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脑干损伤的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 总结分析126例原发性脑干损伤病例的治疗与效果,对其中的大部分病例采用早期控制性通气、亚低温、钙拮抗剂及神经节苷脂治疗。结果伤后2周,死亡35例(27.78%),主要死因为中枢性呼吸功能衰竭;伤后半年,死亡50例(39.68%),植物生存12例(9.52%),重残11例(8.73%),中残17例(1.40%),恢复良好38例(30.16%)。结论早期控制性通气、亚低温、钙拮抗剂及神经节苷脂治疗可明显降低原发性脑干损伤的死残率。  相似文献   

2.
①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联合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对原发性脑干损伤患预后的影响。②方法:对25例原发性脑千损伤患采用早期神经节苷脂联合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分别于伤后4~7天行颅内压监测,6个月行GCS、GOS、语言障碍程度及运动功能障碍程度评分,并与未进行激素治疗的对照组25例患进行比较。③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采用神经节苷脂联合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的患的神经功能恢复速度较快、恢复程度较高。④结论:早期神经节苷脂联合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原发性脑干损伤,对于抑制继发性损伤的发生、发展及改善患的预后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早期运用亚低温及机械通气治疗重型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疗效。方法将140例重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伤后24h内分成常温组(34例)、亚低温组(42例)、亚低温结合机械通气组(64例)进行治疗。伤后3个月采用格拉斯哥(GOS)评分进行疗效分析。结果常温组死亡16例(47.5%),亚低温组死亡14例(33.3%),亚低温+机械通气组死亡19例(29.7%),3组间较好疗效依次为:亚低温+机械通气组、亚低温组、常温组,P均<0.05;呼吸、心率及血气分析各项指标疗效亦如此(P均<0.05)。结论采用亚低温结合机械通气治疗可明显改善重型弥漫性轴索损伤病情,提高生存质量,降低残死率。  相似文献   

4.
朱为民  虞聪  顾庆丰 《海南医学》2009,20(5):115-116
目的 观察亚低温疗法在原发性脑干损伤治疗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对50例原发性脑干损伤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亚低温疗法,使患者的体温降至32℃—34℃之间维持3—5d。结果本组50例中,死亡13例、植物生存5例、重残9例、中残12例、良好11例。结论亚低温疗法治疗原发性脑干损伤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17例无占位效应原发性脑干损伤的救治经验。方法对我科2001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的无占位效应原发性脑干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17例无占位效应原发性脑干损伤存活11例(65%),其中恢复良好6例,重残2例,中残4例;死亡5例(29%)。结论常规脱水、利尿、激素、抗炎治疗;早期亚低温治疗;防止各种并发症及维持内环境稳定;早期运用尼莫地平改善脑循环;早期使用苏醒药物等措施,可改善无占住效应原发性脑干损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孙希炎  迟燕燕等 《前卫医药杂志》2001,18(3):167-168,,170,
目的 探讨原发性脑干损伤的发病机理、病理改变、诊断和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分析全组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44例,均采用综合治疗,恢复良好9例(20.5%),中残8例(18.2%),重 残6例(13.6%),死亡21例(47.7%)。结论 MRI检查能明显提高原发性脑干损伤的诊断准确率;早期采取积极有效的综合治疗是降低死残率的关键;促神经细胞代谢活化剂能明显降低原发性脑干损伤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脑干损伤的诊断和综合治疗方法。方法对22例脑干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22例,均采用综合治疗。存活14例(63.63%),其中恢复良好7例(31.81%),中残4例(18.18%),重残3例(13.63%),死亡8例(36.36%)。结论早期采取积极有效的综合治疗,应用促神经细胞代谢活化剂,是降低原发性脑干损伤死残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儿原发性脑干损伤的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2例小儿原发性脑干损伤患者均为单纯颅脑损伤;治疗为早期综合治疗,后期康复理疗。结果:22例中存活20例(91%),其中良好14例,轻残3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2例(9%),死因为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结论:早期综合治疗是原发性脑干损伤治疗的关键,小儿总体疗效优于同期文献成人疗效,后期积极合理的康复理疗可以大大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原发性脑干损伤的治疗措施以及提高其救治成功率.方法 对本科2005年8月~2009年8月收治的64例原发性脑干损伤病人进行临床诊治经验总结和分析.结果 按GOS(Glasgow结果 评分)评分,良好8例(12.5%),中残11例(17.2%),重残12例(18.7%),植物生存9例(14.1%),死亡24例(37.5%).结论 原发性脑干损伤易漏诊、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等特点.入院时GCS(Glasgow昏迷评分)评分越低,预后越差.早期气管切开、保持呼吸通畅、亚低温治疗、防治并发症可显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樊洪  陈治强  易勇 《重庆医学》2005,34(12):1869-1870
目的为提高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诊治水平,降低病死及残废率,改善预后。方法分析46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病例资料,总结其致伤原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总结治疗手段。结果37例系车祸伤,占71.5%;原发性昏迷及早期无颅内高压是其临床特点,但部分病人可无原发性昏迷;头颅MRI、CT检查阳性率71.7%;多采用多措施综合治疗。结论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机制系头部发生成角和/或旋转加(减)速运动所致,多发生于车祸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对DAI的诊断不能完全依靠影像学检查,头颅MRI诊断价值优于头颅CT;早期运用亚低温、镁离子、尼莫同、神经节苷脂等药物和方法及多措施综合治疗能降低病死及残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创伤性神经原性肺水肿的治疗。方法 :对 2 5例创伤性神经原性肺水肿患者进行亚低温配合机械通气治疗 ,分析临床资料 ,结合文献讨论该治疗方法的机制及疗效。结果 :1 1例死亡 ,1 4例成活。3例直接死于神经原性肺水肿 ,其余死于原发或继发性脑损伤及其他并发症。结论 :该治疗方法使肺水肿、低氧血症在短时间内得以改善 ,病死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亚低温与常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入住ICU病区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2例。随机分为亚低温组(n=36)接受32~35℃低温治疗,对照组(n=36)体温维持在(37±0.5)℃,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随访6个月,对照组死亡13人,植物状态2人,重度残疾4人,轻度残疾7人,良好康复10人.亚低温治疗组死亡5人,植物状态1人,重度残疾2人,轻度残疾13人,良好康复15人,亚低温治疗组伤后6个月死亡率较对照组降低(χ2=4.471,P=0.029),且良好神经系统转归明显高于对照组(χ2=7.170,P=0.007)。亚低温治疗组血清中S-100B蛋白含量在治疗后3-7d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具有脑保护作用并能降低死残率。  相似文献   

13.
颅脑创伤及亚低温治疗对患者脑血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外伤后早期的局部脑血流变化与预后的关系以及亚低温对其的影响。方法:对24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进行了激光多普勒(LDF)脑血流(CBF)监测,平均监测开始时间为伤后14h,平均监测持续时间为56h。对其中的11例患者进行了亚低温治疗,持续24h。分析CBF变化与预后的关系及亚低温对脑血流的影响。结果:(1)在监测的0~12h阶段,低灌注组8例,其中预后良好2例,预后不良6例;非低灌注组16例,其中预后良好10例,预后不良6例。在整个监测阶段,5例患者表现为持续低灌注,预后均不良;19例患者表现为非持续低灌注,其中预后良好12例,预后不良7例。(2)11例行亚低温治疗的患者,有8例(72.7%)LDF值下降,3例(27.3%)LDF值升高。降幅自1.9%~25.2%不等,平均降幅10.45%。结论:(1)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在伤后早期易发生低灌注,外伤后早期低灌注与预后无关,而外伤后持续低灌注预示预后不良。(2)亚低温可以降低CBF。  相似文献   

14.
亚低温脑保护在创伤后继发性脑损害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索亚低温脑保护在颅脑损伤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85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a .亚低温组 :3 1例 ,于伤后 2 4小时内接受亚低温治疗 ,直肠温度控制在 3 3℃~ 3 5℃ ,维持 3~ 7天。b .常规治疗组 :5 4例 ,于伤后 2 4小时内常规治疗。根据COS预后评估系统评估两组患者疗效。结果 经治疗后 ,亚低温组良好 16例 ,中残 6例 ,重残 4例 ,死亡 5例 ,恢复良好率为 5 1.61%。与常规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亚低温具有减轻颅脑损伤后的脑水肿 ,降低颅内压 ,防止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 ,伤后 2 4小时内接受亚低温治疗 ,疗效确切 ,可降低病死率 ,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亚低温并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脑疝患者的临床经验。方法对52例脑疝患者,采用去大骨瓣减压术及术后早期应用亚低温治疗等综合处理。结果该方法临床救治率为71.1%(37/52)。结论脑疝早期去大骨瓣减压及术后早期应用亚低温疗法,能有效提高脑疝患者救治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作者应用免疫组化PAP法对诊断确切,死亡时间明确的11例脑挫伤标本,包括挫伤局部及远离部位脑组织进行染色观察,结果发现:所有脑挫伤局部均有纤维蛋白形成;在挫伤远离部位、脑基底部、小脑、脑干等处的组织细胞和部分血管内及血管周围亦有纤维蛋白形成;在整个暴力传导通路上的脑组织细胞均有损伤。因此,作者认为脑挫伤应视为脑弥漫性损伤,不宜仅视为局部损伤。在脑组织细胞及血管内观察到纤维蛋白可作为脑挫伤的诊断指标之一。对单独存在的脑干损伤,用HE染色及纤维蛋白的免疫组化染色对比观察,可明显提高其诊断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亚低温冬眠疗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脑保护机制及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随机分为亚低温组(33例)和常温组(32例)。亚低温组入院后1~5 h内行亚低温冬眠治疗,输液泵持续静脉点滴冬眠合剂,肛温控制在32~35℃,亚低温冬眠治疗3~7 d,同时检测颈动脉和颈静脉血气、电解质、生命体征等指标。常温组除未行亚低温冬眠治疗外,其余治疗及监测方法同亚低温组。两组患者均于伤后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判定疗效。结果亚低温组比常温组脑氧耗及死残率明显降低,预后明显改善。结论亚低温冬眠疗法具有显著的脑保护作用,临床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救治安全有效,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外伤后脑积水42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忠勇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8):112-113
目的 探讨脑室一腹腔分流术治疗脑外伤后脑积水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42例脑外伤后脑积水行脑室一腹腔分流术患者的资料.结果 术后意识及神经功能障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恢复良好22例(52.4%)、中残12例(28.6%)、重残或植物生存8例(19.0%),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 分流手术能明显改善患者的意识及神经功能障碍,改善患者预后,降低重型脑外伤的死残率.  相似文献   

19.
63例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 (DAI)的发病情况、影像学表现、临床诊断及处理 ,提高疗效的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最近 5年来我院颅脑损伤抢救中心收治的 6 3例DAI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 :该组病人中入院时GCS评分低于 8分的共 4 9例 (77.8% ) ;其中GCS <5分的有 32例 (5 0 .8% )。该组的总死亡率为 2 2 .2 %(14 /6 3) ,入院时GCS评分越低 ,预后越差。亚低温治疗的病人 ,GCS平均为 4 .3分 ,死亡率为 2 5 % (4/12 )。结论 :DAI的诊断主要根据其临床表现结合CT/MRI资料。治疗上宜采用综合治疗方式。早期应用促进神经修复的药物 (GMI)和亚低温能提高疗效 ,应在临床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