT升高,HIV抗体(+),血培养见马尔尼菲青霉菌等特征。均诊断为艾滋病并发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  相似文献   

2.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1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目的 探讨11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2002-2004年来我院住院和门诊就诊的11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体征、实验室检查进行分析.结果 11例患者中男9例,女2例,临床症状除非特征性的表现如发热、消瘦、贫血、肝脾淋巴结肿大外,8例合并有皮疹;3例有消化道症状,其中2例腹痛,1例腹泻、排红色湖状便:1例吞咽困难,进食梗阻感;5例有呼吸系统症状;1例关节痛;2例合并口腔念珠菌感染、4例骨髓、1例痰、1例血涂片、8例皮疹刮片或分泌物涂片、2例淋巴结和皮肤病理活检切片中可见成堆的PAS染色阳性的圆形或腊肠形分隔孢子.11株分离株经形态学、培养皆证实为马尔尼菲青霉,其中4株分离株经DNA分析证实为马尔尼菲青霉.结论 艾滋病患者机会性感染中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临床表现多样,且多伴有皮疹.  相似文献   

3.
4.
患者男,60岁。面部及颈部脐凹样丘疹、消瘦7个月,呕吐、腹泻半个月。十年来有性乱史,1年前确诊艾滋病,CD4细胞198个/μL,曾抗病毒治疗半月。入院体检见极度消瘦和衰弱,颜面、颈部皮肤散在单发或多发有蜡样光泽的圆形丘疹,部分皮疹中心脐凹状。CD4细胞36个/μL。丘疹组织病理显示软疣小体。诊断为艾滋病合并传染性软疣、消耗综合征。  相似文献   

5.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1例实验诊断报告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介绍1例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实验诊断,探讨该菌的培养、鉴定特点。方法通过真菌直接镜检、大培养、小培养、组织病理学检查和染色观察。结果马尔尼菲青霉菌早期培养菌落比较典型。晚期菌落颜色变化较多。37℃培养,镜下多呈鹿角样或杆状的粗短菌丝。涂片、组织学检查易与其他青霉菌、内脏利氏曼小体、组织胞浆菌等混淆。结论马尔尼菲青霉菌病诊断的"金标准"仍是真菌培养鉴定。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30岁。 主诉:发热30余天,面部、躯干红色斑丘疹1周。 现病史:患者30余天来无明显诱因反复发热,伴畏寒,多于午后发生,体温介于38~41℃。1周前于面部、躯干出现散在红色斑丘疹,无伴痛痒,为进一步治疗收入院。起病以来自觉乏力,少许干咳,无伴胸痛、腹痛。小便无异常,大便2~3次/天,较稀,胃纳睡眠差,体重下降约30斤。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PSM)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月百色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并经病原学确诊为AIDS合并PSM的4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 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消瘦、皮疹、咳嗽、气促、腹痛、肝脾肿大、淋巴...  相似文献   

8.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五例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报道5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的临床及实验检查结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报告1例江苏首见的艾滋病合并感染马尔尼菲青霉病。方法患者男,36岁。因持续高热至本院风湿科就诊。血、骨髓液肉汤增菌液37℃分离培养,ELISA法HIV(1+2型)抗体检测。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肉汤增菌液接种血培养基37℃进行培养,2天后血培养基上长出酵母样菌,25~28℃孵育下沙堡琼脂(SDA)培养基呈霉菌相,确诊为马尔尼菲青霉病。HIV(1+2型)抗体(+)。CD4/CD8<1.0,大肤康0.2g静滴1次/d,1周后热退,主动出院,失访。结论马尔尼菲青霉病是一种罕见的真菌病,临床医生对于发热、消瘦、贫血、淋巴结肿大、皮肤溃疡的艾滋病患者要警惕是否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而对马尔尼菲青霉病要排除HIV感染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小鼠感染两种不同来源的马尔尼菲青霉菌(PM)后脾脏的组织病理学改变。方法用分离自广西银星竹鼠的野生PM菌株(A组)和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的临床PM菌株(B组)的菌悬液经腹腔注射感染健康小鼠,并以生理盐水腹腔注射作为阴性对照。接种10周后处死(中途死亡的小鼠随时解剖)小鼠,解剖、观察内脏感染情况,选取小鼠脾脏行组织病理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HE)及过碘酸锡夫染色(PAS),观察其基本病理变化。结果A、B组PM感染的小鼠脾脏均可见炎性灶状病变、脓肿或肉芽肿形成;PAS染色可见真菌孢子;比较第10周解剖的小鼠与中途死亡小鼠脾脏病理变化,前者脏器组织中病变及真菌数量明显减少,部分消失,C组小鼠无死亡,内脏未见肉眼病变。结论野生PM和临床分离PM均能使具有正常免疫功能小鼠的脾脏感染,且部分小鼠感染PM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可以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1.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尔尼菲青霉菌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机会性致病真菌,它可引起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尤其是HIV感染者的严重播散性感染。近年来马尔尼菲青霉菌病已成为东南亚艾滋病患者继结核病和隐球菌病之后第三位最常见疾病。马尔尼菲青霉菌病如未能早期诊断和适当治疗,死亡率高达91.3%。因此,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广西银星竹鼠与人马尔尼菲青霉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目的 探讨动物与人马尔尼菲青霉病的流行病学关系。方法 收集 16只广西银星竹鼠进行真菌学研究。结果 从 15只竹鼠体内分离出与人类马尔尼菲青霉病的病原菌一致的马尔尼菲青霉菌 ,阳性率达 93 .2 %。结论 野生竹鼠自然携带马尔尼菲青霉菌 ,但无病态 ,其可能为该菌的贮存宿主。其分泌排泄物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等途径致人感染马尔尼菲青霉菌 ,在免疫功能低下时而致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马尔尼菲青霉病皮肤损害的临床与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1年4月本院收治的75例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皮肤损害的临床和组织病理特征及表现形式和免疫功能的关系。结果 39例出现皮肤损害,主要位于躯干上部和颜面部。HIV阴性的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CD4+T细胞平均计数为(520.52±262.56)×106/L;多数表现为结节;组织病理见肉芽肿样病变。HIV阳性的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CD4+T细胞平均计数(25.65±12.23)×106/L;多数表现为水肿性脐窝状丘疹,伴中央坏死;组织病理见坏死样改变。结论马尔尼菲青霉病皮肤损害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表现形式与免疫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15例马尔尼菲青霉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目的 分析广东省马尔尼菲青霉病的发病情况、临床特征、诊断要点、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1988-2003年发生于广东的15例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体征、实验室检查特点及治疗反应和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15例患者中男10例,女5例;发病者没有一定的职业区别,但并发艾滋病患者多为司机和无业人员。13例伴发有各种免疫缺陷的基础病,如艾滋病、结缔组织病、肾移植等。临床症状多种多样,主要为发热、消瘦、皮疹、呼吸系统症状等。皮损组织切片可见成堆的PAS染色阳性的圆形或腊肠形孢子。15例患者中4例为皮肤限局性感染,11例为系统性感染;9例死亡,5例治愈,1例放弃治疗。分离于不同部位的15株病原菌经形态学、培养的双相性皆证实为马尔尼菲青霉,其中11株经DNA测序也得到进一步证实。结论 广东近年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增多,且伴发艾滋病者增多,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5.
报告2例无皮肤损害的幼儿马尔尼菲青霉病。均为女性,分别为1岁2个月、1岁4个月。住所附近种植有竹子及甘蔗。临床表现为发热,未见皮肤损害、贫血、肝、脾肿大。骨穿示单核巨噬细胞胞浆内见成堆圆形或椭圆形的菌体。真菌培养25℃呈菌丝相,产生红葡萄酒色素,镜检见帚状枝;37℃呈酵母相,镜检见圆形、椭圆形、长形孢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云南省传染病专科医院收治的226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CT扫描和腹部超声影像学表现。结果 81.9%患者CD4+T淋巴细胞50cells/μl。82.7%患者胸部CT异常,胸部CT表现为肺野斑片状浸润阴影或局限性肺实变(45.6%)、结节影(11.9%)、毛玻璃改变(11.5%),弥漫性粟粒样病变(8.4%)、结节状肿块影(5.3%)。伴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肿大(45.1%),胸腔积液(23.5%),空洞病灶(8.0%)。90.3%患者腹部B超异常,腹部超声显示脾脏肿大(63.7%),腹腔淋巴结肿大(58.0%),肝脏肿大(20.8%),腹腔积液(13.3%)。3.5%患者头颅CT异常,表现为脑室扩张或颅内低密度影。结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多发生在CD4+T淋巴细胞50cells/μl的患者,常同时出现胸部和腹部影像学异常,少数出现头颅影像学异常。胸部影像学主要表现为斑片状浸润阴影或局限性肺实变,部分表现为结节影、毛玻璃改变、粟粒样病变、结节状肿块影。常伴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肿大,较少形成空洞病灶。腹部超声常表现为肝脾肿大和腹腔淋巴结肿大。  相似文献   

17.
以肠道症状为首发的马尔尼菲青霉病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尔尼菲青霉病是由具有双相性的马尔尼菲青霉菌引起的少见深部真菌病 ,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贫血、咳嗽、体重减轻、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和特征性的皮损 ,以肠道症状为主要表现者较少。我们报告 1例以肠道症状为首发的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  相似文献   

18.
例1患者女,54岁,反复咳嗽、咳痰11月,再发加重1月入院,住院期间患者全身皮肤突然出现多个紫红色大小不等的结节,发热,因外力致左肩部疼痛,活动受限;例2患者男,43岁,因反复发热、颈部肿物1年,右上臂疼痛13天入院,因外力致右上臂活动受限;以上2例经组织及脓液培养均确诊为马尔尼菲青霉病,X线片提示2例骨折均为病理性骨折。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不同来源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PM)的致病力情况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将实验组小鼠分为R组和H组,分别经呼吸道吸入接种分离自广西野生银星竹鼠的PM菌株(竹鼠寄生株)及广西地区马尔尼菲青霉病(peniciliosis marneffei,PSM)患者血液的PM菌株(人感染株)活菌悬液,7天后处死并解剖,肉眼观察肺脏感染情况;取左肺下叶组织行真菌培养并比较阳性率差异;取左肺上叶组织行病理切片观察了解其病理改变;取右肺组织匀浆接种PDA平板培养基25℃培养48h后计数菌落,比较二者肺组织菌载量,同时分析安慰剂组和空白对照组小鼠的情况。结果实验组小鼠(R组和H组)感染PM后发病率100%;两种不同来源的PM感染小鼠后肺脏肉眼观察无明显差异;感染不同来源PM的小鼠肺组织菌载量无差异;不同来源PM感染的小鼠肺脏病理改变无明显差异;安慰剂组小鼠有轻微病理改变;空白对照组小鼠无病理改变。结论两种不同来源的PM菌株经呼吸道吸入感染途径均可引起小鼠肺部致病;竹鼠寄生株PM与人感染株PM对小鼠的致病力无差异。  相似文献   

20.
97例重症监护病房深部真菌感染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重症监护病房(ICU)外科病人深部真菌感染、常见菌种、好发部位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对我院1998年1月~2002年12月97例住院过程中发生于ICU外科病人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深部真菌感染多好发于呼吸道(70.10%),泌尿道(占19.58%),消化道(占9.28%),腹腔感染(占1.03%)等部位,菌种以白色念珠菌最多(占74.23%)。结论:合理使用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剂,减少不必要的诊疗操作,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防治深部真菌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