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胎儿中枢神经系统星形胶质细胞形态发育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邓晓林  蔡文琴 《解剖学报》1998,29(3):317-321,I020
为观察人胎儿中枢神经系统星形胶质细胞形态发育。用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1.以颈段脊髓,脑干,海马和小脑蚓部于胚胎25周其GFAP染色强度,细胞密度接近出生时水平。而此时期大脑皮层Ast密度约为出生时的四分之一。2.在同一胎龄CNS的不同部位,GFAP阳性Ast分布不均匀。3.Ast不仅在毛细胞血管周围,而且在小血管周围密度大染色深,环绕血管呈辐射状排列。  相似文献   

2.
采用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单克隆抗体在人胎视网膜全铺片上标记了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观察到地视网膜中心区(后根部)星形胶质细胞的突起束与神经节细胞轴突束平行排列,它们自视神经盘处向视网膜周边部呈放射状走行,在向周期行进过程中突起束逐渐变稀变细,至视网膜周边部突起束已模糊不易辩认,某些突起束还沿着残留的玻璃体动脉延伸一段距离,见到的单个星形胶质细胞,呈纤维性型特性。  相似文献   

3.
星形胶质细胞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18  
朱长庚 《解剖学报》1990,21(4):441-446
  相似文献   

4.
活化小胶质细胞致星形胶质细胞激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活化小胶质细胞培养液对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方法 LPS激活原代培养小胶质细胞,采用活化的小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刺激星形胶质细胞,观察星形胶质细胞GFAP及IL-1β和TNFα的表达。结果 LPS刺激后,小胶质细胞OX42表达量上升,IL-1β和TNFα的表达量增高;小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可致星形胶质细胞激活,GFAP表达量上升,IL-1β和TNFα的表达量增加。结论活化小胶质细胞的条件培养液可致星形胶质细胞激活,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表达前炎症介质IL-1β和TNFα。  相似文献   

5.
各种神经胶质细胞中数目最多、分布最广的星形细胞担负了神经胶质细胞的大部分功能。根据对两种神经组织标志物─GFAP、A-2B-5抗体的反应不同,将星形细胞分为1型(GFAP+A-2B-5-)和2型(GFAP+、A-2B-5+)。研究指出两型星细胞来源于不同祖细胞,而存在两个谱系,星形细胞胶质瘤与星形细胞具有同样的谱系源。对小胶质细胞在星形细胞发生和分化中的作用亦予以阐述。  相似文献   

6.
星形胶质细胞的异质性及胶质网络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星形胶质细胞(Ast)在脑功能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异质性和胶质网络是Ast新近引起重视的特性,Ast的异质性包括Ast形态结构、膜受体、胞质活性物质、对创伤的反应及其胶质网络等的差异。胶质网络是指Ast之间、少突胶质细胞(Olig)之间以及Ast与Olig之间通过缝隙连接形成的网络,水、无机离子以及小分子物质可以在网络中双相或单相扩散,网络活动以钙波为主要特征,钙波受神经递质(神经元电活动)影响,并能反馈影响钙波范围内的神经元  相似文献   

7.
星形胶质细胞的可塑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星形胶质细胞具有可塑性 ,即指其在内外环境变化刺激下 ,在整个生命过程中 ,能改变其自身特性 ,而在表型上呈现出很大程度的可变性。主要表现为细胞大小、形态及数目的变化 ,其中以细胞突起变化最明显。不同发育阶段 ,不同区域的星形胶质细胞可塑性不同。星形胶质细胞可塑性的机制 ,目前认为主要是递质刺激相应的星形胶质细胞受体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星形胶质细胞在胎儿脊髓不同发育阶段形态和分布的变化。方法 在引产 19例胎儿脊髓 ,多克隆抗体GFAP ,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图像分析。结果 星形胶质细胞在中央管、毛细血管周围密度大 ,染色深 ,环绕血管呈辐射状排列。 16W时已有少突起GFAP阳性细胞出现 ,胞体小 ,分布于脊髓白质的周边部 ,细长突起指向中央管方向 ;突起较短的细胞分布于脊髓前后正中沟两侧和中央管周围 ;灰质内阳性细胞主分布于背侧部的两侧 ,突起多而短 ,细胞核大。 2 4W时 ,多突起细胞增多 ,GFAP阳性细胞染色强度、细胞密度接近出生时水平。结论 人胎儿脊髓星形胶质细胞 16W时最多 ,2 4W时逐渐减少至出生时水平  相似文献   

9.
新生大鼠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体外培养少突胶质细胞已证明其细胞学特征与在体的发育相近,而且改变了以前对少突胶质细胞突起较少的错误认识。少突胶质细胞的形态、功能、发育以及与神经元的相互联系逐渐被神经科学工作者所重视,而其前体细胞的增殖和纯化是进一步研究的基础。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的连续发育过程报道也较少。本室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对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进行改良,然后对少突胶质细胞系部分发育阶段进行了形态学观察,以期为深入了解少突胶质细胞系的细胞生物学特性及探索发育神经生物学的规律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观察人胎视网膜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波形蛋白(VIM)免疫阳性细胞的分布发育。方法:不同孕龄的人胎16例,ABC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显示视网膜SOD和VIM免疫阳性细胞,结果:(1)SOD免疫阳性细胞:E15w节细胞层开始出现SOD免疫阳性细胞;D20W和E28W SOD免疫阳性细胞排列较整齐,分布于视网膜的外核层,内核层,节细胞层,其数量增多,其中内核层SOD免疫阳性细胞增多明显。(2)VIM免疫阳性细胞的发育:E15w内界膜开始出现Muller细胞的VIM免疫阳性终足,并见VIM免疫阳性突起伸向外界膜;E20 人VIM免疫阳性物质集中于内界膜,并见VIM免疫阳性突起伸向外界膜;E28wVIM免疫阳性物质的数量较E20w以前各孕龄明显增多,除色素上皮和视杆视锥层外均有VIM免疫阳性物质出现,除伸向外界膜的VIM免疫阳性突起外,还内网层,内核层,节细胞层和神经纤维层还可见水平走行的细胞突起,结论:(1)视网膜发育基本成熟后,视网膜SOD可能主要来源于内核层的SOD免疫阳性细胞。(3)视网膜神经纤维髓鞘是从内向外逐渐形成的。  相似文献   

12.
人胎视网膜细胞凋亡与小白蛋白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发育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人胎视网膜细胞凋亡与小白蛋白Parvalbumin,PV)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分布与发育。方法:不同孕龄的人胎16例,TUNEL法标记凋亡细胞,ABC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PV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发育。结果:(1)细胞凋亡观察:12周人胎视网膜未见凋亡细胞;15周、17周凋亡细胞较多,大小不一,分布于视网膜的全局;20周凋亡细胞主要集中在内核层,数量减少;28周凋亡细胞仅见于内核层,呈指环样外观,着色较深,数量较20周减少明显。(2)PV免疫阳性神经元发育:12周人胎视网膜未见PV免疫阳性神经元;15周、17周视网膜节细胞层和内核层有弱阳性的PV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分布与20周相似,但内核层的数量减少,呈整齐的带状排列,着色增强。结论:在胚胎28周视网膜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已基本建立,而PV免疫阳性神经元发育和细胞凋亡在时间和数量变化上的一致性提示Ca^2 在视网膜的发育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人胚胎视网膜发育过程中突触囊泡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用光、电镜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6~38周人胚胎视网膜突触囊泡蛋白的表达及超微定位。结果显示:1.人胎14周突触囊泡蛋白才出现在早期视细胞的胞质中,随后,内网层及节细胞的胞体也相继出现,且由视网膜的中央区向周边区发展;2.随着胎龄增长,神经细胞发育长大,突触囊泡蛋白的含量也逐渐增加,并从核周质中转移至突触前末梢,32周时基本与成人相似;3.突触囊泡蛋白主要定位于突触前终末的突触小泡,核周质及轴突中  相似文献   

14.
本文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研究了妊娠第8周至第28周人胚胎视网膜5—羟色胺样免疫反应(5—Hydroxytryptamine like immunoreac-tion,5—HT—LI)神经元的定位和发育,观察了切片和平铺片共40例。结果表明,第10周人胚胎视网膜开始出现5—HT—LI神经元,它们分散在内成神经细胞层,胞体圆形,卵圆形,直径6—7μm。人胎第11至第13周5—HT—LI神经元数量增加,细胞大小比较一致,并处于迁移之中;此时约49.5%的5—HT—LI细胞位于节细胞层,其余位于节细胞层以外。第17至第18周位于节细胞层的5—HT—LI细胞达88.5%,位于内核层约11.5%;其中位于内核层最内缘的细胞约7.3%,这些细胞大致可分为大、中、小3型,其直径分别是8—10μm,6—7μm,和5—6μm,每平方毫米细胞数为8.1±2.19细胞(平均数±标准差)。第21周时为10.7±2.16细胞/mm~2。第14周以前可见5—HT—LI纤维分布在神经纤维层,自此之后,未见5—HT—LI纤维存在,上述结果提示,5—HT—LI神经元是发育中的无长突细胞,这些细胞在第10周人胎视网膜出现,至第17至18周已发育到相当阶段,但未见细胞间的纤维联系,此后神经元继续发育至成熟。  相似文献   

15.
Simple auditory reaction time (RT) and an auditory RT task requiring a disjunctive reaction were investigated in a group of 110 boys aged 46—207 months. Electroencephalograms (EEGs) were recorded during actual performance of these tasks to determine the extent to which differences in RT associated with development could be accounted for by developmental changes in the EEG. Measures of average EEG period were derived from peaks and troughs of all waves recorded in the time interval between stimulus and response of each trial. Results confirmed previous findings of a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RT, σRT, and development. RT and σRT followed a reciprocal power-law function with age, and hence both measures decreased more rapidly in the earlier years. Choice RT showed a more rapid decline with increasing age than simple RT. Correlations were high, with log simple RT vs log Age =?.874, and log choice RT vs log Age =?.861. Developmental changes in EEG period could account for only a small fraction of these high correlations. The possible role of EEG half waves as time quanta i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was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6.
应用视网膜发生基础研究分析视网膜发育不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童绎  陈瑞华 《解剖学杂志》1992,15(4):291-294
作者曾应用光、电镜研究胎儿视网膜发育过程。得出光镜下胚胎第20周10层分化完成,电镜下其超微结构在胎儿8个月后才发育完善的结论。今有一例临床诊为右眼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患儿行眼球摘除术。但病理诊断为视网膜发育不全。作者应用基础研究理论进一步探讨分析,确定患儿视网膜发育停滞在第6~7周的发育阶段。文中并就孕期感染和用药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7.
人胎视网膜发生的光镜和电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光镜下观察40例人胎视网膜的发生,在电镜下观察15例人胎视网膜视细胞、双极细胞、节细胞的发育。结果表明:胚胎第9周时神经上皮可分内、外成神经细胞层。第10周时内、外成神经细胞层之间的Chievitz带消失;第11周时节细胞从内成神经细胞层内迁;第13周节细胞与内成神经细胞之间出现内网层;第16周始双极细胞从外成神经细胞层中内迁形成外网层和内核层。第20周后视网膜各层形成。而视细胞、双极细胞、节细胞的超微结构于胎儿8个月后才发育完善。其结构与成人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8.
取生后1周以内SD大鼠大脑皮质,用胰蛋白酶消化结合机械吹打使细胞分散,制成较大量的初细胞悬液。将初细胞悬液先行粘附处理30min以排除其中的成纤维细胞,再制成较小量的次细胞悬液。将之接种到预先涂有鼠尾胶原的培养瓶中,令其贴壁3~5h,细胞密度约1×105个/cm2。补加培养液,继续培养。培养液为含20%小牛血清的DMEM/F12混合培养液。俟细胞铺满瓶底后传代。届时细胞悬液亦行30min的粘附处理。以0.5×105个/cm2的细胞密度种植于培养瓶中。传代后先培养48h;换成无血清培养液再培养48h并收集条件培养液。对部分传代细胞进行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杂色鉴定,证明传代后的细胞中星形胶质细胞比例达94.71%。取条件培养液及单纯DMEM/F12培养液各1份,分别与2份有血清培养液混合,制成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种培养液,以悬滴法培养鸡胚背根节。48h后,比较两组背根节神经突起的平均长度。经统计学分析揭示,实验组背根节神经突起平均长度显著大于对照组者,说明星形胶质细胞具有明显的促神经突起生长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不同年龄大鼠大脑皮质损伤后的星形胶质细胞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幼年(3月龄)、成年(12月龄)与老年(27月龄)三组雄性Wistar大鼠的躯感皮质进行针刺后,在1~21d时间内用光镜与电镜观察损伤后的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探讨年龄因素对星形胶质细胞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性星形细胞在水肿、细胞分裂、吞噬、肥大与胶质界膜形成等方面均表现出程度上和发生时间上的年龄差异。幼年大鼠的星形细胞不仅水肿更为显著且出现更早,并且表现出向变性与最后死亡以及向代偿性合成增强两个方向发展、三组动物的星形细胞分裂活动以术后3d最明显,尤以幼年组更多见,并出现活跃的吞噬现象.  相似文献   

20.
用NADPH脱氢酶组化及Parvalbumin免疫组化双标记技术观察了正常大鼠视网膜一氧化氮合酶(NOS)与Parvalbumin(PV)的分布,结果显示NOS阳性神经元主要位于内核层内缘带第二列,少数位于节细胞层,胞体圆形/卵圆形,直径8~12μm,细胞一侧发出突起伸向内网层1、3、5亚层,以第3亚层最为明显,PV免疫反应(PV—Ⅰ)神经元位于内核层最内缘第一列,少数位于第二列、中间部及节细胞层,胞体卵圆形,直径6~10μm,由胞体一端发出突起伸向内网层第1、5亚层.神经纤维层可见PV~Ⅰ纤维.内核层内缘第二列可见少数双标阳性细胞,在它们的PV免疫反应胞质内散布有NOS颗粒.实验结果表明 NOS阳性神经元与PV~Ⅰ神经元均为无长突细胞,分属不同的亚型,少效PV~Ⅰ神经元属节细胞,个别双标细胞可能为另一种亚型的无长突细胞,提示NOS与PV在视觉信息传递中可能存在某些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