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评价去白细胞输血对临床反复输血患者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作用.方法 244例反复输血患者分为观察组130例和对照组114例.观察组输注去白红细胞悬液,对照组输注红细胞悬液.结果 观察组130例反应1例,总反应率为0.77%,对照组114例反应15例,总反应率为13.15%,其中血液病区24例反应3例,反应率为12.50%,妇科病区40例反应5例,反应率为12.50%.两组比较P<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去白细胞输血能够有效降低反复输血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评价临床输注去白细胞的红细胞悬液和浓缩血小板悬液预防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NHTR)的效果。选择100例肝硬化,胃溃疡和胃癌等病人输注去白细胞的红细胞悬液,对照组相类似50例病人输注普通红细胞悬液。240例急性或慢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糖尿病,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重症肝炎,烧伤癌症放,化疗等患者分为两组,各组120例随机接受去白细胞的血小板或未去白细胞的血小板悬液,观察FNHTR的发生率,结果表明,在100例接受去白细胞的红细胞悬液的患者中未发生FNHTR,对照组50例患者中有8例发生FNHTR,发生率为16%;输注血小板的患者中,去白细胞和未去白细胞的FNHTR发生7例和25例,发生率分别为5.83%和20.83%。结论:去白细胞输血可防止或减少FNHTR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去白细胞机采血小板应用于临床反复输血患者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效果。方法将2007~2009年785例应用机采血小板反复输血的患者分为观察组411例和对照组374例。观察组输入去白细胞机采血小板,对照组输入机采血小板。结果对照组输血不良反应20例次,输血不良反应率5.3%,其中血液病科260例反应15例(白血病患者1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5例)反应率5.7%,妇产科101例反应3例(均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反应率2.97%,DIC患者2例。观察组411例反应6例(白血病患者3例、再生障碍性贫血2例、DIC患者1例),输血不良反应率1.46%,两组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83,P〈0.01)。结论去白细胞机采血小板的应用和推广能够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去除白细胞输血对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后发热反应(FNHTR)的应用价值。方法将该院需行输血的65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未去除白细胞的普通红细胞悬液,而观察组给予去除白细胞的少白细胞红细胞悬液。分析两种红细胞悬液的常规指标;输液患者总体、不同保存期(7、14、21d)、不同输血次数的FNHTR发生率情况。结果除白细胞和血小板外,去除白细胞对红细胞悬液的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没有影响,且不同的保存天数对两者的常规指标没有影响;观察组总体及1次输血(P<0.01),2~3次和3次以上输血(P<0.05)的FNHTR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结论去除白细胞输血可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后发热反应,尤其在预防因多次输血而引起的非溶血性输血后发热反应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少白细胞红细胞悬液输注在临床输血中对输血安全性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5月—2022年7月期间深圳市前海蛇口自贸区医院收治的100例需输血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输血先后顺序分组,各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输血(未经白细胞过滤的红细胞悬液),观察组行少白细胞红细胞悬液输注,对两组患者输血后不良反应、凝血功能、炎性指标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输血治疗后,观察组各炎性指标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治疗前,两组患者凝血四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治疗后,观察组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 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水平更低、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水平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治疗后,两组患者各免疫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明显较对照组16....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分析本院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以增强医护人员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临床输血安全。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3年7-12月各临床科室患者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临床特点以及影响因素。结果本院2013年7-12月共成分输血10 537人次,发生输血不良反应53例,发生率为0.503%,其中过敏反应最常见,占71.70%,而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占28.30%,通过相应及时处理,患者输血反应症状均获得缓解。机采血小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54%,明显高于其他血液成分;年龄18岁、儿童血液区患者的输血反应发生率也分别高于年龄18岁、血液科患者;有输血史、有过敏史也较高(均为P0.05);使用滤除白细胞过滤器输注红细胞悬液的患者发生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低于未使用滤器输注的患者。结论输血存在风险,应严格把握输血指征,避免一切不必要输血;对于输注机采血小板的患者、以及未成年、有输血史、有过敏史、儿童血液区的患者输血时应更加警惕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应积极使用滤除白细胞过滤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输注去白细胞输血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关系。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来自本院外科、妇科、口腔科病区的427例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围手术期输注去白细胞悬液与术后切口感染关系的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输注去白细胞悬液组切口感染率为13.1%,未输血组切口感染率为11.1%,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随着去白细胞输血量增加,切口感染发生率逐渐增加,去白细胞悬液输血量为8~12 U组和12~16 U组同2~4 U组相比切口感染发生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与输注去白细胞悬液之间无明显相关性,但大量输注去白细胞悬液可能会成为增加术后切口感染率的一个危险指标,对于去白细胞悬液临床医生应慎重、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临床输血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及类型,建立安全、科学、合理的输血机制。方法对本院71例输血不良反应进行调查与分析,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的类型及各种血液成分发生不良反应的比率。结果 12 768例次输血患者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71例,发生率0.56%;输注成分以血小板、血浆、红细胞悬液发生率较高;红细胞悬液主要引起发热、血浆主要引起过敏,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特别是血浆输注指征的把握,积极开展输血新方法、新技术,以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探讨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输血方式,使临床输血更安全、科学。方法对泸州市中医医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 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该院接受输血治疗的住院患者1 377例,共输血2 085例,共收到临床回报的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记录49例,发生率为2.35%,其中,过敏反应41例,占83.67%;发热反应8例,占16.33%,其他类型输血不良反应未收到回报。在49例输血不良反应病例中,红细胞悬液28例,占57.14%;血浆14例,占28.57%;红细胞悬液+血浆组5例,占12.25%;血小板1例,占2.04%;冷沉淀1例,占2.04%;洗涤红细胞未收到不良反应记录。结论该院输血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为主,其次为发热反应;对有妊娠史和输血史的患者输血时,应增加献血员的抗体筛查检测,选择抗体筛查阴性的血液制品进行输注,应推广使用洗涤红细胞,可有效避免和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使临床输血更安全、科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直接抗球蛋白试验(DAT)阳性非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受血者临床特点以及对临床输血的影响与对策.方法 收集57例临床DAT阳性的非AIHA受血者为实验组,其中18例输注洗涤红细胞,39例输注普通红细胞悬液,对照组为18例DAT阴性的常规输血患者.采用微柱凝胶法及凝聚胺法进行配血.检测患者血清间接胆红素(IBIL)、白蛋白(ALB)浓度以及输血后每单位红细胞血红蛋白变化值(△Hb/U).结果 IBIL在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B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中输注红细胞悬液受血者与输注洗涤红细胞受血者△Hb/U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输血者均未发现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结论 非AIHA患者的DAT阳性可能是由非血型抗原特异性球蛋白黏附于红细胞上所致,该类患者输血时输注普通红细胞悬液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临床输血采用白细胞过滤方式被认为是预防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 ( FNHTR)的有效途径 ,目前国产过滤器有血库型和床边型两种 ,笔者观察 2 3例住院患者输注红细胞悬液、保存前去白红细胞悬液 (使用血库型滤器 )、床边去白红细胞悬液 (使用床边型滤器 )后 FNHTR的发生情况 ,现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1 材料 三联血袋为上海血液中心生产 (红细胞悬液的保养液为 CPDA,保存期 3 5 d) ,白细胞过滤器由南京双威实业公司生产 ,FTS-RC型 ,白细胞去除率为 99.6% ,红细胞回收率为 93 .8%。2 研究对象 本院血液科、肿瘤科住院患者共计 2 3例 …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医院临床输血反应发生的概率、特点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探讨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措施。方法查阅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共6 860例的输血病历和输血反应回报单,对其中32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 860例输注血液制品中,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回报发生输血不良反应32例,不良反应率为0.47%。其中3 040例输注红细胞悬液发生不良反应12例,发生率0.39%;输注冰冻血浆3 730例,发生20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54%;输注洗涤红细胞和单机血小板未见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以过敏反应和发热反应为主。结论根据各种血液成分输血反应情况,加强中心血站及临床医务人员的输血质量管理,建立规范化的制度并严格执行,同时应用输血新方法和新技术能够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红细胞悬液经滤除白细胞后降低输血副作用的效果。方法选取1998年1月~2001年10月间148份大剂量输血的手术病历,记录红细胞悬液或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输注前、输注1d后的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WBC)、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肌酐(Cr)、血糖(GLU)、血K和Ca离子浓度、pH值,并比较非溶血性发热反应(FNHTR)的发生率,分析两种成分输血对患者机体的影响。结果在红细胞悬液输注组,术后GOT、ALT、Cr、WBC、GLU、IB、TB的增高与红细胞悬液输注有关(P<0.05),血钾、钙离子浓度和pH的变化不显著(P>0.05);在白细胞去除组,手术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均不显著(P>0.05)。输注红细胞悬液组FNTHR发生率为75.6%。结论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在大剂量输血中的应用,可有效防止FNTHR的发生,降低因红细胞悬液中白细胞和血小板-白细胞复合物(PLA)对患者机体造成的损伤。  相似文献   

14.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输血主要用于准备器官移植的患者输血和需要反复输血患者的临床输血与同时免疫的研究.由于反复输血已产生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引起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国内外输血界公认为,去白细胞输血具有减少同种异体输血副作用的效果,可减少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防止HLA(人类白细胞抗原)同种免疫和血小板输注无效,降低传播白细胞相关传染病病原体的危险性.近年来随着输血医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去白细胞血液的临床应用,愈来愈受到临床医生和患者的广泛认可.去白细胞血液成分的临床应用,大大降低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为进一步观察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对肿瘤患者术后感染及伤口愈合的影响,笔者对胶州市人民医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98例肿瘤患者跟踪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临床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措施。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5年5月收集至该科的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进行统计和分析,记录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在43 874例输血患者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136例,总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31%。输注冷沉淀的不良反应率发生最高,为1.27%,全血次之,为0.56%,悬浮红细胞为0.44%,冰冻血浆为0.32%,血小板为0.27%,滤白红细胞和洗涤红细胞均为0.00%。输血次数1、2、3、≥4次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19%、0.27%、0.66%、1.24%,不同输血次数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输血史者占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60.29%。输血不良反应中以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最多见,占62.50%,其次为过敏反应,占33.09%。结论输注去除白细胞血制品能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特别是需要多次输血的患者,应输注去除白细胞的血液成分,以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红细胞悬液替代全血在输血治疗中的疗效分析。方法 对 80名输血量在 80 0~ 1 2 0 0ml的外科手术及外伤手术患者 ,随机分组 ,输注全血和输注红细胞悬液 ,观察患者疗效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红细胞的各项参数均无显著变化 (t=1 78P >0 .0 5 ) ;全血组输血反应率为 1 5 .0 0 % ,红细胞悬液组输血反应率为 2 .5 0 % ,两组间的差异有显著性 χ2 =4 5 0P <0 .0 5。结论 患者输注红细胞悬液能取得满意疗效 ,证明红细胞悬液可以替代全血广泛用于临床输血治疗。  相似文献   

17.
手术患者输注全血和红细胞悬液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红细胞悬液在外科手术输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60例外科手术输血在4—6u的患者,分为两组分别输注红细胞悬液和全血,观察临床疗效和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输血前后血液的各项参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红细胞悬液组输血反应率低于全血组输血反应率11.3%,两组间的差异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手术患者的输血治疗应用红细胞悬液可以达到预期的满意效果,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47例输血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天华  张乃丹 《华西医学》2009,(9):2359-2360
目的:分析输血反应类型,分布及概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1月至2009年4月各类输血事件,收集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共计8996人次输血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47人次,其中输注血浆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率为0.68%,输注红细胞悬液的不良反应率为0.30%,总的输血不良反应率0.98%,不同血液制品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占63%,其次为发热反应。结论:如何提高临床科室科学合理用血水平的方法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大量输注红细胞悬液患者输注前后血小板及凝血功能的变化,探讨预防凝血功能障碍的措施。方法对37例不同类型大量输注红细胞悬液患者24h输注红细胞悬液〉10U(2 000mL),输注红细胞悬液前后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功能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患者在大量输注红细胞悬液后,检测结果血小板、纤维蛋白原(FIB)均较输血前显著降低(P〈0.05),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凝血酶时间(TT)均较输血前有显著延长(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大量输注红细胞悬液后应及时检测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减少因血小板及凝血因子稀释引起的出血,及时输注血小板和血浆,提高输血疗效。  相似文献   

20.
成分输血是将血液中各种成分进行分离,加工成各种血液制品,然后根据受血者病情需要有针对性输注,以达到治疗目的。它具有疗效高,不良反应少,一血多用和节约血液等优点。成分输血常用的血液制品种类有浓集红细胞,洗涤红细胞、红细胞悬液,白细胞悬液,血小板悬液,新鲜或冰凉血浆以及血浆凝血因子制品等。其主要的特点及临床适应证如下: 1.浓集红细胞:为新鲜全血经离心或沉淀后移去血浆所得。优点红细胞浓度高,血浆蛋白少,可减少血浆内抗体引起的反应,适用于非免疫性急慢性贫血。 2.洗涤红细胞:浓集红细胞用生理盐水洗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